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野艾挥发物抗菌活性与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研究

任维华;李伟华

关键词:野艾,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分离鉴定
摘要:目的:对中药野艾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主要指对其挥发物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分离鉴定,进而为野艾的药用价值寻找依据.方法:①采用超临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萃取法提取野艾的挥发油,然后测定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杀菌抑制作用;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结果:①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杀菌效果较好,对真菌的效果一般,对3种革兰氏阴性菌无杀菌活性;②分离鉴定出39种成分,包括野艾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蒿酮15.47%,蒿醇9.55%,顺式丁香烯8.85%,艾醇728%和桉叶素6.78%等.结论:挥发油对所测试的菌落有很好抑制作用,对革兰民阳性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2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每日1次;20%甘露醇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0.5g胞二磷胆碱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给予患者康复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肢体平衡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汤治疗口服2次/d,1袋/次,约250 mL.2组均治疗4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08%,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hs-CRP、D-D二聚体、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在各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优于单纯西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hs-CRP、D-D二聚体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作者:王彦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从《内经》气化理论解析中药气味学说

    气味是中药性能、效用的根本属性,中药气味是历代医家通过无数的临床实践和切身体会总结、提炼出的关于认识中药、运用中药的规律性认识.基于《内经》气化理论,有助于我们对中药气味的产生、气味学说的认识论基础,以及基于气味学说的用药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对中药四气五味及其主治作用乃至药物配伍机制开展深入探讨,进而系统发掘和阐明中药药性理论,提高临床对于中药特性的认识和运用效率.

    作者:陈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HIS 211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真实世界实效分析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西医药物治疗临床实效,为临床诊断规范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全国19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使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HIS数据的211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发病年龄多为4~12岁的儿童,男性为主;住院科室多集中在儿科、皮肤科、泌尿科;近1/3人群肾脏损害和感染,西药以抗感染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为主,代表用药为注射用氢化可的松和注射用头孢菌素类,少数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中医药治疗以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代表用药为丹参注射液和雷公藤多甙;大多数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结论:过敏性紫癜的患者以儿童为主.合并症主要为肾脏损害、感染,考虑感染为主要的诱发因素;临床治疗应及时控制感染,并佐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辅助治疗,若出现肾脏损害早期应及时进行治疗.

    作者:燕丽;王连心;谢雁鸣;杨薇;艾青华;孙勇;庄严;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外科学范畴中的“寒热”观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外科学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学术发展的过程充满了理论争鸣与认识修正.其中,关于疮疡发病的“寒邪致病论”和“火毒致病论”两种观点具代表性,学术分歧表现的为突出.由于中医外科学传统上归属广义疮疡的范畴,如何理解疮疡发病的“寒热”观点,建立中医外科学范畴的“寒热”观,直接关系到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阐释和疗效优化,更重要的是,透过理解中医外科学一般证治规律,有助于对中医学中一些基础而重要疑问的解读.

    作者:王伏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糖尿病肾病中医用药规律初探

    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用药规律,通过查阅文献分析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和方法,大致可分为现代医学理论指导用药和辨证论治用药.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应根据中医辩证论治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灵活用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金菊;陈璐;吴红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中医证候、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的问卷调查.结果: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候分布以肝郁化火和心脾两虚为主,初期以肝郁化火为主,后期则以心脾两虚为主,病机演变过程具有由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心脾两虚证的演变规律,且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以及阴虚火旺证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计分明显高于心脾两虚证和心胆气虚证(P<0.05),证型分布与学历、合并疾病有一定的关系.结论: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化火和心脾两虚为主,分布与病程长短、学历、合并疾病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康雷;杨迎霞;赵晓东;施怡;黄仁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吴中朝对邱茂良针灸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邱茂良教授是我国中医针灸大家,也是澄江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吴中朝教授是其入室弟子,临床、科研及教学近30年来不断研究、发扬和传承澄江学派及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中多有心得和发挥,现从几则临床验案加以论述.1 “热者疾之”的再认识及发挥《灵枢·经脉》在确定针灸治疗原则时说:“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对于“热则疾之”,古代医家多以热证轻刺、浅刺、疾刺疾出、不留针而解.邱茂良在针灸临床中体会到,对于实热证常需深刺、重刺、反复运针、留针,才能达到清热祛邪的作用.因此,他将“疾之”引申为针刺快而有力.

    作者:王彤;吴中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加味当归补血汤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加味当归补血汤对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1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自身生理及病理特点给予相应化疗方案并进行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化疗及间歇期间给予患者服用当归补血汤,再取6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取3组患者血液进行T淋巴细胞群、NK细胞活性、IL-2红细胞C3b等免疫细胞因子指标变化,并观察治疗有效率以及副反应.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项免疫细胞指标均低于正常组,但是观察组相对对照组在经过化疗治疗后免疫因子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当归补血汤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配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增强化疗效果.

    作者:王海波;陈鹊汀;赵丽;史蕾;刘立衡;刘智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蔡连香治疗卵巢早衰经验

    探讨总结蔡连香教授辨治卵巢早衰的临床经验.名老中医蔡连香教授提出卵巢早衰的基本病机是肾精不足以及肝脾各脏腑功能的失调.治疗以填精补肾、调理冲任为基本法则,调补气血、养血疏肝为重要治法,遣方用药以补肾、养血的药物为基础,佐以疏肝、活血、行气之品,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黄欲晓;段青;杨智杰;李亚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益气化瘀药在系膜增生性肾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系膜增生性肾炎是常见的肾脏病,系膜细胞的增生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沉积是导致肾组织进行性纤维化和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药治疗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具有较好疗效,可以减少复发,其中益气、化瘀之品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传统认为肾病以气虚等本虚为“本”,血瘀等邪实为“标”,但临床上活血化瘀几乎是治疗的基本方法.该方法疗效确切,较好地抑制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肾脏病理损害,又能降低复发率及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是研究中药治疗MsPGN的发展方向.

    作者:王广洋;任现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药及天然药物在肿瘤镇痛中的研究进展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在各种有害因素刺激下产生的疼痛,对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癌症疼痛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肿瘤镇痛药物的探索研究中,中药、天然药物已越来越凸显其药效良好、无成瘾性、不良反应少及资源丰富等优势,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故就中药及天然药物在肿瘤镇痛中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朱友文;黄亚男;霍海如;代宝强;朱亚英;魏玉娜;宋灿;谭余庆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剖宫产术与中医阴虚证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与术后出现阴虚体质及阴虚倾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对190例剖宫产分娩者与240例正常分娩者进行调研,并对各年龄组出现阴虚体质及阴虚倾向的情况加以比较.结果:剖宫产组出现阴虚体质及阴虚倾向的情况高于非剖宫产组;阴虚倾向主要表现在29~35岁年龄组中,阴虚体质主要出现在50岁之后;剖宫产横切口与纵切口之间在导致阴虚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珺;李红岩;陆海涛;刘斯佳;姜文睿;解秸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三合汤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探讨

    通过对胃脘痛病因病机及三合汤方义配伍的探讨,体会孟静岩教授在运用三合汤辨证治疗胃脘痛方面的临证经验,通过临床具体痛案分析,体悟“通”法在本病中的具体运用.

    作者:于巾越;孟静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药野艾挥发物抗菌活性与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研究

    目的:对中药野艾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主要指对其挥发物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分离鉴定,进而为野艾的药用价值寻找依据.方法:①采用超临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萃取法提取野艾的挥发油,然后测定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杀菌抑制作用;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结果:①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杀菌效果较好,对真菌的效果一般,对3种革兰氏阴性菌无杀菌活性;②分离鉴定出39种成分,包括野艾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蒿酮15.47%,蒿醇9.55%,顺式丁香烯8.85%,艾醇728%和桉叶素6.78%等.结论:挥发油对所测试的菌落有很好抑制作用,对革兰民阳性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作者:任维华;李伟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引火归元法临床应用体会

    引火归元法是中医针对元阳浮越、虚火上升的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这一治法取得一定疗效,并列举出3个临证实例辅以分析,阐述了笔者在这一方面的应用体会.

    作者:赵如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三种木通的鉴别研究

    目的:明确木通、川木通和关木通的鉴别及差异,为木通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将3种木通的鉴别及差异进行系统归纳,从而论述三者的鉴别方法及差异.结果:3种木通可采用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光谱分析技术等方法进行鉴别,且在化学成分方面差异显著.结论:木通、川木通与关木通区别明显,不可混用.

    作者:郑立红;李淑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手足口病2号方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2号方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d,用药期间观察记录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及皮疹消退天数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完全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食欲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他证候的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足口病2号方疗效显著,可快速改善疾病症状,有效缩短病程.

    作者:陈鲁;李燕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热敏通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意义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重要的中医治疗大法之一.许多寒热药物具有辛味,这些辛辣成分能激活热敏通道,发挥清热、散寒或止痛的作用.这些药物脱敏热敏通道,可能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原理.

    作者:杨桢;高琳;赵红霞;芦冲;李冀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自制中药含漱液辨治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自制中药含漱液治疗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70例口腔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共培养出87株病原菌,对照组42株病原菌,给予常规抗口腔真菌治疗,观察组45株病原菌,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含漱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率28.58%,总有效率74.29%;0~5 d病原菌清除率57.14%,5~8d病原菌清除率78.57%,8~14 d病原菌清除率92.86%.观察组治愈率54.28%,总有效率88.57%;0~5 d病原菌清除率68.89%,5~8d病原菌清除率86.67%,8~14 d病原菌清除率100%.另外在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和依从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中药含漱液治疗口腔真菌感染临床效果满意,能缩短住院时间,抑制病原菌滋生扩散.

    作者:纪宇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国传统医学语言中的隐喻英译审美表现手段探析

    试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来探讨中国传统医学语言中隐喻的英译策略.翻译美学为中医隐喻的英译引入了动态模仿的模式,译者可以通过拼音、直译、借用、补偿以及映射等灵活的模仿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将中医隐喻引入目的语,从而将独具美学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忠实地译出国门.同时,结合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语言中隐喻的翻译,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医美学的认识,为中国古文和典籍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作者:朱文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