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于峥
通过对胃脘痛病因病机及三合汤方义配伍的探讨,体会孟静岩教授在运用三合汤辨证治疗胃脘痛方面的临证经验,通过临床具体痛案分析,体悟“通”法在本病中的具体运用.
作者:于巾越;孟静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清代医家沈尧封潜心医术数十年,所撰《女科辑要》2卷,部帙虽小,于经、带、胎、产以及杂病证治,汇集历代医家精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颇切实用而获后世医家推崇.故本文从作者生平述略、学术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女科辑要》进行了勾勒.
作者:苏静;刁作彬;杜晓明;徐世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血管性痴呆是我国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对其防治作了大量研究,不同的病理因素参与了发病,临床上已采用多种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包括中药提取物、中成药、汤药等,故对血管性痴呆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袁有才;高碧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清胰汤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白介素(IL)-6、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9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清胰汤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清胰汤组加用清胰汤100 mL自胃管灌注,夹管2h,每日1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d后血清IL-6、IL-10、TNF-α和血淀粉酶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d后,2组血清IL-6、TNF-α和血淀粉酶水平均明显下降,血清IL-10水平均明显上升,且清胰汤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同时清胰汤组临床总有效率95.7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85%.结论: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确切,其作用与降低血清IL-6和TNF-α水平,提高血清IL-10水平,减轻急性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血淀粉酶水平有关.
作者:王缝军;张金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 特发性女性不育症患者龙某某,女,29岁,婚后5年未育,曾于多家医院就诊,经中西医治疗未果.近2年在湖南湘雅医院诊断为特发性女性不育症,先后3次于该院进行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均未获效.2010年3月1日初诊:患者13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每月一行.24岁结婚,末次月经2010年2月25日,经期4d,量中等,色泽暗黑,伴少腹痛.症见面色不华、舌质紫暗、脉沉细,辨证属肾气亏虚、冲任不固、瘀血阻滞,治宜培元固肾、调补冲任、活血化瘀.处方:紫河车(焙干打粉冲服)、三七粉(冲服)、土鳖虫、桃仁、茯苓、香附各10 g,血蝎6g,水蛭、全蝎各5 g,丹参12 g,蜈蚣4条,牛膝15 g,甘草3 g,黄芪30 g.
作者:王代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医针刺法结合剌络拔罐在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接收的100例痤疮、20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别将痤疮、黄褐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相应的口服或涂抹相应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痤疮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不仅痤疮面积减少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临床总有效率(88.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褐斑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不仅痤疮黄褐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色斑颜色也较治疗前显著变浅、淡化.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差高达92.0%,而对照组仅为5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在治疗面部损美性疾病上具有临床有效率高、恢复效果好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美容方案.
作者:高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内伤头痛”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治疗仍处于部分有效阶段.过伟峰教授独辟蹊径,提出“血虚肝旺”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临证施治以“养血平肝、通络止痛”为大法,应用“养血平肝方”为基础方治疗,同时兼顾其他病理因素,并总结相关用药,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张兰坤;杨小燕;徐丹;过伟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与术后出现阴虚体质及阴虚倾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对190例剖宫产分娩者与240例正常分娩者进行调研,并对各年龄组出现阴虚体质及阴虚倾向的情况加以比较.结果:剖宫产组出现阴虚体质及阴虚倾向的情况高于非剖宫产组;阴虚倾向主要表现在29~35岁年龄组中,阴虚体质主要出现在50岁之后;剖宫产横切口与纵切口之间在导致阴虚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珺;李红岩;陆海涛;刘斯佳;姜文睿;解秸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邱茂良教授是我国中医针灸大家,也是澄江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吴中朝教授是其入室弟子,临床、科研及教学近30年来不断研究、发扬和传承澄江学派及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中多有心得和发挥,现从几则临床验案加以论述.1 “热者疾之”的再认识及发挥《灵枢·经脉》在确定针灸治疗原则时说:“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对于“热则疾之”,古代医家多以热证轻刺、浅刺、疾刺疾出、不留针而解.邱茂良在针灸临床中体会到,对于实热证常需深刺、重刺、反复运针、留针,才能达到清热祛邪的作用.因此,他将“疾之”引申为针刺快而有力.
作者:王彤;吴中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方药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骼、骨骼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含量变化的影响,评价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效率.方法:将OPG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补肾组、健脾组和福善美组,用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测定小鼠骨骼、骨骼肌IDH含量.结果:①各组小鼠较正常组骨骼和骨骼肌中IDH表达显著降低(P<0.01);②补肾组、福善美组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骨骼和骨骼肌中IDH表达明显升高(P<0.01);③健脾组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骨骼和骨骼肌中IDH的表达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骨质疏松症的形成,骨骼与骨骼肌功能下降,局部能量代谢减低,导致IDH含量异常变化.②补肾、健脾方法通过提高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骼、骨骼肌IDH的含量,对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李佳;杨芳;郑洪新;王拥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以2003 ~2013年间国内学者在CNKI中发表的应用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临床研究文献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时间走势、文献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途径及趋势.分析认为,中医药治疗AR的文献近5年是快速发展时期;针对AR的治疗方法多样,但以内服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疗法为主,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张慧丽;王琦;张惠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保肝抗癌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采用中药口服治疗,观察症状、体征、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指标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经保肝抗癌方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8.3%,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AFP水平变化不显著,85%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肿块缩小或稳定,卡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保肝抗癌方可减轻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彭海燕;张静;朱昕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试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来探讨中国传统医学语言中隐喻的英译策略.翻译美学为中医隐喻的英译引入了动态模仿的模式,译者可以通过拼音、直译、借用、补偿以及映射等灵活的模仿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将中医隐喻引入目的语,从而将独具美学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忠实地译出国门.同时,结合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语言中隐喻的翻译,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医美学的认识,为中国古文和典籍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作者:朱文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中医证候、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的问卷调查.结果: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候分布以肝郁化火和心脾两虚为主,初期以肝郁化火为主,后期则以心脾两虚为主,病机演变过程具有由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心脾两虚证的演变规律,且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以及阴虚火旺证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计分明显高于心脾两虚证和心胆气虚证(P<0.05),证型分布与学历、合并疾病有一定的关系.结论: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化火和心脾两虚为主,分布与病程长短、学历、合并疾病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康雷;杨迎霞;赵晓东;施怡;黄仁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黄帝内经》中有一干人等,包括黄帝、岐伯、伯高、少师、少俞、鬼臾区、雷公等数人.若论地位尊卑,黄帝君尊,岐伯等位于臣侍.若在于医道,则岐伯、伯高等为帝师,雷公为帝徒.因此,黄帝尊岐伯为“天师”,而雷公数次自贬为“小子、细子”.岐伯至雷公,医已三世矣.《灵枢》中的经脉、禁服、五色等3篇,王冰本《素问》末二卷(23、24卷)共7篇,全为黄帝召见雷公,为之发蒙解惑传道授业之行迹.
作者:刘洋;于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重要的中医治疗大法之一.许多寒热药物具有辛味,这些辛辣成分能激活热敏通道,发挥清热、散寒或止痛的作用.这些药物脱敏热敏通道,可能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原理.
作者:杨桢;高琳;赵红霞;芦冲;李冀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康复的疗效.方法:对海口市中医医院肺病科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门诊COPD稳定期65例患者进行中医综合康复疗法,2年为1个疗程,并探讨2年间呼吸感染急性发作的次数、6min步行距离(6MWD)、呼吸困难症状、生活质量问卷及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检测.结果:通过各种指标显示,治疗前后效果评价明显好转,提示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增强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从而减轻症状,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达到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目标.
作者:范良;孔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气味是中药性能、效用的根本属性,中药气味是历代医家通过无数的临床实践和切身体会总结、提炼出的关于认识中药、运用中药的规律性认识.基于《内经》气化理论,有助于我们对中药气味的产生、气味学说的认识论基础,以及基于气味学说的用药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对中药四气五味及其主治作用乃至药物配伍机制开展深入探讨,进而系统发掘和阐明中药药性理论,提高临床对于中药特性的认识和运用效率.
作者:陈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过程.方法:将148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辨证后分为阴虚躁热组40例,气阴两虚组35例,阴阳两虚组31例,痰浊瘀阻组42例共4组,并设正常组40例,检测各组血清RBP4、Hs-CRP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血清RBP4、hs-CRP值高低顺序依次为痰浊瘀阻组>阴阳两虚组>气阴两虚组>阴虚躁热组>正常组,各项指标及证候积分在4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RBP4、Hs-CRP具有一定相关性,疾病的严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痰浊瘀阻>阴阳两虚>气阴两虚>阴虚躁热,可为代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朱亚琴;张伟成;沈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加味当归补血汤对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1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自身生理及病理特点给予相应化疗方案并进行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化疗及间歇期间给予患者服用当归补血汤,再取6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取3组患者血液进行T淋巴细胞群、NK细胞活性、IL-2红细胞C3b等免疫细胞因子指标变化,并观察治疗有效率以及副反应.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项免疫细胞指标均低于正常组,但是观察组相对对照组在经过化疗治疗后免疫因子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当归补血汤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配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增强化疗效果.
作者:王海波;陈鹊汀;赵丽;史蕾;刘立衡;刘智勤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