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龙;陈明
:活用麻黄,推崇“扶阳”理论,顾护胃气、肺脾同治构成了徐小圃、徐仲才父子在儿科肺系疾病的诊治精粹,为后世传承奠定了基础.
作者:肖臻;马晶;姜之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口腔溃疡是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对口腔溃疡的治疗疗效有限、周期较长且容易复发.醋调吴茱萸末敷涌泉穴治疗口腔溃疡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其中蕴含着中医处方简、便、廉、验的特性.该法体现了中医学内病外治、上病下治及气机运动的方法论,并总结了去性取用、引火下行的实践经验,为临床治疗口腔溃疡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
作者:王盛隆;秦姿凡;岳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方对慢性缺血性肾病早期大鼠AngⅡ、α-SM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慢性缺血性肾病早期病变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预防组、药物组,采用双侧肾动脉不全结扎术建立动物模型,免疫组化检测AngⅡ、α-SM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及预防组AngⅡ、α-SM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且预防组降低较明显(P<0.01).结论:益气通络方可能通过减少AngⅡ、α-SMA的表达,从而防治缺血性肾病的早期病变.
作者:李伟;刘兰英;李娇艳;李根茂;葛东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总结规律,指导科研及临床.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对其进行选穴、药物等方面的分析.结果:10年内国内发表了186篇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文献,研究方向以临床研究为主,治疗组主要采用单纯穴位贴敷疗法,以肺俞、肾俞等为主穴,药物主要为细辛、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结论:通过文献分析,总结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赖雪燕;林欢欢;赵敏清;张继苹;陈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疫病发病及流行的认识各具特色.唐·著名医学家王冰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特殊年份的气候及星象角度分析认为五运六气的异常变化可形成疫病流行的时空环境,易导致疫病的暴发或流行,总结提出五运六气变化与疫病的发病及流行密切相关,为提高临床疫病预测预警能力及防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聂金娜;苏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不论阴虚、气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两虚,皆可因虚致实,成为导致或加重糖尿病肾病肾络病变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辩证要点、治疗原则、辩证论治,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高怀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内托法是中医外科具有特色的内治法,历代医家对其有深刻认识,该治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以及由表及里、由里达表和分期序贯性治疗的思想,对多种疾病特别是肛肠疾病的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颜帅;钱海华;曾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评价补肺健脾方及其衍化方莉辩治对COPD患者肺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平喘、抗感染、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辩证加用补肺健脾方加减.后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变化及有效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EV1、FEVI/FVC、FEV1占预计值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BODE评分与对照组治疗比较,t=5.4672,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 (P <0.05).结论:补肺健脾方及其衍化方剂辨证治疗COPD,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俊红;周庆伟;崔青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温阳解郁法对模拟早年不良经历的母婴分离小鼠的作用,探讨其相关作用机理.方法:选用从出生起连续10 d、每天3h母婴分离12周~20周成年C57BL/6J小鼠,以温阳解郁复方进行4周的干预,通过旷场、高架十字迷宫及决择反应等实验观察行为模式变化;运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应激后和Dex/CRH实验血清皮质酮的变化,以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中枢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11β-HSD2)的表达,观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状态的变化.结果:温阳解郁复方可明显增加母婴分离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开放臂进入次数,显著缩短趋向反应决择时间(P<0.05),明显延长回避反应决择时间,显著降低Dex/CRH实验中血清皮质酮的高涨(P<0.05),显著提高海马齿状回11β-HSD2的表达(P<0.01).结论:温阳解郁法可明显影响母婴分离小鼠行为模式和HPA轴功能状态,其主要作用位点位于海马齿状回.
作者:岳广欣;张玲;卢贺起;梁媛;刘丽梅;王瑞海;张立石;王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骨折断端测量BMP-2的含量,HE染色评价骨折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活动情况,探讨强力接骨胶囊对早中期骨折愈合中BMP-2表达的影响和促进骨折愈合的治疗机制.方法:制作90只兔桡骨模型随机分为用药组、对照组、模型组,术后1d用药组喂服强力接骨胶囊,对照组喂服骨折挫伤胶囊,空白组喂服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后1、2、3、4、5周取样,并进行组织学切片及BMP-2免疫组化法染色,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BMP-2的表达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用药组在骨折各个时期BMP-2的含量均高于同期的对照组和空白组,用药组BMP-2的高峰值比对照组、空白组提前.结论:强力接骨胶囊能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的表达,从而诱导、调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加速骨折的愈合进程.
作者:李勇强;曹永登;侯宇;李霞;李晓燕;邵雅华;黄葳;张丽;师青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探讨冠心病局域性的发病规律及证候研究,我单位首次开展了广东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课题,为此制定了广东地区冠心病证候调查表.基于该调查表的制定过程,主要从设计思路、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的方法及反馈、咨询结果与统计分析等方面,着重探讨了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作者:李俊哲;何冠蘅;赵青武;刘小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半夏泻心汤是临床常用方剂,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本文结合曹洪欣教授以该方治疗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胆囊炎、白塞氏病验案为例,深入分析该方治疗不同疾病的病机特点与处方化裁精华,力求探索中医方证相应的特色与优势.
作者:赵凯维;李冬梅;刘寨华;李同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老年女性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收入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并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对照组在中医症状改善效果方面,显效20例(57.2%),有效6例(17.1%),无效9例(25.7%),总有效率74.3%;观察组显效31例(88.5%),有效3例(8.6%),无效1例(2.9%),总有效率97.1%;在心电图改善情况方面,对照组显效12例(34.2%),有效10例(28.6%),无效13例(37.1%),总有效率62.9%;观察组显效19例(54.3%),有效11例(31.4%),无效5例(14.3%),总有效率为85.7%,2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治疗老年女性冠心病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李向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痹证的发病原因简而言之可以总结为4个字“正虚邪入”.川乌、草乌和附子大辛大热,可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虽然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如果配伍得当,先煎去毒,对各种痹证尤其是寒痹疗效显著.对于三者的使用,宜慎用、妙用而不宜久用.
作者:黄小龙;陈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记载治疗外感天行病经方13首,皆出自《汤液经法》.通过天行病经方与张仲景方的比对,发现张仲景除抄录《汤液经法》内容外,更基于临床实践,在方剂名称、组成、应用范围等方面有所创新.张仲景论广《汤液》,体现出严谨、客观的科学精神,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李楠;高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对慢性肾衰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六味组,采用5/6肾切除法复制模型,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检测留存肾E-cadherin、α-SMA、FSP-1在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差异.结果:模型组E-cadherin下调,α-SMA、FSP-1上调,以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EMT现象;与模型组比,六味组E-cadherin上调,α-SMA、FSP-1下调,EMT现象减轻.结论:大鼠5/6肾切除致慢性肾衰模型留存肾中存在EMT现象;六味地黄汤可抑制EMT.
作者:陈丽;张熙;周忠志;何泽云;唐群;徐文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概念的表征具有表象性,表象表征的基础是原型,这是中医概念心理表征的基本模式.中医学习与临床应用的关键是深化对概念原型的理解.中医概念是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基础,探究其心理表征模式,是破解中医临证和学习面临诸多问题的一把钥匙.
作者:杨振宁;苏静;张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单药复方的研究还是治法方药的整体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冠心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虚征象,运用补肾法治疗冠心病亦取得良好疗效,而其从肾论治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新热点.现将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进展综述如下,并归纳出补肾祛痰、补肾活血、补肾益气、补肾培元、温补肾阳等辨治法则,以指导临床.
作者:刘如秀;刘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人体红外热像随自然界四时变化的规律.方法:受试者为健康男性在枝学生共26人,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点采集其红外热像.除比较身体各部的温度值,还通过相对温度值来反映人体温度分布的差异,分析人体体表温度的上下平衡、左右平衡、远近平衡(远心端与近心端)以及前后平衡(胸腹部与背部)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结果:人体红外热像呈现出与四时变化相应的规律;季节因素对人体红外热像的影响是独立于气象因素的,在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不同阶段人体红外热像有不同的特点.讨论:开展人体红外热像实验一定要注意季节的影响,否则可能造成图像分析的错误.红外热像能客观、敏感地显示人体随四时变化的规律,在中医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锂;李子孺;黄博;周翠;张婷;张旭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陆懋修勤求岐黄之训、精研张仲景之论,远从柯琴、尤怡之言,近承王朴庄之学,在伤寒、阳明温病及六气大司天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对其学术渊源及传承脉络做一梳理.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