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病痰浊病机源流探讨

陈澈;陈颖;周莉;高永红;史永梅;刘培燕;高树彪;张根明

关键词:脑病, 中风, 眩晕, 头痛, 痴呆, 耳鸣, 痰浊, 综述
摘要:中医脑病是中风、眩晕、痴呆等多种疾病的总称,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其中痰浊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与脑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预后关系密切.故从历史文献、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诸方面总结痰浊病机在脑病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脑病的病机,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创新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王旭高治疗消渴特色探析

    通过对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医案》、《医学刍言》等著作中关于消渴论治理论及其医案的分析,总结王旭高论治消渴的经验特色.王旭高把消渴病机概括为“火证”,分上、中、下三消论治,又因往往兼夹它证,故提出许多相应的治疗法则,而对消渴的治疗既有继承又有发挥,值得学习借鉴并运用于临床.

    作者:朱美香;吴小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有效组分对拟缺血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DNF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2组分三七总皂苷、栀子苷对拟缺血损伤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法制备拟缺血损伤模型,三七总皂苷、栀子苷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干预后,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栀子苷对BDNF的上调作用不明显,三七总皂苷和通络救脑注射液可显著上调BDNF的表达,通络救脑注射液有优于2组分的作用趋势.结论: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有效组分具有一定的促进BDNF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该注射液在缺血性脑损伤后保护微血管和促进血管新生的内在机制之一.注射液的作用优于2组分,体现了中药复方的配伍优势.

    作者:郭晓谨;周梦佳;李峰;李芳赫;万亮琴;张赛;马家宝;李卫红;李兴广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王键临证之蒲公英用验

    王键教授安徽歙县人,新安王氏医学第六代传人.秉承家学,贯通中西,博撷众长,临证30余载,学验俱丰.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黄花三七等,其性寒、味苦甘,入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等功效.王键教授在总结前贤认识之基础上,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在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疾病中均巧妙应用蒲公英每获良效,颇有收益.

    作者:何玲;叶铭刚;谭辉;邓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从《脾胃论》视肠功能障碍

    肠功能障碍并非单纯腑实证,脾胃虚衰、受纳运化失常、中焦枢机不利可助其发生与发展.学习《脾胃论》,从“脾胃学说”调理肠功能障碍,颇有收益.李东垣视脾胃为一身之重,倡导“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据此能够明晰其病因病机;依据脾胃升降理论,采用健脾益气、升举清阳配合滋阴润肠、行气导滞等治法对肠功能紊乱脾胃虚弱者效果显著.兼顾疏肝柔肝、调畅气机,既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发挥,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

    作者:江宇泳;刘洋;叶永安;王融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后溪穴的临床应用体会

    经络上的特定穴有其特殊的治疗作用,而经络之间又相互交叉,在这些交叉点上的穴位形成了交会穴,因此临床上针刺这些特殊的穴位就扩大了治疗范围和治疗效果,这些穴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作者:张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名家论治失眠思路与经验荟萃

    中医药在防治失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拓展临床辨证思路提供更多依据,故主要从营卫、脏腑、病因3个方面,梳理近年来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及省级名中医在辨证论治失眠方面的思路、经验,简要回顾医家论治观点产生的渊源,总结各个医家的常用方剂与药物加减变化独到之处,同时发现当代名家辨治思路虽各有侧重,但临证之时则往往采用综合辨证的方法,遣方用药更是体现三因制宜.

    作者:李鹏;何丽云;闫世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论体质类型与致病因素的脉象特征

    体质辨识已深入人心,通过对大量病人脉象特点的归类总结,发现人的体质特点有其规律性,接诊病人年龄从出生20d到90岁,尤其对祖孙3代的脉象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常见人的体质类型与致病因素及脉象特征进行了论述.

    作者:刘静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42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月经不调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各42例,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药周期疗法合并激素治疗,西药组给予单纯激素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54.8%,总有效率97.7%;西药组治愈率33.3%,总有效率90.5%,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疗效明显,是一种较好的妇科调经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文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壮医治未病思想探析

    壮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治未病方法和经验,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壮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故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方面分析壮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并从壮族服饰、饮食、家居、出行、锻炼以及传统习俗等方面总结壮医常用的特色养生防病方法,指出壮医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及对改善人民体质、提高健康素质、预防疾病发生、完善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美康;宋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府逐瘀汤促血管新生的比较研究

    治疗缺血性疾病常用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经典活血化瘀方血府逐瘀汤均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但又各具特点.VEGF作用靶点和途径明确,不仅能促进缺血区域的血管生长,改善血供,还能促进正常组织的血管生长,诱发肿瘤及其他血管增生性等疾病,有明显的副作用.血府逐疼汤促血管新生作用短暂,对血管生长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呈现出适度调控血管生长的特点,且适用于肿瘤的治疗.长期临床未见副作用的报道,但其调控血管新生的机制复杂,亟待深入.故对上述中西两种药剂在促血管新生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系统比较,展现出中医药促血管新生的优势.

    作者:苏晓艳;宋军;高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现状与思考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一些热点问题,联系多年来在该领域的探索和思考对中医基础学科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定义、范畴、特点、分化等进行了阐述.指出中医基础学科应具有传承和研发两个方向的任务.传承指采用当代社会和自然科学,包括医学科学所积累的知识、方法、视角对历代代表性古典医籍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不同学术观点等给予深入研究,客观、准确地阐释,用现代汉语表述,古为今用;而研发指针对我国当前对难治病、不治病、常见病及生命和发病机制探索的需求,开展研发工作.在策略建议下选择正确的研究切入点,挺进到医学科学发展的前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并且在研究中探索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作者:方肇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生化汤辅助常规西药辨治药物流产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生化汤配合米索前列醇辨证治疗药物流产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入院进行药物流产的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应用米非司酮配合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实验组在其基础上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加用生化汤辨证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完全流产率、产后出血情况及月经恢复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完全流产42例,不完全流产2例,无失败病例;对照组完全流产34例,不完全流产8例,失败2例.实验组显效40例,好转4例,总有效100%;对照组显效31例,好转9例,总有效90.91%.在孕囊排出时间、阴道出血时间及阴道出血量方面实验组均小于(短于)对照组,上述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月经恢复时间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生化汤配合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完全流产率高,临床疗效明显,患者阴道出血少且出血时间和孕囊排出时间短,耐受性更为优良,因此可作为药物流产的辅助药物.

    作者:黄宜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论《黄帝内经》中“五畜为益”的食养原则

    《内经》中关于饮食养生的内容十分丰富,“五畜为益”是食养原则之一,通过对五畜肉食阴阳五行属性及其与四气五味、五脏关系的梳理,分析不同体质类型、疾病情况以及四时季节在食用“五畜”肉食时的膳食养生原则,提出食用不当或偏嗜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饮食养生,提高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

    作者:张岩;张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肿痛安胶囊治疗老年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肿痛安胶囊对老年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老年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均施行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术后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每次500 ug,每日3次,疗程6周;治疗组加用肿痛安胶囊口服,每次0.56 g,每日3次,连用14 d,2周后再次接受治疗同上.观察2组术后1、4、6周时的上肢麻木、疼痛症状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患肢体感诱发电位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1、4、6周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6周的诱发电位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痛安胶囊可改善老年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患者的肢体疼痛、麻木症状,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平少华;张岩;梁春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医气血分主左右的再认识

    历代医家对人体左右气血分主特异性的认识各不相同,似乎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故就以上问题分别从人体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左气右血”是就生理情况下人体左右气血盛衰及其阴阳升降之特异性的概括,“左血右气”是就发生于身体一侧或一侧表现较严重或明显疾病的病机概括.

    作者:张云忠;杨富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清肠化湿汤联合灌肠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清肠化温汤联合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轻、中度初发或复发型U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给予清肠化湿汤(银花15 g,黄连6 g,生甘草6 g,马齿苋25 g,木香8 g,桃仁6 g,当归8 g,白芍20 g,黄芪18 g,肉桂3 g,茯苓15 g)口服,每日l剂,每剂煎2次,每次200 ml,早晚各服1次,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症加减,联合灌肠方(苦参10 g,黄柏25 g,大黄炭15 g,白及10 g,蒲黄10 g,三七粉3 g,锡类散2 g,鱼腥草15 g,地绵草10 g)灌肠,每剂煎2次,每剂煎至浓缩为120 ml,每晚睡前灌肠治疗,每6d后停灌1d;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0.25 g/片)口服,每次1 g,每日4次.2组患者治疗10周后,比较2组患者黏膜愈合情况、缓解率、症状积分、病理积分及肠镜积分.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病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肠镜及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缓解率(分别为63.64%和30.30%)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黏膜愈合率(分别为60.61%和45.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肠化湿汤联合局部中药保留灌肠方治疗UC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病理及肠镜表现,缓解患者病情,且疗效明显优于美沙拉嗪肠溶片.

    作者:曾清泉;胡志雄;杨胜邦;潘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新议

    探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法则,认为“养”非“补”,此处应为调养、调和并正确应用补阳滋阴法;春夏应使阳气生发宣泄,秋冬应使阴精密固潜藏,顺应天时才能做到“四气调神”;并对其适用范围作出了讨论,指出其在养生与治疗中的不同应用,对其引申义指导临床用药做出了探讨;养生调摄不可舍弃其本义,平人不可滥用补药,应做到顺应天时,天人相应;养生要遵循其本义,治疗应当用其引申义.

    作者:栗林杰;于智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李文宪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李文宪是近代八桂针灸流派重要的针灸家,致力于针灸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治验富赡,著述颇丰.其针灸学术思想鲜明突出:吸纳新说,完善穴性理论;取穴精少,执简驭繁;临证辨治,四诊合参;针灸并施,兼顾汤药;针砭时弊,力倡针灸.其论颇有见地,精简明了,启迪后学,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者:陈晓林;戴铭;梁艳红;林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机与治法探讨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血液系统重症之一,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自身特色.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机关键为肾虚络瘀热毒,治疗上应益肾健脾以治本,活血化疼以通络,配合应用清热解毒、清补结合、标本兼治,初愈后仍须巩固疗效,防止旧病复发.

    作者:陈乐;包洁;梅丽君;黄继勇;陈云琪;范永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明代养生著作《尊生要旨》考略

    《尊生要旨》为明代养生著作,该书立足明清养生著述、地方史志,辅以书目及相关材料,认为此书以明·《摄生要义》为蓝本,由蒋学成汇编,许乐善增订,成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书会通诸家养生经验,指出养生修炼的入门理论与方法,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与普及,其现存版本为明刻本与清抄本.

    作者:罗宝珍;傅建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