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42例临床疗效观察

肖文红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 月经不调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月经不调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各42例,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药周期疗法合并激素治疗,西药组给予单纯激素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54.8%,总有效率97.7%;西药组治愈率33.3%,总有效率90.5%,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疗效明显,是一种较好的妇科调经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痛安胶囊治疗老年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肿痛安胶囊对老年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老年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均施行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术后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每次500 ug,每日3次,疗程6周;治疗组加用肿痛安胶囊口服,每次0.56 g,每日3次,连用14 d,2周后再次接受治疗同上.观察2组术后1、4、6周时的上肢麻木、疼痛症状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患肢体感诱发电位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1、4、6周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6周的诱发电位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痛安胶囊可改善老年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患者的肢体疼痛、麻木症状,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平少华;张岩;梁春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药物疗法治疗顽固性慢性咳嗽的效果及机制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药物疗法治疗顽固性慢性咳嗽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顽固性慢性咳嗽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药物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三联药物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率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1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88.89% (P <0.05).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平均为(11.3±2.8)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6.2±2.5)min(P <0.05);观察组患者咳醒次数平均为(1.2±0.3)次,明显短于对照组(1.9±0.4)次(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药物疗法治疗顽固性慢性咳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卢保强;潘小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名家论治失眠思路与经验荟萃

    中医药在防治失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拓展临床辨证思路提供更多依据,故主要从营卫、脏腑、病因3个方面,梳理近年来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及省级名中医在辨证论治失眠方面的思路、经验,简要回顾医家论治观点产生的渊源,总结各个医家的常用方剂与药物加减变化独到之处,同时发现当代名家辨治思路虽各有侧重,但临证之时则往往采用综合辨证的方法,遣方用药更是体现三因制宜.

    作者:李鹏;何丽云;闫世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后溪穴的临床应用体会

    经络上的特定穴有其特殊的治疗作用,而经络之间又相互交叉,在这些交叉点上的穴位形成了交会穴,因此临床上针刺这些特殊的穴位就扩大了治疗范围和治疗效果,这些穴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作者:张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银翘散加减治疗成人麻疹62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确诊的麻疹患者病历资料及治疗资料,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麻疹患者(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患者(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组62例患者治疗时间短、症状消失快、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42例患者治疗时间长、症状消失慢,4例出现并发症.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麻疹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淑红;刘梅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医辨证治疗危重症经验举隅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杨国华教授治疗多例中医内科危重病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打破了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观点.笔者在从师过程中受益颇多,现将杨国华老师治疗三则危重症医案整理如下,以飨同道.1 脑干出血何某,男,55岁,2009年11月5日2时30分突发意识障碍,即急送本院,以“脑干出血”收入脑外科.入院时患者中度昏迷,呼吸时有暂停,呕吐少量咖啡色样物1次.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血压189/95 mmHg,中度昏迷,疼痛刺激四肢过伸,GCS昏迷评分4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1.5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颈部抵抗,四肢肌张力高,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发射(+++),腹壁反射对称存在,双侧Babinski证(+).头颅CT提示脑干出血.

    作者:夏津滨;杨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壮医治未病思想探析

    壮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治未病方法和经验,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壮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故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方面分析壮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并从壮族服饰、饮食、家居、出行、锻炼以及传统习俗等方面总结壮医常用的特色养生防病方法,指出壮医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及对改善人民体质、提高健康素质、预防疾病发生、完善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美康;宋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血糖控制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西药治疗,观察组则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根据疗效标准对2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肢体优势侧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明显好于治疗前,且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改善程度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5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对肝肾的影响小,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肖红胜;韩建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清肠化湿汤联合灌肠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清肠化温汤联合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轻、中度初发或复发型U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给予清肠化湿汤(银花15 g,黄连6 g,生甘草6 g,马齿苋25 g,木香8 g,桃仁6 g,当归8 g,白芍20 g,黄芪18 g,肉桂3 g,茯苓15 g)口服,每日l剂,每剂煎2次,每次200 ml,早晚各服1次,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症加减,联合灌肠方(苦参10 g,黄柏25 g,大黄炭15 g,白及10 g,蒲黄10 g,三七粉3 g,锡类散2 g,鱼腥草15 g,地绵草10 g)灌肠,每剂煎2次,每剂煎至浓缩为120 ml,每晚睡前灌肠治疗,每6d后停灌1d;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0.25 g/片)口服,每次1 g,每日4次.2组患者治疗10周后,比较2组患者黏膜愈合情况、缓解率、症状积分、病理积分及肠镜积分.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病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肠镜及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缓解率(分别为63.64%和30.30%)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黏膜愈合率(分别为60.61%和45.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肠化湿汤联合局部中药保留灌肠方治疗UC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病理及肠镜表现,缓解患者病情,且疗效明显优于美沙拉嗪肠溶片.

    作者:曾清泉;胡志雄;杨胜邦;潘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多索茶碱片200 mg,BID,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100μg/次,TID.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疗效.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显著,能调节脾胃气机,促进肺宣发肃降,又有培土生金、标本兼治之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孔壮;范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应用REST分析静息态下针刺心包经经穴对大脑低频振幅信号的影响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心包经经脉(经穴)与大脑的功能关系.方法:对14名健康人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扫描,包括第1次单纯静息态扫描(R1)、针刺该经脉全经腧穴后扫描(AP)和第2次静息态扫描(R2),应用REST软件对数据进行低频振幅(ALFF)分析.结果:AP与R1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ALFF信号减弱差异脑区为左侧扣带后回、海马回、边缘叶、枕上回和枕中回;ALFF信号增强差异脑区为双侧额上回、右侧边缘叶、扣带回、额中回、额内侧回.结论:前额叶皮层(PFC)(额内侧回/额上回/额中回)、边缘系统(边缘叶/扣带后回/海马回)是针刺后ALFF信号显著增强区域,且在针刺延时效应中PFC部分脑区ALFF信号依然显著增强,提示针刺心包经全经经穴后脑内ALFF变化主要在PFC和边缘系统,这些区域与情绪、记忆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为阐释针刺该经脉腧穴治疗情绪、记忆障碍类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韩红艳;张驰;闫镔;雷煜;童莉;杨海燕;周斌;杨旭光;陈红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王旭高治疗消渴特色探析

    通过对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医案》、《医学刍言》等著作中关于消渴论治理论及其医案的分析,总结王旭高论治消渴的经验特色.王旭高把消渴病机概括为“火证”,分上、中、下三消论治,又因往往兼夹它证,故提出许多相应的治疗法则,而对消渴的治疗既有继承又有发挥,值得学习借鉴并运用于临床.

    作者:朱美香;吴小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华蟾素对比白介素-2腹腔灌注治疗湿热型恶性腹水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华蟾素治疗温热型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共纳入湿热型恶性腹水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15例,分别给予华蟾素50 ml、白介素-2注射液40万单位腹腔灌注,每周2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3例,未完全缓解15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66.7%,对照组为46.7%.结论:华蟾素腹腔灌注治疗湿热型恶性腹水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且毒副作用低,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左明焕;胡凯文;周琴;肖俐;李泉旺;姜敏;刘传波;安超;李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基于先秦汉代文献探讨人的生命特征

    迄今为止,对于“生命”尚不能给出一个严格的定义.然而,生命现象虽然错综复杂但具有共性,亦即生命的特征,可以通过认识生命的一些特征来理解生命.先秦汉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于深入认识人的生命特征很有启发.故基于《黄帝内经》以及其他先秦汉代文献的相关记载,探讨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开放性、有序性、不可逆性、自主性、繁衍性和个体性等特征.

    作者:李海玉;刘理想;陆广莘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明代养生著作《尊生要旨》考略

    《尊生要旨》为明代养生著作,该书立足明清养生著述、地方史志,辅以书目及相关材料,认为此书以明·《摄生要义》为蓝本,由蒋学成汇编,许乐善增订,成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书会通诸家养生经验,指出养生修炼的入门理论与方法,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与普及,其现存版本为明刻本与清抄本.

    作者:罗宝珍;傅建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42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月经不调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各42例,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药周期疗法合并激素治疗,西药组给予单纯激素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54.8%,总有效率97.7%;西药组治愈率33.3%,总有效率90.5%,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疗效明显,是一种较好的妇科调经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文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脾气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脾气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血浆标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寻找特征性代谢产物,诠释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从而揭示脾虚证代谢综合征中医证本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劳倦加饮食不节法复制脾气虚证代谢综合征模型.运用超高压液相色谱-四极杆-时间飞行串联质谱仪技术检测2组血浆样本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对所得到的代谢指纹图谱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特征代谢物.结果:找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有N-乙酰基-D-葡萄糖胺、溶血磷脂酰胆碱、鞘磷脂、5-甲基胞嘧啶、促黑素抑制素、三羟基异黄酮、前列腺素A2、同型半胱氨酸、丝氨酸等.结论:脾气虚证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紊乱有关,这些体内的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是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

    作者:杨宇峰;齐艳文;徐娜;石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失眠辨治举隅

    失眠也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及时消除疲劳、恢复体能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近几年在临床上坚持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采取温补脾肾、清热利湿、调理心脾等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赘述于后,以求指正.

    作者:王禄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从《脾胃论》视肠功能障碍

    肠功能障碍并非单纯腑实证,脾胃虚衰、受纳运化失常、中焦枢机不利可助其发生与发展.学习《脾胃论》,从“脾胃学说”调理肠功能障碍,颇有收益.李东垣视脾胃为一身之重,倡导“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据此能够明晰其病因病机;依据脾胃升降理论,采用健脾益气、升举清阳配合滋阴润肠、行气导滞等治法对肠功能紊乱脾胃虚弱者效果显著.兼顾疏肝柔肝、调畅气机,既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发挥,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

    作者:江宇泳;刘洋;叶永安;王融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痰热清注射液佐治小儿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佐治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患者西医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咳嗽、发热及肺部罗音消失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陆立东;周雪梅;华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