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价值

信天游;杨欣;郑春梅;曹霞;李丹;杨勇

关键词: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造影, 稳定性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常规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40例,依据有无临床表现分为有症状组26例,无症状组14例,依据超声回声将40个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2.0 mm斑块进行分型,比较2组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比例和造影增强强度(enhanced intensity,EI)及造影增强强度比值和造影增强程度分级.结果 40个IMT>2.0 mm斑块中软斑块15个,混合斑块1 5个,硬斑块10个;有症状组软斑块比例高于无症状组(P<0.05),造影后造影增强强度及造影增强强度比值高于无症状组(P<0.05);软斑块造影增强比例、造影增强强度及造影增强强度比值均高于混合斑块及硬斑块(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作为无创性检查可定量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低频率电刺激联合小剂量雌孕激素序贯疗法修复子宫内膜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低频率电刺激联合小剂量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子宫内膜的修复效果.方法 90例宫腔手术后子宫内膜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大剂量雌孕激素序贯治疗,观察组给予低频率电刺激联合小剂量雌孕激素序贯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定2组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变化、月经量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不良发应发生率为4.44%,对照组分别为77.78%和2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增厚(P<0.05),月经量较治疗前增多(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率电刺激联合小剂量雌孕激素序贯疗法用于修复子宫内膜疗效优于大剂量雌孕激素序贯治疗,且不良反应轻.

    作者:冯明月;王中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0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指标;200例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性质差异.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1.00%)高于对照组(21.50%)(P<0.05),软斑块发生率(42.96%)明显高于对照组(23.26%)(P<0.05);脑梗死组中以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较高,对照组则以扁平斑和硬斑多见.结论 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且软斑较扁平斑块更易发生脑梗死.

    作者:庞长绪;张平;史金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隐匿性乳腺癌4例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治疗及疗效.结果 2例经空心针穿刺、1例腋下淋巴结活检、1例锁骨上淋巴结切检明确诊断;1例行乳腺癌标准根治术,1例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而未行根治手术,2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均辅助放疗及化疗治疗;1例治疗后1 a死于肺、肝转移;1例经放、化疗后腋窝淋巴结消炎,锁骨上淋巴结明显缩小;2例无瘤正常生存.结论 腋窝下淋巴结切除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等是目前治疗隐匿性乳腺癌的主要方法.

    作者:张彩芬;许兰芬;刘辉;赵聪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46例患者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其治疗疗效.方法 46例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组)与同期收治的5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对照组),2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行胰岛素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胸腔积液以渗出为主,胸腔积液吸收时间、结核中毒症状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长(P<0.05);血糖控制良好者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少于血糖控制不良者(P<0.05).结论 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强血糖控制,可有效改善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宋蓉;何家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兔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水肿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兔皮瓣移植术后水肿与血管再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30只新西兰大白兔背部轴型皮瓣制作皮瓣模型,分别于术后1,3,7,14,21,28 d切取皮瓣周边缝合区的皮瓣组织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皮瓣肿胀程度和阳性血管计数.结果 皮瓣肿胀于术后开始出现,3d达高峰,7d基本消退,血管增生于术后3d开始出现,于术后7~14 d达到高峰,28 d后恢复至术前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于术后3d开始出现,7d达到高峰.结论 皮瓣水肿主要来源于血管回流障碍,血管再生呈阶段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间接影响血管再生和皮瓣水肿.

    作者:辛红伟;李华强;吴学建;赵金廷;王付香;苏振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对母婴健康均有影响;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就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欧阳晓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革兰阴性菌感染新生儿血浆脂多糖测定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脂多糖测定在革兰阴性菌感染新生儿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129例NICU患儿,入院后采集标本行细菌培养,并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新生儿79例(观察组),培养阴性新生儿50例(对照组),比较2组入院第1、3天血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以白细胞计数>20×10 9/L为标准,将对照组分为白细胞计数正常与异常组,分析白细胞计数与LPS水平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入院第1、3天LPS及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白细胞计数正常与异常患者PCT水平分别为(1.73±1.62)、(1.65±1.55)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LPS可在细菌培养结果空白期为革兰阴性菌感染诊断提供支持,且其检测结果不受白细胞计数干扰.

    作者:魏谋;唐娟;林惠梅;罗晓玲;周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短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短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分析其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8.6±21.2)min,术中出血量(119.5±63.2)mL;术后获随访3~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13)d,术后肢体短缩(0.5±0.3)cm;疗效优3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治疗优良率92.9%.结论 短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患肢功能良好及并发症少.

    作者:任世祥;林源;张博;王志为;曲铁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解耦连蛋白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作用

    解耦连蛋白2是线粒体内膜上一种阴离子载体蛋白,在体内分布广泛,有抑制氧应激、负调节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脂肪酸代谢的作用.解耦连蛋白2-866G/A基因多态性影响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与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本文对解耦连蛋白2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冯晓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7例首发眼周、口周红斑伴放射性裂纹;头孢菌素类和半合成青霉素为首选有效药物,20例严重患者加用糖皮质激素、2例危重患者另加用丙种球蛋白疗效好,皮损局部需对症处理,痊愈后不遗留瘢痕.结论 眼周、口周红斑伴放射状裂纹及皮肤触痛可提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诊断;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及细菌敏感试验可提高治愈率;重症患儿早期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对治疗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磊;张晓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C16及SP-D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血清人克拉拉细胞蛋白(Clara cell protein,CC16)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 D,SP-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33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及经正规治疗后进入稳定期时CC16与SP-D水平,及稳定期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carbon monoxide 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并与21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C16及SP-D与肺功能FEV1%及DLCO%间的相关性.结果 COPD 患者加重期、稳定期及对照组血清CC16分别为(55.93±29.79)、(93.45±42.65)、(118.93±49.29) μg/L,SP-D分别为(154.41±46.23) 、(125.20±40.41)、(90.07±30.82) μg/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患者稳定期FEV1%、FVC、FEV1/FVC、DLCO%均低于对照组(P<0.05);稳定期血清CC16与FEV1%呈正相关(r=0.568,P<0.01),血清SP-D水平与DLCO%呈负相关(r=-0.638,P<0.01),与FEV1%呈负相关(r=-0.609,P<0.01).结论 血清CC16及SP-D可能成为COPD诊断、分期的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张玉婷;许西琳;牛斌;盛丹丹;王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体外培养胎儿软骨终板细胞Ⅱ型胶原与蛋白多糖表达相关性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过程中胎儿软骨终板细胞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胎儿软骨终板细胞,应用Western blot和RT PCR法检测第1代到第8代胎儿软骨终板细胞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直线回归分析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及其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第1~8代培养细胞的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胶原及其mRNA表达与蛋白多糖及其mRNA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994 7,P=0.014;r=0.945 3,P=0.017).结论 抑制Ⅱ型胶原或蛋白多糖中一种物质下降可同时阻止另一种物质下降,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发生.

    作者:李全修;蔡月艳;陈伯华;刘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肋骨环抱器内固定医源性断肋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肋骨环抱器内固定医源性断肋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肺癌和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应用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医源性断肋,对照组应用传统双7号丝线直接固定医源性断肋,比较2组术后疼痛程度、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引流量及X线胸片显示肋骨移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肋骨移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医源性断肋手术中应用环抱式肋骨接骨器一期修复内固定肋骨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冯毅;钟宏;岑兴强;黄少伟;郑贵雄;梁彦;张均辕;陈文;邓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Lauren分型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Lauren分型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5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Lauren分型中肠型、混合型、弥漫型胃癌患者的生存函数.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分期、N分期、TNM分期和肿瘤部位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和T分期、N分期、TNM分期及肿瘤部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肠型胃癌患者的生存函数与TNM分期相关,而弥漫型胃癌Ⅱ期、Ⅲ期、Ⅳ期患者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uren分型与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虽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但对患者治疗策略制订有指导意义.

    作者:徐扬;王玉;王文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铸造金属桩与纤维桩在前牙牙体缺损修复中应用

    目的 比较石英纤维桩与不同金属铸造桩在上颌前牙残冠、残根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探讨上颌前牙残冠、残根的佳修复方法.方法 上颌前牙残冠、残根患者150例共150颗患牙,经完善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A组(铸造钴铬桩)、B组(铸造金钯桩)与C组(石英纤维桩),每组50例(50颗患牙),比较3组患者0.5~2 a临床疗效.结果 A组4例发生根裂,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桩核松动、脱落及牙龈颜色改变各1例,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桩核折断与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C组无桩核折断、松动脱落、根裂及牙龈颜色变化.结论 石英纤维桩应用于残冠、残根修复的临床效果优于铸造金属桩,铸造金钯桩的临床效果优于铸造钴铬桩.

    作者:常志明;王永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S100A4在肿瘤中研究进展

    S100A4属于钙离子结合蛋白S100蛋白家族,参与细胞骨架及细胞膜的相互作用,钙离子信号传递和细胞生长及分化等,在细胞内、外均可发挥作用,增加肿瘤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降低细胞间黏附力、重塑细胞外基质,促进细胞异常增生及血管生成,被称为转移促进基因.本文就S100A4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亮;朱逸慜;曹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包腔转染AAV1介导SERCA2a基因过表达对快速起搏兔右心房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心肌肌浆网Ca2+-ATP酶(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2+ ATPase,SERCA2a)基因过表达对快速起搏右心房新西兰大白兔SERCA2a活性和蛋白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AAV1/EGFP+心房颤动(房颤)模型组(B组)、AVV1/SERCA2a+房颤模型组(C组),每组各10只.B组注射含报告基因的AAV1-EGFP 500 μL,C组注射含靶基因的AAV1-SERCA2a 500 μL.转染4周后,行短期快速起搏新西兰大白兔右心房24 h,处死各组动物,行BCA法测定SERCA2a蛋白活性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ERCA2a在心肌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基因转导后4周,B组SERCA2a蛋白活性及蛋白含量明显低于A组(P<0.01),C组SERCA2a蛋白活性及蛋白含量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快速起搏兔右心房致快速心律失常模型兔右心房SERCA2a活性和蛋白含量下降,心包腔转染AAV1介导SERCA2a基因过表达,可增加SERCA2a活性和蛋白含量.

    作者:班努·库肯;阿迪拉·阿扎提;相生跃;黄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压力滴定技术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滴定技术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自愿接受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使用手工压力滴定技术,对照组使用自动压力滴定技术,2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行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CPAP治疗前2组Calgary生活质量指数(sleep apnea quality of life index,SAQLI)量表评分、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AP治疗6个月后,2组SAQLI评分均提高,ESS嗜睡评分下降(P<0.05),但观察组SAQLI评分高于对照组、ESS嗜睡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行CPAP治疗前采用手工压力滴定技术进行压力测定,准确性高、患者依从性好,治疗后生活质量高于自动压力滴定患者.

    作者:宋葆云;杨巧芳;董万里;王海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冷冻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6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冷冻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冷冻联合干扰素治疗)与对照组(冷冻治疗)各60例,治疗2个月后评定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HPV-DNA,比较2组HPV转阴率.结果 联合组49例HPV转为阴性,转阴率81.67%,7例明显下降,HPV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32例HPV转为阴性,转阴率53.33%,21例明显下降,HPV治疗有效率88.33%;2组治疗后HPV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症状改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冷冻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安全,疗效确切.

    作者:许运巧;张菊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鼠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甲钴胺组各31例,鼠神经生长因子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30 μg/次,1次/d,肌肉注射;甲钴胺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0.5 mg/次,1次/d,肌肉注射,2组均连续治疗28d,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quality of sleep,Q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结果 鼠神经生长因子组有效率为70.96%,甲钴胺组有效率为45.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Q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鼠神经生长因子组较甲钴胺组降低明显(P<0.05);2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鼠神经生长因子组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及胫神经SCV与甲钴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疗效优于甲钴胺.

    作者:杨丕坚;李舒敏;吕以培;黄中莹;黄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