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明清著名医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探讨

刘瑞;花宝金

关键词:气机升降, 明清时期, 学术探讨, 著名医家
摘要: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辨证及遣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明清时期气机升降理论盛行,对其重视的医家甚多,其中张景岳、李宗源、黄元御、周学海等系统阐释气机升降之理,为后世医家辨证论治以及遣方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从张景岳探究升降之理、李宗源用药升降法度、黄元御中气升降立论、周学海论升降出入为详尽等4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阐发4位医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理解的深刻内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沈尧封与《女科辑要》述要

    清代医家沈尧封潜心医术数十年,所撰《女科辑要》2卷,部帙虽小,于经、带、胎、产以及杂病证治,汇集历代医家精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颇切实用而获后世医家推崇.故本文从作者生平述略、学术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女科辑要》进行了勾勒.

    作者:苏静;刁作彬;杜晓明;徐世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2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每日1次;20%甘露醇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0.5g胞二磷胆碱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给予患者康复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肢体平衡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汤治疗口服2次/d,1袋/次,约250 mL.2组均治疗4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08%,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hs-CRP、D-D二聚体、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在各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优于单纯西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hs-CRP、D-D二聚体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作者:王彦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制作与评价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或(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从而极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及由其引起的骨折等并发症,对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并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近20多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本文简述中医药科研中各种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并进行评价.

    作者:付小卫;宋长恒;刘梅洁;于峥;赵宏艳;张治国;张方珍;李岳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益气化瘀药在系膜增生性肾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系膜增生性肾炎是常见的肾脏病,系膜细胞的增生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沉积是导致肾组织进行性纤维化和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药治疗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具有较好疗效,可以减少复发,其中益气、化瘀之品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传统认为肾病以气虚等本虚为“本”,血瘀等邪实为“标”,但临床上活血化瘀几乎是治疗的基本方法.该方法疗效确切,较好地抑制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肾脏病理损害,又能降低复发率及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是研究中药治疗MsPGN的发展方向.

    作者:王广洋;任现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研究近况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1].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是指癌症及癌症相关性病变所致的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 ~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2].癌痛严重影响着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癌痛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是肿瘤内科姑息治疗的重要内容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4].目前,国际上对癌痛治疗的三阶梯止痛疗法中,阿片类药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其副作用却令患者痛苦不堪,有的患者甚至认为三阶梯止痛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比癌痛更令人难以忍受[5],因此影响甚至中断对疼痛的治疗.中药内服、外用以及静脉给药对癌痛均有治疗效果,对于重度疼痛外治法的疗效较内服法更为显著[6].

    作者:何生奇;芦殿荣;田娇;高音;王芳;冯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自拟方新贝保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方新疆贝母保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100例NAF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脂康胶囊,观察组给予自拟方保肝降脂汤,3个月后比较2组血脂、肝功能、血液流变学、B超分度积分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0%(44/50),对照组68.0% (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47,P<0.05).2组治疗后肝功能及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方新疆贝母保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显著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及肝功能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维华;甘霞;赵新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管性痴呆的中药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是我国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对其防治作了大量研究,不同的病理因素参与了发病,临床上已采用多种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包括中药提取物、中成药、汤药等,故对血管性痴呆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袁有才;高碧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保肝抗癌方加味治疗原发性肝癌20例

    目的:观察保肝抗癌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采用中药口服治疗,观察症状、体征、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指标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经保肝抗癌方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8.3%,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AFP水平变化不显著,85%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肿块缩小或稳定,卡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保肝抗癌方可减轻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彭海燕;张静;朱昕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补肾健脾中药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骼、骨骼肌异柠檬酸脱氢酶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方药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骼、骨骼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含量变化的影响,评价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效率.方法:将OPG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补肾组、健脾组和福善美组,用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测定小鼠骨骼、骨骼肌IDH含量.结果:①各组小鼠较正常组骨骼和骨骼肌中IDH表达显著降低(P<0.01);②补肾组、福善美组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骨骼和骨骼肌中IDH表达明显升高(P<0.01);③健脾组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骨骼和骨骼肌中IDH的表达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骨质疏松症的形成,骨骼与骨骼肌功能下降,局部能量代谢减低,导致IDH含量异常变化.②补肾、健脾方法通过提高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骼、骨骼肌IDH的含量,对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李佳;杨芳;郑洪新;王拥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红花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IL-6、IL-10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0(1L-10)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红花注射液对其影响.方法: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IL-10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性.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红花注射液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红花注射液20 mL/d,连用14 d),治疗后24 h、7、14、30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血清IL-6、IL-10水平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红花注射液组较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7、14 d血清IL-6、IL-10水平显著下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7、14 d、30 d显著下降.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升高,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红花注射液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10的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

    作者:江晋渝;马庆庆;宋芳;杨小艳;罗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见心斋药录》及其文化传承特色

    《见心斋药录》为清代医药著作,故对《见心斋药录》成书年代、书名、作者及著作所属类别等进行了考证,同时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对该书所蕴含的药店文化特色进行了分析.认为《见心斋药录》目前被归为本草著作是不恰当的,该书的主要特色并非体现在本草学价值上,而是体现在其能够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医疗情况、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发展、药后护理、医学知识的普及及传播方式等信息,对后世研究晚清药店文化对中医药学知识的传播及贡献具有借鉴价值.

    作者:张稚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HIS 211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真实世界实效分析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西医药物治疗临床实效,为临床诊断规范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全国19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使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HIS数据的211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发病年龄多为4~12岁的儿童,男性为主;住院科室多集中在儿科、皮肤科、泌尿科;近1/3人群肾脏损害和感染,西药以抗感染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为主,代表用药为注射用氢化可的松和注射用头孢菌素类,少数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中医药治疗以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代表用药为丹参注射液和雷公藤多甙;大多数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结论:过敏性紫癜的患者以儿童为主.合并症主要为肾脏损害、感染,考虑感染为主要的诱发因素;临床治疗应及时控制感染,并佐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辅助治疗,若出现肾脏损害早期应及时进行治疗.

    作者:燕丽;王连心;谢雁鸣;杨薇;艾青华;孙勇;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过伟峰论治偏头痛经验撷菁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内伤头痛”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治疗仍处于部分有效阶段.过伟峰教授独辟蹊径,提出“血虚肝旺”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临证施治以“养血平肝、通络止痛”为大法,应用“养血平肝方”为基础方治疗,同时兼顾其他病理因素,并总结相关用药,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张兰坤;杨小燕;徐丹;过伟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HIS真实世界52350例肺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诊治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我国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18家三甲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对患者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提取患者52350例,其中男性35667例(71.46%),女性14245例(28.54%),男/女比为2.5,中位年龄60岁,中位住院天数10d,中位住院费用12894.4元.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男/女比、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升高.患者入院年代从2006年至2011年间,男/女比升高,住院天数下降,住院费用基本不变.53.13%的患者诊断为“其他恶性肿瘤”,提示其存在转移.患者合并疾病和并发症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出现转移的比例反而下降.患者的入院主症和出院主症都是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药物使用方面,使用频率多的西药是地塞米松(60.53%),中药是参芪扶正注射液(20.86%),使用频率高的西药类别是抗生素类(9.85%),中药功效类别为扶正类(29.1%).结论:我国肺癌患者的特点是老年患者、晚期患者比例高,证候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扶正类中药在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

    作者:王薇;姜俊杰;谢雁鸣;杨薇;韩小娟;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麻子仁汤和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腰椎开放手术术后便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麻子仁汤和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腰椎开放手术术后便秘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腰椎开放手术术后便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26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减麻子仁汤和小承气汤治疗,水煎300 ~350 ml每日1剂,并每日给予适量的蜂蜜配合服用,7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28 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对照组26例患者治愈13例,好转7例,无效6例;治疗组26例患者治愈19例,好转6例,无效1例;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16%)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2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患者呕吐;治疗组治疗后出现1例恶心,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子仁汤和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腰椎开放手术术后便秘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胡万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HIS真实世界异位妊娠发病特点及证治规律分析

    目的:了解异位妊娠发病特点及证治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15家三甲医院异位妊娠患者的HIS数据,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异位妊娠患者年龄中位数为30岁,急诊入院占29.14%,入院病情危急的占31.15%,住院1~7d,医保比例逐年增加,住院费用大多在5000 ~10000元;中医证候中气虚血瘀型占51.66%,气滞血瘀型占37.09%;常见合并症为盆腔良性肿物、慢性盆腔炎、慢性输卵管炎;常见并发症为贫血、盆腹腔出血、休克;发病部位以输卵管妊娠多占96.52%:使用频率高的前5类西药依次为抗生素类药、止血药、杀胚药、纠正贫血药、保肝药;使用频率高的前5类中药依次为补气血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理气、祛湿.结论:异位妊娠患者危急症较多,部位多发生在输卵管,中医证型多为气虚血瘀型和气滞血瘀型.

    作者:李丽;王志飞;谢雁鸣;杨薇;王卓月;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柴胡龙牡汤对小鼠Lewis肺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和评价柴胡龙牡汤对Lewis肺癌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只C57BL/6J小鼠常规接种Lewis肺癌,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柴胡龙牡汤组、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对照组4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称瘤重计算抑瘤率,统计肺部结节数量并计算抗肺转移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的比值和对脾脏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IFN-y和1L-10含量及T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结果:柴胡龙牡汤组肿瘤质量和肺部转移结节数量明显减少(P<0.05);柴胡龙牡汤组在第2~3天的肿瘤细胞数目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治疗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明显降低,IFN-γ含量减少,IL-10含量升高(P<0.05).柴胡龙牡汤组的白细胞数量高于其他组(P<0.05),脾脏T淋巴细胞的CD4+、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龙牡汤对Lewis肺癌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作者:黄艳;刘鑫;廖端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奇证治验二则

    1 特发性女性不育症患者龙某某,女,29岁,婚后5年未育,曾于多家医院就诊,经中西医治疗未果.近2年在湖南湘雅医院诊断为特发性女性不育症,先后3次于该院进行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均未获效.2010年3月1日初诊:患者13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每月一行.24岁结婚,末次月经2010年2月25日,经期4d,量中等,色泽暗黑,伴少腹痛.症见面色不华、舌质紫暗、脉沉细,辨证属肾气亏虚、冲任不固、瘀血阻滞,治宜培元固肾、调补冲任、活血化瘀.处方:紫河车(焙干打粉冲服)、三七粉(冲服)、土鳖虫、桃仁、茯苓、香附各10 g,血蝎6g,水蛭、全蝎各5 g,丹参12 g,蜈蚣4条,牛膝15 g,甘草3 g,黄芪30 g.

    作者:王代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在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中医针刺法结合剌络拔罐在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接收的100例痤疮、20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别将痤疮、黄褐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相应的口服或涂抹相应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痤疮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不仅痤疮面积减少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临床总有效率(88.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褐斑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不仅痤疮黄褐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色斑颜色也较治疗前显著变浅、淡化.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差高达92.0%,而对照组仅为5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在治疗面部损美性疾病上具有临床有效率高、恢复效果好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美容方案.

    作者:高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84697例冠心病患者入院及死亡时间和节气关系的分析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及死亡节气分布情况,为冠心病的预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全国17家三甲医院中第一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采集其入院及死亡时间信息,使用频数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84697例冠心病患者中,男性47564人,女性32882人,年龄中位数为71岁.2008年至2010年患者为71602例,入院时间在各节气分布较为均匀,在寒露入院人数多为3752例;其中,2008年患者在寒露入院人数较多为1333例;2009年从立春到处暑均有较高的入院人数,但在立夏更为突出为1774例;2010年在雨水(1449例)、清明(1382例)、立夏(1462例)节气入院患者人数明显增多,从寒露(1027例)到大雪(939例)患者入院又再次维持在较高水平.分析不同证候患者入院节气发现,气阴两虚者在寒露、霜降、立冬达到入院高峰,气虚血瘀者在春分、清明、小寒、寒露节气入院较多,痰瘀互结者在立夏、雨水、清明较多.冠心病死亡患者共1356例,其中死亡人数处于前3位的节气为霜降79例(5.83%)、大寒77例(5.68%)、冬至69例(5.09%).结论:冬春季节及季节交替时节是冠心病多发且易于出现死亡的季节,不同证候的冠心痛患者发病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四季节气变化规律积极进行冠心病的预防.

    作者:姜红岩;廖星;谢雁鸣;杨薇;赵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