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有才;高碧峰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内伤头痛”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治疗仍处于部分有效阶段.过伟峰教授独辟蹊径,提出“血虚肝旺”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临证施治以“养血平肝、通络止痛”为大法,应用“养血平肝方”为基础方治疗,同时兼顾其他病理因素,并总结相关用药,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张兰坤;杨小燕;徐丹;过伟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探讨李杲在《脾胃论》中描述的两种较有特色的脾胃内伤所致热病,即热中证和大汗泄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内容,并从脾胃受损则诸病由生的视角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阐释.
作者:李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疡科灵验膏是一种快速抗炎、消肿、散结、止痛、排脓、生肌、愈骨且明显缩短疗程、显著提高疗效的纯中药外用制剂.在中药配伍原则基础上,结合疡科疾病的病理特点,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化痰散结于一炉,将急慢性炎症的治疗有机结合,不仅对普通急性疮疡有解毒消肿作用,而且擅于治疗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骨与关节结核、淋巴结核、褥疮等顽固性疾患均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薛敬东;边爱忠;邵新兴;杜春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异位妊娠发病特点及证治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15家三甲医院异位妊娠患者的HIS数据,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异位妊娠患者年龄中位数为30岁,急诊入院占29.14%,入院病情危急的占31.15%,住院1~7d,医保比例逐年增加,住院费用大多在5000 ~10000元;中医证候中气虚血瘀型占51.66%,气滞血瘀型占37.09%;常见合并症为盆腔良性肿物、慢性盆腔炎、慢性输卵管炎;常见并发症为贫血、盆腹腔出血、休克;发病部位以输卵管妊娠多占96.52%:使用频率高的前5类西药依次为抗生素类药、止血药、杀胚药、纠正贫血药、保肝药;使用频率高的前5类中药依次为补气血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理气、祛湿.结论:异位妊娠患者危急症较多,部位多发生在输卵管,中医证型多为气虚血瘀型和气滞血瘀型.
作者:李丽;王志飞;谢雁鸣;杨薇;王卓月;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探讨总结蔡连香教授辨治卵巢早衰的临床经验.名老中医蔡连香教授提出卵巢早衰的基本病机是肾精不足以及肝脾各脏腑功能的失调.治疗以填精补肾、调理冲任为基本法则,调补气血、养血疏肝为重要治法,遣方用药以补肾、养血的药物为基础,佐以疏肝、活血、行气之品,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黄欲晓;段青;杨智杰;李亚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在各种有害因素刺激下产生的疼痛,对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癌症疼痛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肿瘤镇痛药物的探索研究中,中药、天然药物已越来越凸显其药效良好、无成瘾性、不良反应少及资源丰富等优势,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故就中药及天然药物在肿瘤镇痛中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朱友文;黄亚男;霍海如;代宝强;朱亚英;魏玉娜;宋灿;谭余庆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中医证候、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的问卷调查.结果: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候分布以肝郁化火和心脾两虚为主,初期以肝郁化火为主,后期则以心脾两虚为主,病机演变过程具有由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心脾两虚证的演变规律,且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以及阴虚火旺证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计分明显高于心脾两虚证和心胆气虚证(P<0.05),证型分布与学历、合并疾病有一定的关系.结论: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化火和心脾两虚为主,分布与病程长短、学历、合并疾病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康雷;杨迎霞;赵晓东;施怡;黄仁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邱茂良教授是我国中医针灸大家,也是澄江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吴中朝教授是其入室弟子,临床、科研及教学近30年来不断研究、发扬和传承澄江学派及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中多有心得和发挥,现从几则临床验案加以论述.1 “热者疾之”的再认识及发挥《灵枢·经脉》在确定针灸治疗原则时说:“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对于“热则疾之”,古代医家多以热证轻刺、浅刺、疾刺疾出、不留针而解.邱茂良在针灸临床中体会到,对于实热证常需深刺、重刺、反复运针、留针,才能达到清热祛邪的作用.因此,他将“疾之”引申为针刺快而有力.
作者:王彤;吴中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黄帝内经》中有一干人等,包括黄帝、岐伯、伯高、少师、少俞、鬼臾区、雷公等数人.若论地位尊卑,黄帝君尊,岐伯等位于臣侍.若在于医道,则岐伯、伯高等为帝师,雷公为帝徒.因此,黄帝尊岐伯为“天师”,而雷公数次自贬为“小子、细子”.岐伯至雷公,医已三世矣.《灵枢》中的经脉、禁服、五色等3篇,王冰本《素问》末二卷(23、24卷)共7篇,全为黄帝召见雷公,为之发蒙解惑传道授业之行迹.
作者:刘洋;于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 特发性女性不育症患者龙某某,女,29岁,婚后5年未育,曾于多家医院就诊,经中西医治疗未果.近2年在湖南湘雅医院诊断为特发性女性不育症,先后3次于该院进行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均未获效.2010年3月1日初诊:患者13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每月一行.24岁结婚,末次月经2010年2月25日,经期4d,量中等,色泽暗黑,伴少腹痛.症见面色不华、舌质紫暗、脉沉细,辨证属肾气亏虚、冲任不固、瘀血阻滞,治宜培元固肾、调补冲任、活血化瘀.处方:紫河车(焙干打粉冲服)、三七粉(冲服)、土鳖虫、桃仁、茯苓、香附各10 g,血蝎6g,水蛭、全蝎各5 g,丹参12 g,蜈蚣4条,牛膝15 g,甘草3 g,黄芪30 g.
作者:王代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外科学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学术发展的过程充满了理论争鸣与认识修正.其中,关于疮疡发病的“寒邪致病论”和“火毒致病论”两种观点具代表性,学术分歧表现的为突出.由于中医外科学传统上归属广义疮疡的范畴,如何理解疮疡发病的“寒热”观点,建立中医外科学范畴的“寒热”观,直接关系到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阐释和疗效优化,更重要的是,透过理解中医外科学一般证治规律,有助于对中医学中一些基础而重要疑问的解读.
作者:王伏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清代医家沈尧封潜心医术数十年,所撰《女科辑要》2卷,部帙虽小,于经、带、胎、产以及杂病证治,汇集历代医家精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颇切实用而获后世医家推崇.故本文从作者生平述略、学术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女科辑要》进行了勾勒.
作者:苏静;刁作彬;杜晓明;徐世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我国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18家三甲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对患者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提取患者52350例,其中男性35667例(71.46%),女性14245例(28.54%),男/女比为2.5,中位年龄60岁,中位住院天数10d,中位住院费用12894.4元.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男/女比、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升高.患者入院年代从2006年至2011年间,男/女比升高,住院天数下降,住院费用基本不变.53.13%的患者诊断为“其他恶性肿瘤”,提示其存在转移.患者合并疾病和并发症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出现转移的比例反而下降.患者的入院主症和出院主症都是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药物使用方面,使用频率多的西药是地塞米松(60.53%),中药是参芪扶正注射液(20.86%),使用频率高的西药类别是抗生素类(9.85%),中药功效类别为扶正类(29.1%).结论:我国肺癌患者的特点是老年患者、晚期患者比例高,证候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扶正类中药在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
作者:王薇;姜俊杰;谢雁鸣;杨薇;韩小娟;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通过对胃脘痛病因病机及三合汤方义配伍的探讨,体会孟静岩教授在运用三合汤辨证治疗胃脘痛方面的临证经验,通过临床具体痛案分析,体悟“通”法在本病中的具体运用.
作者:于巾越;孟静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随着火神派理论的传播,众医家对附子的认识有很深的了解.然而自《名医别录》首次提出石膏性大寒之后,众医家畏之如虎.近代名医张锡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认为石膏性凉而能散,既透表解肌又善清多种脏腑之热、无黄连等大寒之弊,坚持其性“微寒”之说,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对石膏之论述详细精当,颇有见地.
作者:吕林;黄穗平;王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西医药物治疗临床实效,为临床诊断规范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全国19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使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HIS数据的211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发病年龄多为4~12岁的儿童,男性为主;住院科室多集中在儿科、皮肤科、泌尿科;近1/3人群肾脏损害和感染,西药以抗感染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为主,代表用药为注射用氢化可的松和注射用头孢菌素类,少数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中医药治疗以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代表用药为丹参注射液和雷公藤多甙;大多数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结论:过敏性紫癜的患者以儿童为主.合并症主要为肾脏损害、感染,考虑感染为主要的诱发因素;临床治疗应及时控制感染,并佐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辅助治疗,若出现肾脏损害早期应及时进行治疗.
作者:燕丽;王连心;谢雁鸣;杨薇;艾青华;孙勇;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2号方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d,用药期间观察记录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及皮疹消退天数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完全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食欲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他证候的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足口病2号方疗效显著,可快速改善疾病症状,有效缩短病程.
作者:陈鲁;李燕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中药野艾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主要指对其挥发物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分离鉴定,进而为野艾的药用价值寻找依据.方法:①采用超临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萃取法提取野艾的挥发油,然后测定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杀菌抑制作用;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结果:①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杀菌效果较好,对真菌的效果一般,对3种革兰氏阴性菌无杀菌活性;②分离鉴定出39种成分,包括野艾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蒿酮15.47%,蒿醇9.55%,顺式丁香烯8.85%,艾醇728%和桉叶素6.78%等.结论:挥发油对所测试的菌落有很好抑制作用,对革兰民阳性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作者:任维华;李伟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保肝抗癌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采用中药口服治疗,观察症状、体征、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指标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经保肝抗癌方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8.3%,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AFP水平变化不显著,85%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肿块缩小或稳定,卡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保肝抗癌方可减轻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彭海燕;张静;朱昕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引火归元法是中医针对元阳浮越、虚火上升的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这一治法取得一定疗效,并列举出3个临证实例辅以分析,阐述了笔者在这一方面的应用体会.
作者:赵如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