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46例患者疗效分析

宋蓉;何家富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 糖尿病, 胸腔积液, 血糖
摘要:目的 分析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其治疗疗效.方法 46例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组)与同期收治的5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对照组),2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行胰岛素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胸腔积液以渗出为主,胸腔积液吸收时间、结核中毒症状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长(P<0.05);血糖控制良好者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少于血糖控制不良者(P<0.05).结论 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强血糖控制,可有效改善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预后良好.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实时三维超声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价值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y,RT-3DU)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行RT-3DU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比分析二者检查结果.结果 RT-3DU和CTA检测出的斑块位置、大斑块处管腔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检测管腔狭窄程度结果有良好一致性(Kappa=0.811,P<0.01).结论 RT-3DU可较准确评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无创,便捷.

    作者:王薇;潘宁;郑春梅;曹霞;杨欣;王繁博;徐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D11b及CD64在早产儿感染早期诊断中意义

    目的 探讨CD11b与CD64在早产儿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胎龄≤36周早产儿60例,感染组29例与非感染组31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中性粒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CD64的平均荧光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感染组早产儿中性粒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CD64、单核细胞CD6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CD64及单核细胞CD64在早产儿早期感染的佳临床诊断界值分别为1 151、1 013、4 340,敏感度分别为69%、72%、76%,特异性分别为65%、74%、7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5%、72%、7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74% 、76%.结论 早产儿早期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CD64、单核细胞CD64平均荧光强度均升高,其中CD64的表达明显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早产儿感染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陈睿;陈幽;马丽亚;陈丽芝;钟文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解耦连蛋白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作用

    解耦连蛋白2是线粒体内膜上一种阴离子载体蛋白,在体内分布广泛,有抑制氧应激、负调节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脂肪酸代谢的作用.解耦连蛋白2-866G/A基因多态性影响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与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本文对解耦连蛋白2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冯晓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电动取皮机联合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4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电动取皮机联合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在大面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大面积皮肤缺损46例,均应用电动取皮机实施创面修复手术,游离皮片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固定,通过观察术后皮片成活情况、受皮区外观及瘢痕、有无感染,供皮区边缘整齐程度、取皮深度是否均匀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46例患者中,31例(67.4%)创面一期愈合,15例(32.6%)二期愈合.结论 应用电动取皮刀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方便快捷,取皮厚度均匀、边缘整齐,节省皮源,皮片成活率高;回植皮可提高皮肤缺损修复效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利于皮片固定及皮片生长.

    作者:孟宇;陈聚伍;王楠;任佳;孟伟莉;朱志强;肖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38例分泌性中耳炎行鼓膜置管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鼓膜置管治疗有效率96.22%,9例无效者与鼓膜菲薄、带管期间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内陷致脱管和并发症发生等有关;本组发生并发症38例,主要为耳漏、鼓室硬化、留置管脱出、鼓室肉芽形成、鼓膜萎缩和鼓膜永久性穿孔,34例经有效处置好转或治愈.结论 鼓膜置管治疗中耳炎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出现耳漏、鼓室硬化等并发症应注意及时、有效的处理.

    作者:邹春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3.0TMRI多序列扫描在颈动脉斑块分析中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3.0TMRI多序列扫描在颈动脉斑块分析中的价值.方法 经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者22例,均进行颈动脉MRI检查,均经3D-TOF血管成像、T1WI、T1 WI压脂、T2 WI,质子密度加权、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选择图像质量合格者18例进行斑块分型,分析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在各扫描序列信号表现特点.结果 18例中Ⅰ~Ⅱ型3例、Ⅲ型8例、Ⅳ~Ⅴ型2例、Ⅵ型1例、Ⅶ型3例、Ⅷ型1例,其中符合不稳定斑块3例,稳定斑块4例;不稳定斑块MRI信号特点:信号混杂,3D-TOF原始血管图像可见薄纤维帽2例,破裂纤维帽1例,增强扫描不光整内膜强化明显;稳定斑块MRI信号特点:信号均匀,3D-TOF原始血管图像可见厚纤维帽,增强扫描增厚内膜强化不明显或不强化.结论 3.0TMRI多序列扫描中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有不同形态学表现特点,可作为临床无创性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方法.

    作者:李永丽;徐俊玲;王梅云;连建敏;闫峰山;窦社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血管再狭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血管再狭窄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成功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89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其中161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随访时间12~39(27.97±6.15)个月,记录其血管再狭窄程度及用药情况,分析其无血管再狭窄事件生存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19例(11.8%),支架邻近血管再狭窄21例(13.0%),血管再狭窄率为24.8%,术后中位时间(20个月)和39个月无血管再狭窄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7.3%和54.8%;Cox多因素逐步回归显示术后吸烟与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呈正相关(HR=2.586,95%CI:1.343~4.979,P=0.004).结论 术后持续吸烟可能是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军;朱中玉;高传玉;王宪沛;张优;齐大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梅毒反向筛查方法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反向筛查方法在梅毒高流行人群和梅毒低流行人群中应用价值,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l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作为确认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 住院和性病门诊患者50685例,其中行手术、内镜检查、输血等住院患者49 040例为梅毒低流行组,性病门诊患者1 645例为梅毒高流行组,采用酶免疫法(enzyme immunoassay,EIA)筛查,阳性血清再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RPR),其中RPR阴性血清进一步做TPPA检测.结果 50 685例筛查血清中EIA阳性1 610例(3.2%),其中1 009例(62.7%)RPR阴性;1 009例EIA阳性RPR阴性血清中TPPA阴性138例(13.7%);低流行组EIA阳性率(1.5%)明显低于高流行组(51.6%)(P<0.01),EIA阳性RPR阴性的发生率(73.4%)高于高流行组(53.1%) (P<0.01),假阳性(EIA阳性RPR阴性TPPA阴性)结果的发生率(20.4%)明显高于高流行组(5.3%)(P<0.01).结论 以EIA为初筛试验时有高假阳性率,尤其对梅毒低流行人群.所有EIA阳性血清均应再行非梅毒螺旋体试验如RPR,对不一致结果的血清再做第2种梅毒螺旋体试验如TPPA.

    作者:郭大文;方秀菊;李坤;杨柳;张英辉;单娜;孟冬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3种无创影像学检查诊断慢性胰腺炎价值比较

    目的 探讨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在慢性胰腺炎诊断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同时行B超、CT、MRCP检查的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种检查方法诊断慢性胰腺炎的敏感性和对胰腺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CT与MRCP诊断慢性胰腺炎的敏感性(62.7%、80.5%)明显高于B超(52.7%),MRCP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CP对胰腺异常的检出率(82.7%、86.8%)明显高于B超(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及MRCP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优于B超.

    作者:赵子慧;梁灿灿;姚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Ⅲ型Pilon骨折22例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Ⅲ型Pilo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Ⅲ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开放性损伤7例、闭合伤15例,根据患者情况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44个月,疗效评价优10例、良7例、可4例、差1例;术后1例发生踝内翻.结论 Ⅲ型Pilon骨折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安全、有效,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有计划分步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作者:刘银堂;商嵩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兔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水肿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兔皮瓣移植术后水肿与血管再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30只新西兰大白兔背部轴型皮瓣制作皮瓣模型,分别于术后1,3,7,14,21,28 d切取皮瓣周边缝合区的皮瓣组织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皮瓣肿胀程度和阳性血管计数.结果 皮瓣肿胀于术后开始出现,3d达高峰,7d基本消退,血管增生于术后3d开始出现,于术后7~14 d达到高峰,28 d后恢复至术前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于术后3d开始出现,7d达到高峰.结论 皮瓣水肿主要来源于血管回流障碍,血管再生呈阶段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间接影响血管再生和皮瓣水肿.

    作者:辛红伟;李华强;吴学建;赵金廷;王付香;苏振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短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短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分析其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8.6±21.2)min,术中出血量(119.5±63.2)mL;术后获随访3~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13)d,术后肢体短缩(0.5±0.3)cm;疗效优3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治疗优良率92.9%.结论 短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患肢功能良好及并发症少.

    作者:任世祥;林源;张博;王志为;曲铁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案诊断前列腺癌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各种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方案在不同前列腺体积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53例有前列腺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行经直肠彩超引导下前列腺15针系统穿刺活检术,通过选择不同穿刺部位及针数,形成6、8、10、12、1 5针法,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共检出前列腺癌59例,其中6、8、10和12针法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2.9%(43/59)、83.1%(49/59)、88.1%(52/59)和98.3%(58/59);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00μg/L的前列腺癌患者15例,6针法即可检出全部15例而无漏诊;前列腺体积≤40 mL组8针法检出率100%(22/22),前列腺体积>40 mL组12针法检出率97.4%(37/38).结论 12针法检出率优于≤10针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案.

    作者:李鑫;俞小明;王文生;汤小虎;唐科伟;林毅枢;薛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T与脑电地形图诊断精神分裂症价值

    目的 探讨头颅CT和脑电地形图(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BEAM)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7例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CT和BEAM检查结果.结果 脑部CT检查发现脑萎缩征象113例(33.5%),其中脑沟裂增宽102例(30.3%),脑沟加深102例(30.3%),侧脑室扩大68例(20.2%),第三脑室扩大57例(16.9%);BEAM异常增强部位出现在额部48例(14.2%),颞部33例(9.8%),中央部23例(6.8%),顶部18例(5.3%),表现为θ,δ频域功率值增加.结论 CT和BEAM分别从脑器质和脑功能2个方面对精神分裂症进行诊断,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赵建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和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448例结直肠癌患者,对自变量(包括术前危险因素、术中危险因素)和因变量(包括住院期间死亡和并发症)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期间死亡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6%(7/448),住院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3.7%(151/448);术后并发症中肺部感染与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相关(OR=7.125,95%CI:1.542~32.916);住院期间死亡的高危因素为低蛋白血症(OR=15.000,95%CI:3.056~68.064);总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低蛋白血症和高龄(OR=2.337,95%CI:1.151~4.358;OR=2.284,95% CI:1.004~1.038);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低蛋白血症(OR=3.487,95%CI:1.357~8.963).结论 术前对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预测,对临床评价手术风险和预后有参考意义.

    作者:吴燕剑;黄桂林;李志刚;侯吉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三联疗法(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HP感染患者18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1例,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抗H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合乳酸菌胶囊2粒/次,3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10 d.停药4周后评定2组HP根除率,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HP根除率为89.01%,对照组为69.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8%,低于对照组的27.47% (P<0.05).结论 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可提高HP根除率,且不良反应轻.

    作者:秦幼娟;巢烨;朱明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铸造金属桩与纤维桩在前牙牙体缺损修复中应用

    目的 比较石英纤维桩与不同金属铸造桩在上颌前牙残冠、残根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探讨上颌前牙残冠、残根的佳修复方法.方法 上颌前牙残冠、残根患者150例共150颗患牙,经完善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A组(铸造钴铬桩)、B组(铸造金钯桩)与C组(石英纤维桩),每组50例(50颗患牙),比较3组患者0.5~2 a临床疗效.结果 A组4例发生根裂,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桩核松动、脱落及牙龈颜色改变各1例,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桩核折断与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C组无桩核折断、松动脱落、根裂及牙龈颜色变化.结论 石英纤维桩应用于残冠、残根修复的临床效果优于铸造金属桩,铸造金钯桩的临床效果优于铸造钴铬桩.

    作者:常志明;王永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7例首发眼周、口周红斑伴放射性裂纹;头孢菌素类和半合成青霉素为首选有效药物,20例严重患者加用糖皮质激素、2例危重患者另加用丙种球蛋白疗效好,皮损局部需对症处理,痊愈后不遗留瘢痕.结论 眼周、口周红斑伴放射状裂纹及皮肤触痛可提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诊断;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及细菌敏感试验可提高治愈率;重症患儿早期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对治疗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磊;张晓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冷冻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6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冷冻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冷冻联合干扰素治疗)与对照组(冷冻治疗)各60例,治疗2个月后评定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HPV-DNA,比较2组HPV转阴率.结果 联合组49例HPV转为阴性,转阴率81.67%,7例明显下降,HPV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32例HPV转为阴性,转阴率53.33%,21例明显下降,HPV治疗有效率88.33%;2组治疗后HPV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症状改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冷冻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安全,疗效确切.

    作者:许运巧;张菊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常规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40例,依据有无临床表现分为有症状组26例,无症状组14例,依据超声回声将40个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2.0 mm斑块进行分型,比较2组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比例和造影增强强度(enhanced intensity,EI)及造影增强强度比值和造影增强程度分级.结果 40个IMT>2.0 mm斑块中软斑块15个,混合斑块1 5个,硬斑块10个;有症状组软斑块比例高于无症状组(P<0.05),造影后造影增强强度及造影增强强度比值高于无症状组(P<0.05);软斑块造影增强比例、造影增强强度及造影增强强度比值均高于混合斑块及硬斑块(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作为无创性检查可定量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作者:信天游;杨欣;郑春梅;曹霞;李丹;杨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