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研究近况

何生奇;芦殿荣;田娇;高音;王芳;冯利

关键词:中医外治, 癌性疼痛, 综述
摘要: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1].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是指癌症及癌症相关性病变所致的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 ~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2].癌痛严重影响着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癌痛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是肿瘤内科姑息治疗的重要内容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4].目前,国际上对癌痛治疗的三阶梯止痛疗法中,阿片类药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其副作用却令患者痛苦不堪,有的患者甚至认为三阶梯止痛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比癌痛更令人难以忍受[5],因此影响甚至中断对疼痛的治疗.中药内服、外用以及静脉给药对癌痛均有治疗效果,对于重度疼痛外治法的疗效较内服法更为显著[6].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麻子仁汤和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腰椎开放手术术后便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麻子仁汤和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腰椎开放手术术后便秘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腰椎开放手术术后便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26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减麻子仁汤和小承气汤治疗,水煎300 ~350 ml每日1剂,并每日给予适量的蜂蜜配合服用,7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28 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对照组26例患者治愈13例,好转7例,无效6例;治疗组26例患者治愈19例,好转6例,无效1例;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16%)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2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患者呕吐;治疗组治疗后出现1例恶心,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子仁汤和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腰椎开放手术术后便秘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胡万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自拟方新贝保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方新疆贝母保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100例NAF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脂康胶囊,观察组给予自拟方保肝降脂汤,3个月后比较2组血脂、肝功能、血液流变学、B超分度积分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0%(44/50),对照组68.0% (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47,P<0.05).2组治疗后肝功能及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方新疆贝母保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显著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及肝功能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维华;甘霞;赵新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红花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IL-6、IL-10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0(1L-10)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红花注射液对其影响.方法: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IL-10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性.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红花注射液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红花注射液20 mL/d,连用14 d),治疗后24 h、7、14、30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血清IL-6、IL-10水平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红花注射液组较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7、14 d血清IL-6、IL-10水平显著下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7、14 d、30 d显著下降.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升高,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红花注射液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10的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

    作者:江晋渝;马庆庆;宋芳;杨小艳;罗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柴胡龙牡汤对小鼠Lewis肺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和评价柴胡龙牡汤对Lewis肺癌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只C57BL/6J小鼠常规接种Lewis肺癌,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柴胡龙牡汤组、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对照组4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称瘤重计算抑瘤率,统计肺部结节数量并计算抗肺转移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的比值和对脾脏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IFN-y和1L-10含量及T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结果:柴胡龙牡汤组肿瘤质量和肺部转移结节数量明显减少(P<0.05);柴胡龙牡汤组在第2~3天的肿瘤细胞数目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治疗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明显降低,IFN-γ含量减少,IL-10含量升高(P<0.05).柴胡龙牡汤组的白细胞数量高于其他组(P<0.05),脾脏T淋巴细胞的CD4+、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龙牡汤对Lewis肺癌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作者:黄艳;刘鑫;廖端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在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中医针刺法结合剌络拔罐在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接收的100例痤疮、20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别将痤疮、黄褐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相应的口服或涂抹相应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痤疮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不仅痤疮面积减少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临床总有效率(88.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褐斑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不仅痤疮黄褐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色斑颜色也较治疗前显著变浅、淡化.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差高达92.0%,而对照组仅为5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在治疗面部损美性疾病上具有临床有效率高、恢复效果好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美容方案.

    作者:高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国传统医学语言中的隐喻英译审美表现手段探析

    试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来探讨中国传统医学语言中隐喻的英译策略.翻译美学为中医隐喻的英译引入了动态模仿的模式,译者可以通过拼音、直译、借用、补偿以及映射等灵活的模仿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将中医隐喻引入目的语,从而将独具美学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忠实地译出国门.同时,结合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语言中隐喻的翻译,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医美学的认识,为中国古文和典籍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作者:朱文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外科学范畴中的“寒热”观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外科学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学术发展的过程充满了理论争鸣与认识修正.其中,关于疮疡发病的“寒邪致病论”和“火毒致病论”两种观点具代表性,学术分歧表现的为突出.由于中医外科学传统上归属广义疮疡的范畴,如何理解疮疡发病的“寒热”观点,建立中医外科学范畴的“寒热”观,直接关系到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阐释和疗效优化,更重要的是,透过理解中医外科学一般证治规律,有助于对中医学中一些基础而重要疑问的解读.

    作者:王伏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脂必泰胶囊对肝损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观察脂必泰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对转氨酶的影响.方法:将30例转氨酶升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脂必泰组,给予脂必泰胶囊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模拟剂;将30例转氨酶正常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西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及脂必泰胶囊模拟剂,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在服药前和服药后3个月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形态学指标、血脂水平及转氨酶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斑块面积、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减少和降低(P<0.05),脂必泰组与西药组疗效接近(P>0.05),且脂必泰组转氨酶变化较小(P>0.05).结论:脂必泰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明显,安全性较高.

    作者:杨丽霞;杨国防;彭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论运气学说与眼科治法

    在中医诊疗体系中,运气学说有一定价值,眼科作为临床学科注重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在《审视瑶函》、《银海指南》等眼科专著中,有专篇讨论运气学说对眼病诊治的影响,故从流行性目病天行赤眼的论治、据六气变化辨眼病痛机、三因制宜论治目病等方面对应用运气学说论治目病进行了阐述.

    作者:盛倩;庄曾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康复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康复的疗效.方法:对海口市中医医院肺病科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门诊COPD稳定期65例患者进行中医综合康复疗法,2年为1个疗程,并探讨2年间呼吸感染急性发作的次数、6min步行距离(6MWD)、呼吸困难症状、生活质量问卷及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检测.结果:通过各种指标显示,治疗前后效果评价明显好转,提示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增强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从而减轻症状,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达到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目标.

    作者:范良;孔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视黄醇结合蛋白4、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过程.方法:将148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辨证后分为阴虚躁热组40例,气阴两虚组35例,阴阳两虚组31例,痰浊瘀阻组42例共4组,并设正常组40例,检测各组血清RBP4、Hs-CRP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血清RBP4、hs-CRP值高低顺序依次为痰浊瘀阻组>阴阳两虚组>气阴两虚组>阴虚躁热组>正常组,各项指标及证候积分在4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RBP4、Hs-CRP具有一定相关性,疾病的严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痰浊瘀阻>阴阳两虚>气阴两虚>阴虚躁热,可为代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朱亚琴;张伟成;沈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研究近况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1].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是指癌症及癌症相关性病变所致的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 ~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2].癌痛严重影响着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癌痛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是肿瘤内科姑息治疗的重要内容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4].目前,国际上对癌痛治疗的三阶梯止痛疗法中,阿片类药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其副作用却令患者痛苦不堪,有的患者甚至认为三阶梯止痛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比癌痛更令人难以忍受[5],因此影响甚至中断对疼痛的治疗.中药内服、外用以及静脉给药对癌痛均有治疗效果,对于重度疼痛外治法的疗效较内服法更为显著[6].

    作者:何生奇;芦殿荣;田娇;高音;王芳;冯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2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每日1次;20%甘露醇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0.5g胞二磷胆碱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给予患者康复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肢体平衡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汤治疗口服2次/d,1袋/次,约250 mL.2组均治疗4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08%,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hs-CRP、D-D二聚体、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在各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优于单纯西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hs-CRP、D-D二聚体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作者:王彦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不同中医证型与ESR、hs-CRP、TNF-α、CD4+ CD25+ CD127-Treg等免疫炎性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16例确诊的AS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证、督寒证和血瘀证,观测各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总体VAS评分、患者背痛VAS评分、BASFI、BASDAI、ASDAS以及ESR、hs-CRP、TNF-α、CD4+ CD25+ CD127-Treg等免疫炎性指标,研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结果:AS督寒证患者的平均病程长,瘀血证患者次之,湿热证患者相对较短,督寒证患者与湿热证患者的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督寒证患者的平均年龄大,瘀血证患者次之,湿热证患者相对较小;督寒证与湿热证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证AS患者BASDAI、ASDAS显著高于督寒证和血瘀证,活动期AS患者中(ASDAS>1.3),湿热证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督寒证和血瘀证(P<0.0l);湿热证AS患者的ESR、hs-CRP、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血瘀证和督寒证(P<0.05,P<0.01),督寒证AS患者的CD4+ CD25+ CD127-Treg水平均显著低于血瘀证和湿热证(P<0.05).结论:AS患者的病情活动程度、免疫功能状态与中医证候存在关联.

    作者:张皖东;曹云祥;葛瑶;万磊;刘健;黄传兵;汪元;谌曦;王桂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保肝抗癌方加味治疗原发性肝癌20例

    目的:观察保肝抗癌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采用中药口服治疗,观察症状、体征、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指标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经保肝抗癌方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8.3%,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AFP水平变化不显著,85%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肿块缩小或稳定,卡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保肝抗癌方可减轻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彭海燕;张静;朱昕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HIS 211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真实世界实效分析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西医药物治疗临床实效,为临床诊断规范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全国19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使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HIS数据的211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发病年龄多为4~12岁的儿童,男性为主;住院科室多集中在儿科、皮肤科、泌尿科;近1/3人群肾脏损害和感染,西药以抗感染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为主,代表用药为注射用氢化可的松和注射用头孢菌素类,少数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中医药治疗以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代表用药为丹参注射液和雷公藤多甙;大多数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结论:过敏性紫癜的患者以儿童为主.合并症主要为肾脏损害、感染,考虑感染为主要的诱发因素;临床治疗应及时控制感染,并佐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辅助治疗,若出现肾脏损害早期应及时进行治疗.

    作者:燕丽;王连心;谢雁鸣;杨薇;艾青华;孙勇;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李杲脾胃内伤热病临证经验小议

    探讨李杲在《脾胃论》中描述的两种较有特色的脾胃内伤所致热病,即热中证和大汗泄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内容,并从脾胃受损则诸病由生的视角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阐释.

    作者:李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翻译中的跨文化移情

    移情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中医翻译在跨文化创作过程中需要审美主体译者的移情.合理移情的运用帮助译者有意识地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充分体会作者情感并传达原文用意,更准确地推测译文文化接受度和审美取向,引发读者体验原文的美与情感,提高译作的质量和艺术性.故从美学移情角度论述中医翻译中的审美情感,并提出语用移情、人文移情以及保持审美移情和同情的中医跨文化翻译原则.

    作者:刘天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黄芪建中汤结合穴位埋线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黄芪建中汤结合穴位埋线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9例,均接受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穴位埋线治疗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31例,显效48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35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65.1%,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胃脘痛、胆汁性呕吐、胃脘部嘈杂感、口苦及总积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嗳气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部分患者治疗3d后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等炎性反应,均自行缓解.结论:黄芪建中汤结合穴位埋线能够有效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症状,促进其生活质量改善,且安全性良好,减少了患者就诊次数,其疗效、安全性均十分优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三合汤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探讨

    通过对胃脘痛病因病机及三合汤方义配伍的探讨,体会孟静岩教授在运用三合汤辨证治疗胃脘痛方面的临证经验,通过临床具体痛案分析,体悟“通”法在本病中的具体运用.

    作者:于巾越;孟静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