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评价指标选择的探讨

杨旭光;王彤;尹玉芳

关键词:偏头痛, 针灸, 临床试验, 评价研究
摘要:偏头痛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对病人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结合国际头痛协会2012年颁布的临床药物治疗偏头痛的指导原则,并结合笔者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试验体会,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评价指标选择,为我国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设计方案提供借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学术史中“现代八纲辨证”起源中的“虚假”

    目的:从《黄帝内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现代八纲辨证”之间关系,分析“现代八纲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虚假”.方法:从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角度,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对“现代八纲辨证”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间起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运用从来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中获得新方法去分析中医学术史,还原中医学术史的历史真相,对于提高中医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晓通;李成卫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末端病现象的规律性探讨

    末端病是骨伤科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中的常见疾病,肌腱、韧带、关节囊纤维层在骨上附着部分的劳损性变形疾患称为末端病,如网球肘、肩袖损伤、棘突骨膜炎、跳跃膝、跟痛症、股薄肌证候群等均属末端病范畴,它是由于组织所承受的负荷与自身负荷能力之间不正常关系的结果[1].

    作者:张宽;秦伟凯;赵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血府逐瘀汤对大鼠后肢缺血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对大鼠缺血后肢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白及微球悬液栓塞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在造模后第3天低位截肢,分别在截肢术后第36小时和第48小时取材肉芽组织,常规病理切片观察各组样本缺血修复情况并计数局部血管数量.结果:SD大鼠栓塞术后第1天即表现为肢体发绀、跛行或拖拽,持续加重;截肢术后36 h,常规剂量和高剂量药物组的血管数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尤以高剂量药物差异显著;术后48 h常规剂量药物失效,高剂量药物的血管数量仍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血府逐瘀汤能短期促进肉芽组织的血管新生和促进缺血组织修复.

    作者:施伟丽;苏晓艳;庄淑美;胡雅琼;高冬;宋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五苓散儿科疑难应用

    五苓散具有健脾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功效,广泛用于儿科临床.笔者用其治疗前胸汗出、手足面黄、顽固遗尿等疑难杂症均获良效.

    作者:林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郭淑云胃肠病常用对药举隅

    郭淑云教授系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全国第五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名中医,郑州市医学会首席专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载,尤擅长治疗胃肠疾病,临床上喜用对药,或二药相伍,或三四成组,拟方遣药,游刃有余,方简而效宏,精妙实效.

    作者:秦善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从《内经》相关理论探讨老年性失眠的论治重点

    笔者结合《内经》中的相关理论及现代研究成果对老年性失眠进行了重点分析,指出老年性失眠的中医理论根基与营卫运行理论密切相关,一是营卫气血衰弱,二是卫气运行失常.其病机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关,既与五脏功能衰退均有联系,又以肾气虚衰为关键,同时在治疗上应注意用药重点不能忽视斡旋气机、调理脾胃的作用,以此对老年性失眠的论治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李高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灸随年壮探析

    通过对“灸随年壮”施灸壮数、适宜人群、适宜腧穴、适宜疾病和在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探讨,明确“灸随年壮”为实施灸法时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选择适宜的灸量,即根据不同年龄的人体体质选择适宜的施灸剂量,为临床采用灸法治疗疾病时因人施灸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王洪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洋金花制剂在手术麻醉中的效果与应用分析

    目的:探究洋金花在中药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和应用分析.方法:将收集到的自愿终止妊娠的孕妇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洋金花针剂3 mg/kg静注进行麻醉,对照组使用芬太尼3 mg/kg配合丙泊酚2 mg/kg静注进行麻醉,以维持孕妇无呻吟和肢体无活动为宜,致手术完毕.结果:研究组患者镇痛效果显效率83.67%,对照组患者镇痛效果显效率65.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的麻醉时间为11.76±2.40 min,对照组的麻醉时间为8.42±2.37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共发生术后痉挛、呕吐等不良反应的例次为3次,对照组共发生术后痉挛、呕吐等不良反应的例次为16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使用洋金花针剂在术前进行麻醉、术中镇痛效果好,且麻醉时间久、术后不良反应轻微.另外洋金花制剂还可用于预防和控制晕动病、散瞳和睫状肌麻痹以及治疗支气管哮喘,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董亚静;陈金花;徐哲;高英雪;翟佳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评价指标选择的探讨

    偏头痛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对病人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结合国际头痛协会2012年颁布的临床药物治疗偏头痛的指导原则,并结合笔者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试验体会,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评价指标选择,为我国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设计方案提供借鉴.

    作者:杨旭光;王彤;尹玉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爱罗咳喘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8及炎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爱罗咳喘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及炎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加烟雾诱导COPD大鼠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爱罗咳喘宁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组、模型组灌胃蒸馏水(10 mL·kg-1 ·d-1),爱罗咳喘宁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混悬液(5、10、20 mL·kg-1 ·d-1),连续7d.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BALF中TNF-α、IL-8和I L-18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浆和BALF中TNF-α、IL-8和IL-18含量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爱罗咳喘宁中剂量组TN F-α、IL-8和IL-18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5);模型组BALF中炎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 0.01);爱罗咳喘宁低、中、高剂量组BALF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爱罗咳喘宁口服液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IL-8和IL-18的释放有关.

    作者:谢文英;尚立芝;张良芝;常学辉;胡文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调脂颗粒治疗单纯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调脂颗粒治疗单纯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单纯性脂肪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口服脂必妥胶囊治疗,治疗组50例给予冲服调脂颗粒,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17例,有效5例,其临床愈显率86.0%,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治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9例,其临床愈显率72.0%,总有效率9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腊颗粒治疗单纯性脂肪肝有确切临床疗效,能够降低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甘油三脂,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佩江;李江;赵文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八段锦导引法对脏腑功能改善作用的研究

    阐述中医导引法的发展简况及其文献记载,简述八段锦的渊源和动作特点,分析八段锦每一式动作所对应的脏腑及其功理功用及可以缓解的症状,说明八段锦对生理生化指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对多种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和康复作用,为更合理和有针对性地选练八段锦的动作提供依据.并指出在治未病和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应结合中医理论,充分发挥八段锦所具有的强身健体、防治某些症状和疾病的作用.

    作者:代金刚;曹洪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荆门地区1168例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目的:通过对荆门地区一般人群中医体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荆门地区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结合中医四诊综合辨识方法进行体质分类.结果:1168例调查者中平和质150例,气虚质218例,阳虚质234例,阴虚质18例,痰湿质72例,湿热质18例,瘀血质52例,气郁质0例,特禀质8例;气虚兼痰湿38例,气虚兼气部40例,气虚兼瘀血44例,气虚兼阴虚54例,阳虚兼瘀血120例,阳虚兼气郁48例,阳虚兼痰湿40例,痰湿兼气都2例,阴虚兼瘀血12例.结论:荆门地区个体体质分布占前4位的是阳虚质234例(20.03%),气虚质218例(18.66%),平和质150例(12.84%),阳虚兼瘀血120例(10.27%).在偏颇体质中兼夹体质普遍存在且占有相当比例,说明环境、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着体质的分布.

    作者:陈明达;许友慧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诸病源候论》痰病论括要与发挥

    分析《诸病源候论》全书痰病诸候并参以其他医籍之论,提炼和发挥该书的痰病思想:(1)痰病病因分为脾胃虚弱、气机不畅和瘀血阻滞等3种;(2)痰病病位为停于胸膈、伏于膏肓而成顽痰,为诸病根,难以祛除;(3)痰病病机总为痰停胸膈,伏于膏肓,三焦痞涩,气机奔逸;(4)痰病病候,类为浸渍脏腑、冲于经络、涩滞荣卫、内外合邪、流于胁肋等5种.

    作者:许大剑;潘桂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择时服用扶正祛邪抗癌方对小鼠化疗造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择时服用扶正祛邪抗癌方对顺铂化疗后Lewis肺癌荷瘤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适应明暗交替环境的C57BL/6小鼠进行Lewis肺癌造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组,造模成功5d后开始按不同时辰给予扶正祛邪抗癌方和化疗药,给药2周后同时处死并采取血液等样本检测相关指标.结果:与化疗组比较,各时辰用药组白细胞和红细胞以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出现一定回升(P<0.05),时辰用药组间比较,亥时组白细胞计数以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回升明显(P<0.05),而各时辰组红细胞回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祛邪抗癌方可改善Lewis肺癌小鼠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择时服用该药对骨髓抑制的恢复亦不尽相同,亥时用药对改善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为明显.

    作者:顾检波;王秀;李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养阴生肌膜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养阴生肌膜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苯酚灼烧法建立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模型,观察溃疡面组织形态,计算溃疡愈合速度,测定血清TNF-a和IL-2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养阴生肌膜高、中剂量组溃疡愈合速度加快,溃疡面积缩小显著,血清TNF-a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养阴生肌膜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喜香;禚君;豆金彦;刘军刚;高小恒;黄清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基于“肝肾同源”探讨DN大鼠肝中TGF-β1、Smad-4、α-SMA和PDGF在中药治疗前后的变化

    目的:基于中医“肝肾同源”理论,观察中药方剂加味消渴康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hy,DN)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4蛋白(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protein-4)、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a-SM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加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DN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小、中、大剂量组.其中西药组给予氯沙坦灌胃,中药组给予加味消渴康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每日灌服等量蒸馏水共12周.各组大鼠于第12周末处死取出肝脏,运用ELISA法观察大鼠肝组织TGFβ1、Smad-4、a-SMA和PDGF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各组大鼠肝中TGFβ1、Smad-4、a-SMA和PDGF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治疗后,各组大鼠TGFβ1、Smad-4、a-SMA和PDGF的表达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加味消渴康对DN大鼠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光超;车念聪;耿建国;赵晖;王志强;郭新新;白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固肾安胎丸联合常规西药辨治反复自然流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固肾安胎丸联合常规西药辨证治疗反复自然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实验组加用固肾安胎丸辨证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怀孕状况及孕周学孕酮值.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显效36例,好转56例,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显效29例,好转54例,总有效率为83.00%.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清B-HCG与孕酮值水平方面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实验组血清B-HCG与孕酮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肾安胎丸联合西药辩证治疗反复自然流产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妊娠率高,且患者的血清孕酮和B-HCG水平显著升高.

    作者:郭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解表通络法对哺乳期瘀积性乳腺炎的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解表通络法对哺乳期瘀积性乳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哺乳期瘀积性乳腺炎患者8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采取针刺加刺络拔火罐加耳尖放血等解表通络法治疗,对照组47例,采取单纯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17例,显效19例,有效率94.7%,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8例,有效率68.1%,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前RBC、Hb均正常,其WBC、BN显著高于正常参考值,治疗后其WBC、BN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解表通络法可有效改善哺乳期瘀积性乳腺炎患者乳汁瘀积、乳房胀痛等症状,其药物安全性高、疗效卓越,能够保证母婴健康,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邱东升;赵雅丽;周仕真;杨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支气管哮喘从肝论治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疑难病之一,属于中医“哮病”范畴,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而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故临床治疗多从此三脏入手.但随着对哮喘发作期“气郁气逆”病机实质的认识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肝在支气管哮喘发作中的重要性,提出支气管哮喘从肝论治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将从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3个方面对支气管哮喘从肝论治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田彦;崔红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