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杨伟伟;李文超;彭鹏

关键词:心肺复苏, 心肌损伤, 血管加压素, 肾上腺素, 复苏后综合征
摘要:目的:比较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大鼠心肌损伤的程度。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阴性对照组、血管加压素组及肾上腺素组,每组15只。模型组仅行窒息前准备,不实施窒息处理,其他3组成功建立心搏骤停模型后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血管加压素0.4 u/kg和肾上腺素0.04 mg/kg。记录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30 min内血压、心率及存活时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光光度计检测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结果:血管加压素组复苏成功率与肾上腺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主循环恢复的30 min内血管加压素组平均动脉压高于肾上腺素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30 min时,模型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血管加压素组、肾上腺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加压素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与肾上腺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加压素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肾上腺素组(P<0.05)。结论: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在大鼠心肺复苏过程中复苏成功率相近,但血管加压素能维持复苏后平均动脉压在较高水平,对心肌细胞的损伤相对较轻。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以rh-BNP 1.5μg/kg静脉冲击治疗后,0.007 5 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B组20例静脉滴注异舒吉或硝普钠。记录并比较2组治疗前及给药后30 min和24,72 h患者呼吸困难程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用药后24 h液体入量与尿量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及用药后72 h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治疗前及治疗后5~7 d血浆N-末端脑钠素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24,72 h后A组呼吸困难和临床状况好转率优于B组(P<0.05);用药24 h后A组尿量明显多于B组(P<0.05),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扩血管药物相比,rh-BNP能更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周欣荣;孙惠萍;王坤;李月春;赵龙;买苏木·马合木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联合胆管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管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胆管结石的方法。方法:胆总管结石并胆管炎患者15例,经抗感染、对症治疗病情控制后,适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纤维胆管镜取石、胆总管“T”形管引流术,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中13例术后次日可进食并下床活动,术后4~5 d拔除腹腔引流管;2例术后并发胆汁渗漏,经短期治疗且经超声检查证实腹腔无积液、感染、脓肿形成及胆管残余结石后,拔出腹腔引流管。术后1个月拔出“T”形管,随访18~36个月未发生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联合胆管镜胆总管探查取石、胆总管“T”形管引流术治疗胆管结石疗效确切;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可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贺杰;武国兴;张国营;路新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平扫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4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腹部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阑尾炎43例,诊断准确率95.6%。多层螺旋CT显示阑尾增粗38例,阑尾壁增厚38例,阑尾周围炎36例,阑尾腔内结石26例,阑尾腔内积液17例、积气5例,阑尾周围脓肿7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可清晰显示急性阑尾炎病变影像,有助于疾病诊断。

    作者:蒋雪峰;张怀信;朱玉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眼睑肿物282例组织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眼睑肿物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282例小范围眼睑肿物手术切除标本均经HE染色,部分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本组眼睑肿物中炎性病变占28.01%,肿瘤性病变占71.99%;肿瘤性病变中良性肿瘤占74.38%,恶性肿瘤占25.62%;皮脂腺癌、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居恶性肿瘤病理分型前3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1.72,61.28,61.12岁;≥40岁者皮脂腺癌发病率高,基底细胞癌以60~70岁多见。结论:小范围眼睑肿物病理分类、分型,可为小范围眼睑肿物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邢枫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2006-2010年我院临床主要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分析本院2006-2010年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菌群分布特点及对抗生素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痰液、尿液、血液等89 074份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低抑菌浓度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89 074份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3 18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 583株(72.7%),革兰阳性菌2 187株(16.6%),真菌1 413株(10.7%)。检出率居前5位的菌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耐药率均逐年增加。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低。结论:临床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关注致病菌分离及耐药性变化情况,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何理;吴松远;王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小针刀治疗跗骨窦综合征中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跗骨窦综合征小针刀治疗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将85例跗骨窦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2例采用局部封闭+小针刀窭内疏通术治疗;对照组33例给予局部封闭治疗。随访6个月~3 a,比较2组中、远期临床效果、复发率及再次治疗率。结果:2组近期优良率均为100%;观察组及对照组中、远期优良率分别为90.38%,78.78%和96.15%,63.64%;复发率分别为13.46%,39.39%和7.69%,45.45%;再次治疗率分别为11.53%,30.30%和5.76%,33.33%。观察组中、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及再次治疗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封闭联合小针刀治疗跗骨窦综合征中、远期疗效较单纯局部封闭治疗效果好。

    作者:丁亚山;宋文阁;曾荣;陈光全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核磷蛋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核磷蛋白在大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大肠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70.83%,76.92%;与癌旁正常组织阳性率38.4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癌核磷蛋白阳性率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核磷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核磷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核磷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结论: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均表达,其参与大肠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并在大肠癌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检测核磷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能对大肠癌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群;孙自勤;魏志;刘长江;黄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高血压前期相关因素分析及脉搏波传导速度变化

    目的:检测高血压前期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探讨高血压前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89例高血压前期患者(高血压前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4例(对照组)baPWV、血压,计算脉压差并进行比较,分析高血压前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组baPWV、血压、脉压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家族史、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水平是高血压前期独立危险因素,baPWV与高血压前期独立相关(r=0.423,P<0.01)。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baPWV明星增高、高血压家族史、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水平是高血压前期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梁延宏;周德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色素胃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色素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方法:行胃镜检查发现可疑胃黏膜异常1 154例,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研究组536例,对照组618例,研究组先应用亚甲蓝及刚果红染色再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对照组直接取活检送病理检查,比较2组早期胃癌检出率。结果:研究组检出早期胃癌29例(5.41%),对照组18例(2.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4,P=0.032)。结论:色素胃镜可增强早期胃癌病灶的清晰度,增加活检阳性率,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作者:相祎;吴洁琼;杨薪博;杜桂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Tei指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H()CM组)、15例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患者(HNCM组)、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左心常规超声指标,记录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计算Tei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OCM组与HNCM组E峰减速时间增高,E/A比值降低,Tei值明显增大(P<0.05);HOCM组与HNC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i指数能早期、敏感、综合评价HCM患者左心功能变化。

    作者:袁志英;赵进;赵瑞;田苗;尚德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外周血肝癌标志物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3种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mRN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rorⅡ,IGF-Ⅱ)mRN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mRNA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25例肝癌患者(肝癌组)、131例良性肝病患者(良性肝病组)、32例非肝脏肿瘤患者(肝外肿瘤组)及65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提取外周血中总RNA,经随机引物和反转录酶作用分别合成AFP,IGF-Ⅱ和TGF-β1的cDNA,再以巢式PCR分别扩增其cDNA片段,分析其在肝癌诊断与鉴别中的临床价值。结果:外周血中扩增出的AFP mRNA,IGF-ⅡmRNA和TGF-β1 mRNA基因片段大小为分别为159,170,211 bp,与原设计一致。肝癌组外周血AFP mRNA,IGF-ⅡmRNA和TGF-β1mRNA基因片段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肝外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AFP mRNA,lGF-ⅡmRNA和TGF-β1mRNA基因分析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转移判断及术后复发的监测。

    作者:张丹;李远;徐泽强;许银银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48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2组均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以及改善心、肺功能等综合治疗,营养治疗组同时给予静脉营养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营养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2.3%,对照组6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治疗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动脉血气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

    作者:练翠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低场强MRI诊断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价值

    目的:探讨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低场强MRI表现、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131例应用0.2T永磁型MR扫描仪行膝关节检查,采用SE序列T1WI、T2WI和STIR序列成像,分析隐性骨折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根据损伤累及范围和程度,隐性创伤骨折分为隐性皮质下骨折91例,隐性骨皮质骨折22例和隐性骨软骨骨折18例。结论:低场强MRI可准确诊断隐性创伤骨折部位和类型,可作为疑似膝关节隐性骨折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乔聚义;李秋莉;蔡明;席彬;刘艳;李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高场强MRI诊断椎管内脊膜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场强MRI对椎管内脊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33例(34个病灶)椎管内脊膜瘤患者的高场强MRI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术前MRI检查诊断椎管内脊膜瘤27例,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脂肪瘤1例,定性诊断准确率81.8%。肿瘤单发32例,多发1例(2个病灶);病灶位于髓外硬膜内、脊髓腹侧或背侧30个,位于髓外硬膜外、脊髓侧方和/或波及椎管内外4个;病灶位于胸段21个,颈段11个,腰段2个,MRI定位诊断准确率100%。结论:高场强MRI有助于椎管内脊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书中;张辉;嵇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33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死亡1例。出院后随访8个月~3 a,2例肢体瘫痪者一般情况良好,余均恢复正常,均未再次发生脑静脉系统血栓。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多样,头痛为常见或唯一症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者预后良好。

    作者:李宏;杜伟;李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化淤复明汤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化淤复明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在饮食控制、适量运动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30~45 IU/d,3次/d,餐前15~30 min,皮下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化淤复明汤头煎300 mL,次煎200 mL,早晚分服。2组均28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6.14%,治疗组总有效率80.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淤复明汤可控制血糖,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剂。

    作者:呼军明;王华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Tp-e间期、Tp-e/QT变化及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QT间期、Tp-e和Tp-e/QT指标变化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54例,12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测算梗死相关导联和非相关导联校正的QT间期、校正的Tp-e、Tp-e/QT比值,随访1 a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同期健康体检心电图正常者60例为对照组,并与观察组进行相关指标比较。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12 h内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恢复正常(P<0.05);梗死相关导联12 h内校正的Tp-e间期和Tp-e/QT比值较非梗死导联和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逐渐恢复正常(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以校正的QT间期440 ms为节点,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12 h内校正的Tp-e 100ms和Tp-e/QT比值0.25为节点,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校正的Tp-e,Tp-e/QT比值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新指标。

    作者:王宪沛;李炜;高传玉;李牧蔚;顾爱丽;肖文涛;晏娟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8例。A组给予食管心房调搏治疗,先采用S1S1非程控刺激法超速抑制,无效者改用短阵猝发脉冲法;B组给予普罗帕酮1~2mg/kg,加入20 mL生理盐水中,10 min内静脉注射完毕。观察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转复成功率为95.6%,B组为6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出现窦性停搏1例(1.5%);B组窦性心动过缓3例,窦性停搏4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低血压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6.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心房调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优于普罗帕酮,且不良反应轻。

    作者:张维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Wistar大鼠急性小肠缺血时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D-乳酸盐及肌酸激酶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D-乳酸盐(D-lactate,DLA)、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在急性小肠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以及肠系膜缺血15 min,30 min,1 h,1.5 h,2 h和3 h组,每组10只。分别于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后即刻以及阻断血流15 min,30 min,1 h,1.5 h,2 h和3 h检测血浆中GST,DLA及CK水平,并与小肠壁损伤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小肠损伤评分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缺血15 min组GST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缺血1.5 h达高峰;血浆DLA在小肠缺血1 h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血浆CK在缺血1.5 h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缺血2 h时CK呈骤然上升,且一直保持快速上升趋势。血浆GST,DLA及CK水平与小肠壁损伤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GST及DLA对急性小肠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血浆CK水平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志伟;王小艳;厉建田;袁琛;李伟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影响低血糖脑病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低血糖脑病患者低血糖程度、发病持续时间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头颅MRI检查用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低血糖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治愈17例,好转8例,无效6例,其中>1~6 h组15例均治愈,>6~10 h组治愈2例(16.7%),>10 h组均未治愈,3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h组治疗前血糖低于>1~6 h、>6~10 h组(P<0.05),病灶弥散程度较>1~6 h组、>6~10 h组重(P<0.05)。结论:低血糖持续时间越长、血糖水平越低的低血糖脑病患者预后差,MRI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作者:孙成梅;居克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