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之炎;姜永红;李文;李霞;卞菊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说理工具之一,但多年来对其重视不够,甚至有“五行配五脏属机械配伍无太大指导意义”之言,也有对“火生土”的认识与本义不符,今就此谈谈笔者认识及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孙玉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观察通心络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心肌PCNA的影响,探讨通心络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可能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取17只作为对照组;将造模成功的40只糖尿病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8周、12周组和通心络治疗8周、12周组每组10只共4组,实验持续12周,每4周监测血糖1次,分别于8周、12周2个实验点取大鼠心室肌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结果:模型组和通心络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8周、12周组心肌PCNA%较正常大鼠增加(P<0.01),通心络治疗组心肌PCNA%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通心络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PCNA的表达,其对心肌病变的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PCNA的合成及表达有关.
作者:张常喜;杨爱萍;谢春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有形之痰泛化为无形之痰,是从形下到形上、从守形到守神的升华过程,体现了中医用神制形的基本理念,扩大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和能力,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作者:张法英;刘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以五脏升降思维模型为基础分析阴火理论,认为阴火是脾气亏虚、中焦气机运转不利,心火的下达与肾阳的上升均受阻所致,表现为心火亢盛与肾阳不循常道.分析了补中益气汤中的组方原理及方后黄柏、朱砂安神丸、生地黄3个重要加减,并举病案以佐证.
作者:于大猛;王永炎;张志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展,也给中医药研究领域以示范和启示.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证候等研究中,这将有利于从分子水平去研究和探讨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药防治相关疾病的机制,从而阐明中医证的内涵及在中医药防治相关疾病中的指导作用,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促进中医和西医的紧密结合.
作者:牛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电针对慢性情绪应激(Chronic emotional stress,CES)焦虑模型大鼠中枢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丰富电针抗焦虑中枢效应机制.方法:采用不可预知的慢性情绪应激法,连续刺激大鼠21 d并建立CES焦虑大鼠模型.造模同时每日电针大鼠“百会”、“三阴交”穴,直至造模结束.运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大鼠下丘脑、杏仁核区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多巴胺(dopamine,DA)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杏仁核NE和DA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除下丘脑DA外,电针组两脑区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均下降(P<0.05或P<0.01).结论:电针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降低中枢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有关.
作者:魏大能;周奇志;蔡定均;赵纪岚;王薇;徐海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系统评价杭州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万方和VIP,有效性分析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y-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安全性分析纳入所有类型的临床研究,并对其进行系统描述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组在住院期间白细胞/血小板I°以上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安全性分析发现3例严重不良反应,1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严重过敏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率,该系统评价发现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导致3例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吴玖斌;谢雁鸣;王连心;陈弘东;李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的干预抑制及对其肿瘤炎性微环境的调节作用.方法:CCK-8检测贝母素甲、乙对4T1细胞抑制率;ELISA法检测炎性相关因子TGF-β、VEGF、MMP-9、MCP-1的分泌量;RT-PCR检测TGF-β、VEGF、MMP-9mRNA表达情况.结果: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贝母素甲、乙可分别下调4T1细胞TGF-β,VEGF、MCP-1及MMP-9分泌量(P <0.05,P<0.01);贝母素甲、乙可降低4T1细胞TGF-β、VEGF等mRNA表达(P <0.05,P<0.01).结论: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的释放调节微环境.
作者:张玉人;林洪生;张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医解剖知识确认的藏府结构和功能.方法:基于中西医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从毗邻关系、形态结构和内容物3方面将中医解剖学知识与西医解剖学进行对比.结果:中医解剖知识关于脾、肺、肾、肝、心、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脑、髓、子宫的毗邻关系、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西医解剖学的同名器官是基本一致的,关于胃、小肠、大肠、膀胱、子宫、骨、脉内容物的描述证明其功能来自中医解剖学知识,并与西医解剖学同名器官的功能相同.结论:当西医学引进中国时,用中医学的这些藏府名称翻译解剖学的内脏是有根据的.但因为中医五藏系统的功能还来自对生命现象的观察、病理现象的反推、临床经验的总结、古代哲学的指导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使得脾、肺、肾、肝、心五藏有了全新的功能,发展包含这些全新功能的中医解剖学应是构筑中医学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础.
作者:徐清华;张启明;张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医翻译理论研究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中医翻译的标准化问题也一直以来是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译学范式将中医翻译带入了“语言转换”和“文化转换”的2种极端.该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这2种翻译范式中找到1种平衡,使中医翻译达到语言和文化的交融.研究表明,哈贝马斯的规范语用学可以通过对中医翻译活动本质进行重新阐释、规范中医翻译过程中的理解问题和重建中医翻译活动中的理性来达到此目的.
作者:邓海静;罗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针灸抗皮肤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种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复制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连续42 d.造模第22天,针刺组给予针刺“足三里”、“关元”穴,艾灸组给予艾灸相同穴位进行治疗,观察小鼠皮肤组织脂褐质(LF)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及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针灸治疗可降低衰老模型小鼠皮肤组织LF含量,增强T-AOC活性,升高HYP含量.结论:针灸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达到廷缓衰老的目的,同时针刺组抗皮肤衰老的作用更为理想.
作者:王彩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探讨几种常用的肝郁证造模方法的特点.通过实验比较研究鼠笼加报纸固定束缚法与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造模法,发现2种造模方法都能达到造模效果,且鼠茏加报纸固定束缚法没有导致动物体质量偏低的问题.
作者:黄聪;倪祥惠;曹峰;赵博;张小容;叶金竹;吴大梅;吴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用药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相关文献数据库,纳入与有关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手册“对RCT偏倚风险的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用RevMan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2个RCT共640名受试者,均为低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用药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降低乳酸脱氢酶等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期间联合用药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用药可以提高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然而鉴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从而增加了结论产生偏倚的风险,因此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要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作者:申浩;李昕雪;杨靖;王连心;谢雁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随着中医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医典籍译本相继面世.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已有13个不同的英译本.故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以《黄帝内经》的2个英译本比较为例,从翻译策略、译文的语法和词汇的衔接连贯性,以及译文的忠诚性3个方面,探索《黄帝内经》英译的比较研究,旨在拓宽中医典籍英译比较研究的领域,为《黄帝内经》以及其他中医英籍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蒋继彪;张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高血压病患者发病时间以及中医证型与节气的关系.方法:基于全国19家三甲医院的HIS数据,筛选第一诊断为高血压并入院时间均完整跨越农历2009年间的患者,应用频数法进行描述分析.结果:高血压住院第一高峰在寒露和霜降到小寒、秋末到冬季时节,另一个高峰在雨水、惊蛰到春分属于春季.多数节气中以痰瘀互结证候比例高,冬至、小满、惊蛰节气中肝阳上亢发病高,总体以虚证为多.结论:高血压发病及其虚实证型与自然节气有一定的关联规律.
作者:马金辉;廖星;杨薇;谢雁鸣;赵维;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方法: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制定》的体质基本类型与特征进行判定,并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及特禀质9种特质.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容忍度及VIF均在正常范围内,提示各体质自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能够使用多元回归分析.
作者:郝燕;王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化瘀方辨治对糖尿病高脂血症模型小鼠的影响性,以期提高临床对糖尿病高脂血症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15只雌性小鼠,其中10只给予高脂喂养,用四氧嘧啶(60 mg/kg)静脉注射复制糖尿病模型,将空腹血糖高于11.1 mmol/L的小鼠分成对照组和水煎液组2组,对照组给予四氧嘧啶治疗,水煎服组给予益气养阴化瘀方治疗,另外选取正常鼠设为空白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均连续灌胃4周后观察小鼠体质量、FBG、CHO、TG、INS、C-P、HOMA-IR、IS差异性.结果:益气养阴化瘀方辨治对糖尿病高脂血症模型小鼠体质量在体质量、FBG、CHO、TG、INS、C-P、HOMA-IR和IS上水煎服组、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化瘀方可改善糖尿病高脂血症小鼠一般体征,对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有拮抗作用.
作者:李斐;雷雨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中医药在脂肪肝的证候规律、辨证施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从痰论治方面进行了不少临床、实验研究,故探讨和整理从痰论治脂肪肝的机制.首先就历代医家从痰论治脂肪肝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痰,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水血郁滞成痰,劳逸失度、脾肾受损、水液不化成痰等3个方面阐述了脂肪肝痰证的形成机制.后,结合脂肪肝的西医学发病机制,总结归纳了从痰治疗脂肪肝的机理.研究表明,从痰论治脂肪肝的机制在于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提高肝细胞的分裂增殖及减轻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作者:薛欣;李海玉;李玉梅;张立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究不同中成药辅助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160例患者均应用吲这帕胺治疗,其中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应用速效救心丸,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结果:实验组显效64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显效53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8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在收缩压与舒张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正常范围内.实验组在头痛、头晕、心悸、失眠、耳鸣、胸痛胸闷、手脚发麻等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92.65%、86.44%、87.23%、79.31%、83.87%、82.69%、79.41%;对照组分别为88.73%、70.00%、80.00%、64.29%、69.70%、78.43%、70.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显著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速效救心丸可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控血压达到正常水平,疗效显著且安全稳定.
作者:刘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内经》所言“五入”、“五走”普通认为是中药归经理论之发端,因而归经理论被限定在药物五味与五脏一一对应关系上.研究发现,基于五入(五走)建立的五味与五脏关系,对后世确定药物归经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忽视了因五脏间生克制化关系而大量存在的一味归多脏和多味归一脏的事实,因而将其作为归经理论的渊源是片面的.本研究证明,《内经》病机十九条、《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早期本草学中“诸病通用药”等对中药归经理论的雏形、发展和完善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发挥了理论奠基作用,进而确立中药归经理论多元建构方式,借以厘正中药归经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王瑾;梁茂新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