朱莉;钱大禹;王龙凤;顾爱芹;殷屹岗
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医院发展的灵魂.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宜兴市中医医院深刻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能够引领广大职工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医院文化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院文化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者:潘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组建夜间及节假日应急团队对于专科医院保障医疗安全重要意义.方法:通过组建多部门协作体、强化应急处置流程、狠抓医疗团队建设处置夜间及节假日出现的突发医疗安全事件.结果:成立应急团队5年多以来共处理医疗突发事件39起,急救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结论:夜间及节假日应急团队具备快速诊治、快速抢救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医院整体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作者:徐红芹;曹国凡;姚进;何伟;郭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患病人群及不同的知识结构人群获得健康科普知识的媒介来源.分析不同人群健康科普知识来源的不同,提高传播媒介宣传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5月到2013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选取440名的住院患者,另外选取南京鼓楼区三牌楼社区的266名健康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调查表格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受人们喜爱的媒介依次是电视媒体、报刊读物、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因为性别、年龄、健康状况、职业以及教育程度等方面不同,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和对媒介类型的选择上存在差异.结论:调查结果为制定公众媒介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传的方案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提高大众媒介宣传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作者:崔玉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初探公立医院集团化发展之路,20年的探索成效证明了整合卫生资源、组建医院集团是新形势下推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现有的医院集团多为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间的联合少之又少,本文结合妇幼保健发展现况,探索以专科发展为纽带的妇幼保健医院集团建设,在新生育政策的大环境下,应对优质医疗资源需求的上升,塑造独特服务品牌,与各地妇幼保健机构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杜宣宁;沈嵘;衡永乐;沈旴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概念在医疗卫生领域掀起一场重构医疗生态的热潮,这股热潮也波及医院宣传和医院文化建设领域.更新医院宣传理念、重塑医院宣传阵地,医院宣传工作如何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新形势,成为新时期提升医院管理研究的重要命题.
作者:傅玲玲;许琴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院长现场办公会”制度,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医院发展动力.方法:由院领导召集涉及所需研究和解决事项的其他分管领导、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现场办公会议,会前充分准备,会中坦诚交流,会后督办落实.结果:2016年共召开现场办公会14次,督办事项79项,解决57项,正在解决15项,因政策原因有7项无法解决,平均解决率为91.1%,提升了医院的运行效率,推动了医院业务量的不断攀升.结论:“院长现场办公会”制度,提高职能部门服务于临床一线的意识,有利于决策科学化,提高管理效能.
作者:王天乐;陈建荣;李玉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借鉴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将该管理理念引入医院保洁管理.保洁管理主体将临床视为内部客户,病人和家属为外部客户,重视提供保洁服务过程中客户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积极整改,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保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作者:冷雪娟;金伟;徐青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中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命名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中药品种繁杂,分类不同,名称各异,但名称和分类的背后是文化的作用,文化影响认知,认知形成中药分类和命名.通过对中药传统分类法以及其命名文化规律的分析,发现中药分类及命名文化的认知图式.有助于对中药文化与知识的关联效应作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吕云霞;周晨婷;汪鑫;申俊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1资料与方法统计2014-2016年门诊量,以1年12个月和4个季度的门诊量变化来探讨病人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同时统计2016年门诊量在前10位的科室,计算其增减的幅度[1].2结果2.1按月统计门诊量的变化情况
作者:许锡樱;戴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强化医院质量与安全内涵建设,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需建立医院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院长为质量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通过对各专业委员会进行考核,督促各专业委员会履行职责,发挥各委员会功能;采用专项调研、个案追踪、系统追踪等多种方式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行综合协调,解决涉及多部门的质量安全问题;积极推动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定期对职能处室进行考核,加强职能处室管理水平;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督促各处室开展应急演练等.经过三年的努力,医院质量安全内涵建设卓有成效.
作者:张骞峰;李小民;刘萍;倪爱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医疗机构质量管理机制约束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使用,探讨改善现有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费用管理机制的举措.方法:从现有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使用管理入手,根据医疗费用产生的原因和临床实践情况,探讨从源头上管理救助基金费用合理使用的措施.结果:在临床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管理、现有系统嵌入式数据信息化可能是管理救助基金合理使用的重要手段.结论:从医疗管理流程的源头保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合理使用很有必要.
作者:王菁;冷明祥;沈旸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某民营眼科医院自2012年开始,经过约3年的筹备,2015年经过等级医院评审现场验收,2016年获得证书正式晋级三级甲等医院.在不断持续围绕《三级眼科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实施细则》为核心,以管理工具为手段,全面细化标准实施细则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该医院在医疗服务质量、人才建设、仪器设备、精细化管理包括教学科研均得到较显著的提高.我国医院评审工作经历着波折,但医院管理者及学者还是要坚信医院评审助力医院发展的意义,努力促进我国建成科学合理的医院评审制度[1,2].
作者:郭靖;汤先忻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消防控制室是设有火灾报警控制设备和消防控制设备,用于接收、显示、处理火灾报警信号,控制相关消防设施的专门场所.在长期的值守工作中,工作人员局限于先有报警再处理,对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意识欠缺,未形成系统的消防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如何通过调节可控因素来规避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是亟须探讨解决的问题[1].
作者:陈玲;阚洪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加强医院药事质量风险的全面管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该院根据品管圈(QCC)实施医院药事质量风险管理,根据品管圈的实施流程完成拟定对策及实施、效果确认、标准操作流程计划书,通过风险评估工具筛选出风险较高的主题圈,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研究认为将品管圈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与风险管理理念进行结合,是一种有益探索,可以有效控制医院药事质量管理的风险,提高医院药事管理质量,促进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过栋;丁永娟;卞芸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建立及维护献血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比较微信公众平台干预前后特定人群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度及献血行为的变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在献血健康教育及招募中的作用.采用微信平台实施献血健康教育对无偿献血认知度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微信平台有潜力成为未来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新模式.
作者:吕亚璟;吴晓晖;赵向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根据成本核算的要求,药品流通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同时报表中不允许出现调价金额,现有药品管理系统不能完成上述要求,导致报表不符合成本核算的规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药品信息系统中对药品实行批次管理,由收益报表向成本报表转变.针对药品的物资和医疗双重特性,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原有医院HIS系统中的药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完成从药库-药房-病人的药品完全批次管理,从药品管理与使用上减少医患纠纷,使药品管理更加科学、标准、规范,为医院管理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该文着重介绍药品在药库、药房按批次管理的流程及程序实现,关注药品库存台帐中批次的生成与消耗.重点在于管理的科学性,操作的方便性以及数字的准确性.同时也对实现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作者:张璨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本文通过对JCI标准及国内关于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现状及其局限性的分析,探讨对临床患者身份识别执行过程的认识,并提出对临床近百种患者身份识别场景进行分类分级,制订规范的识别流程,以指导医护人员有效落实身份识别制度,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史婷奇;刘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情况,思考改进举措,保障医疗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5年医院发生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分析其发生率、发生原因、科室及人员分布等.结果:3年间医院共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34例,发生率为0.10%,近3年总体呈下降趋势(p=0.019 5),但是各年度间差异无显著性(P=0.115 8);非计划再次手术原因妇科分别为腹腔内出血、膀胱阴道瘘、输尿管瘘、切口疝和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产科分别为产后出血、腹壁切口血肿、腹壁切口裂开、术后伤口感染和子宫下段血肿,乳腺科均为术后胸壁伤口积血,计划生育科为小型剖宫取胎术后疤痕愈合不良;非计划再次手术原因中,纯技术因素占58.82%(20/34),技术和责任因素共存占38.24%(13/34),1例为纯责任因素,占2.94%;首次手术医务人员技术职称以高级为主.结论:该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率处于国内较低水平.把握围术期管理重点,注意手术操作技巧把控,加强对重点人员监管,有助于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
作者:顾燕芳;赵紫榆;孙敏雅;过伟华;韦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科新入科轮转护士的规范化培训的方法与成效,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满足临床对护理工作的需要.方法:根据规范化培训的计划,从入科培训的目的、培训的方式、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间安排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新入科护士从医院各项制度、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专科操作流程进行系统的带教和阶段性进行考核.结果:观察组理论考试(93.24±4.76分)优于对照组(86.1±5.08分),观察组操作考核(95.3±03.68分)优于对照组(90.16±4.21分).结论:该科轮转护士的专科培训带教方法使新入科护士从理论到护理技术操作都得到提升,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扬;沈玉娟;杨卫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该文通过对高邮市各医疗机构从2011年至2016年各项医疗质量指标分析,提示建立健全系统化、标准化和持续改进的病历、处方点评制度,对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和“三合理”水平,对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十分有效.
作者:龚磊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