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中医学术流派与传承方式的若干思考

王莹莹;杨金生

关键词:流派, 传承, 认定
摘要:中医学术流派与传承问题,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尤其是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及其传承人认定的要素,认为创新而独特的学术思想、稳定的传承模式和人才梯队是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习团队成为现代学术继承的特点之一,但名老中医不等于流派;现代传承形式众多,应区别对待学术传承人和继承者,但学生不代表继承人,只有继承和传扬了流派的学术思想才能认定为传承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益母草与马齿苋配伍对早孕大鼠不完全流产子宫出血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母草与马齿苋配伍对早孕不完全流产大鼠的出血量、血液流变学、部分激素水平及子宫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造成旱孕大鼠不完全流产子宫出血模型,观察药物对出血量、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检测子宫匀浆液中ET和NO的含量及放免法检测血液激素水平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子宫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研究药物对子宫出血模型大鼠的效应及机制.结果:益母草与马齿苋配伍可减少子宫NO分泌,提高局部TGF-β水平,减少子宫出血量.结论:益母草与马齿苋配伍能明显缓解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导致的早孕大鼠出血症状.

    作者:董自波;李超;洪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老年性痴呆中医证型与血浆乙酰胆碱、β-淀粉样蛋白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AD中医证型与血浆Ach、β-淀粉样蛋白相关性.方法:将142例纳入的AD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髓海不足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心肝火旺证、痰浊阻窍证和气滞血瘀证,并以30倒健康老人设为正常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Ach、β-淀粉样蛋白含量.结果:AD患者血浆Ae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AD患者血浆Aβ1-40、Aβ1-42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AD患者各证型问比较,髓海不足证血浆Ach的含量低于肝肾阴虚证、心肝火旺证和痰浊阻窍证,而血浆Aβ1-42含量高于心肝火旺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痰浊阻窍证血浆Aβ1-40含量高于肝肾阴虚证、心肝火旺证和气滞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浊阻窍证和气滞血瘀证血象Aβ1-42含量均高于心肝火旺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D中医证型与血浆Ach、β-淀粉样蛋白含量有相关性.

    作者:李帅;张震中;于福鑫;袁晓霞;辛小红;巴哈尔·哈德尔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基于循证医学小儿偏肺病毒和博卡病毒肺炎的中医疗效评价研究思路

    为科学评价中医药治疗小儿偏肺病毒、博卡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应借鉴循证医学这一重视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因此中医药治疗小儿偏肺病毒、博卡病毒肺炎疗效评价研究应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中医药治疗小儿偏肺病毒、博卡病毒肺炎的疗效评价还需体现中医自身特点和优势,故评价疗效时还必须选择反映中医药特色的证候疗效指标.遵循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方法,全面的疗效评价还应包括安全性评价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作者:王明明;韩新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对身心损害巨大的精神类疾病,在漫长的中医学发展进程中对精神类疾病有诸多的论述和治疗,也取得了一些疗效,但终究不能突破其瓶颈,迫切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而联合用药是近期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优势.

    作者:贾海骅;赵红霞;连智华;王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腹针动气疗法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和评价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腹针动气疗法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腹针动气疗法时35例(63膝)退行性膝骨关节病患者进行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8周,并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结束后随访进行评分及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3.65%;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随访之间膝关节严重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301).结论:腹针动气疗法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病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在改善关节功能和减少膝关节疼痛方面疗效确切.

    作者:郭鑫;王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宋政府推广普及煮散剂的原因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宋代政府推行煮散剂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剖析,认为由于国家推行仁政,广泛提供免费医药;学医、业医数量增加;军费庞大,用药极费;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等导致药材需求大幅增加,药材资源相对不足.另有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如中央及地方财力不足,煮散剂本身具有方便临床应用、有利于有效成分提出、有利于药品运输与保存、有利于保证药材质量等优势,以上诸因素都是宋代政府大力推广煮散剂的原因.

    作者:傅延龄;宋佳;张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探析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一组临床证候的总和,其发生与体质差异、饮食不节、运动不足、七情内伤等原因相关;脾虚失运、痰湿内蕴为其主要病理环节,脾与代谢综合征证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而临床中应当重视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以健脾助运、化痰祛湿为主要治疗大法.

    作者:相萍萍;王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从三焦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人体的水液需要阳气的蒸化才能敷布周身,濡养脏腑,并正常地排出体外,即正常的水液代谢依赖于人体脏腑正常的气化功能,否则就会导致人体水液不正常的停留.伤寒或杂病的阳虚会导致气化不利、水液停留,当用温阳化气利水之法治疗;而湿热病导致的小便不利并非阳气不足、气化不利,而是阳气被湿热郁遏,不能正常履行其气化功能所致,故不用温阳化气利水之法,而用利小便、通气机、畅三焦之法治疗.

    作者:宋清江;刘文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壮医养生法则初探

    在壮医学“三气同步、三道两路”等基本理论指导下,从顺应自然、形神共养、调摄饮食、解毒补虚、节欲葆精5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壮医养生法则,对丰富和完善壮医养生保健内容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唐振宇;庞宇舟;蓝丽霞;李永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中医“脉象”名称英译探讨——基于两个《黄帝内经》英译本中的脉象英译比较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其收录了十分丰富的脉诊资料.然而作者在创建完成多个《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后发现,脉象名称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借此作者提取了李照国版和Paul Unschuld版两个译本中关于脉象名称的英译语料,对其总体翻译方法和策略、具体的名称英译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两译本在脉象的英译上各有优缺点,希望各英译本在再版中能扬长避短,让中医典籍的英译能够更加准确.

    作者:叶晓;董敏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大黄配伍土茯苓降浊利湿在慢性肾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慢性肾衰竭是临床难治病,终发展为尿毒症.本研究通过对大黄、土茯苓的功效和应用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大黄能走气分祛除水温痰浊等一切有形实邪,入血分破除瘀血阻滞;土茯苓利湿解毒,性质平和,二者配伍既可增强降浊利湿之效,又可缓解峻下伤正之弊端,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配伍.同时辅以培补脾肾、活血化瘀之品,对疾病治疗大有裨益.

    作者:郑丽莉;高霞;朱述英;陈丙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栗德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

    栗德林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历节”范畴,初起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营卫失调、风寒湿热之邪侵袭,阻滞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内合五脏,脏腑亏虚,痰浊瘀血内生,耗伤气血,损伤正气,正邪胶着难解.治法初当祛风除湿散寒清热、舒经通络、调和营卫;久痹重补、扶助正气为主,合化痰活血、祛风散寒除湿清热通络之法.风寒湿痹基本方为自拟二龙蠲痹汤,脾虚湿盛加苓桂术甘汤,正虚热生用木防己汤,湿热盛兼虚用当归拈痛汤.

    作者:沈艳莉;栗德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论癌症归属中医“痹痰”的范畴

    笔者从《金匮要略》《内经》《难经》等进行剖析,认为瘢瘕积聚不等于癌症,癌症与痰病相关,又与痹症相关,遵循痰病的命名规则,癌症就是兼有痹症特征的痰病,也就是痹痰,这样命名不仅符合癌症的基本特征,而且名正言顺地为癌症疼痛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更多的外治手段.

    作者:罗安明;戎志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火针为主治疗神经性皮炎体会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的慢性皮肤病,病因尚不明确.《素问·调经论》认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从“血”论治,以火针为主,配合毫针、围刺进行治疗,通过调整局部与整体、多种针刺疗法并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文霞;张春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水痘的研究现状

    水痘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水痘有较深远的经验积累,近年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故就水痘在中医古籍中的记载加以归纳和分析,并通过归纳总结各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阐述提出了新的见解,对水痘治法方药的临床研究近况加以综述,同时对中医药治疗水痘的优势和缺陷提出了个人见解.

    作者:万勇;林云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对中医学术流派与传承方式的若干思考

    中医学术流派与传承问题,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尤其是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及其传承人认定的要素,认为创新而独特的学术思想、稳定的传承模式和人才梯队是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习团队成为现代学术继承的特点之一,但名老中医不等于流派;现代传承形式众多,应区别对待学术传承人和继承者,但学生不代表继承人,只有继承和传扬了流派的学术思想才能认定为传承人.

    作者:王莹莹;杨金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学营血辨证论治体系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高居疾病谱前列,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中医学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统一病症名,专题研究意义深远重大.在20多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数字库,从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和病症学等全方位比较研究了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温病学的相关性,由此而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确立了营分证、血分证等主要证型和相应的论治原则、方法和方药,倡导“络通阳和”防治理念,用络通阳和安脉方加减治疗.

    作者:王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舒血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效性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方法:检索CNKI、万方、VIP、CMB以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网站,全面收集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所有类型的临床研究.纳入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研究2371例不稳定心绞痛的随机/半随机对照研究.症状加硝酸甘油用量方面,6项研究的2个亚组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RR值为1.23和1.37).心电图改善方面,11项研究的4个亚组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RR值分别为1.29、1.25、1.24、1.56),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可降低心绞痛症状和硝酸甘油用量,改善心电图表现,提示其能进一步减轻心肌缺血的状况,且临床应用较为安全.

    作者:周英武;谢雁鸣;王连心;王智耀;杨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尿浊病证治一得

    参照相关文献资料对尿浊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三因”,即内内、外因、其他原因所致的观点;探讨尿浊病的类证鉴别;对尿浊病的辨治提出了脾肾两虚、湿热内蕴、本虚标实3种临床常见证型,认为尿浊病临床以虚证、本虚标实证为多见,治疗当以分清化浊、益肾固精贯穿始终;并自拟化浊固本方(绵萆薜20 g,石菖蒲10 g,盐菟丝子10 g,益智仁10 g,芡实10 g,焦白术15 g,炒山药30 g,莲须6 g,茯苓20 g,甘草6 g)作为治疗尿浊病的通用基本方.

    作者:程运友;任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神在情志活动中的作用探析

    “心主神明”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命题.心神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高主宰者,掌控着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它不仅主导脏腑机能活动的协调,也主导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并在情志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情志活动中,心神以脏腑为生理基础,通过认知主导人体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体验,进而主导情志的产生,并影响着情志活动对脏腑的反映.

    作者:邵祺腾;李黎;杜渐;王昊;王克勤;杨秋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