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温阳利水化瘀法配合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腹水50例临床观察

李晶;刘淑刚;吕品田

关键词:腹水, 温阳利水, 化疗, 中医药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温阳利水化瘀法配合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性腹水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对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全身化疗及腹腔灌注,同时采用温阳利水化瘀中药口服及穴位外敷,观察患者的腹水疗效情况、中医证候及KPS评分变化.结果:采用化疗加中药组治疗组腹水疗效62%,中医证候疗效88%,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阳利水化瘀法配合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性腹水有较好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中药的“对症治疗”作用

    探讨中药在止痛、止咳平喘、止血、退黄、消食、逆水和利水等方面类似于对症治疗的作用,认为中医虽以辨证论治为主导,但也有许多中药对某些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能起到类似于对症治疗的效果.提出开发中药的这种作用有利于中医对某些症状的缓解和消除,特别是有可能增强中医处理急症的能力.

    作者:何光明;董银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冠心病从肾论治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单药复方的研究还是治法方药的整体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冠心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虚征象,运用补肾法治疗冠心病亦取得良好疗效,而其从肾论治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新热点.现将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进展综述如下,并归纳出补肾祛痰、补肾活血、补肾益气、补肾培元、温补肾阳等辨治法则,以指导临床.

    作者:刘如秀;刘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温阳利水化瘀法配合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腹水5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温阳利水化瘀法配合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性腹水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对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全身化疗及腹腔灌注,同时采用温阳利水化瘀中药口服及穴位外敷,观察患者的腹水疗效情况、中医证候及KPS评分变化.结果:采用化疗加中药组治疗组腹水疗效62%,中医证候疗效88%,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阳利水化瘀法配合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性腹水有较好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晶;刘淑刚;吕品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六味地黄汤对慢性肾衰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的影响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对慢性肾衰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六味组,采用5/6肾切除法复制模型,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检测留存肾E-cadherin、α-SMA、FSP-1在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差异.结果:模型组E-cadherin下调,α-SMA、FSP-1上调,以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EMT现象;与模型组比,六味组E-cadherin上调,α-SMA、FSP-1下调,EMT现象减轻.结论:大鼠5/6肾切除致慢性肾衰模型留存肾中存在EMT现象;六味地黄汤可抑制EMT.

    作者:陈丽;张熙;周忠志;何泽云;唐群;徐文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腧穴-肾精-大脑功能相关性探讨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脑是以肾中所藏先天之精为基础而化生,精化为髓,髓集结为脑.《素问·五藏生成》云:“诸髓者,皆属于脑.”肾之俞穴、原穴,督脉之百会、风府均可调整脑髓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脑内微环境的改变和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关.

    作者:田辉;郑洪新;任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方肇勤治疗原发性肝癌撷萃

    目的:探讨方肇勤教授有关原发性肝癌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经验.指出临床所见肝癌患者大多具有长期慢性的肝脏损害,用药不慎会加重肝脏的损伤,甚至会诱导肝癌细胞恶性增殖;在证候方面肝癌患者主要表现为脾气虚、肝血瘀阻、肝脾不调、肝气郁结等肝脾同病,因而肝癌的治疗应肝脾同治,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健脾益气等立法;顾及肝炎或肝损伤、纤维化及肝癌,同病异治,往往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用药常用生晒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六曲、炒谷麦芽、制半夏、茯苓、泽泻、茵陈、枳壳、香附、预知子、陈皮、柴胡、郁金、当归、川芎、丹参、赤芍、桃仁、元胡、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栀、黄芩、炙鳖甲、车前子、泽泻等.

    作者:任红艳;方肇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中医镇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体免疫性疾病,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促使RA发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疼痛是RA主要的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正常生活.中医在RA的镇痛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关注度日益提升.近年来有关RA的发病机制及中医在RA的镇痛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合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韦登明;逯卓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广东地区冠心病证候特征调查表制定的方法学研究

    为探讨冠心病局域性的发病规律及证候研究,我单位首次开展了广东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课题,为此制定了广东地区冠心病证候调查表.基于该调查表的制定过程,主要从设计思路、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的方法及反馈、咨询结果与统计分析等方面,着重探讨了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作者:李俊哲;何冠蘅;赵青武;刘小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月王药诊》中尿诊理论体系探讨

    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藏医尿诊是一种通过观察尿液诊断疾病的技术,是藏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作为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的《月王药诊》中记载的尿诊法运用整体恒动的辨证观,重视整体和局部的辨证统一,以三因学说和五源学说为基础,以五官诊察尿液五境为主要手段,具有全面、动态、感观、直观、简便、安全的特点,为后世尿诊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仁增多杰;才让南加;仁青东主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从络论治糖尿病肾病

    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不论阴虚、气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两虚,皆可因虚致实,成为导致或加重糖尿病肾病肾络病变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辩证要点、治疗原则、辩证论治,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高怀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从44例慢性心力衰竭辨证施护看《内经》护理的实践性

    《内经》关于中医护理的论述多散见于各篇.其中,关于基础护理的论述较集中地见于《素问·著至教论》、《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征四时论》等篇,关于康复护理见于《素问·五常致大论》.我们在心血管病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时,辨证施护并贯彻《内经》护理理论原则,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刘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太阳病(风寒表证)“欲解时”与白介素节律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太阳病(风寒表证)造模小鼠白介素节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文献报道“小鼠风寒表证”模型制作方法,结合模拟实验的经验制作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检测模型组和对照组1周内每日11时与23时小鼠血清中白介素的节律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和对照组白介素的表达呈现为夜间高、白昼低的变化.结论:模型组和对照组白介素的表达呈现夜间高、白昼低的节律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杰;陆东明;吴萍;王仁媛;张发斌;张广梅;刘占厚;赵协慧;陈湘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内经》对延缓衰老的认识

    通过对《内经》相关衰老理论的总结,指出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与脾肾功能及营卫三焦气化密切相关,认为肾精直接耗损、脾不化生精微,以及营卫三焦气化失常是早衰产生的主要原因.更强调营卫三焦气化失职在衰老过程中的重要位置,指出即使脾肾功能发挥正常,但若营卫三焦气化失利,则五脏六腑亦不能正常得后天之养而衰老,为延缓衰老提出了新思路.

    作者:刘树林;凌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祛痰活血止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甲磺酸倍他司汀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祛痰活血止眩汤口服.结果: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8例,复发率13.33%;对照组复发23例,复发率达38.33%.结论:自拟中药祛痰活血止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庄淑美;苏李;李鑫懿;刘建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老年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老年女性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收入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并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对照组在中医症状改善效果方面,显效20例(57.2%),有效6例(17.1%),无效9例(25.7%),总有效率74.3%;观察组显效31例(88.5%),有效3例(8.6%),无效1例(2.9%),总有效率97.1%;在心电图改善情况方面,对照组显效12例(34.2%),有效10例(28.6%),无效13例(37.1%),总有效率62.9%;观察组显效19例(54.3%),有效11例(31.4%),无效5例(14.3%),总有效率为85.7%,2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宁心活血方及其衍化方剂治疗老年女性冠心病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李向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627例高校新生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

    目的:揭示高校新生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1627例高校新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1)平和体质人数720例(44.25%),偏颇体质人数907例(55.75%),其中气虚体质人数210例(12.91%),阳虚体质175例(10.76%),湿热体质151例(9.28%);(2)在偏颜体质中的阳虚体质中,男生比例低于女生比例;而湿热体质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调整和改善(变)高校新生的中医体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张瑞;宋建平;申杰;牛乐;许玉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健脾祛瘀法对血脂异常ApoE基因缺失小鼠视网膜RPE黑色素和脂褐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脾祛瘀法对血脂异常ApoE基因缺失(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ApoE-/-)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黑色素和脂褐素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只2月龄ApoE-/-小鼠分为普食组、高脂组、高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喂养5个月后检测其血浆总胆固醇(total plasma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浆甘油三酯(plasma triglyceride,TG)含量,银氨液浸染法和醛品红法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形态结构,并半定量检测RPE细胞内黑色素和脂褐素含量及计算其黑色素/脂褐素比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黑色素、脂褐素、黑色素/脂褐素比值与TC、LDL、TG相关性.结果:TC、TG和7月龄ApoE-/-各治疗组小鼠比7月龄ApoE-/-高脂组明显降低(P <0.001),LDL和7月龄ApoE-/-高、中治疗组小鼠比7月龄ApoE-/-高脂组明显降低(P <0.001),7月龄ApoE-/-低剂量治疗组比7月龄A poE-/-高脂组降低(P>0.05).光镜下,7月龄ApoE-/-高脂组和7月龄ApoE-/--普食组小鼠RPE排列紊乱、细胞萎缩,7月龄ApoE-/-各治疗组小鼠视网膜RPE排列较整齐、细胞萎缩减轻.半定量检测结果,与7月龄ApoE-/-高脂组比,7月龄ApoE-/-各治疗组小鼠视网膜RPE细胞内黑色素含量明显增多(P <0.001),7月龄ApoE-/-各治疗组小鼠视网膜RPE细胞内脂褐素含量明显降低(P<0.001),7月龄ApoE-/-各治疗组小鼠视网膜RPE细胞内黑色素/脂褐素比值明显增多(P <0.001).采用逐步引入-剔除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黑色素含量与TC、LDL、TG呈负直线相关,回归方程为:黑色素含量=1837732.32-63225.96×胆固醇,脂褐素含量与TC、TG呈正直线相关,回归方程为:脂褐素含量=418363.52+ 139394.42×胆固醇,黑色素/脂褐素比值与TC、TG呈负直线相关,回归方程为:黑色素/脂褐素=2.057-0.127×胆固醇.结论:健脾祛瘀法可通过降低血脂异常ApoE-/-小鼠高脂血症,改善RPE形态结构,提高视网膜RPE黑色素含量,降低RPE脂褐素含量,增强视网膜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王毅;李娟;李进辉;李罗翔;曾庆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季节气候与过敏性鼻炎发病相关性探讨

    自然界气候变化与人体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季节气候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过敏性鼻炎具有季节易感性,故从季节气候角度出发探讨过敏性鼻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治3个方面的内容,认为季节气候与过敏性鼻炎发作密切相关,这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媛媛;袁卫玲;张国霞;张波;杨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以阴阳消长变化为依据的五行新模式初探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学说体系,五行的“五”是阴阳消长变化过程中的5个典型阶段,每个阶段各自以火、金、土、水、木来命名,每一行都有各自特定的阴阳属性.阴阳是运动的,五行也不是静止的,五行的运行也是随着阴阳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五行顺序可以存在多种方式,所以这种以阴阳消长变化为依据的五行新模式也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其直接的临床意义,是可以使五行与五脏配属的关系具有相对多样性.

    作者:赵子萱;葛宝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师承与家传的古代中医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师承和家传是古代中医药学人才培养的2种主要模式,2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的中医药人才.师徒传承以门派的方式进行传承,在传承时选徒、择师以及教学皆有规定;家传则以家族为单位进行传承,其成员从小身处于医药学文化浓郁的氛围中,再加上长辈的言传身教、家族丰富的藏书秘方等,终医术大成.

    作者:翟华强;张小娟;张华敏;王燕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