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姜俊杰;谢雁鸣;杨薇;韩小娟;庄严;王永炎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1].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是指癌症及癌症相关性病变所致的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 ~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2].癌痛严重影响着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癌痛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是肿瘤内科姑息治疗的重要内容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4].目前,国际上对癌痛治疗的三阶梯止痛疗法中,阿片类药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其副作用却令患者痛苦不堪,有的患者甚至认为三阶梯止痛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比癌痛更令人难以忍受[5],因此影响甚至中断对疼痛的治疗.中药内服、外用以及静脉给药对癌痛均有治疗效果,对于重度疼痛外治法的疗效较内服法更为显著[6].
作者:何生奇;芦殿荣;田娇;高音;王芳;冯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经明确诊断为冠心痛心绞痛(心血瘀阻)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200 mg/次,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20 mL/次,2组均治疗2周观察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有效率87.5%,心电图总有效率56.25%,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1.25%,均高于对照组的68.75%、33.33%和60.41% (P <0.05).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痛心绞痛(心血瘀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周保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以2003 ~2013年间国内学者在CNKI中发表的应用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临床研究文献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时间走势、文献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途径及趋势.分析认为,中医药治疗AR的文献近5年是快速发展时期;针对AR的治疗方法多样,但以内服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疗法为主,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张慧丽;王琦;张惠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探讨李杲在《脾胃论》中描述的两种较有特色的脾胃内伤所致热病,即热中证和大汗泄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内容,并从脾胃受损则诸病由生的视角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阐释.
作者:李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方药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骼、骨骼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含量变化的影响,评价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效率.方法:将OPG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补肾组、健脾组和福善美组,用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测定小鼠骨骼、骨骼肌IDH含量.结果:①各组小鼠较正常组骨骼和骨骼肌中IDH表达显著降低(P<0.01);②补肾组、福善美组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骨骼和骨骼肌中IDH表达明显升高(P<0.01);③健脾组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骨骼和骨骼肌中IDH的表达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骨质疏松症的形成,骨骼与骨骼肌功能下降,局部能量代谢减低,导致IDH含量异常变化.②补肾、健脾方法通过提高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骼、骨骼肌IDH的含量,对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李佳;杨芳;郑洪新;王拥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中医证候、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的问卷调查.结果: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候分布以肝郁化火和心脾两虚为主,初期以肝郁化火为主,后期则以心脾两虚为主,病机演变过程具有由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心脾两虚证的演变规律,且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以及阴虚火旺证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计分明显高于心脾两虚证和心胆气虚证(P<0.05),证型分布与学历、合并疾病有一定的关系.结论: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化火和心脾两虚为主,分布与病程长短、学历、合并疾病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康雷;杨迎霞;赵晓东;施怡;黄仁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内伤头痛”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治疗仍处于部分有效阶段.过伟峰教授独辟蹊径,提出“血虚肝旺”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临证施治以“养血平肝、通络止痛”为大法,应用“养血平肝方”为基础方治疗,同时兼顾其他病理因素,并总结相关用药,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张兰坤;杨小燕;徐丹;过伟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不同中医证型与ESR、hs-CRP、TNF-α、CD4+ CD25+ CD127-Treg等免疫炎性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16例确诊的AS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证、督寒证和血瘀证,观测各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总体VAS评分、患者背痛VAS评分、BASFI、BASDAI、ASDAS以及ESR、hs-CRP、TNF-α、CD4+ CD25+ CD127-Treg等免疫炎性指标,研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结果:AS督寒证患者的平均病程长,瘀血证患者次之,湿热证患者相对较短,督寒证患者与湿热证患者的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督寒证患者的平均年龄大,瘀血证患者次之,湿热证患者相对较小;督寒证与湿热证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证AS患者BASDAI、ASDAS显著高于督寒证和血瘀证,活动期AS患者中(ASDAS>1.3),湿热证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督寒证和血瘀证(P<0.0l);湿热证AS患者的ESR、hs-CRP、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血瘀证和督寒证(P<0.05,P<0.01),督寒证AS患者的CD4+ CD25+ CD127-Treg水平均显著低于血瘀证和湿热证(P<0.05).结论:AS患者的病情活动程度、免疫功能状态与中医证候存在关联.
作者:张皖东;曹云祥;葛瑶;万磊;刘健;黄传兵;汪元;谌曦;王桂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探讨总结蔡连香教授辨治卵巢早衰的临床经验.名老中医蔡连香教授提出卵巢早衰的基本病机是肾精不足以及肝脾各脏腑功能的失调.治疗以填精补肾、调理冲任为基本法则,调补气血、养血疏肝为重要治法,遣方用药以补肾、养血的药物为基础,佐以疏肝、活血、行气之品,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黄欲晓;段青;杨智杰;李亚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康复的疗效.方法:对海口市中医医院肺病科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门诊COPD稳定期65例患者进行中医综合康复疗法,2年为1个疗程,并探讨2年间呼吸感染急性发作的次数、6min步行距离(6MWD)、呼吸困难症状、生活质量问卷及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检测.结果:通过各种指标显示,治疗前后效果评价明显好转,提示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增强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从而减轻症状,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达到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目标.
作者:范良;孔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移情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中医翻译在跨文化创作过程中需要审美主体译者的移情.合理移情的运用帮助译者有意识地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充分体会作者情感并传达原文用意,更准确地推测译文文化接受度和审美取向,引发读者体验原文的美与情感,提高译作的质量和艺术性.故从美学移情角度论述中医翻译中的审美情感,并提出语用移情、人文移情以及保持审美移情和同情的中医跨文化翻译原则.
作者:刘天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异位妊娠发病特点及证治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15家三甲医院异位妊娠患者的HIS数据,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异位妊娠患者年龄中位数为30岁,急诊入院占29.14%,入院病情危急的占31.15%,住院1~7d,医保比例逐年增加,住院费用大多在5000 ~10000元;中医证候中气虚血瘀型占51.66%,气滞血瘀型占37.09%;常见合并症为盆腔良性肿物、慢性盆腔炎、慢性输卵管炎;常见并发症为贫血、盆腹腔出血、休克;发病部位以输卵管妊娠多占96.52%:使用频率高的前5类西药依次为抗生素类药、止血药、杀胚药、纠正贫血药、保肝药;使用频率高的前5类中药依次为补气血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理气、祛湿.结论:异位妊娠患者危急症较多,部位多发生在输卵管,中医证型多为气虚血瘀型和气滞血瘀型.
作者:李丽;王志飞;谢雁鸣;杨薇;王卓月;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黄帝内经》中有一干人等,包括黄帝、岐伯、伯高、少师、少俞、鬼臾区、雷公等数人.若论地位尊卑,黄帝君尊,岐伯等位于臣侍.若在于医道,则岐伯、伯高等为帝师,雷公为帝徒.因此,黄帝尊岐伯为“天师”,而雷公数次自贬为“小子、细子”.岐伯至雷公,医已三世矣.《灵枢》中的经脉、禁服、五色等3篇,王冰本《素问》末二卷(23、24卷)共7篇,全为黄帝召见雷公,为之发蒙解惑传道授业之行迹.
作者:刘洋;于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系膜增生性肾炎是常见的肾脏病,系膜细胞的增生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沉积是导致肾组织进行性纤维化和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药治疗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具有较好疗效,可以减少复发,其中益气、化瘀之品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传统认为肾病以气虚等本虚为“本”,血瘀等邪实为“标”,但临床上活血化瘀几乎是治疗的基本方法.该方法疗效确切,较好地抑制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肾脏病理损害,又能降低复发率及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是研究中药治疗MsPGN的发展方向.
作者:王广洋;任现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或(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从而极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及由其引起的骨折等并发症,对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并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近20多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本文简述中医药科研中各种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并进行评价.
作者:付小卫;宋长恒;刘梅洁;于峥;赵宏艳;张治国;张方珍;李岳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我国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18家三甲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对患者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提取患者52350例,其中男性35667例(71.46%),女性14245例(28.54%),男/女比为2.5,中位年龄60岁,中位住院天数10d,中位住院费用12894.4元.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男/女比、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升高.患者入院年代从2006年至2011年间,男/女比升高,住院天数下降,住院费用基本不变.53.13%的患者诊断为“其他恶性肿瘤”,提示其存在转移.患者合并疾病和并发症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出现转移的比例反而下降.患者的入院主症和出院主症都是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药物使用方面,使用频率多的西药是地塞米松(60.53%),中药是参芪扶正注射液(20.86%),使用频率高的西药类别是抗生素类(9.85%),中药功效类别为扶正类(29.1%).结论:我国肺癌患者的特点是老年患者、晚期患者比例高,证候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扶正类中药在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
作者:王薇;姜俊杰;谢雁鸣;杨薇;韩小娟;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柴胡龙牡汤对Lewis肺癌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只C57BL/6J小鼠常规接种Lewis肺癌,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柴胡龙牡汤组、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对照组4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称瘤重计算抑瘤率,统计肺部结节数量并计算抗肺转移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的比值和对脾脏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IFN-y和1L-10含量及T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结果:柴胡龙牡汤组肿瘤质量和肺部转移结节数量明显减少(P<0.05);柴胡龙牡汤组在第2~3天的肿瘤细胞数目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治疗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明显降低,IFN-γ含量减少,IL-10含量升高(P<0.05).柴胡龙牡汤组的白细胞数量高于其他组(P<0.05),脾脏T淋巴细胞的CD4+、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模型组、顺铂对照组和恩度联合NP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龙牡汤对Lewis肺癌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作者:黄艳;刘鑫;廖端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医针刺法结合剌络拔罐在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接收的100例痤疮、20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别将痤疮、黄褐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相应的口服或涂抹相应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痤疮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不仅痤疮面积减少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临床总有效率(88.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褐斑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不仅痤疮黄褐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色斑颜色也较治疗前显著变浅、淡化.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差高达92.0%,而对照组仅为5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在治疗面部损美性疾病上具有临床有效率高、恢复效果好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美容方案.
作者:高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0(1L-10)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红花注射液对其影响.方法: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IL-10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性.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红花注射液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红花注射液20 mL/d,连用14 d),治疗后24 h、7、14、30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血清IL-6、IL-10水平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红花注射液组较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7、14 d血清IL-6、IL-10水平显著下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7、14 d、30 d显著下降.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升高,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红花注射液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10的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
作者:江晋渝;马庆庆;宋芳;杨小艳;罗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2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每日1次;20%甘露醇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0.5g胞二磷胆碱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给予患者康复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肢体平衡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汤治疗口服2次/d,1袋/次,约250 mL.2组均治疗4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08%,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hs-CRP、D-D二聚体、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在各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优于单纯西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hs-CRP、D-D二聚体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作者:王彦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