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亚娟
目的:评估跗骨窦综合征小针刀治疗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将85例跗骨窦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2例采用局部封闭+小针刀窭内疏通术治疗;对照组33例给予局部封闭治疗。随访6个月~3 a,比较2组中、远期临床效果、复发率及再次治疗率。结果:2组近期优良率均为100%;观察组及对照组中、远期优良率分别为90.38%,78.78%和96.15%,63.64%;复发率分别为13.46%,39.39%和7.69%,45.45%;再次治疗率分别为11.53%,30.30%和5.76%,33.33%。观察组中、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及再次治疗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封闭联合小针刀治疗跗骨窦综合征中、远期疗效较单纯局部封闭治疗效果好。
作者:丁亚山;宋文阁;曾荣;陈光全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减轻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5只,模型组25只,低分子肝素组25只。模型组与低分子肝素组禁食1 h后经口一次性给予百草枯75 mg/kg灌胃制成百草枯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低分子肝素组造模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00 u/d,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0.2 mL/d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正常对照组于第1天,模型组、低分子肝素组于造模后1,3,7,14,28 d分别取5只大鼠肺组织行病理HE染色,取血清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第3天明显升高;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于第7天逐渐上升,第28天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低分子肝素组第3天起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或P<0.01)。病理结果示低分子肝素组肺泡壁出血减轻,肺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少。结论:低分子肝素可能通过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合成,减轻大鼠纤维化程度。
作者:彭明;刘亚非;林一勤;肖章武;黄晋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以rh-BNP 1.5μg/kg静脉冲击治疗后,0.007 5 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B组20例静脉滴注异舒吉或硝普钠。记录并比较2组治疗前及给药后30 min和24,72 h患者呼吸困难程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用药后24 h液体入量与尿量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及用药后72 h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治疗前及治疗后5~7 d血浆N-末端脑钠素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24,72 h后A组呼吸困难和临床状况好转率优于B组(P<0.05);用药24 h后A组尿量明显多于B组(P<0.05),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扩血管药物相比,rh-BNP能更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周欣荣;孙惠萍;王坤;李月春;赵龙;买苏木·马合木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椎动脉发育异常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对5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观察组)及35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颅外段椎动脉检查,观察椎动脉起点、走行、管径及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142例,先天性发育不良88例,起点位置异常5例,颈段C型或S型迂曲41例;对照组横突孔位置异常13例,先天性发育不良5例,C型或S型迂曲2例,无起点异常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椎动脉发育异常是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杨丽型;刘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色素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方法:行胃镜检查发现可疑胃黏膜异常1 154例,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研究组536例,对照组618例,研究组先应用亚甲蓝及刚果红染色再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对照组直接取活检送病理检查,比较2组早期胃癌检出率。结果:研究组检出早期胃癌29例(5.41%),对照组18例(2.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4,P=0.032)。结论:色素胃镜可增强早期胃癌病灶的清晰度,增加活检阳性率,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作者:相祎;吴洁琼;杨薪博;杜桂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通过筛查可降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的恶性肿瘤。随着其发病病因的逐步阐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筛查及其疫苗的研制,进一步降低了宫颈癌病死率。本文就常用宫颈癌筛查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钟亚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眼睑肿物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282例小范围眼睑肿物手术切除标本均经HE染色,部分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本组眼睑肿物中炎性病变占28.01%,肿瘤性病变占71.99%;肿瘤性病变中良性肿瘤占74.38%,恶性肿瘤占25.62%;皮脂腺癌、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居恶性肿瘤病理分型前3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1.72,61.28,61.12岁;≥40岁者皮脂腺癌发病率高,基底细胞癌以60~70岁多见。结论:小范围眼睑肿物病理分类、分型,可为小范围眼睑肿物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邢枫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氩氦刀靶向消融治疗不需剥除冷冻后的肿瘤组织,手术操作简便,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不影响其他治疗措施,且联合放疗、化疗、中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将会在中晚期肿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开辟新的局面。
作者:刘建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填充硅油或全氟丙烷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40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2组。A组18例(19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体积分数14%全氟丙烷气体填充治疗,B组18例(21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2组视网膜复位、视力恢复以及并发症。结果:A组视网膜完全复位15眼(78.95%),矫正视力>0.1共14眼(73.68%);B组视网膜完全复位17眼(80.95%),矫正视力>0.1共12眼(57.14%),2组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视力恢复优于B组(P<0.05),B组并发症相对较多。结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全氟丙烷气体填充后并发症少,术眼视力恢复良好,视网膜复位率与硅油填充眼接近。
作者:田锁成;李慧俐;罗翠平;李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冬凌革用于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效果。方法:76例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冬凌草糖浆30 mL/次,4次/d,三餐后及睡前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行食管镜和X线胸片/CT检查示病变缩小或稳定者,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改为20 mL/次,4次/d维持治疗。对照组拒绝任何抗肿瘤治疗。随访观察2组6,12个月生存率、生存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6.7%和31.5%;对照组分别为40.9%和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生存时间7.8~14.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9个月;对照组生存时间4.5~5.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5.2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冬凌草用于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有一定效果。
作者:周丽;周建炜;梁振宇;欧阳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低血糖脑病患者低血糖程度、发病持续时间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头颅MRI检查用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低血糖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治愈17例,好转8例,无效6例,其中>1~6 h组15例均治愈,>6~10 h组治愈2例(16.7%),>10 h组均未治愈,3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h组治疗前血糖低于>1~6 h、>6~10 h组(P<0.05),病灶弥散程度较>1~6 h组、>6~10 h组重(P<0.05)。结论:低血糖持续时间越长、血糖水平越低的低血糖脑病患者预后差,MRI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作者:孙成梅;居克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检测高血压前期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探讨高血压前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89例高血压前期患者(高血压前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4例(对照组)baPWV、血压,计算脉压差并进行比较,分析高血压前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组baPWV、血压、脉压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家族史、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水平是高血压前期独立危险因素,baPWV与高血压前期独立相关(r=0.423,P<0.01)。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baPWV明星增高、高血压家族史、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水平是高血压前期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梁延宏;周德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一线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4例,均给予培美曲塞6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周期。治疗2个周期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观察生存时间、肿瘤进展时间。结果:34例患者共完成138个周期治疗,化疗周期2~8次,无因药物不良发应停药病例。治疗2个周期后,部分缓解9例,无变化8例,无效17例,有效率26.5%,疾病控制率50.0%。1 a生存率41.2%(14/34),2 a生存率20.6%(7/34);肿瘤进展时间2~16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3.4个月;生存期5~29个月,中位生存期8.9个月。治疗过程中发生Ⅰ~Ⅲ度乏力19例,Ⅰ~Ⅱ度白细胞下降16例;口腔黏膜炎、皮疹、消化道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少见。结论:培美曲塞一线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作者:陈运芳;李琦;王森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Turner综合征不同核型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分布情况及临床表现。方法:对79例Turner综合征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部分患者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79例中共检出18种不同类型核型,其中含Y及双着丝粒idic(X)的核型均经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证实为Y染色体及双着丝粒X染色体。结论:Turner综合征中X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变异多样,其中以XO及i(Xq)较为常见。
作者:吴玥丽;赵晖;赵玲;胡玉芬;贾莉婷;张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16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行阴道超声及宫腔镜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对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48例正常,其中40例病理证实子宫内膜无异常;112例诊断为宫腔病变,其中96例经病理证实。宫腔镜检查52例正常,其中1例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108例诊断为宫腔病变,其中103例经病理证实。宫腔镜检查宫腔内病变、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经阴道超声检查(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是一种筛查子宫内膜病变较好的方法;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对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朕华;王睿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死亡1例。出院后随访8个月~3 a,2例肢体瘫痪者一般情况良好,余均恢复正常,均未再次发生脑静脉系统血栓。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多样,头痛为常见或唯一症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者预后良好。
作者:李宏;杜伟;李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患儿的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7例螺旋CT均表现为肠管围绕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盘旋,形成漩涡状团块,呈典型的“漩涡征”,并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血管位王异常,团块中央为肠系膜血管。4例行CT增强扫描,可见胰头钩突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位于肠系膜上静脉右侧,呈“换位征”。结论:“漩涡征”伴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位置异常是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螺旋CT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疾病诊断。
作者:杨复宾;周珉;盛茂;郭万亮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多饮水、戒酒、及时处理痛风急性发作、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并给予碳酸氢钠片1 g/次,3次/d,口服,别嘌醇片50 mg/次,2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肾康注射液100mL/次,1次/d,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及24 h尿酸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尿酸较治疗前增高,血尿素氮、肌酐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 h尿尿酸、血尿素氮、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康注射液可降低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增加尿酸排泄,减轻肾损害。
作者:于改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脑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因素,为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防止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急性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DTIH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37例急性颅脑损伤无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DTIH组中发生迟发性硬膜外血肿69例,迟发性硬膜下血肿41例,迟发性脑内血肿27例;依据GOS分级,Ⅰ级15例,Ⅱ级1例,Ⅲ28例,Ⅳ级41例,Ⅴ级52例;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主要为颅骨骨折出血、蛛网膜颗粒出血、脑挫裂伤出血、桥静脉出血及凝血异常致颅内血肿。结论:脑外伤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与患者年龄、GCS评分、有无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度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者预后较未发生迟发出血者差。
作者:宋明浩;李志祥;马文斌;陈江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N末端肽/肌酐)的影响。方法: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片,1片/次,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20μg/次,1次/d,皮下注射。2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测定2组治疗前与治疗3,6个月后腰椎、股骨、髋部骨密度,治疗6个月后骨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N末端肽/肌酐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6个月,治疗组腰椎骨密度较治疗前增高(P<0.01),髋部及股骨密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腰椎、髋部及股骨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骨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N末端肽/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6个月后尿钙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2组治疗后6个月尿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旁腺激素可增加骨转换指标,提高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
作者:王博;宋晓敏;刘珺;张秀珍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