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中;张辉;嵇卉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改善的倾向性。方法:195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8例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照组97例未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其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嗳气、上腹部疼痛和烧灼感6种症状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按照治疗意向集原则分析,观察组上腹部疼痛和烧灼感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60.8%和65.7%,较对照组的33.3%和31.8%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和嗳气的有效率分别为34.8%,27.9%,41.1%和26.7%,与对照组的34.8%,23.9%,35.3%和2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具有倾向性,以上腹部疼痛、烧灼感症状为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其反应良好。
作者:兰玲;于静;靳钰炜;陈玉龙;钟亚莉;张昊;贾长河;袁媛;刘博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H()CM组)、15例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患者(HNCM组)、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左心常规超声指标,记录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计算Tei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OCM组与HNCM组E峰减速时间增高,E/A比值降低,Tei值明显增大(P<0.05);HOCM组与HNC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i指数能早期、敏感、综合评价HCM患者左心功能变化。
作者:袁志英;赵进;赵瑞;田苗;尚德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自拟化淤复明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在饮食控制、适量运动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30~45 IU/d,3次/d,餐前15~30 min,皮下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化淤复明汤头煎300 mL,次煎200 mL,早晚分服。2组均28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6.14%,治疗组总有效率80.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淤复明汤可控制血糖,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剂。
作者:呼军明;王华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8例。A组给予食管心房调搏治疗,先采用S1S1非程控刺激法超速抑制,无效者改用短阵猝发脉冲法;B组给予普罗帕酮1~2mg/kg,加入20 mL生理盐水中,10 min内静脉注射完毕。观察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转复成功率为95.6%,B组为6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出现窦性停搏1例(1.5%);B组窦性心动过缓3例,窦性停搏4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低血压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6.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心房调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优于普罗帕酮,且不良反应轻。
作者:张维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成软骨细胞瘤患者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X线平片及CT检查4例,确诊3例;X线及MRI检查2例,确诊1例;X线平片,CT及MRI检查5例,确诊4例。X线平片显示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5例病灶呈偏心膨胀性改变,4例病灶内有明显不规则钙化。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晰,可见硬化边,内呈软组织密度影,8例病灶可见斑点状钙化,邻近关节积液3例。MRI检查显示T1WI等低信号、T2WI混杂较高信号。结论:成软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X线平片、CT及MRI联合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李彤;杨文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高度病理性屈光参差的疗效,探讨手术方式、手术量设计等。方法:对87例高度散光性屈光参差、同性屈光参差、混合性屈光参差患者选择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结果:术后术眼角膜瓣、上皮瓣复位良好,裸眼视力平均0.91±0.15。随访≥12个月,未发现术眼二级及以上角膜上皮网络状混浊。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不同类型高度屈光参差安全有效。术前应精确检查、综合分析,设计预矫屈光度和预留屈光度、激光切削直径,以预防屈光回退,减少术后眩光,改善视觉质量,促进双眼视觉平衡及立体视觉恢复。
作者:吴震;荆翠红;韩久娥;侯瑞昌;蔡娟娟;李水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色素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方法:行胃镜检查发现可疑胃黏膜异常1 154例,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研究组536例,对照组618例,研究组先应用亚甲蓝及刚果红染色再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对照组直接取活检送病理检查,比较2组早期胃癌检出率。结果:研究组检出早期胃癌29例(5.41%),对照组18例(2.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4,P=0.032)。结论:色素胃镜可增强早期胃癌病灶的清晰度,增加活检阳性率,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作者:相祎;吴洁琼;杨薪博;杜桂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以rh-BNP 1.5μg/kg静脉冲击治疗后,0.007 5 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B组20例静脉滴注异舒吉或硝普钠。记录并比较2组治疗前及给药后30 min和24,72 h患者呼吸困难程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用药后24 h液体入量与尿量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及用药后72 h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治疗前及治疗后5~7 d血浆N-末端脑钠素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24,72 h后A组呼吸困难和临床状况好转率优于B组(P<0.05);用药24 h后A组尿量明显多于B组(P<0.05),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扩血管药物相比,rh-BNP能更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周欣荣;孙惠萍;王坤;李月春;赵龙;买苏木·马合木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N末端肽/肌酐)的影响。方法: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片,1片/次,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20μg/次,1次/d,皮下注射。2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测定2组治疗前与治疗3,6个月后腰椎、股骨、髋部骨密度,治疗6个月后骨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N末端肽/肌酐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6个月,治疗组腰椎骨密度较治疗前增高(P<0.01),髋部及股骨密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腰椎、髋部及股骨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骨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N末端肽/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6个月后尿钙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2组治疗后6个月尿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旁腺激素可增加骨转换指标,提高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
作者:王博;宋晓敏;刘珺;张秀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1在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膜联蛋白A1在61例前列腺癌组织、40例癌旁组织、4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在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前列腺组织中膜联蛋白A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67%,22.50%和72.50%(P<0.01)。前列腺癌组织中膜联蛋白A1表达在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远处转移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联蛋白A1表达异常可能成为前列腺癌旱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赵宪龙;李增运;文心;姬永忠;贺云飞;贾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D-乳酸盐(D-lactate,DLA)、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在急性小肠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以及肠系膜缺血15 min,30 min,1 h,1.5 h,2 h和3 h组,每组10只。分别于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后即刻以及阻断血流15 min,30 min,1 h,1.5 h,2 h和3 h检测血浆中GST,DLA及CK水平,并与小肠壁损伤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小肠损伤评分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缺血15 min组GST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缺血1.5 h达高峰;血浆DLA在小肠缺血1 h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血浆CK在缺血1.5 h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缺血2 h时CK呈骤然上升,且一直保持快速上升趋势。血浆GST,DLA及CK水平与小肠壁损伤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GST及DLA对急性小肠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血浆CK水平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志伟;王小艳;厉建田;袁琛;李伟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鼻翼缺损耳廓组织瓣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鼻翼缺损患者25例,切取同侧或对侧耳廓全层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分层缝合于鼻翼缺损区,鼻孔内外牢固固定,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随访6个月~2 a,观察疗效。结果:术后移植组织瓣均成活,鼻翼形态明显改善,耳廓形态完整,无继发畸形。结论:对鼻翼缺损宽度<1.5 cm者,应用自体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并牢固固定,可恢复鼻翼功能及立体结构形态,供区无继发畸形。
作者:赵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表达与心脏重构的关系。方法:因瓣膜性心脏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心腔内径和室壁厚度。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及少量左心室乳头肌,分别提取外周淋巴细胞和心肌组织总RNA,采用半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测定CaN催化亚基(calcineurin subunit A,CnA)α和β异构体的mRNA水平,分析其与心腔内径和室壁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淋巴细胞CnAα转录水平与主动脉根部内径(r=0.376,P<0.05)和左心室内径(r=0.383,P<0.05)呈正相关,淋巴细胞CnAβ与左心室后壁厚度(r=0.324,P<0.05)和左心房内径(r=0.670,P<0.01)呈正相关,心肌组织CnAβ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653,P<0.01)。结论:CaN转录与心脏重构有关,淋巴细胞CnAα mRNA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和左心室扩大,淋巴细胞和心肌组织CnAβ mRNA水平可反映心肌肥厚和左心房扩大。
作者:崔国明;东燕;赵勇;王建春;王传霞;李春梅;刘维;邵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氩氦刀靶向消融治疗不需剥除冷冻后的肿瘤组织,手术操作简便,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不影响其他治疗措施,且联合放疗、化疗、中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将会在中晚期肿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开辟新的局面。
作者:刘建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低场强MRI表现、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131例应用0.2T永磁型MR扫描仪行膝关节检查,采用SE序列T1WI、T2WI和STIR序列成像,分析隐性骨折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根据损伤累及范围和程度,隐性创伤骨折分为隐性皮质下骨折91例,隐性骨皮质骨折22例和隐性骨软骨骨折18例。结论:低场强MRI可准确诊断隐性创伤骨折部位和类型,可作为疑似膝关节隐性骨折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乔聚义;李秋莉;蔡明;席彬;刘艳;李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通过筛查可降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的恶性肿瘤。随着其发病病因的逐步阐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筛查及其疫苗的研制,进一步降低了宫颈癌病死率。本文就常用宫颈癌筛查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钟亚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3种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mRN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rorⅡ,IGF-Ⅱ)mRN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mRNA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25例肝癌患者(肝癌组)、131例良性肝病患者(良性肝病组)、32例非肝脏肿瘤患者(肝外肿瘤组)及65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提取外周血中总RNA,经随机引物和反转录酶作用分别合成AFP,IGF-Ⅱ和TGF-β1的cDNA,再以巢式PCR分别扩增其cDNA片段,分析其在肝癌诊断与鉴别中的临床价值。结果:外周血中扩增出的AFP mRNA,IGF-ⅡmRNA和TGF-β1 mRNA基因片段大小为分别为159,170,211 bp,与原设计一致。肝癌组外周血AFP mRNA,IGF-ⅡmRNA和TGF-β1mRNA基因片段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肝外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AFP mRNA,lGF-ⅡmRNA和TGF-β1mRNA基因分析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转移判断及术后复发的监测。
作者:张丹;李远;徐泽强;许银银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椎动脉发育异常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对5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观察组)及35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颅外段椎动脉检查,观察椎动脉起点、走行、管径及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142例,先天性发育不良88例,起点位置异常5例,颈段C型或S型迂曲41例;对照组横突孔位置异常13例,先天性发育不良5例,C型或S型迂曲2例,无起点异常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椎动脉发育异常是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杨丽型;刘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比较2种不同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组)治疗15例及应用骨水泥固定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关节置换治疗组)治疗19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DHS组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压疮1例,猝死1例,5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患肢短缩;Harris标准评分优5例,良6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73.3%。关节置换治疗组术后7~10 d可扶助行器下床活动,1~2个月恢复正常行走,无一例发生上述并发症;Harris标准评分优13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94.7%。结论:对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单纯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不能有效控制骨折的稳定性,且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行人工股骨头王换治疗操作简单,髋关节功能恢复快,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治疗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马志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2组均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以及改善心、肺功能等综合治疗,营养治疗组同时给予静脉营养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营养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2.3%,对照组6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治疗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动脉血气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
作者:练翠云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