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试析王冰论疫

聂金娜;苏颖

关键词:五运六气, 王冰, 疫病, 星象
摘要: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疫病发病及流行的认识各具特色.唐·著名医学家王冰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特殊年份的气候及星象角度分析认为五运六气的异常变化可形成疫病流行的时空环境,易导致疫病的暴发或流行,总结提出五运六气变化与疫病的发病及流行密切相关,为提高临床疫病预测预警能力及防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内经》对延缓衰老的认识

    通过对《内经》相关衰老理论的总结,指出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与脾肾功能及营卫三焦气化密切相关,认为肾精直接耗损、脾不化生精微,以及营卫三焦气化失常是早衰产生的主要原因.更强调营卫三焦气化失职在衰老过程中的重要位置,指出即使脾肾功能发挥正常,但若营卫三焦气化失利,则五脏六腑亦不能正常得后天之养而衰老,为延缓衰老提出了新思路.

    作者:刘树林;凌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补肺健脾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对COPD患者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评价补肺健脾方及其衍化方莉辩治对COPD患者肺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平喘、抗感染、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辩证加用补肺健脾方加减.后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变化及有效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EV1、FEVI/FVC、FEV1占预计值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BODE评分与对照组治疗比较,t=5.4672,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 (P <0.05).结论:补肺健脾方及其衍化方剂辨证治疗COPD,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俊红;周庆伟;崔青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浅谈陆懋修医学思想的学术渊源

    陆懋修勤求岐黄之训、精研张仲景之论,远从柯琴、尤怡之言,近承王朴庄之学,在伤寒、阳明温病及六气大司天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对其学术渊源及传承脉络做一梳理.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健脾祛瘀法对血脂异常ApoE基因缺失小鼠视网膜RPE黑色素和脂褐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脾祛瘀法对血脂异常ApoE基因缺失(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ApoE-/-)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黑色素和脂褐素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只2月龄ApoE-/-小鼠分为普食组、高脂组、高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喂养5个月后检测其血浆总胆固醇(total plasma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浆甘油三酯(plasma triglyceride,TG)含量,银氨液浸染法和醛品红法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形态结构,并半定量检测RPE细胞内黑色素和脂褐素含量及计算其黑色素/脂褐素比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黑色素、脂褐素、黑色素/脂褐素比值与TC、LDL、TG相关性.结果:TC、TG和7月龄ApoE-/-各治疗组小鼠比7月龄ApoE-/-高脂组明显降低(P <0.001),LDL和7月龄ApoE-/-高、中治疗组小鼠比7月龄ApoE-/-高脂组明显降低(P <0.001),7月龄ApoE-/-低剂量治疗组比7月龄A poE-/-高脂组降低(P>0.05).光镜下,7月龄ApoE-/-高脂组和7月龄ApoE-/--普食组小鼠RPE排列紊乱、细胞萎缩,7月龄ApoE-/-各治疗组小鼠视网膜RPE排列较整齐、细胞萎缩减轻.半定量检测结果,与7月龄ApoE-/-高脂组比,7月龄ApoE-/-各治疗组小鼠视网膜RPE细胞内黑色素含量明显增多(P <0.001),7月龄ApoE-/-各治疗组小鼠视网膜RPE细胞内脂褐素含量明显降低(P<0.001),7月龄ApoE-/-各治疗组小鼠视网膜RPE细胞内黑色素/脂褐素比值明显增多(P <0.001).采用逐步引入-剔除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黑色素含量与TC、LDL、TG呈负直线相关,回归方程为:黑色素含量=1837732.32-63225.96×胆固醇,脂褐素含量与TC、TG呈正直线相关,回归方程为:脂褐素含量=418363.52+ 139394.42×胆固醇,黑色素/脂褐素比值与TC、TG呈负直线相关,回归方程为:黑色素/脂褐素=2.057-0.127×胆固醇.结论:健脾祛瘀法可通过降低血脂异常ApoE-/-小鼠高脂血症,改善RPE形态结构,提高视网膜RPE黑色素含量,降低RPE脂褐素含量,增强视网膜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王毅;李娟;李进辉;李罗翔;曾庆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寒热并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目的:探索建立寒热并见证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多因素制寒热并见模型,先以丙硫氧嘧啶和寒凉中药石膏、知母、番泻叶长时间灌胃,加上冰柜中冷冻的复合造模法,制作虚寒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造成约40 h左右的“寒热证并见”动物模型.结果:大鼠出现中医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结论:利用丙硫氧嘧啶加传统中医病因因素造模制作虚寒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干酵母造成大鼠发热的寒热错杂模型是可行的.

    作者:宋捷民;钱旭武;滕晔;周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外科真诠》学术思想浅析

    《外科真诠》为清代全生派著作之一,不仅注重全生思想,还兼收并蓄正宗派和心得派的学术观点.该书首列阴阳、善恶、气血、经络、脉息5条外科纲领,注重经络和脉诊,医理论述精湛,诊断方法丰富,诊断技巧独特,重视鉴别诊断,用药见解独到,外治方法新颖,注重生活调摄,尤重饮食宜忌,并将治未病思想运用到外科疾病中,且认识到环境对发病的影响和心理疏导在治疗中的作用,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

    作者:邱隆树;吴亚梅;朱晓燕;张美玲;张海洋;徐莹莹;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季节气候与过敏性鼻炎发病相关性探讨

    自然界气候变化与人体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季节气候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过敏性鼻炎具有季节易感性,故从季节气候角度出发探讨过敏性鼻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治3个方面的内容,认为季节气候与过敏性鼻炎发作密切相关,这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媛媛;袁卫玲;张国霞;张波;杨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黄连素药性与脂肪肝证治关系初探

    黄连素作为黄连、黄柏的主要单体活性成分,其与黄连、黄柏一样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在脂肪肝的防治研究中疗效确切.黄连素清热燥湿属性与脂肪肝湿热证关系密切,是黄连素发挥抗脂肪肝作用的中医理论基础.该文以脂肪肝证治特点为突破口,探析黄连素清热燥湿属性与脂肪肝湿热证及其氧化应激产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其防治脂肪肝提供中医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作者:张玉佩;杨钦河;韩莉;孔怡琳;闫海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膝骨关节炎外用中药使用情况文献分析

    目的:探讨近1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分析膝骨关节炎外用中药的一般规律.方法:检索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录于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及中国医院知识总库中中药外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文献,应用频数统计方法,统计符合标准文献的药物及药对频次.结果:检索出376篇文献符合标准,包括463味中药18个药对.使用频次高的前10位药物为透骨草、牛膝、红花、伸筋草、杜仲、川乌、草乌、海桐皮、威灵仙、乳香.药对总使用频次为768次,使用频次多的前10位药物为牛膝-当归、川乌-草乌、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伸筋草-透骨草、当归-川芎、五加皮-杜仲、桑枝-桂枝、威灵仙-羌活、三棱-莪术.结论:目前治疗膝骨关节炎外用中药及药对的主要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及强筋骨补肝肾为主.

    作者:李沛;潘富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徐小圃、徐仲才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精粹

    :活用麻黄,推崇“扶阳”理论,顾护胃气、肺脾同治构成了徐小圃、徐仲才父子在儿科肺系疾病的诊治精粹,为后世传承奠定了基础.

    作者:肖臻;马晶;姜之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浅谈中药的“对症治疗”作用

    探讨中药在止痛、止咳平喘、止血、退黄、消食、逆水和利水等方面类似于对症治疗的作用,认为中医虽以辨证论治为主导,但也有许多中药对某些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能起到类似于对症治疗的效果.提出开发中药的这种作用有利于中医对某些症状的缓解和消除,特别是有可能增强中医处理急症的能力.

    作者:何光明;董银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二分二至”节气人体红外热像的比较分析

    目的:观察人体红外热像随自然界四时变化的规律.方法:受试者为健康男性在枝学生共26人,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点采集其红外热像.除比较身体各部的温度值,还通过相对温度值来反映人体温度分布的差异,分析人体体表温度的上下平衡、左右平衡、远近平衡(远心端与近心端)以及前后平衡(胸腹部与背部)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结果:人体红外热像呈现出与四时变化相应的规律;季节因素对人体红外热像的影响是独立于气象因素的,在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不同阶段人体红外热像有不同的特点.讨论:开展人体红外热像实验一定要注意季节的影响,否则可能造成图像分析的错误.红外热像能客观、敏感地显示人体随四时变化的规律,在中医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锂;李子孺;黄博;周翠;张婷;张旭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曹洪欣应用半夏泻心汤经验

    半夏泻心汤是临床常用方剂,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本文结合曹洪欣教授以该方治疗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胆囊炎、白塞氏病验案为例,深入分析该方治疗不同疾病的病机特点与处方化裁精华,力求探索中医方证相应的特色与优势.

    作者:赵凯维;李冬梅;刘寨华;李同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以阴阳消长变化为依据的五行新模式初探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学说体系,五行的“五”是阴阳消长变化过程中的5个典型阶段,每个阶段各自以火、金、土、水、木来命名,每一行都有各自特定的阴阳属性.阴阳是运动的,五行也不是静止的,五行的运行也是随着阴阳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五行顺序可以存在多种方式,所以这种以阴阳消长变化为依据的五行新模式也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其直接的临床意义,是可以使五行与五脏配属的关系具有相对多样性.

    作者:赵子萱;葛宝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苗族养生文化研究

    苗族人民历来就关注生命、注重健康,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养生的意识,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主要有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药物养生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饮食养生是关键,运动养生是保证,药物养生是补充.

    作者:汤建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关于中医病证名词研究的思考

    中医病证名词的研究包括中医的疾病或证侯名词,也涉及到与病证相关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法等,已经形成专门的学问,可用“病证学”予以概括.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立目,即遴选并确立词目;②定性,即给出名词的属性,如病证、症状、病因等.当中医古籍中,病、证、症的使用没有明确区分时,可将之划分病证名与症状名;③释义,要忠实名词的本义,并规定相对统一的用语,以达到较好的理解效果,同时要尽可能地反映词义的历史演变;④取证,即提供名词释义的文献依据.就体现史源学观点,每一个义项均要求同一义项可能的早出处.

    作者:张志斌;李强;申晓伟;范逸品;于大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中医镇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体免疫性疾病,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促使RA发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疼痛是RA主要的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正常生活.中医在RA的镇痛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关注度日益提升.近年来有关RA的发病机制及中医在RA的镇痛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合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韦登明;逯卓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强力接骨胶囊在骨折愈合早中期对BMP表达影响的应用基础研究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骨折断端测量BMP-2的含量,HE染色评价骨折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活动情况,探讨强力接骨胶囊对早中期骨折愈合中BMP-2表达的影响和促进骨折愈合的治疗机制.方法:制作90只兔桡骨模型随机分为用药组、对照组、模型组,术后1d用药组喂服强力接骨胶囊,对照组喂服骨折挫伤胶囊,空白组喂服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后1、2、3、4、5周取样,并进行组织学切片及BMP-2免疫组化法染色,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BMP-2的表达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用药组在骨折各个时期BMP-2的含量均高于同期的对照组和空白组,用药组BMP-2的高峰值比对照组、空白组提前.结论:强力接骨胶囊能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的表达,从而诱导、调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加速骨折的愈合进程.

    作者:李勇强;曹永登;侯宇;李霞;李晓燕;邵雅华;黄葳;张丽;师青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吕文良治未病思想在肿瘤症状学诊断中的应用

    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吕文良教授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围绕发热、疼痛、出血及疲乏消瘦4个症状深入分析,从中医学“症”的角度出发对恶性肿瘤进行早期诊断,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症状学诊断的内容.

    作者:张婷婷;杨佼;刘明坤;赵慧慧;左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内托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内托法是中医外科具有特色的内治法,历代医家对其有深刻认识,该治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以及由表及里、由里达表和分期序贯性治疗的思想,对多种疾病特别是肛肠疾病的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颜帅;钱海华;曾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