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降压灵Ⅰ号对原发性高血压趋化因子CCL22调控作用的研究

符琼方;欧奇伟;李茂清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降压灵Ⅰ号, 趋化因子
摘要:目的:观察降压灵Ⅰ号对原发性高血压(DH)患者血趋化因子CCL22的调节.方法:将80例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2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降压灵Ⅰ号,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血趋化因子CCL22变化情况,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EH患者血趋化因子CCL22表达升高,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明显优于治疗对照组,并能降低趋化因子CCL22的表达.结论:降压灵Ⅰ号可能通过调节血趋化因子CCL22表达而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的慢性炎症状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瘀热相搏证在难愈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瘀热论是周仲瑛教授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瘀热病机在临床所表现的证候为瘀热相搏证,凉血化瘀是其基本治法.慢性湿疹、结节囊肿性痤疮是临床常见、难愈性皮肤病,分析其病因病机发现,瘀热或兼夹痰湿相互搏结是其病变的主要病机.应用瘀热相搏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将凉血与活血化瘀两法有机、联合使用作为核心治法.慢性湿疹以活血凉血清热、健脾养血祛湿,结节囊肿性痤疮以活血凉血、清热化痰为基本治法,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夏智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黄帝内经》针刺“治神”辨析

    “治神”是《内经》针灸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术语,与针刺实践密切相关,然其具体所指在经文中未有明确解释,后世医家理解也多有分歧.故通过对《内经》中与神相关概念术语、形神关系、上下文语境以及道家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治神”乃治医家之神,而非病者之神.这与道家在进行某种高超操作技艺时对“神”的追求与重视不谋而合,与道家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由此提示,早期针灸理论源流梳理、概念术语的厘清,在系统爬梳相关医学文献的同时,尚需从早期思想文化观念与医学理念相互交织的层面多加审视,综合辨析.

    作者:朱玲;杨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局部穴位注射配合艾灸背俞穴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8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迎香、印堂穴位注射,肺俞、肾俞和脾俞进行无烟艾条温和灸治疗,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评定疗效.结果:治愈32例,好转51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6.51%.结论:病位局部穴位注射配合背俞穴艾灸治疗变应性鼻炎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王荻;李丽红;侯珣瑞;杨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分析耳鸣中医外治法和食疗应用特点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医外治法、食疗在耳鸣中的应用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耳鸣相关文献,建立Access数据库,运用SQL数据平台处理数据,人工降噪后分析中医外治法、食疗的应用规律.结果:针灸、穴位注射、按摩、推拿等为文献中出现的高频中医外治法,山药、枸杞等为文献中出现的高频食疗法.结论:利用文本挖掘方法,从文献报告频数方面呈现了中医外治法、食疗在耳鸣治疗中的应用规律.

    作者:沈姗姗;姜淼;黄允瑜;郑光;赵宁;贾冬梅;吕爱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杨保林治疗老年顽固性胸水验案二则

    顽固性胸水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从缓解症状来说,西医主要是胸穿抽液治疗.而老年人体质较弱,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常常反复迁延难愈,胸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引发的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单纯的胸腔穿刺放液虽可暂缓症状,但胸水反复生成增多,可导致蛋白大量缺失甚至电解质紊乱,往往得不偿失.杨保林教授擅长利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顽固性胸水,现介绍两则验案如下.

    作者:高莹;杨保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缺血作用机制的实验室研究概况

    通过总结整理近15年来国内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缺血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章,从对缺血区电解质Ca2+、Na+、K+、H+的影响,对脑缺血相关代谢产物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对肿瘤坏死因子-α、c-fos蛋白和HSP70蛋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证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有效地保护缺血脑细胞,减少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增强脑的修复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目前研究尚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

    作者:梁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郭立中疑难杂病真寒假热证辨析方法

    郭立中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真寒假热证并非只有在疾病危急关头才出现,而在慢性杂病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病中亦普遍存在,因此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辨析疑难杂病真寒假热证的方法.首先全面细致地认识所有症状,分清证候是否有寒热独自分布特点,留意证候之间有无寒热矛盾情形;证候表现复杂迷离时,抓特异症以断寒热真假;寒热症状真假疑似时,舍症而以舌脉为凭据;后还要参考病因、体质情况、治疗经过以综合进行分析.

    作者:刘新学;张瑾枫;贺晓婷;朱叶萍;郭立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栀子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金黄地鼠脂质代谢及炎症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栀子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金黄地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脂质代谢、肝组织病理变化及炎症损伤的影响,并与栀子进行比较,以明确栀子抗脂肪肝作用的效应成分.方法:24只雄性金黄地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栀子组和栀子苷组.实验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肝组织TG含量、血清TG、CHO含量及ALT、AST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栀子组、栀子苷组肝TG含量、血清TG、CHO含量及ALT、AST活性均显著降低,且栀子苷对ALT、AST活性的降低作用优于栀子.结论:栀子苷与栀子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地鼠脂肪肝均有显著干预作用,且栀子苷抗炎症损伤作用优于栀子.

    作者:李国辉;周海虹;赵正晓;张玉梅;柳进;陈少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继承创新话传承——李德新教授访谈录之一

    为深入挖掘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李德新教授的学术思想、专业成就、形成脉络及学术贡献,故就以下4个问题与导师进行了学术交流及深度访谈,即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中医药传承工作与国家博士后制度相结合的意义、学术思想的内涵及如何准确总结提炼学术思想、如何做好传承博士后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这些真知灼见对于中医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海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肝脾病位、痰瘀病性”论治桥本甲状腺炎

    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进行了阐述,总结笔者临床侍诊中诊治桥本甲状腺炎的思路,分析该病的病位病性,着重从“肝脾病位、痰瘀病性”角度对该病进行诊治,提出从“痰”论治,重在疏肝理气、健脾化痰和从“瘀”论治,重在疏肝清化痰瘀、健脾温化痰瘀的思路.同时结合临床案例,总结出桥本甲状腺炎的病位以肝为主,累及脾,病性以气滞、痰凝、血瘀为主,并通过病位病性同辨的思路对该病案进行诊治,效果较为良好.

    作者:谷鑫;吴承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孙一奎学术思想渊源探析

    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为名医汪机的再传弟子,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命门动气”的理论,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等书.明代是医学大发展的时代,而孙一奎正是明代众多医家当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位.他融会儒、释、道三教之理,首倡“医易同源”之论,以太极之说演绎医理,其治学以《内》、《难》为宗,对历代前贤诸说持公允之论,反对门户之见,主张博收众长,择善而从,而又常常能自出机杼,独有创见,其医学思想与理论成就对中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张宇鹏;杜松;尹玉芳;于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龄大鼠尿量、离子浓度及皮质醇的变化

    目的:观察老龄大鼠24 h及水负荷后5h尿量、尿中Na+、K+、Cl-浓度及血清皮质醇(Cort)含量的变化,研究肾虚多尿模型.方法:老年大鼠20只,青年大鼠20只,用代谢笼法测24 h尿量及水负荷5h尿量,用生化分析仪测尿液中Na+、K+、Cl-浓度,采用ELISA测血中Cort的含量.结果:老龄大鼠5h、24 h尿量明显增多,尿液中Na+、Cl-浓度明显增加,K+浓度明显降低,血清中Cort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老龄大鼠尿量增多,且Na+、K+及Cl-排泄异常,血清中Cort的含量明显降低,表明其可作为肾虚多尿模型进行试验研究.

    作者:吴君;韩芸;梁伟玲;荆雪宁;黄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大鼠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循经穴位与其他穴位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针刺内关、列缺、非经非穴进行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Kir6.1、Kir6.2、SUR2A和SUR2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和列缺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非经非穴组蛋白表达降低不显著;与列缺组比较,内关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电针内关穴和列缺穴均可降低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相关蛋白的表达,且心包经内关穴的针刺效应优于列缺穴.

    作者:李迪;王颖;戴俭宇;刘昱甫;荆秦;王熙;王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给邪出路理论促进糖尿病足“筋之血化”初探

    糖尿病足创面往往深达肌腱,若治疗失当不但导致其变性乃至坏死,而且感染也会沿肌腱扩散,患者被迫截肢或失去生命.临床观察发现,在给邪出路理论指导下,局部创面引流通畅的部位,创面处变性但尚未完全失去活性的肌腱表层可见散在分布的新生肉芽岛,并逐渐生长与周围的肉芽相接,终裸露的肌腱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完全覆盖,此现象可称之为“筋之血化”.经过此过程后创面上有上皮生长,终伤口愈合.由此可知,给邪出路理论必须贯穿糖尿病足创面治疗始终,通过内外治结合创造利于创面修复的微环境,令“筋之血化”现象出现,可有效控制感染延糖尿病足肌腱扩散,并终促进伤口愈合.

    作者:徐强;张朝晖;朱朝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针药合用对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聪耳通窍汤加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耳鼻喉科、五官科神经性耳鸣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1例)、聪耳通窍汤组(31例)及针药合用组(31例),3组均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0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中5-HT及Rho/ROCK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3个疗程后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比较,针刺组有效率71%,中药复方组55%,针药合用组87.1%,其中针药合用组相对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HPLC检测患者血液中5-HT发现,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Rho/ROCK信号通路发现,治疗后患者ROCK蛋白明显下降.结论:针药合用治疗神经性耳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治疗效果可能与抑制5-HT/Rho/ROCK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邹春花;毕言萍;亓秀英;邹连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周世印治疗湿疹经验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周世印教授辨治湿疹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以湿为本,风湿热邪夹杂,强调温邪贯穿疾病始终.周世印教授在治疗方面提出了败毒泻火、化湿养血,健脾利温、升阳祛风,益气养血、渗利温热的方法,同时适当加用外洗药物,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王雪梅;周世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论脾虚是结直肠癌能量代谢障碍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病机

    脾虚证是结直肠癌常见的临床证候.脾失健运呼吸链功能障碍导致低氧状态和HIF-1α表达增高,肥人脾虚产生的慢性炎症及释放细胞因子促进糖酵解,可能是结直肠癌能量代谢障碍,即瓦博格效应的主要原因.脾虚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α介导的能量代谢障碍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健脾益气中药通过健脾化痰改善结直肠肿瘤细胞的慢性炎症和能量代谢障碍,从而调控肿瘤微环境,抑制EMT,改善结直肠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作者:徐文娟;孙学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冠心病:一直被忽视的热证

    结合证候实质研究成果指出,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但以往一直被忽视.交感神经兴奋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证候实质研究成果表明,热证时交感神经兴奋,所以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冠心病的热证一直被忽视,冠心病的热证为什么被忽视?冠心病确有虚寒证,交感神经兴奋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其性质是“热”.但“热”的程度低,远不足以出现“热、黄、稠、干、动”等热证的常见表现,因此被忽视不难理解.但在冠脉狭窄的前提下,这种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后果严重,因此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近年来冠心病辨热证有增多趋势,故与其着眼点和辨证结果不同.结语: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因此临床应慎用温热药,冠心病患者的体质应保持偏凉,目的是惜用心力,让心肌多休养生息.

    作者:陈小野;屈伸;邵晶晶;于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益气活血药对舒张功能不全大鼠心功能及钙转运的干预研究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药对舒张功能不全大鼠心肌细胞心功能及钙转运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压力负荷致舒张功能不全大鼠模型,按干预因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造模后给药8周检测大鼠心功能,分离心肌细胞,检测心肌细胞收缩、舒张功能及钙瞬变、胞内钙浓度.结果:益气活血组舒张早/晚期峰值血流速度(E/A)较模型组升高;各给药组舒张50%时间(TR50)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其中益气活血组效果明显;活血组、益气活血组钙瞬变衰减常数(Tau)较模型组缩短;益气活血组舒张期钙浓度较模型组降低.结论:益气活血药通过改善心肌细胞钙转运能力,提高心肌细胞舒张功能,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并降低心衷心肌细胞钙浓度,从而预防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李思耐;石晓璐;武乾;林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10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5例,分别采用星萎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星萎承气汤加减口服和开塞露灌肠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疗效并进行NIHSS评分、巴氏指数及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结果:入院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对照1组总有效率85.7%,对照2组总有效率68.5%,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NIHSS评分、巴氏指数(BarthelIndel)和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疗效满意.

    作者:刘惠杰;徐寅平;顾兆一;肖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