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广欣;张玲;卢贺起;梁媛;刘丽梅;王瑞海;张立石;王震
目的:探讨太阳病(风寒表证)造模小鼠白介素节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文献报道“小鼠风寒表证”模型制作方法,结合模拟实验的经验制作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检测模型组和对照组1周内每日11时与23时小鼠血清中白介素的节律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和对照组白介素的表达呈现为夜间高、白昼低的变化.结论:模型组和对照组白介素的表达呈现夜间高、白昼低的节律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杰;陆东明;吴萍;王仁媛;张发斌;张广梅;刘占厚;赵协慧;陈湘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单药复方的研究还是治法方药的整体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冠心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虚征象,运用补肾法治疗冠心病亦取得良好疗效,而其从肾论治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新热点.现将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进展综述如下,并归纳出补肾祛痰、补肾活血、补肾益气、补肾培元、温补肾阳等辨治法则,以指导临床.
作者:刘如秀;刘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急黄1、2、3号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在临床方面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的13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8例给予西医治疗:①一般基础治疗(清淡优质蛋白易消化饮食,忌烟酒及辛辣食物,卧床体惠等);②抗病毒、保肝、退黄等西药治疗(拉米夫定、干扰素、还原性谷胱甘肽、茵栀黄针、维生素等).治疗组6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急黄l、2、3号方加减,1个疗程28 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和79.41%;在总体疗效和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明显更优(P<0.05);2组治疗后其中医证候积分和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较好有推广价值.
作者:张佩江;赵文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采用温阳利水化瘀法配合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性腹水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对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全身化疗及腹腔灌注,同时采用温阳利水化瘀中药口服及穴位外敷,观察患者的腹水疗效情况、中医证候及KPS评分变化.结果:采用化疗加中药组治疗组腹水疗效62%,中医证候疗效88%,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阳利水化瘀法配合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性腹水有较好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晶;刘淑刚;吕品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探讨冠心病局域性的发病规律及证候研究,我单位首次开展了广东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课题,为此制定了广东地区冠心病证候调查表.基于该调查表的制定过程,主要从设计思路、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的方法及反馈、咨询结果与统计分析等方面,着重探讨了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作者:李俊哲;何冠蘅;赵青武;刘小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外科真诠》为清代全生派著作之一,不仅注重全生思想,还兼收并蓄正宗派和心得派的学术观点.该书首列阴阳、善恶、气血、经络、脉息5条外科纲领,注重经络和脉诊,医理论述精湛,诊断方法丰富,诊断技巧独特,重视鉴别诊断,用药见解独到,外治方法新颖,注重生活调摄,尤重饮食宜忌,并将治未病思想运用到外科疾病中,且认识到环境对发病的影响和心理疏导在治疗中的作用,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
作者:邱隆树;吴亚梅;朱晓燕;张美玲;张海洋;徐莹莹;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体免疫性疾病,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促使RA发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疼痛是RA主要的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正常生活.中医在RA的镇痛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关注度日益提升.近年来有关RA的发病机制及中医在RA的镇痛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合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韦登明;逯卓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老年女性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收入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并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对照组在中医症状改善效果方面,显效20例(57.2%),有效6例(17.1%),无效9例(25.7%),总有效率74.3%;观察组显效31例(88.5%),有效3例(8.6%),无效1例(2.9%),总有效率97.1%;在心电图改善情况方面,对照组显效12例(34.2%),有效10例(28.6%),无效13例(37.1%),总有效率62.9%;观察组显效19例(54.3%),有效11例(31.4%),无效5例(14.3%),总有效率为85.7%,2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治疗老年女性冠心病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李向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化痰祛瘀方及其衍化方剂配合针灸辨治代谢综合征高血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125例代谢综合征高血糖患者,全部采用化痰祛疼方及其衍化方剂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的120例患者采用改变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治疗(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2组在临床效果和血气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在腰围、体质量、理化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效果方面,对照组治愈47例(39.17%),显效39例(32.5%),有效19例(15.83%),无效15例(12.5%),总有效率87.5%;观察组治愈84例(67.2%),显效27例(21.6%),有效11例(8.8%),无效3例(2.4%),总有效率9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祛瘀方及其衍化方剂配合针灸辩治代谢综合征高血糖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陈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揭示高校新生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1627例高校新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1)平和体质人数720例(44.25%),偏颇体质人数907例(55.75%),其中气虚体质人数210例(12.91%),阳虚体质175例(10.76%),湿热体质151例(9.28%);(2)在偏颜体质中的阳虚体质中,男生比例低于女生比例;而湿热体质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调整和改善(变)高校新生的中医体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张瑞;宋建平;申杰;牛乐;许玉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建立寒热并见证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多因素制寒热并见模型,先以丙硫氧嘧啶和寒凉中药石膏、知母、番泻叶长时间灌胃,加上冰柜中冷冻的复合造模法,制作虚寒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造成约40 h左右的“寒热证并见”动物模型.结果:大鼠出现中医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结论:利用丙硫氧嘧啶加传统中医病因因素造模制作虚寒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干酵母造成大鼠发热的寒热错杂模型是可行的.
作者:宋捷民;钱旭武;滕晔;周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概念的表征具有表象性,表象表征的基础是原型,这是中医概念心理表征的基本模式.中医学习与临床应用的关键是深化对概念原型的理解.中医概念是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基础,探究其心理表征模式,是破解中医临证和学习面临诸多问题的一把钥匙.
作者:杨振宁;苏静;张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脑是以肾中所藏先天之精为基础而化生,精化为髓,髓集结为脑.《素问·五藏生成》云:“诸髓者,皆属于脑.”肾之俞穴、原穴,督脉之百会、风府均可调整脑髓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脑内微环境的改变和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关.
作者:田辉;郑洪新;任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活用麻黄,推崇“扶阳”理论,顾护胃气、肺脾同治构成了徐小圃、徐仲才父子在儿科肺系疾病的诊治精粹,为后世传承奠定了基础.
作者:肖臻;马晶;姜之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痹证的发病原因简而言之可以总结为4个字“正虚邪入”.川乌、草乌和附子大辛大热,可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虽然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如果配伍得当,先煎去毒,对各种痹证尤其是寒痹疗效显著.对于三者的使用,宜慎用、妙用而不宜久用.
作者:黄小龙;陈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陆懋修勤求岐黄之训、精研张仲景之论,远从柯琴、尤怡之言,近承王朴庄之学,在伤寒、阳明温病及六气大司天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对其学术渊源及传承脉络做一梳理.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妇科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与肾关系密切,肾精亏虚是其基本病理机制,可表现为肾气、肾阴或肾阳之不足,病机可涉及肝、脾、肺三脏,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兼有气滞、血瘀、湿热、癌毒等病理产物.补益肾精法应贯穿于治疗始末,根据阴阳偏颇,或滋养肾阴,或温补肾阳,同时结合健脾、益肺、疏肝、清热、利水等扶正祛邪之法.
作者:田永立;夏宁俊;杨文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师承和家传是古代中医药学人才培养的2种主要模式,2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的中医药人才.师徒传承以门派的方式进行传承,在传承时选徒、择师以及教学皆有规定;家传则以家族为单位进行传承,其成员从小身处于医药学文化浓郁的氛围中,再加上长辈的言传身教、家族丰富的藏书秘方等,终医术大成.
作者:翟华强;张小娟;张华敏;王燕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参考β-地中海贫血表现遗传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并结合广安门医院吴志奎教授课题组对地中海贫血近30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主要从DNA甲基化、组蛋白共价修饰、红系转录因子与表现遗传学修饰作用以及非编码RNA方面总结了中医药治疗β-地中海贫血可能的表现遗传学机制,为深入探讨中中药治疗β-地中海贫血提供另一层次理论基础,为临床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程艳玲;吴志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探讨中药在止痛、止咳平喘、止血、退黄、消食、逆水和利水等方面类似于对症治疗的作用,认为中医虽以辨证论治为主导,但也有许多中药对某些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能起到类似于对症治疗的效果.提出开发中药的这种作用有利于中医对某些症状的缓解和消除,特别是有可能增强中医处理急症的能力.
作者:何光明;董银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