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胰汇合部异常致复发性胰腺炎手术治疗

闫勇;闫洪涛;汪涛;汤礼军;张生

关键词:复发性胰腺炎, 胆汁淀粉酶, 胆总管横断, 胆肠吻合术
摘要:目的:探讨胆胰汇合部异常致复发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复发性胰腺炎患者46例,经术前检查明确胆胰汇合部异常,行胆总管横断+胆-肠吻合术治疗。结果:13例胆胰共同通道长度>1.0 cm,46例胆汁淀粉酶>血淀粉酶2倍以上,46例术前胆道压力平均值高于术后.手术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24例随访52个月无腹痛发作。结论:胆总管横断+胆-肠吻合术是治疗胆胰汇合部异常致复发性胰腺炎的有效术式。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多饮水、戒酒、及时处理痛风急性发作、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并给予碳酸氢钠片1 g/次,3次/d,口服,别嘌醇片50 mg/次,2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肾康注射液100mL/次,1次/d,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及24 h尿酸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尿酸较治疗前增高,血尿素氮、肌酐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 h尿尿酸、血尿素氮、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康注射液可降低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增加尿酸排泄,减轻肾损害。

    作者:于改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在心外科术后重症监护中的价值

    降钙素原参与机体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网络,扩展炎症介质的级联反应,加重脓毒血症对机体的损伤,是一种早期、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感染及危重症监测指标,可为心外科术后重症诊断、鉴别诊断、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作者:张燕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感染率及其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方法: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检测 3 776例疑诊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结果:3 776例患者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37.4%,1.2%,9.5%。解脲脲原体感染患者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敏感性高,其次为大环内酯类的交沙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对罗红霉素敏感性较低。人型支原体感染患者对四环素类药物、交沙霉素敏感;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患者对交沙霉素敏感。结论:支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规范用药。

    作者:张明磊;陈渝宁;赵静;齐艳;孟冬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高度屈光参差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高度病理性屈光参差的疗效,探讨手术方式、手术量设计等。方法:对87例高度散光性屈光参差、同性屈光参差、混合性屈光参差患者选择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结果:术后术眼角膜瓣、上皮瓣复位良好,裸眼视力平均0.91±0.15。随访≥12个月,未发现术眼二级及以上角膜上皮网络状混浊。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不同类型高度屈光参差安全有效。术前应精确检查、综合分析,设计预矫屈光度和预留屈光度、激光切削直径,以预防屈光回退,减少术后眩光,改善视觉质量,促进双眼视觉平衡及立体视觉恢复。

    作者:吴震;荆翠红;韩久娥;侯瑞昌;蔡娟娟;李水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48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2组均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以及改善心、肺功能等综合治疗,营养治疗组同时给予静脉营养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营养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2.3%,对照组6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治疗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动脉血气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

    作者:练翠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比较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大鼠心肌损伤的程度。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阴性对照组、血管加压素组及肾上腺素组,每组15只。模型组仅行窒息前准备,不实施窒息处理,其他3组成功建立心搏骤停模型后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血管加压素0.4 u/kg和肾上腺素0.04 mg/kg。记录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30 min内血压、心率及存活时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光光度计检测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结果:血管加压素组复苏成功率与肾上腺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主循环恢复的30 min内血管加压素组平均动脉压高于肾上腺素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30 min时,模型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血管加压素组、肾上腺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加压素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与肾上腺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加压素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肾上腺素组(P<0.05)。结论: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在大鼠心肺复苏过程中复苏成功率相近,但血管加压素能维持复苏后平均动脉压在较高水平,对心肌细胞的损伤相对较轻。

    作者:杨伟伟;李文超;彭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价值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瘘超声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资料。结果:超声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3例,误诊及漏诊各1例。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为门静脉血流反向、频谱动脉化,肝动脉增宽、高速低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动脉-门静脉瘘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朱好辉;袁建军;王振华;王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1p/19q分子遗传学改变在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中意义

    目的:探讨1p/19q分子遗传学改变在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共63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染色体1p/19q分子遗传学改变。结果:1p/19q呈多倍体改变5例,其中星形细胞瘤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1p和19q杂合性缺失58例,其中少突胶质细胞肿瘤41例,星形细胞肿瘤1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及1p/19q缺失率分别为65.9%,68.3%和58.5%,星形细胞瘤分别为17.6%,29.4%和1 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P=0.004)。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19q杂合性缺失24例,21例(87.5%)有典型少突胶质细胞瘤形态学特征,1p/19q未发生缺失17例,9例(52.9%)有典型组织学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少突胶质细胞瘤1p/19q杂合性缺失率高于星形细胞瘤。组织学特点较典型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更倾向于合并1p/19q杂合性缺失。1p/19q多倍体多见于星形细胞亚型肿瘤。

    作者:李俊芝;侯国胜;蒋茂芬;张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以rh-BNP 1.5μg/kg静脉冲击治疗后,0.007 5 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B组20例静脉滴注异舒吉或硝普钠。记录并比较2组治疗前及给药后30 min和24,72 h患者呼吸困难程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用药后24 h液体入量与尿量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及用药后72 h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治疗前及治疗后5~7 d血浆N-末端脑钠素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24,72 h后A组呼吸困难和临床状况好转率优于B组(P<0.05);用药24 h后A组尿量明显多于B组(P<0.05),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扩血管药物相比,rh-BNP能更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周欣荣;孙惠萍;王坤;李月春;赵龙;买苏木·马合木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人乳腺癌组织中CD147和膜联蛋白A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及膜联蛋白A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6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6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和膜联蛋白A2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147和膜联蛋白A2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率分别是91.67%及90.00%,明显高于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和膜联蛋白A2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越高,CD147和膜联蛋白A2表达越高(P<0.01,P<0.05)。结论: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和膜联蛋白A2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党秋红;曾宪旭;李道明;班振英;张欢;张威;曹静;郝志伟;楚天骄;王玉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锁骨钩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65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锁骨钩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65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应用锁骨钩板进行治疗。结果:按照Karlsson标准评定术后功能,优58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96.9%;未发生钩板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锁骨钩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好、牢固可靠、肩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首选方法。

    作者:谷效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小针刀治疗跗骨窦综合征中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跗骨窦综合征小针刀治疗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将85例跗骨窦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2例采用局部封闭+小针刀窭内疏通术治疗;对照组33例给予局部封闭治疗。随访6个月~3 a,比较2组中、远期临床效果、复发率及再次治疗率。结果:2组近期优良率均为100%;观察组及对照组中、远期优良率分别为90.38%,78.78%和96.15%,63.64%;复发率分别为13.46%,39.39%和7.69%,45.45%;再次治疗率分别为11.53%,30.30%和5.76%,33.33%。观察组中、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及再次治疗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封闭联合小针刀治疗跗骨窦综合征中、远期疗效较单纯局部封闭治疗效果好。

    作者:丁亚山;宋文阁;曾荣;陈光全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鼻翼缺损耳廓组织瓣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鼻翼缺损患者25例,切取同侧或对侧耳廓全层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分层缝合于鼻翼缺损区,鼻孔内外牢固固定,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随访6个月~2 a,观察疗效。结果:术后移植组织瓣均成活,鼻翼形态明显改善,耳廓形态完整,无继发畸形。结论:对鼻翼缺损宽度<1.5 cm者,应用自体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并牢固固定,可恢复鼻翼功能及立体结构形态,供区无继发畸形。

    作者:赵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高场强MRI诊断椎管内脊膜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场强MRI对椎管内脊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33例(34个病灶)椎管内脊膜瘤患者的高场强MRI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术前MRI检查诊断椎管内脊膜瘤27例,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脂肪瘤1例,定性诊断准确率81.8%。肿瘤单发32例,多发1例(2个病灶);病灶位于髓外硬膜内、脊髓腹侧或背侧30个,位于髓外硬膜外、脊髓侧方和/或波及椎管内外4个;病灶位于胸段21个,颈段11个,腰段2个,MRI定位诊断准确率100%。结论:高场强MRI有助于椎管内脊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书中;张辉;嵇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化淤复明汤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化淤复明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在饮食控制、适量运动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30~45 IU/d,3次/d,餐前15~30 min,皮下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化淤复明汤头煎300 mL,次煎200 mL,早晚分服。2组均28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6.14%,治疗组总有效率80.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淤复明汤可控制血糖,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剂。

    作者:呼军明;王华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宫颈癌筛查进展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通过筛查可降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的恶性肿瘤。随着其发病病因的逐步阐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筛查及其疫苗的研制,进一步降低了宫颈癌病死率。本文就常用宫颈癌筛查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钟亚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冬凌草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冬凌革用于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效果。方法:76例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冬凌草糖浆30 mL/次,4次/d,三餐后及睡前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行食管镜和X线胸片/CT检查示病变缩小或稳定者,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改为20 mL/次,4次/d维持治疗。对照组拒绝任何抗肿瘤治疗。随访观察2组6,12个月生存率、生存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6.7%和31.5%;对照组分别为40.9%和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生存时间7.8~14.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9个月;对照组生存时间4.5~5.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5.2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冬凌草用于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有一定效果。

    作者:周丽;周建炜;梁振宇;欧阳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Tp-e间期、Tp-e/QT变化及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QT间期、Tp-e和Tp-e/QT指标变化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54例,12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测算梗死相关导联和非相关导联校正的QT间期、校正的Tp-e、Tp-e/QT比值,随访1 a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同期健康体检心电图正常者60例为对照组,并与观察组进行相关指标比较。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12 h内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恢复正常(P<0.05);梗死相关导联12 h内校正的Tp-e间期和Tp-e/QT比值较非梗死导联和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逐渐恢复正常(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以校正的QT间期440 ms为节点,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12 h内校正的Tp-e 100ms和Tp-e/QT比值0.25为节点,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校正的Tp-e,Tp-e/QT比值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新指标。

    作者:王宪沛;李炜;高传玉;李牧蔚;顾爱丽;肖文涛;晏娟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33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死亡1例。出院后随访8个月~3 a,2例肢体瘫痪者一般情况良好,余均恢复正常,均未再次发生脑静脉系统血栓。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多样,头痛为常见或唯一症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者预后良好。

    作者:李宏;杜伟;李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高血压前期相关因素分析及脉搏波传导速度变化

    目的:检测高血压前期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探讨高血压前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89例高血压前期患者(高血压前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4例(对照组)baPWV、血压,计算脉压差并进行比较,分析高血压前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组baPWV、血压、脉压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家族史、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水平是高血压前期独立危险因素,baPWV与高血压前期独立相关(r=0.423,P<0.01)。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baPWV明星增高、高血压家族史、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水平是高血压前期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梁延宏;周德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