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李杲脾胃内伤热病临证经验小议

李菲

关键词:李杲, 脾胃内伤热病, 阴火, 热中证, 大汗泄
摘要:探讨李杲在《脾胃论》中描述的两种较有特色的脾胃内伤所致热病,即热中证和大汗泄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内容,并从脾胃受损则诸病由生的视角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阐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疡科灵验膏治疗急慢性疮疡、骨髓炎682例疗效观察

    疡科灵验膏是一种快速抗炎、消肿、散结、止痛、排脓、生肌、愈骨且明显缩短疗程、显著提高疗效的纯中药外用制剂.在中药配伍原则基础上,结合疡科疾病的病理特点,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化痰散结于一炉,将急慢性炎症的治疗有机结合,不仅对普通急性疮疡有解毒消肿作用,而且擅于治疗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骨与关节结核、淋巴结核、褥疮等顽固性疾患均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薛敬东;边爱忠;邵新兴;杜春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清胰汤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白介素-6、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清胰汤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白介素(IL)-6、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9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清胰汤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清胰汤组加用清胰汤100 mL自胃管灌注,夹管2h,每日1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d后血清IL-6、IL-10、TNF-α和血淀粉酶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d后,2组血清IL-6、TNF-α和血淀粉酶水平均明显下降,血清IL-10水平均明显上升,且清胰汤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同时清胰汤组临床总有效率95.7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85%.结论: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确切,其作用与降低血清IL-6和TNF-α水平,提高血清IL-10水平,减轻急性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血淀粉酶水平有关.

    作者:王缝军;张金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自制中药含漱液辨治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自制中药含漱液治疗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70例口腔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共培养出87株病原菌,对照组42株病原菌,给予常规抗口腔真菌治疗,观察组45株病原菌,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含漱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率28.58%,总有效率74.29%;0~5 d病原菌清除率57.14%,5~8d病原菌清除率78.57%,8~14 d病原菌清除率92.86%.观察组治愈率54.28%,总有效率88.57%;0~5 d病原菌清除率68.89%,5~8d病原菌清除率86.67%,8~14 d病原菌清除率100%.另外在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和依从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中药含漱液治疗口腔真菌感染临床效果满意,能缩短住院时间,抑制病原菌滋生扩散.

    作者:纪宇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从证治变迁探析真心痛证治规律

    真心痛是中医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典型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甚至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病死率较高,故深入挖掘中医古籍,系统整理真心痛证治源流势在必行.唐宋时期真心痛多从“外”立论,首开分型论治先河,明清时期全面发展了对真心痛的认识,近、现代更是从多角度研究真心痛,对真心痛的认识与现代西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的认识趋于一致,对更好地掌握真心痛的证治规律、指导临床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苏润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外科学范畴中的“寒热”观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外科学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学术发展的过程充满了理论争鸣与认识修正.其中,关于疮疡发病的“寒邪致病论”和“火毒致病论”两种观点具代表性,学术分歧表现的为突出.由于中医外科学传统上归属广义疮疡的范畴,如何理解疮疡发病的“寒热”观点,建立中医外科学范畴的“寒热”观,直接关系到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阐释和疗效优化,更重要的是,透过理解中医外科学一般证治规律,有助于对中医学中一些基础而重要疑问的解读.

    作者:王伏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84697例冠心病患者入院及死亡时间和节气关系的分析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及死亡节气分布情况,为冠心病的预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全国17家三甲医院中第一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采集其入院及死亡时间信息,使用频数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84697例冠心病患者中,男性47564人,女性32882人,年龄中位数为71岁.2008年至2010年患者为71602例,入院时间在各节气分布较为均匀,在寒露入院人数多为3752例;其中,2008年患者在寒露入院人数较多为1333例;2009年从立春到处暑均有较高的入院人数,但在立夏更为突出为1774例;2010年在雨水(1449例)、清明(1382例)、立夏(1462例)节气入院患者人数明显增多,从寒露(1027例)到大雪(939例)患者入院又再次维持在较高水平.分析不同证候患者入院节气发现,气阴两虚者在寒露、霜降、立冬达到入院高峰,气虚血瘀者在春分、清明、小寒、寒露节气入院较多,痰瘀互结者在立夏、雨水、清明较多.冠心病死亡患者共1356例,其中死亡人数处于前3位的节气为霜降79例(5.83%)、大寒77例(5.68%)、冬至69例(5.09%).结论:冬春季节及季节交替时节是冠心病多发且易于出现死亡的季节,不同证候的冠心痛患者发病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四季节气变化规律积极进行冠心病的预防.

    作者:姜红岩;廖星;谢雁鸣;杨薇;赵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从黄帝雷公问对探讨中医理论特质

    《黄帝内经》中有一干人等,包括黄帝、岐伯、伯高、少师、少俞、鬼臾区、雷公等数人.若论地位尊卑,黄帝君尊,岐伯等位于臣侍.若在于医道,则岐伯、伯高等为帝师,雷公为帝徒.因此,黄帝尊岐伯为“天师”,而雷公数次自贬为“小子、细子”.岐伯至雷公,医已三世矣.《灵枢》中的经脉、禁服、五色等3篇,王冰本《素问》末二卷(23、24卷)共7篇,全为黄帝召见雷公,为之发蒙解惑传道授业之行迹.

    作者:刘洋;于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论张锡纯对石膏之认识

    随着火神派理论的传播,众医家对附子的认识有很深的了解.然而自《名医别录》首次提出石膏性大寒之后,众医家畏之如虎.近代名医张锡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认为石膏性凉而能散,既透表解肌又善清多种脏腑之热、无黄连等大寒之弊,坚持其性“微寒”之说,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对石膏之论述详细精当,颇有见地.

    作者:吕林;黄穗平;王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补肾健脾中药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骼、骨骼肌异柠檬酸脱氢酶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方药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骼、骨骼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含量变化的影响,评价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效率.方法:将OPG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补肾组、健脾组和福善美组,用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测定小鼠骨骼、骨骼肌IDH含量.结果:①各组小鼠较正常组骨骼和骨骼肌中IDH表达显著降低(P<0.01);②补肾组、福善美组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骨骼和骨骼肌中IDH表达明显升高(P<0.01);③健脾组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骨骼和骨骼肌中IDH的表达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骨质疏松症的形成,骨骼与骨骼肌功能下降,局部能量代谢减低,导致IDH含量异常变化.②补肾、健脾方法通过提高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骼、骨骼肌IDH的含量,对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李佳;杨芳;郑洪新;王拥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论运气学说与眼科治法

    在中医诊疗体系中,运气学说有一定价值,眼科作为临床学科注重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在《审视瑶函》、《银海指南》等眼科专著中,有专篇讨论运气学说对眼病诊治的影响,故从流行性目病天行赤眼的论治、据六气变化辨眼病痛机、三因制宜论治目病等方面对应用运气学说论治目病进行了阐述.

    作者:盛倩;庄曾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柴胡龙牡汤对小鼠Lewis肺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和评价柴胡龙牡汤对Lewis肺癌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只C57BL/6J小鼠常规接种Lewis肺癌,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柴胡龙牡汤组、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对照组4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称瘤重计算抑瘤率,统计肺部结节数量并计算抗肺转移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的比值和对脾脏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IFN-y和1L-10含量及T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结果:柴胡龙牡汤组肿瘤质量和肺部转移结节数量明显减少(P<0.05);柴胡龙牡汤组在第2~3天的肿瘤细胞数目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治疗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明显降低,IFN-γ含量减少,IL-10含量升高(P<0.05).柴胡龙牡汤组的白细胞数量高于其他组(P<0.05),脾脏T淋巴细胞的CD4+、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龙牡汤对Lewis肺癌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作者:黄艳;刘鑫;廖端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不同中医证型与ESR、hs-CRP、TNF-α、CD4+ CD25+ CD127-Treg等免疫炎性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16例确诊的AS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证、督寒证和血瘀证,观测各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总体VAS评分、患者背痛VAS评分、BASFI、BASDAI、ASDAS以及ESR、hs-CRP、TNF-α、CD4+ CD25+ CD127-Treg等免疫炎性指标,研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结果:AS督寒证患者的平均病程长,瘀血证患者次之,湿热证患者相对较短,督寒证患者与湿热证患者的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督寒证患者的平均年龄大,瘀血证患者次之,湿热证患者相对较小;督寒证与湿热证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证AS患者BASDAI、ASDAS显著高于督寒证和血瘀证,活动期AS患者中(ASDAS>1.3),湿热证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督寒证和血瘀证(P<0.0l);湿热证AS患者的ESR、hs-CRP、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血瘀证和督寒证(P<0.05,P<0.01),督寒证AS患者的CD4+ CD25+ CD127-Treg水平均显著低于血瘀证和湿热证(P<0.05).结论:AS患者的病情活动程度、免疫功能状态与中医证候存在关联.

    作者:张皖东;曹云祥;葛瑶;万磊;刘健;黄传兵;汪元;谌曦;王桂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制作与评价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或(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从而极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及由其引起的骨折等并发症,对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并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近20多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本文简述中医药科研中各种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并进行评价.

    作者:付小卫;宋长恒;刘梅洁;于峥;赵宏艳;张治国;张方珍;李岳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热敏通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意义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重要的中医治疗大法之一.许多寒热药物具有辛味,这些辛辣成分能激活热敏通道,发挥清热、散寒或止痛的作用.这些药物脱敏热敏通道,可能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原理.

    作者:杨桢;高琳;赵红霞;芦冲;李冀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HIS真实世界52350例肺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诊治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我国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18家三甲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对患者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提取患者52350例,其中男性35667例(71.46%),女性14245例(28.54%),男/女比为2.5,中位年龄60岁,中位住院天数10d,中位住院费用12894.4元.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男/女比、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升高.患者入院年代从2006年至2011年间,男/女比升高,住院天数下降,住院费用基本不变.53.13%的患者诊断为“其他恶性肿瘤”,提示其存在转移.患者合并疾病和并发症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出现转移的比例反而下降.患者的入院主症和出院主症都是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药物使用方面,使用频率多的西药是地塞米松(60.53%),中药是参芪扶正注射液(20.86%),使用频率高的西药类别是抗生素类(9.85%),中药功效类别为扶正类(29.1%).结论:我国肺癌患者的特点是老年患者、晚期患者比例高,证候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扶正类中药在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

    作者:王薇;姜俊杰;谢雁鸣;杨薇;韩小娟;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药野艾挥发物抗菌活性与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研究

    目的:对中药野艾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主要指对其挥发物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分离鉴定,进而为野艾的药用价值寻找依据.方法:①采用超临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萃取法提取野艾的挥发油,然后测定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杀菌抑制作用;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结果:①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杀菌效果较好,对真菌的效果一般,对3种革兰氏阴性菌无杀菌活性;②分离鉴定出39种成分,包括野艾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蒿酮15.47%,蒿醇9.55%,顺式丁香烯8.85%,艾醇728%和桉叶素6.78%等.结论:挥发油对所测试的菌落有很好抑制作用,对革兰民阳性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作者:任维华;李伟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三种木通的鉴别研究

    目的:明确木通、川木通和关木通的鉴别及差异,为木通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将3种木通的鉴别及差异进行系统归纳,从而论述三者的鉴别方法及差异.结果:3种木通可采用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光谱分析技术等方法进行鉴别,且在化学成分方面差异显著.结论:木通、川木通与关木通区别明显,不可混用.

    作者:郑立红;李淑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保肝抗癌方加味治疗原发性肝癌20例

    目的:观察保肝抗癌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采用中药口服治疗,观察症状、体征、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指标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经保肝抗癌方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8.3%,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AFP水平变化不显著,85%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肿块缩小或稳定,卡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保肝抗癌方可减轻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彭海燕;张静;朱昕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内经》的医学研究方法与中医科学——在第十四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关于中医的科学属性,现仍有许多学术问题说不清,即使中医专业学人也多不知其所以然.由此对近几十年中医西化现象听之任之,习以为常,乃至“三人成虎”以假为真.其实,对于医学概念、理论及其中西医的差异,主要是医学研究方法学问题.由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采取的是“经典引申”的发展模式,经典是源,后世是流,流之浩然不改其源,从源便可知流.今谨从《内经》讨论中医的医学研究方法,以期对解读中医概念、中医理论有所裨益,并附带回应中医的科学形态、科学原理和对中医的某些困惑.

    作者:烟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糖尿病肾病中医用药规律初探

    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用药规律,通过查阅文献分析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和方法,大致可分为现代医学理论指导用药和辨证论治用药.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应根据中医辩证论治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灵活用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金菊;陈璐;吴红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