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韦登明;逯卓卉
目的:观察运用隔“温经化疼散”灸脐与口服中药生化颗粒治疗产后恶露不尽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隔“温经化瘀散”灸脐即治疗组,口服中药生化颗粒即对照组,每组96例.治疗组采取隔“温经化瘀散”(乳香、没药、五灵脂、当归、川芎、炮姜、益母单、黄芪等)灸脐,每次1h,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西安兆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生化颗粒,每次1包(6 g),每日3次,7d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 (92/96),优于对照组87.5% (84/96,P<0.01).B超复查宫内残留物消失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26/28),优于对照组72.41% (21/29,P<0.01).结论:隔“温经化瘀散”灸脐疗效优于口服中药生化颗粒,同时观察发现该项研究治疗舒适便捷,无任何痛苦和毒副作用,有效避免了产妇长期服药所带来的不便和可能对婴儿造成的不良反应等.
作者:王成文;周达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痹证的发病原因简而言之可以总结为4个字“正虚邪入”.川乌、草乌和附子大辛大热,可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虽然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如果配伍得当,先煎去毒,对各种痹证尤其是寒痹疗效显著.对于三者的使用,宜慎用、妙用而不宜久用.
作者:黄小龙;陈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评价补肺健脾方及其衍化方莉辩治对COPD患者肺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平喘、抗感染、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辩证加用补肺健脾方加减.后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变化及有效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EV1、FEVI/FVC、FEV1占预计值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BODE评分与对照组治疗比较,t=5.4672,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 (P <0.05).结论:补肺健脾方及其衍化方剂辨证治疗COPD,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俊红;周庆伟;崔青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老年女性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收入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并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对照组在中医症状改善效果方面,显效20例(57.2%),有效6例(17.1%),无效9例(25.7%),总有效率74.3%;观察组显效31例(88.5%),有效3例(8.6%),无效1例(2.9%),总有效率97.1%;在心电图改善情况方面,对照组显效12例(34.2%),有效10例(28.6%),无效13例(37.1%),总有效率62.9%;观察组显效19例(54.3%),有效11例(31.4%),无效5例(14.3%),总有效率为85.7%,2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治疗老年女性冠心病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李向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对慢性肾衰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六味组,采用5/6肾切除法复制模型,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检测留存肾E-cadherin、α-SMA、FSP-1在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差异.结果:模型组E-cadherin下调,α-SMA、FSP-1上调,以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EMT现象;与模型组比,六味组E-cadherin上调,α-SMA、FSP-1下调,EMT现象减轻.结论:大鼠5/6肾切除致慢性肾衰模型留存肾中存在EMT现象;六味地黄汤可抑制EMT.
作者:陈丽;张熙;周忠志;何泽云;唐群;徐文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探讨现代图书编辑的内涵与技术革新、中医图书数字化编辑的重点技术选择、数字化图书编辑中中医古籍文献的价值与应用,以求对数字化图书编辑中中医古籍文献的现代适用性问题加以系统的论述.
作者:王益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骨折断端测量BMP-2的含量,HE染色评价骨折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活动情况,探讨强力接骨胶囊对早中期骨折愈合中BMP-2表达的影响和促进骨折愈合的治疗机制.方法:制作90只兔桡骨模型随机分为用药组、对照组、模型组,术后1d用药组喂服强力接骨胶囊,对照组喂服骨折挫伤胶囊,空白组喂服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后1、2、3、4、5周取样,并进行组织学切片及BMP-2免疫组化法染色,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BMP-2的表达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用药组在骨折各个时期BMP-2的含量均高于同期的对照组和空白组,用药组BMP-2的高峰值比对照组、空白组提前.结论:强力接骨胶囊能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的表达,从而诱导、调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加速骨折的愈合进程.
作者:李勇强;曹永登;侯宇;李霞;李晓燕;邵雅华;黄葳;张丽;师青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采用温阳利水化瘀法配合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性腹水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对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全身化疗及腹腔灌注,同时采用温阳利水化瘀中药口服及穴位外敷,观察患者的腹水疗效情况、中医证候及KPS评分变化.结果:采用化疗加中药组治疗组腹水疗效62%,中医证候疗效88%,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阳利水化瘀法配合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性腹水有较好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晶;刘淑刚;吕品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内经》关于中医护理的论述多散见于各篇.其中,关于基础护理的论述较集中地见于《素问·著至教论》、《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征四时论》等篇,关于康复护理见于《素问·五常致大论》.我们在心血管病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时,辨证施护并贯彻《内经》护理理论原则,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刘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建立寒热并见证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多因素制寒热并见模型,先以丙硫氧嘧啶和寒凉中药石膏、知母、番泻叶长时间灌胃,加上冰柜中冷冻的复合造模法,制作虚寒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造成约40 h左右的“寒热证并见”动物模型.结果:大鼠出现中医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结论:利用丙硫氧嘧啶加传统中医病因因素造模制作虚寒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干酵母造成大鼠发热的寒热错杂模型是可行的.
作者:宋捷民;钱旭武;滕晔;周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半夏泻心汤是临床常用方剂,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本文结合曹洪欣教授以该方治疗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胆囊炎、白塞氏病验案为例,深入分析该方治疗不同疾病的病机特点与处方化裁精华,力求探索中医方证相应的特色与优势.
作者:赵凯维;李冬梅;刘寨华;李同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从人体观而论,中医学为“生成论”,西医学是“构成论”.生成论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王冰注《素问·上古天真论》男女发育之天数时称:“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形体.”援据《素问·五藏生成》篇名的启义,以生成二字阐发“生生之道”对命名的创意,我们以此称中医学的人体观是“生成论”.人体始于元气,是天地合气,“人始生,先成精”后,整体地生长壮大,也循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和藏气法时的规律演进.这大异于西医从细胞构成特异的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诸器官、组织和细胞构成系统.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药对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方面较为繁杂,且研究方向也不尽一致,但较多的是以中药促进干预后对其模型的观察,无论是单味药还是复方都试图找出加速骨折愈合的有力证据.而中医药对骨折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实验研究更为广泛,从细胞、微量元素、基因等水平进行研究,取得了满意结果,现就骨折愈合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作者:毕锴;温建民;孙永生;桑志成;徐颖鹏;孙卫东;高国庆;胡海威;董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外科真诠》为清代全生派著作之一,不仅注重全生思想,还兼收并蓄正宗派和心得派的学术观点.该书首列阴阳、善恶、气血、经络、脉息5条外科纲领,注重经络和脉诊,医理论述精湛,诊断方法丰富,诊断技巧独特,重视鉴别诊断,用药见解独到,外治方法新颖,注重生活调摄,尤重饮食宜忌,并将治未病思想运用到外科疾病中,且认识到环境对发病的影响和心理疏导在治疗中的作用,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
作者:邱隆树;吴亚梅;朱晓燕;张美玲;张海洋;徐莹莹;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探讨冠心病局域性的发病规律及证候研究,我单位首次开展了广东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课题,为此制定了广东地区冠心病证候调查表.基于该调查表的制定过程,主要从设计思路、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的方法及反馈、咨询结果与统计分析等方面,着重探讨了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作者:李俊哲;何冠蘅;赵青武;刘小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双侧卵巢摘除(去势法)对雌性大鼠血清雌二醇和骨保护素(OPG)的变化.方法:用去势法造成去势雌鼠模型,喂养13周后处死.结果:壮骨止痛方全方提取物组雌二醇含量增加,OPG的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骨止痛方全方提取物通过增加雌二醇含量、提高OPG的含量而起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作者:张国民;黄娟;宁炯杰;李筠芝;莫新民;刘慧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总结规律,指导科研及临床.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对其进行选穴、药物等方面的分析.结果:10年内国内发表了186篇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文献,研究方向以临床研究为主,治疗组主要采用单纯穴位贴敷疗法,以肺俞、肾俞等为主穴,药物主要为细辛、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结论:通过文献分析,总结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赖雪燕;林欢欢;赵敏清;张继苹;陈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体免疫性疾病,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促使RA发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疼痛是RA主要的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正常生活.中医在RA的镇痛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关注度日益提升.近年来有关RA的发病机制及中医在RA的镇痛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合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韦登明;逯卓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探讨中药在止痛、止咳平喘、止血、退黄、消食、逆水和利水等方面类似于对症治疗的作用,认为中医虽以辨证论治为主导,但也有许多中药对某些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能起到类似于对症治疗的效果.提出开发中药的这种作用有利于中医对某些症状的缓解和消除,特别是有可能增强中医处理急症的能力.
作者:何光明;董银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病证名词的研究包括中医的疾病或证侯名词,也涉及到与病证相关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法等,已经形成专门的学问,可用“病证学”予以概括.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立目,即遴选并确立词目;②定性,即给出名词的属性,如病证、症状、病因等.当中医古籍中,病、证、症的使用没有明确区分时,可将之划分病证名与症状名;③释义,要忠实名词的本义,并规定相对统一的用语,以达到较好的理解效果,同时要尽可能地反映词义的历史演变;④取证,即提供名词释义的文献依据.就体现史源学观点,每一个义项均要求同一义项可能的早出处.
作者:张志斌;李强;申晓伟;范逸品;于大猛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