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高度屈光参差疗效观察

吴震;荆翠红;韩久娥;侯瑞昌;蔡娟娟;李水仙

关键词:屈光参差, 准分子激光, 视觉平衡
摘要: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高度病理性屈光参差的疗效,探讨手术方式、手术量设计等。方法:对87例高度散光性屈光参差、同性屈光参差、混合性屈光参差患者选择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结果:术后术眼角膜瓣、上皮瓣复位良好,裸眼视力平均0.91±0.15。随访≥12个月,未发现术眼二级及以上角膜上皮网络状混浊。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不同类型高度屈光参差安全有效。术前应精确检查、综合分析,设计预矫屈光度和预留屈光度、激光切削直径,以预防屈光回退,减少术后眩光,改善视觉质量,促进双眼视觉平衡及立体视觉恢复。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1p/19q分子遗传学改变在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中意义

    目的:探讨1p/19q分子遗传学改变在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共63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染色体1p/19q分子遗传学改变。结果:1p/19q呈多倍体改变5例,其中星形细胞瘤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1p和19q杂合性缺失58例,其中少突胶质细胞肿瘤41例,星形细胞肿瘤1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及1p/19q缺失率分别为65.9%,68.3%和58.5%,星形细胞瘤分别为17.6%,29.4%和1 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P=0.004)。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19q杂合性缺失24例,21例(87.5%)有典型少突胶质细胞瘤形态学特征,1p/19q未发生缺失17例,9例(52.9%)有典型组织学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少突胶质细胞瘤1p/19q杂合性缺失率高于星形细胞瘤。组织学特点较典型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更倾向于合并1p/19q杂合性缺失。1p/19q多倍体多见于星形细胞亚型肿瘤。

    作者:李俊芝;侯国胜;蒋茂芬;张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感染率及其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方法: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检测 3 776例疑诊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结果:3 776例患者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37.4%,1.2%,9.5%。解脲脲原体感染患者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敏感性高,其次为大环内酯类的交沙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对罗红霉素敏感性较低。人型支原体感染患者对四环素类药物、交沙霉素敏感;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患者对交沙霉素敏感。结论:支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规范用药。

    作者:张明磊;陈渝宁;赵静;齐艳;孟冬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化淤复明汤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化淤复明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在饮食控制、适量运动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30~45 IU/d,3次/d,餐前15~30 min,皮下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化淤复明汤头煎300 mL,次煎200 mL,早晚分服。2组均28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6.14%,治疗组总有效率80.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淤复明汤可控制血糖,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剂。

    作者:呼军明;王华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高度屈光参差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高度病理性屈光参差的疗效,探讨手术方式、手术量设计等。方法:对87例高度散光性屈光参差、同性屈光参差、混合性屈光参差患者选择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结果:术后术眼角膜瓣、上皮瓣复位良好,裸眼视力平均0.91±0.15。随访≥12个月,未发现术眼二级及以上角膜上皮网络状混浊。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不同类型高度屈光参差安全有效。术前应精确检查、综合分析,设计预矫屈光度和预留屈光度、激光切削直径,以预防屈光回退,减少术后眩光,改善视觉质量,促进双眼视觉平衡及立体视觉恢复。

    作者:吴震;荆翠红;韩久娥;侯瑞昌;蔡娟娟;李水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N末端肽/肌酐)的影响。方法: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片,1片/次,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20μg/次,1次/d,皮下注射。2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测定2组治疗前与治疗3,6个月后腰椎、股骨、髋部骨密度,治疗6个月后骨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N末端肽/肌酐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6个月,治疗组腰椎骨密度较治疗前增高(P<0.01),髋部及股骨密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腰椎、髋部及股骨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骨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N末端肽/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6个月后尿钙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2组治疗后6个月尿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旁腺激素可增加骨转换指标,提高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

    作者:王博;宋晓敏;刘珺;张秀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脑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脑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因素,为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防止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急性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DTIH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37例急性颅脑损伤无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DTIH组中发生迟发性硬膜外血肿69例,迟发性硬膜下血肿41例,迟发性脑内血肿27例;依据GOS分级,Ⅰ级15例,Ⅱ级1例,Ⅲ28例,Ⅳ级41例,Ⅴ级52例;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主要为颅骨骨折出血、蛛网膜颗粒出血、脑挫裂伤出血、桥静脉出血及凝血异常致颅内血肿。结论:脑外伤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与患者年龄、GCS评分、有无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度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者预后较未发生迟发出血者差。

    作者:宋明浩;李志祥;马文斌;陈江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患儿的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7例螺旋CT均表现为肠管围绕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盘旋,形成漩涡状团块,呈典型的“漩涡征”,并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血管位王异常,团块中央为肠系膜血管。4例行CT增强扫描,可见胰头钩突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位于肠系膜上静脉右侧,呈“换位征”。结论:“漩涡征”伴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位置异常是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螺旋CT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疾病诊断。

    作者:杨复宾;周珉;盛茂;郭万亮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冬凌草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冬凌革用于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效果。方法:76例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冬凌草糖浆30 mL/次,4次/d,三餐后及睡前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行食管镜和X线胸片/CT检查示病变缩小或稳定者,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改为20 mL/次,4次/d维持治疗。对照组拒绝任何抗肿瘤治疗。随访观察2组6,12个月生存率、生存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6.7%和31.5%;对照组分别为40.9%和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生存时间7.8~14.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9个月;对照组生存时间4.5~5.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5.2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冬凌草用于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有一定效果。

    作者:周丽;周建炜;梁振宇;欧阳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8例。A组给予食管心房调搏治疗,先采用S1S1非程控刺激法超速抑制,无效者改用短阵猝发脉冲法;B组给予普罗帕酮1~2mg/kg,加入20 mL生理盐水中,10 min内静脉注射完毕。观察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转复成功率为95.6%,B组为6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出现窦性停搏1例(1.5%);B组窦性心动过缓3例,窦性停搏4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低血压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6.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心房调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优于普罗帕酮,且不良反应轻。

    作者:张维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多饮水、戒酒、及时处理痛风急性发作、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并给予碳酸氢钠片1 g/次,3次/d,口服,别嘌醇片50 mg/次,2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肾康注射液100mL/次,1次/d,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及24 h尿酸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尿酸较治疗前增高,血尿素氮、肌酐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 h尿尿酸、血尿素氮、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康注射液可降低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增加尿酸排泄,减轻肾损害。

    作者:于改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成软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成软骨细胞瘤患者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X线平片及CT检查4例,确诊3例;X线及MRI检查2例,确诊1例;X线平片,CT及MRI检查5例,确诊4例。X线平片显示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5例病灶呈偏心膨胀性改变,4例病灶内有明显不规则钙化。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晰,可见硬化边,内呈软组织密度影,8例病灶可见斑点状钙化,邻近关节积液3例。MRI检查显示T1WI等低信号、T2WI混杂较高信号。结论:成软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X线平片、CT及MRI联合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李彤;杨文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膜联蛋白A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1在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膜联蛋白A1在61例前列腺癌组织、40例癌旁组织、4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在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前列腺组织中膜联蛋白A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67%,22.50%和72.50%(P<0.01)。前列腺癌组织中膜联蛋白A1表达在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远处转移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联蛋白A1表达异常可能成为前列腺癌旱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赵宪龙;李增运;文心;姬永忠;贺云飞;贾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价值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瘘超声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资料。结果:超声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3例,误诊及漏诊各1例。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为门静脉血流反向、频谱动脉化,肝动脉增宽、高速低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动脉-门静脉瘘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朱好辉;袁建军;王振华;王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以rh-BNP 1.5μg/kg静脉冲击治疗后,0.007 5 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B组20例静脉滴注异舒吉或硝普钠。记录并比较2组治疗前及给药后30 min和24,72 h患者呼吸困难程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用药后24 h液体入量与尿量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及用药后72 h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治疗前及治疗后5~7 d血浆N-末端脑钠素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24,72 h后A组呼吸困难和临床状况好转率优于B组(P<0.05);用药24 h后A组尿量明显多于B组(P<0.05),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扩血管药物相比,rh-BNP能更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周欣荣;孙惠萍;王坤;李月春;赵龙;买苏木·马合木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先天性椎动脉发育异常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先天性椎动脉发育异常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对5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观察组)及35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颅外段椎动脉检查,观察椎动脉起点、走行、管径及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142例,先天性发育不良88例,起点位置异常5例,颈段C型或S型迂曲41例;对照组横突孔位置异常13例,先天性发育不良5例,C型或S型迂曲2例,无起点异常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椎动脉发育异常是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杨丽型;刘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高血压前期相关因素分析及脉搏波传导速度变化

    目的:检测高血压前期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探讨高血压前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89例高血压前期患者(高血压前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4例(对照组)baPWV、血压,计算脉压差并进行比较,分析高血压前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组baPWV、血压、脉压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家族史、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水平是高血压前期独立危险因素,baPWV与高血压前期独立相关(r=0.423,P<0.01)。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baPWV明星增高、高血压家族史、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水平是高血压前期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梁延宏;周德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胆胰汇合部异常致复发性胰腺炎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胆胰汇合部异常致复发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复发性胰腺炎患者46例,经术前检查明确胆胰汇合部异常,行胆总管横断+胆-肠吻合术治疗。结果:13例胆胰共同通道长度>1.0 cm,46例胆汁淀粉酶>血淀粉酶2倍以上,46例术前胆道压力平均值高于术后.手术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24例随访52个月无腹痛发作。结论:胆总管横断+胆-肠吻合术是治疗胆胰汇合部异常致复发性胰腺炎的有效术式。

    作者:闫勇;闫洪涛;汪涛;汤礼军;张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改善的倾向性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改善的倾向性。方法:195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8例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照组97例未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其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嗳气、上腹部疼痛和烧灼感6种症状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按照治疗意向集原则分析,观察组上腹部疼痛和烧灼感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60.8%和65.7%,较对照组的33.3%和31.8%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和嗳气的有效率分别为34.8%,27.9%,41.1%和26.7%,与对照组的34.8%,23.9%,35.3%和2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具有倾向性,以上腹部疼痛、烧灼感症状为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其反应良好。

    作者:兰玲;于静;靳钰炜;陈玉龙;钟亚莉;张昊;贾长河;袁媛;刘博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外周血肝癌标志物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3种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mRN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rorⅡ,IGF-Ⅱ)mRN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mRNA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25例肝癌患者(肝癌组)、131例良性肝病患者(良性肝病组)、32例非肝脏肿瘤患者(肝外肿瘤组)及65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提取外周血中总RNA,经随机引物和反转录酶作用分别合成AFP,IGF-Ⅱ和TGF-β1的cDNA,再以巢式PCR分别扩增其cDNA片段,分析其在肝癌诊断与鉴别中的临床价值。结果:外周血中扩增出的AFP mRNA,IGF-ⅡmRNA和TGF-β1 mRNA基因片段大小为分别为159,170,211 bp,与原设计一致。肝癌组外周血AFP mRNA,IGF-ⅡmRNA和TGF-β1mRNA基因片段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肝外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AFP mRNA,lGF-ⅡmRNA和TGF-β1mRNA基因分析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转移判断及术后复发的监测。

    作者:张丹;李远;徐泽强;许银银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Tei指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H()CM组)、15例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患者(HNCM组)、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左心常规超声指标,记录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计算Tei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OCM组与HNCM组E峰减速时间增高,E/A比值降低,Tei值明显增大(P<0.05);HOCM组与HNC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i指数能早期、敏感、综合评价HCM患者左心功能变化。

    作者:袁志英;赵进;赵瑞;田苗;尚德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