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氩氦冷冻治疗肿瘤进展

刘建刚

关键词:靶向治疗, 氩氦刀, 冷冻
摘要:氩氦刀靶向消融治疗不需剥除冷冻后的肿瘤组织,手术操作简便,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不影响其他治疗措施,且联合放疗、化疗、中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将会在中晚期肿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开辟新的局面。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冬凌草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冬凌革用于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效果。方法:76例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冬凌草糖浆30 mL/次,4次/d,三餐后及睡前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行食管镜和X线胸片/CT检查示病变缩小或稳定者,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改为20 mL/次,4次/d维持治疗。对照组拒绝任何抗肿瘤治疗。随访观察2组6,12个月生存率、生存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6.7%和31.5%;对照组分别为40.9%和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生存时间7.8~14.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9个月;对照组生存时间4.5~5.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5.2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冬凌草用于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有一定效果。

    作者:周丽;周建炜;梁振宇;欧阳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新疆地区老年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临床特点

    目的:观察新疆地区老年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符合第3版CCMD-3标准伴有抑郁的冠心病患者52例,与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但不伴抑郁的患者60例进行对照,分析其临床特点,进一步探究其危险因素。结果:老年冠心病伴发抑郁患者临床常见,合并有其他疾病、冠心病病程、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度、经济状况均为影响抑郁发生的因素,同时具有以上4个因素者抑郁发生较为明显(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相关危险因素越多伴发抑郁的危险性越高。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和减少抑郁发生、发展。

    作者:张海东;古丽扎尔·买买提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培美曲塞治疗34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一线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4例,均给予培美曲塞6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周期。治疗2个周期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观察生存时间、肿瘤进展时间。结果:34例患者共完成138个周期治疗,化疗周期2~8次,无因药物不良发应停药病例。治疗2个周期后,部分缓解9例,无变化8例,无效17例,有效率26.5%,疾病控制率50.0%。1 a生存率41.2%(14/34),2 a生存率20.6%(7/34);肿瘤进展时间2~16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3.4个月;生存期5~29个月,中位生存期8.9个月。治疗过程中发生Ⅰ~Ⅲ度乏力19例,Ⅰ~Ⅱ度白细胞下降16例;口腔黏膜炎、皮疹、消化道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少见。结论:培美曲塞一线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作者:陈运芳;李琦;王森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79例Turner综合征染色体核型及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目的:探讨Turner综合征不同核型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分布情况及临床表现。方法:对79例Turner综合征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部分患者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79例中共检出18种不同类型核型,其中含Y及双着丝粒idic(X)的核型均经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证实为Y染色体及双着丝粒X染色体。结论:Turner综合征中X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变异多样,其中以XO及i(Xq)较为常见。

    作者:吴玥丽;赵晖;赵玲;胡玉芬;贾莉婷;张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核磷蛋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核磷蛋白在大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大肠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70.83%,76.92%;与癌旁正常组织阳性率38.4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癌核磷蛋白阳性率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核磷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核磷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核磷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结论: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均表达,其参与大肠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并在大肠癌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检测核磷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能对大肠癌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群;孙自勤;魏志;刘长江;黄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高度屈光参差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高度病理性屈光参差的疗效,探讨手术方式、手术量设计等。方法:对87例高度散光性屈光参差、同性屈光参差、混合性屈光参差患者选择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结果:术后术眼角膜瓣、上皮瓣复位良好,裸眼视力平均0.91±0.15。随访≥12个月,未发现术眼二级及以上角膜上皮网络状混浊。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不同类型高度屈光参差安全有效。术前应精确检查、综合分析,设计预矫屈光度和预留屈光度、激光切削直径,以预防屈光回退,减少术后眩光,改善视觉质量,促进双眼视觉平衡及立体视觉恢复。

    作者:吴震;荆翠红;韩久娥;侯瑞昌;蔡娟娟;李水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色素胃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色素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方法:行胃镜检查发现可疑胃黏膜异常1 154例,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研究组536例,对照组618例,研究组先应用亚甲蓝及刚果红染色再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对照组直接取活检送病理检查,比较2组早期胃癌检出率。结果:研究组检出早期胃癌29例(5.41%),对照组18例(2.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4,P=0.032)。结论:色素胃镜可增强早期胃癌病灶的清晰度,增加活检阳性率,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作者:相祎;吴洁琼;杨薪博;杜桂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联合胆管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管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胆管结石的方法。方法:胆总管结石并胆管炎患者15例,经抗感染、对症治疗病情控制后,适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纤维胆管镜取石、胆总管“T”形管引流术,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中13例术后次日可进食并下床活动,术后4~5 d拔除腹腔引流管;2例术后并发胆汁渗漏,经短期治疗且经超声检查证实腹腔无积液、感染、脓肿形成及胆管残余结石后,拔出腹腔引流管。术后1个月拔出“T”形管,随访18~36个月未发生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联合胆管镜胆总管探查取石、胆总管“T”形管引流术治疗胆管结石疗效确切;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可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贺杰;武国兴;张国营;路新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氩氦冷冻治疗肿瘤进展

    氩氦刀靶向消融治疗不需剥除冷冻后的肿瘤组织,手术操作简便,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不影响其他治疗措施,且联合放疗、化疗、中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将会在中晚期肿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开辟新的局面。

    作者:刘建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锁骨钩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65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锁骨钩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65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应用锁骨钩板进行治疗。结果:按照Karlsson标准评定术后功能,优58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96.9%;未发生钩板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锁骨钩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好、牢固可靠、肩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首选方法。

    作者:谷效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高场强MRI诊断椎管内脊膜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场强MRI对椎管内脊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33例(34个病灶)椎管内脊膜瘤患者的高场强MRI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术前MRI检查诊断椎管内脊膜瘤27例,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脂肪瘤1例,定性诊断准确率81.8%。肿瘤单发32例,多发1例(2个病灶);病灶位于髓外硬膜内、脊髓腹侧或背侧30个,位于髓外硬膜外、脊髓侧方和/或波及椎管内外4个;病灶位于胸段21个,颈段11个,腰段2个,MRI定位诊断准确率100%。结论:高场强MRI有助于椎管内脊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书中;张辉;嵇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化淤复明汤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化淤复明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在饮食控制、适量运动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30~45 IU/d,3次/d,餐前15~30 min,皮下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化淤复明汤头煎300 mL,次煎200 mL,早晚分服。2组均28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6.14%,治疗组总有效率80.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淤复明汤可控制血糖,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剂。

    作者:呼军明;王华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在心外科术后重症监护中的价值

    降钙素原参与机体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网络,扩展炎症介质的级联反应,加重脓毒血症对机体的损伤,是一种早期、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感染及危重症监测指标,可为心外科术后重症诊断、鉴别诊断、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作者:张燕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多饮水、戒酒、及时处理痛风急性发作、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并给予碳酸氢钠片1 g/次,3次/d,口服,别嘌醇片50 mg/次,2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肾康注射液100mL/次,1次/d,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及24 h尿酸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尿酸较治疗前增高,血尿素氮、肌酐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 h尿尿酸、血尿素氮、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康注射液可降低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增加尿酸排泄,减轻肾损害。

    作者:于改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自然周期冷冻胚胎移植79例分析

    目的:观察自然周期行冷冻胚胎移植的效果,探讨影响其成功的因素。方法:79例患者胚胎玻璃化冷冻后在自然周期行胚胎解冻移植,按新鲜周期不同受精方式及患者年龄进行分组,比较组间胚胎复苏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等指标。结果: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高于常规体外受精助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岁组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有所下降,但与年龄<35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受精方式不影响自然周期冷冻胚胎移植的妊娠率。

    作者:胡玥玥;叶云;王华;张真珍;张昌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人乳腺癌组织中CD147和膜联蛋白A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及膜联蛋白A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6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6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和膜联蛋白A2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147和膜联蛋白A2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率分别是91.67%及90.00%,明显高于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和膜联蛋白A2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越高,CD147和膜联蛋白A2表达越高(P<0.01,P<0.05)。结论: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和膜联蛋白A2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党秋红;曾宪旭;李道明;班振英;张欢;张威;曹静;郝志伟;楚天骄;王玉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CT平扫与X线平片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

    目的:比较CT平扫与X线平片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和X线平片影像资料。结果:CT平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192例(97.0%),X线平片诊断135例(68.2%)。结论:X线平片可显示腰椎骨质改变,适用于腰腿痛患者初诊检查,CT平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准确率高。

    作者:杨勇;王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低场强MRI诊断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价值

    目的:探讨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低场强MRI表现、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131例应用0.2T永磁型MR扫描仪行膝关节检查,采用SE序列T1WI、T2WI和STIR序列成像,分析隐性骨折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根据损伤累及范围和程度,隐性创伤骨折分为隐性皮质下骨折91例,隐性骨皮质骨折22例和隐性骨软骨骨折18例。结论:低场强MRI可准确诊断隐性创伤骨折部位和类型,可作为疑似膝关节隐性骨折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乔聚义;李秋莉;蔡明;席彬;刘艳;李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脑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脑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因素,为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防止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急性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DTIH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37例急性颅脑损伤无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DTIH组中发生迟发性硬膜外血肿69例,迟发性硬膜下血肿41例,迟发性脑内血肿27例;依据GOS分级,Ⅰ级15例,Ⅱ级1例,Ⅲ28例,Ⅳ级41例,Ⅴ级52例;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主要为颅骨骨折出血、蛛网膜颗粒出血、脑挫裂伤出血、桥静脉出血及凝血异常致颅内血肿。结论:脑外伤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与患者年龄、GCS评分、有无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度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者预后较未发生迟发出血者差。

    作者:宋明浩;李志祥;马文斌;陈江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Tp-e间期、Tp-e/QT变化及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QT间期、Tp-e和Tp-e/QT指标变化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54例,12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测算梗死相关导联和非相关导联校正的QT间期、校正的Tp-e、Tp-e/QT比值,随访1 a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同期健康体检心电图正常者60例为对照组,并与观察组进行相关指标比较。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12 h内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恢复正常(P<0.05);梗死相关导联12 h内校正的Tp-e间期和Tp-e/QT比值较非梗死导联和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逐渐恢复正常(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以校正的QT间期440 ms为节点,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12 h内校正的Tp-e 100ms和Tp-e/QT比值0.25为节点,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校正的Tp-e,Tp-e/QT比值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新指标。

    作者:王宪沛;李炜;高传玉;李牧蔚;顾爱丽;肖文涛;晏娟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