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疡科灵验膏治疗急慢性疮疡、骨髓炎682例疗效观察

薛敬东;边爱忠;邵新兴;杜春海

关键词:疡科灵验膏, 疮疡, 骨髓炎, 临床应用, 体会
摘要:疡科灵验膏是一种快速抗炎、消肿、散结、止痛、排脓、生肌、愈骨且明显缩短疗程、显著提高疗效的纯中药外用制剂.在中药配伍原则基础上,结合疡科疾病的病理特点,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化痰散结于一炉,将急慢性炎症的治疗有机结合,不仅对普通急性疮疡有解毒消肿作用,而且擅于治疗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骨与关节结核、淋巴结核、褥疮等顽固性疾患均取得较好疗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李杲脾胃内伤热病临证经验小议

    探讨李杲在《脾胃论》中描述的两种较有特色的脾胃内伤所致热病,即热中证和大汗泄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内容,并从脾胃受损则诸病由生的视角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阐释.

    作者:李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CNKI数据库2003-2013年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以2003 ~2013年间国内学者在CNKI中发表的应用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临床研究文献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时间走势、文献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途径及趋势.分析认为,中医药治疗AR的文献近5年是快速发展时期;针对AR的治疗方法多样,但以内服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疗法为主,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张慧丽;王琦;张惠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明清著名医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探讨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辨证及遣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明清时期气机升降理论盛行,对其重视的医家甚多,其中张景岳、李宗源、黄元御、周学海等系统阐释气机升降之理,为后世医家辨证论治以及遣方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从张景岳探究升降之理、李宗源用药升降法度、黄元御中气升降立论、周学海论升降出入为详尽等4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阐发4位医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理解的深刻内涵.

    作者:刘瑞;花宝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蔡连香治疗卵巢早衰经验

    探讨总结蔡连香教授辨治卵巢早衰的临床经验.名老中医蔡连香教授提出卵巢早衰的基本病机是肾精不足以及肝脾各脏腑功能的失调.治疗以填精补肾、调理冲任为基本法则,调补气血、养血疏肝为重要治法,遣方用药以补肾、养血的药物为基础,佐以疏肝、活血、行气之品,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黄欲晓;段青;杨智杰;李亚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HIS 211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真实世界实效分析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西医药物治疗临床实效,为临床诊断规范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全国19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使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HIS数据的211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发病年龄多为4~12岁的儿童,男性为主;住院科室多集中在儿科、皮肤科、泌尿科;近1/3人群肾脏损害和感染,西药以抗感染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为主,代表用药为注射用氢化可的松和注射用头孢菌素类,少数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中医药治疗以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代表用药为丹参注射液和雷公藤多甙;大多数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结论:过敏性紫癜的患者以儿童为主.合并症主要为肾脏损害、感染,考虑感染为主要的诱发因素;临床治疗应及时控制感染,并佐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辅助治疗,若出现肾脏损害早期应及时进行治疗.

    作者:燕丽;王连心;谢雁鸣;杨薇;艾青华;孙勇;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外科学范畴中的“寒热”观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外科学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学术发展的过程充满了理论争鸣与认识修正.其中,关于疮疡发病的“寒邪致病论”和“火毒致病论”两种观点具代表性,学术分歧表现的为突出.由于中医外科学传统上归属广义疮疡的范畴,如何理解疮疡发病的“寒热”观点,建立中医外科学范畴的“寒热”观,直接关系到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阐释和疗效优化,更重要的是,透过理解中医外科学一般证治规律,有助于对中医学中一些基础而重要疑问的解读.

    作者:王伏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见心斋药录》及其文化传承特色

    《见心斋药录》为清代医药著作,故对《见心斋药录》成书年代、书名、作者及著作所属类别等进行了考证,同时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对该书所蕴含的药店文化特色进行了分析.认为《见心斋药录》目前被归为本草著作是不恰当的,该书的主要特色并非体现在本草学价值上,而是体现在其能够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医疗情况、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发展、药后护理、医学知识的普及及传播方式等信息,对后世研究晚清药店文化对中医药学知识的传播及贡献具有借鉴价值.

    作者:张稚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HIS真实世界52350例肺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诊治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我国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18家三甲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对患者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提取患者52350例,其中男性35667例(71.46%),女性14245例(28.54%),男/女比为2.5,中位年龄60岁,中位住院天数10d,中位住院费用12894.4元.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男/女比、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升高.患者入院年代从2006年至2011年间,男/女比升高,住院天数下降,住院费用基本不变.53.13%的患者诊断为“其他恶性肿瘤”,提示其存在转移.患者合并疾病和并发症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出现转移的比例反而下降.患者的入院主症和出院主症都是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药物使用方面,使用频率多的西药是地塞米松(60.53%),中药是参芪扶正注射液(20.86%),使用频率高的西药类别是抗生素类(9.85%),中药功效类别为扶正类(29.1%).结论:我国肺癌患者的特点是老年患者、晚期患者比例高,证候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扶正类中药在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

    作者:王薇;姜俊杰;谢雁鸣;杨薇;韩小娟;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翻译中的跨文化移情

    移情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中医翻译在跨文化创作过程中需要审美主体译者的移情.合理移情的运用帮助译者有意识地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充分体会作者情感并传达原文用意,更准确地推测译文文化接受度和审美取向,引发读者体验原文的美与情感,提高译作的质量和艺术性.故从美学移情角度论述中医翻译中的审美情感,并提出语用移情、人文移情以及保持审美移情和同情的中医跨文化翻译原则.

    作者:刘天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从《内经》气化理论解析中药气味学说

    气味是中药性能、效用的根本属性,中药气味是历代医家通过无数的临床实践和切身体会总结、提炼出的关于认识中药、运用中药的规律性认识.基于《内经》气化理论,有助于我们对中药气味的产生、气味学说的认识论基础,以及基于气味学说的用药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对中药四气五味及其主治作用乃至药物配伍机制开展深入探讨,进而系统发掘和阐明中药药性理论,提高临床对于中药特性的认识和运用效率.

    作者:陈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在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中医针刺法结合剌络拔罐在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接收的100例痤疮、20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别将痤疮、黄褐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相应的口服或涂抹相应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痤疮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不仅痤疮面积减少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临床总有效率(88.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褐斑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不仅痤疮黄褐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色斑颜色也较治疗前显著变浅、淡化.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差高达92.0%,而对照组仅为5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在治疗面部损美性疾病上具有临床有效率高、恢复效果好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美容方案.

    作者:高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药及天然药物在肿瘤镇痛中的研究进展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在各种有害因素刺激下产生的疼痛,对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癌症疼痛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肿瘤镇痛药物的探索研究中,中药、天然药物已越来越凸显其药效良好、无成瘾性、不良反应少及资源丰富等优势,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故就中药及天然药物在肿瘤镇痛中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朱友文;黄亚男;霍海如;代宝强;朱亚英;魏玉娜;宋灿;谭余庆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吴中朝对邱茂良针灸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邱茂良教授是我国中医针灸大家,也是澄江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吴中朝教授是其入室弟子,临床、科研及教学近30年来不断研究、发扬和传承澄江学派及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中多有心得和发挥,现从几则临床验案加以论述.1 “热者疾之”的再认识及发挥《灵枢·经脉》在确定针灸治疗原则时说:“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对于“热则疾之”,古代医家多以热证轻刺、浅刺、疾刺疾出、不留针而解.邱茂良在针灸临床中体会到,对于实热证常需深刺、重刺、反复运针、留针,才能达到清热祛邪的作用.因此,他将“疾之”引申为针刺快而有力.

    作者:王彤;吴中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从证治变迁探析真心痛证治规律

    真心痛是中医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典型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甚至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病死率较高,故深入挖掘中医古籍,系统整理真心痛证治源流势在必行.唐宋时期真心痛多从“外”立论,首开分型论治先河,明清时期全面发展了对真心痛的认识,近、现代更是从多角度研究真心痛,对真心痛的认识与现代西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的认识趋于一致,对更好地掌握真心痛的证治规律、指导临床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苏润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国传统医学语言中的隐喻英译审美表现手段探析

    试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来探讨中国传统医学语言中隐喻的英译策略.翻译美学为中医隐喻的英译引入了动态模仿的模式,译者可以通过拼音、直译、借用、补偿以及映射等灵活的模仿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将中医隐喻引入目的语,从而将独具美学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忠实地译出国门.同时,结合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语言中隐喻的翻译,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医美学的认识,为中国古文和典籍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作者:朱文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评价研究

    目的:客观评价中医辨证论治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的临床疗效.方法:多中心、大样本、分层区组随机、西药对照临床研究设计,216例CP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医辩证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108例,疗程为4周,第6周随访.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结果:①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NIH-CPSI评分分别为(12.2 ±6.04和15.1±7.57),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为(10.9±8.58和14.45±10.4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总有效率85.9%,对照组77.0%,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2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CP有较好疗效.

    作者:高国庆;宋竖旗;卢建新;孙自学;高文喜;顾晓箭;贺菊乔;李海松;张亚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84697例冠心病患者入院及死亡时间和节气关系的分析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及死亡节气分布情况,为冠心病的预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全国17家三甲医院中第一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采集其入院及死亡时间信息,使用频数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84697例冠心病患者中,男性47564人,女性32882人,年龄中位数为71岁.2008年至2010年患者为71602例,入院时间在各节气分布较为均匀,在寒露入院人数多为3752例;其中,2008年患者在寒露入院人数较多为1333例;2009年从立春到处暑均有较高的入院人数,但在立夏更为突出为1774例;2010年在雨水(1449例)、清明(1382例)、立夏(1462例)节气入院患者人数明显增多,从寒露(1027例)到大雪(939例)患者入院又再次维持在较高水平.分析不同证候患者入院节气发现,气阴两虚者在寒露、霜降、立冬达到入院高峰,气虚血瘀者在春分、清明、小寒、寒露节气入院较多,痰瘀互结者在立夏、雨水、清明较多.冠心病死亡患者共1356例,其中死亡人数处于前3位的节气为霜降79例(5.83%)、大寒77例(5.68%)、冬至69例(5.09%).结论:冬春季节及季节交替时节是冠心病多发且易于出现死亡的季节,不同证候的冠心痛患者发病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四季节气变化规律积极进行冠心病的预防.

    作者:姜红岩;廖星;谢雁鸣;杨薇;赵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三合汤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探讨

    通过对胃脘痛病因病机及三合汤方义配伍的探讨,体会孟静岩教授在运用三合汤辨证治疗胃脘痛方面的临证经验,通过临床具体痛案分析,体悟“通”法在本病中的具体运用.

    作者:于巾越;孟静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沈尧封与《女科辑要》述要

    清代医家沈尧封潜心医术数十年,所撰《女科辑要》2卷,部帙虽小,于经、带、胎、产以及杂病证治,汇集历代医家精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颇切实用而获后世医家推崇.故本文从作者生平述略、学术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女科辑要》进行了勾勒.

    作者:苏静;刁作彬;杜晓明;徐世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益气化瘀药在系膜增生性肾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系膜增生性肾炎是常见的肾脏病,系膜细胞的增生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沉积是导致肾组织进行性纤维化和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药治疗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具有较好疗效,可以减少复发,其中益气、化瘀之品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传统认为肾病以气虚等本虚为“本”,血瘀等邪实为“标”,但临床上活血化瘀几乎是治疗的基本方法.该方法疗效确切,较好地抑制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肾脏病理损害,又能降低复发率及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是研究中药治疗MsPGN的发展方向.

    作者:王广洋;任现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