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周世印
补中益气汤出自补土派医家李东垣之手,传统观点认为是通过直补脾胃达到补中气升清气的目的.笔者在反复研读及临床实践过程中认为,补中益气汤实为通过调补肝气达到补中气的目的,并分别从中医理论及方剂组成两方面进行探讨论证,后举例说明.
作者:苏巧珍;陈延;雒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医外治法、食疗在耳鸣中的应用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耳鸣相关文献,建立Access数据库,运用SQL数据平台处理数据,人工降噪后分析中医外治法、食疗的应用规律.结果:针灸、穴位注射、按摩、推拿等为文献中出现的高频中医外治法,山药、枸杞等为文献中出现的高频食疗法.结论:利用文本挖掘方法,从文献报告频数方面呈现了中医外治法、食疗在耳鸣治疗中的应用规律.
作者:沈姗姗;姜淼;黄允瑜;郑光;赵宁;贾冬梅;吕爱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比来曲唑和脱氢表雄酮(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DHEA)分别加高脂乳剂制作SD雌性大鼠肾虚痰湿特征信息肥胖PCOS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方法:观察大鼠动情周期、体质量增加幅度,测定血清性激素、血脂、相关脏器指数水平和卵巢HE染色.结果:来曲唑联合高脂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幅度、FSH、LH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高脂模型组,LDL、TC、TG均显著高于余3组;DHEA联合高脂模型组大鼠E2、T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高脂模型组,TC、TG、LDL均极显著高于其余3组;来曲唑模型组、来曲唑联合高脂模型组、DHEA模型组、DHEA联合高脂模型组大鼠卵巢HE染色均呈现多囊样改变.结论:来曲唑加高脂乳剂诱导是研究符合肾虚痰湿特征信息肥胖PCOS发病机制较理想的动物模型,DHEA加高脂乳剂诱导适用于血脂异常、雄激素和雌激素升高的不肥胖PCOS模型.
作者:徐晓娟;黄映红;姚莉娟;邓琳雯;李宛静;王秋香;何蕴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医学与瑶医学都擅长运用刮痧疗法治疗疾病,2种刮痧疗法操作方法相似,功效和主治病证略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所依据的理论有所不同,而瑶医学的刮痧疗法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更注重经验的传承,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理论指导的痕迹不明显.这些特点的产生与其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文化传承方式以及瑶医学理论本身的特点有关.
作者:刘春强;陆云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治神”是《内经》针灸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术语,与针刺实践密切相关,然其具体所指在经文中未有明确解释,后世医家理解也多有分歧.故通过对《内经》中与神相关概念术语、形神关系、上下文语境以及道家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治神”乃治医家之神,而非病者之神.这与道家在进行某种高超操作技艺时对“神”的追求与重视不谋而合,与道家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由此提示,早期针灸理论源流梳理、概念术语的厘清,在系统爬梳相关医学文献的同时,尚需从早期思想文化观念与医学理念相互交织的层面多加审视,综合辨析.
作者:朱玲;杨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黄癸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黄癸素对MCF-7细胞信号通路分子STAT3及AKT表达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黄癸素对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采用TranswellTM细胞侵袭实验检测黄癸素对MCF-7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黄癸素可明显上调STAT3及AKT的表达;黄癸素组、黄癸素联合DMSO组、黄癸素联合JAK/STAT3组、黄癸素联合PI3K/AKT组平均划痕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癸素可促进MCF-7细胞的迁移力,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AG490及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可抑制黄癸素对MCF-7细胞的促迁移作用.黄癸素组、黄癸素联合DMSO组、黄癸素联合JAK/STAT3组、黄癸素联合PI3K/AKT组穿膜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癸素能够促进MCF-7细胞的促侵袭作用.结论:黄癸素对MCF-7细胞的促迁移作用与PI3K/AKT及JAK/STAT3信号通路有关,黄癸素促进MCF-7细胞的侵袭特性与JAK/STAT3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郑春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降压灵Ⅰ号对原发性高血压(DH)患者血趋化因子CCL22的调节.方法:将80例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2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降压灵Ⅰ号,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血趋化因子CCL22变化情况,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EH患者血趋化因子CCL22表达升高,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明显优于治疗对照组,并能降低趋化因子CCL22的表达.结论:降压灵Ⅰ号可能通过调节血趋化因子CCL22表达而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的慢性炎症状态.
作者:符琼方;欧奇伟;李茂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周世印教授辨治湿疹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以湿为本,风湿热邪夹杂,强调温邪贯穿疾病始终.周世印教授在治疗方面提出了败毒泻火、化湿养血,健脾利温、升阳祛风,益气养血、渗利温热的方法,同时适当加用外洗药物,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王雪梅;周世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闫慧敏教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颇有建树,其辨证用药注重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运脾以健脾;肝脾同调,动态调畅脏腑气机;活用消导,补泻兼施,健脾开胃;重视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清热化湿,攻伐有度;调和气血、行气散瘀、行补兼施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郝静;闫慧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8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迎香、印堂穴位注射,肺俞、肾俞和脾俞进行无烟艾条温和灸治疗,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评定疗效.结果:治愈32例,好转51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6.51%.结论:病位局部穴位注射配合背俞穴艾灸治疗变应性鼻炎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王荻;李丽红;侯珣瑞;杨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对寒热错杂型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和莫沙必利单独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积分均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8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效果明显,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对寒热错杂型胃病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宪春;夏秋敏;王淑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肝主宣发”之说源于《内经》,而后世所论“肺主宣发”实为张冠李戴.“室发”之义体现在对肝之疏泄、舒展特性的描述上,而肺之特性并非宣发,实以肃降为主.肝的宣发与肺的肃降作用相反相成,共同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及水液代谢.“肝主宣发”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宣发卫气,固护肌表;二是升提肾水,上济心火.在临床上,凡邪气在上而难出者、邪气在肌表而无力透达者、阳气升发无力而下陷者、卫气虚而肌表不固者、肾水不济而心火亢盛者,均可补其肝助其宣发而诸疾易愈也.
作者:刘少灿;李鲁钦;张德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从ATP、AMP、AMPK的变化探讨脾虚证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黄脾虚大鼠ATP、AMP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MPK-α基因的表达.结果:脾虚模型血浆、肝组织AMP/ATP均增高;肌肉中AMPK-α基因表达显著降低,肝组织中AMPK-α基因表达显著升高;补中益气丸对上述模型中异常的能量物质有调节作用.结论:脾虚静息状态下ATP、AMP及AMPK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肝组织能量需求大于肌肉组织,补中益气丸可以调整脾虚状态下紊乱的能量物质.
作者:李燕舞;李耿;巫燕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顽固性胸水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从缓解症状来说,西医主要是胸穿抽液治疗.而老年人体质较弱,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常常反复迁延难愈,胸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引发的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单纯的胸腔穿刺放液虽可暂缓症状,但胸水反复生成增多,可导致蛋白大量缺失甚至电解质紊乱,往往得不偿失.杨保林教授擅长利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顽固性胸水,现介绍两则验案如下.
作者:高莹;杨保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发大鼠肝损伤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药源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C组、APAP1组和Acup1组、APAP2组和Acup2组,各组大鼠连续给药或针刺14 d后,检测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匀浆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 F-α)的含量.结果:与APAP1组和APAP2组比较,Acup1组和Acup2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水平均显著性升高.与APAP1组和APAP2组比较,Acup1组和Acup2组大鼠血清和肝脏匀浆组织液中IL-6、IL-8和TNF-α含量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电针足三里上调APAP诱导大鼠肝损伤血清和肝脏组织炎症细胞因子的反应和表达水平,可能会对APAP诱导的肝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蒙光义;王冬晓;彭评志;庞家莲;莫金权;杨斌;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与手法复位配合传统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探寻提高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外固定新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手法复位后,实验组采用新型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夹板固定治疗,治疗6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运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实验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关节功能康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成永忠;侯汪洋;程灏;谭剑;祝建飞;陈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王和伯先生对于咯血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认为“诸血皆由火升”,结合时令节气分析病机;善于运用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以降气为首务.治法重视降气通络和营、滋阴潜阳,区分外感内伤之异,对痰饮咯血不轻易投凉药,而重视温经止血是其特色.对虚损者主张补其不足、培育后天,并倡导节劳静养,故结合医案,分析王和伯治疗咯血的具体方药.
作者:朱冰;齐春红;钱菁;王荣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5例,分别采用星萎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星萎承气汤加减口服和开塞露灌肠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疗效并进行NIHSS评分、巴氏指数及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结果:入院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对照1组总有效率85.7%,对照2组总有效率68.5%,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NIHSS评分、巴氏指数(BarthelIndel)和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疗效满意.
作者:刘惠杰;徐寅平;顾兆一;肖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电针循经穴位与其他穴位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针刺内关、列缺、非经非穴进行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Kir6.1、Kir6.2、SUR2A和SUR2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和列缺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非经非穴组蛋白表达降低不显著;与列缺组比较,内关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电针内关穴和列缺穴均可降低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相关蛋白的表达,且心包经内关穴的针刺效应优于列缺穴.
作者:李迪;王颖;戴俭宇;刘昱甫;荆秦;王熙;王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杏苏散是否为治燥剂历年存在争议.故首先详细分析杏苏散的组成及药物的性味和功效,指出方中惟有杏仁苦温而润,又处在大剂辛苦、燥剂之中,其“润”的作用难以发挥;然后通过阐述吴鞠通对杏苏散病机作出的相应回答,提出其病机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与小青龙汤之机相同;后对“辛以润燥”的治法进行了阐明.故从以上3方面说明杏苏散非治燥剂而应是解表方.
作者:高黎;肖相如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