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泳;刘洋;叶永安;王融冰
中医脑病是中风、眩晕、痴呆等多种疾病的总称,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其中痰浊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与脑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预后关系密切.故从历史文献、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诸方面总结痰浊病机在脑病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脑病的病机,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创新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作者:陈澈;陈颖;周莉;高永红;史永梅;刘培燕;高树彪;张根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生化汤配合米索前列醇辨证治疗药物流产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入院进行药物流产的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应用米非司酮配合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实验组在其基础上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加用生化汤辨证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完全流产率、产后出血情况及月经恢复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完全流产42例,不完全流产2例,无失败病例;对照组完全流产34例,不完全流产8例,失败2例.实验组显效40例,好转4例,总有效100%;对照组显效31例,好转9例,总有效90.91%.在孕囊排出时间、阴道出血时间及阴道出血量方面实验组均小于(短于)对照组,上述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月经恢复时间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生化汤配合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完全流产率高,临床疗效明显,患者阴道出血少且出血时间和孕囊排出时间短,耐受性更为优良,因此可作为药物流产的辅助药物.
作者:黄宜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电热砭石温经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的确定性.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以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就诊的60例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电热砭石温经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组患者均在月经前5~7d开始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直至月经来临.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在每个疗程结束时及时运用VAS及CMSS量表测评,治疗结束3个月、半年后随访时均需评测.结果:试验组愈显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63.33%和96.67%,均高于对照组的30%和93.33%;在治疗第1~3个月以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半年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与基线之间的差值上,试验组分别为2.60±1.04、3.53±1.43、4.13±1.55、4.17±1.51、3.90±1.40,对照组分别为2.17±0.83、2.77±1.17、3.17±0.91、3.10±1.12、2.93±0.94;在治疗第1~3个月以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半年随访时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与基线之间的差值上,试验组分别为16.60±5.64、19.13±6.35、22.30±6.48、22.13±6.56、21.40±6.21,对照组分别为13.17±3.96、15.73±5.29、19.93±5.63、16.73±5.87、15.70±5.98.结论:推拿结合电热砭石温经疗法与单纯推拿手法均能改善痛经症状,2组在治疗第1个月时改善疼痛VAS评分方面差别不大,但在接下来第2、3个月以及治疗结束3个月和半年之后的随访中发现,试验组在改善疼痛VAS评分方面更优于对照组,而2组无论在治疗3个月中还是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和半年之后的随访中,试验组在改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方面更优于对照组,明确了推拿结合电热砭石温经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的确切性和安全性.
作者:范肃;张振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杨国华教授治疗多例中医内科危重病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打破了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观点.笔者在从师过程中受益颇多,现将杨国华老师治疗三则危重症医案整理如下,以飨同道.1 脑干出血何某,男,55岁,2009年11月5日2时30分突发意识障碍,即急送本院,以“脑干出血”收入脑外科.入院时患者中度昏迷,呼吸时有暂停,呕吐少量咖啡色样物1次.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血压189/95 mmHg,中度昏迷,疼痛刺激四肢过伸,GCS昏迷评分4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1.5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颈部抵抗,四肢肌张力高,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发射(+++),腹壁反射对称存在,双侧Babinski证(+).头颅CT提示脑干出血.
作者:夏津滨;杨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梦是睡眠中特有的现象,是一种睡梦主观体验,中医对梦的研究早见于《黄帝内经》,主要是对于病梦的解释.故通过深入探讨睡眠与梦的形成机制,初步了解分析梦的生理研究,从而为今后中医梦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池孟修;李静;陈家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名老中医药专家田淑霄教授擅治各种妇科疑难杂症,故对其分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经验进行了总结.月经期活血化瘀止痛,给予自拟调经止痛方;经净至排卵前期及经前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癥,给予桂枝茯苓丸、调经止痛方加软坚散结药;排卵期至排卵后补肾益精兼活血,给予其自拟补肾毓麟汤,依据上法治疗大多患者能成功受孕.
作者:曹丽静;王菊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病发生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故就近年来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董莉莉;魏军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从“八证六字”的内涵、运用和特点等3方面论述《儿科秘要》的临证心法,突出风热、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脾虚、疳证、燥火、咳嗽等常见儿科八证的诊疗,希冀借此反映程康圃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推广其临证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徐志伟;吴皓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2组分三七总皂苷、栀子苷对拟缺血损伤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法制备拟缺血损伤模型,三七总皂苷、栀子苷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干预后,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栀子苷对BDNF的上调作用不明显,三七总皂苷和通络救脑注射液可显著上调BDNF的表达,通络救脑注射液有优于2组分的作用趋势.结论: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有效组分具有一定的促进BDNF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该注射液在缺血性脑损伤后保护微血管和促进血管新生的内在机制之一.注射液的作用优于2组分,体现了中药复方的配伍优势.
作者:郭晓谨;周梦佳;李峰;李芳赫;万亮琴;张赛;马家宝;李卫红;李兴广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王键教授安徽歙县人,新安王氏医学第六代传人.秉承家学,贯通中西,博撷众长,临证30余载,学验俱丰.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黄花三七等,其性寒、味苦甘,入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等功效.王键教授在总结前贤认识之基础上,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在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疾病中均巧妙应用蒲公英每获良效,颇有收益.
作者:何玲;叶铭刚;谭辉;邓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多索茶碱片200 mg,BID,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100μg/次,TID.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疗效.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显著,能调节脾胃气机,促进肺宣发肃降,又有培土生金、标本兼治之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孔壮;范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失眠也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及时消除疲劳、恢复体能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近几年在临床上坚持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采取温补脾肾、清热利湿、调理心脾等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赘述于后,以求指正.
作者:王禄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焦虑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不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多发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它与中医的心功能以及现代医学脑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可谓心、脑“共病”.故拟从焦虑障碍与中医心的关系以及焦虑障碍与西医心脑利钠肤的关系两方面,阐述焦虑障碍与心脑功能的关系,以期为临床针对焦虑障碍采用心脑论治法提供可行的依据.
作者:周腾;贾燕飞;杨孟孟;魏大能;田华;周奇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采用中药复方制剂银屑1号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3例采用中药复方银屑1号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评价(PASI评分)和显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痊愈率27.91%,总显效率76.74%,对照组痊愈率18.60%,总显效率51.16%.研究组PASI评分(6.86±2.44)分,对照组PASI评分(11.09±2.61)分,2组患者总显效率和PAS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1例出现轻微头晕,1例出现呕吐症状,经对症治疗均好转未影响继续治疗.结论:采用中药复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肯定,毒副作用较小,可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崔鸿峥;苏静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血液系统重症之一,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自身特色.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机关键为肾虚络瘀热毒,治疗上应益肾健脾以治本,活血化疼以通络,配合应用清热解毒、清补结合、标本兼治,初愈后仍须巩固疗效,防止旧病复发.
作者:陈乐;包洁;梅丽君;黄继勇;陈云琪;范永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从中医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医在亚健康学领域的优势,阐明中医亚健康学学科的产生是建立在中医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基础上的,中医学理论及实践方法在亚健康领域具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医学与亚健康学的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中医亚健康学的新学科,是中医学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中医学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必然.
作者:张冀东;何清湖;孙贵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历代医家对人体左右气血分主特异性的认识各不相同,似乎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故就以上问题分别从人体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左气右血”是就生理情况下人体左右气血盛衰及其阴阳升降之特异性的概括,“左血右气”是就发生于身体一侧或一侧表现较严重或明显疾病的病机概括.
作者:张云忠;杨富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应用课题组成熟的文本挖掘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挖掘非酒精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应用课题组自行研发的文本提取工具,依照文本数据采集、数据格式转化及建库、数据挖掘及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4个步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核心证型为肝气郁结、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郁脾虚和肝肾阴虚.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核心药物有丹参、山楂、泽泻、柴胡、白术、何首乌和郁金,核心方剂包括膈下逐瘀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和二陈汤.结论:该研究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初步阐明了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和中药使用规律,为该病的临床诊治及新药研发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平台.
作者:张慧芹;郝钰;李健;郑光;刘忠第;姜淼;吕爱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华蟾素治疗温热型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共纳入湿热型恶性腹水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15例,分别给予华蟾素50 ml、白介素-2注射液40万单位腹腔灌注,每周2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3例,未完全缓解15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66.7%,对照组为46.7%.结论:华蟾素腹腔灌注治疗湿热型恶性腹水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且毒副作用低,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左明焕;胡凯文;周琴;肖俐;李泉旺;姜敏;刘传波;安超;李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月经不调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各42例,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药周期疗法合并激素治疗,西药组给予单纯激素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54.8%,总有效率97.7%;西药组治愈率33.3%,总有效率90.5%,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疗效明显,是一种较好的妇科调经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文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