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结核合并自发性气胸

魏立;陈明耀;陈重;务森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 肺结核, 胸腔镜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结核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采用胸腔镜或配合小切口的手术方法对肺结核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肺大疱或肺漏气进行修补,并与单纯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手术均一次成功,无死亡及术后1年内复发病例.术后平均闭式引流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3.4 d和10.7 d.结论: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肺结核合并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复发.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水通道蛋白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及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及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和转移之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作为对照的癌旁组织中水通道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进行分析.结果:水通道蛋白5主要表达于正常乳腺和癌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组织学分级Ⅲ级癌组织水通道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组织学分级Ⅰ级和Ⅱ级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5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水通道蛋白5可能在乳腺癌肿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预测乳腺癌转移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和治疗靶点.

    作者:姜廷枢;赵恒成;张红;徐德魁;李胜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57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症状严重、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患者57例给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96.5%,术后3 d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明显减少(P<0.01);术后1个月内复发2例,再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室性早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随访期间心悸等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对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近、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王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脑梗死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与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本文就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冯青芝;马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马兜铃酸肾病临床及病理改变多样性

    目的:探讨有或无肾炎病史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方法:11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按发病前肾功能正常时有或无肾炎病史分为有肾炎史组5例和无肾炎史组6例.比较2组发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肾组织活检病理改变.结果:有肾炎史组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40%),同时伴有大量蛋白尿(60%)、镜下血尿(40%)及高血压(40%),尿糖定量、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均比正常明显升高,但无肾炎病史组升高更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同时伴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肾小球病变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无肾炎病史组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100%),镜下血尿(16%),无或仅少量蛋白尿,无高血压.尿糖定量、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升高更为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呈急性肾小管坏死.结论:马兜铃酸肾痛患者发病前有或无肾炎病史,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明显不同.无肾炎病史者肾小管功能损伤明显,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可协助诊断,尿糖阳性,是提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线索.

    作者:尹广;刘正钊;刘志红;胡伟新;曾彩红;陈惠萍;黎磊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种阴式子宫切除术式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非脱垂子宫全阴式子宫切除手术及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非脱垂子宫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子宫肌瘤患者151例分为全阴式子宫切除术73例(A组)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78例(B组),同期51例患者行开腹子宫切除术(C组),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随访3~6个月,比较3组疗效.结果:3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肠管及泌尿系损伤,A、B组术后疼痛较C组轻(P<0.05).住院时间较C组短(P<0.05).结论:2种阴式子宫切除手术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等优点;腹腔镜辅助阴式手术较奎阴式手术更能清晰探查盆腹腔,尤其对合并多发肌瘤、子宫体积较大者,操作性强且安全.

    作者:张瑞玲;翟慧霞;武书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化脓性结核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变化特征

    目的:检测化脓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和病灶处脓液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探讨化脓性结核病患者免疫状态.方法:对30例结核病组患者外周血标本和病灶处脓液标本各30份应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核细胞水平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20份作对照.结果:结核病组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百分含量低于对照组,CD8+淋巴细胞百分含量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病组病灶处CD4+淋巴细胞数高于时照组(P<0.01),CD8+淋巴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脓性结核病的发生与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有关,表现为外周血中CD4+细胞数量减少,而局部病灶中CD4+细胞增加.

    作者:吴玉海;白剑;张俊;李绍龙;刘海东;刘书林;张健飞;杨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观察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情况及时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泌尿、生殖道感染者405例行支原体培养和10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支原体培养阳性率49.38%(200/405),其中解脲支原体阳性率37.53%(152/405)、人型支原体阳性率2.72%(11/405)、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合并感染阳性率9.14%(37/405);男性培养阳性率28.73%(25/87),女性培养阳性率55.03%(175/31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P<0.01);耐药率交沙霉素3.5%、强力霉素4.5%、美满霉素5.5%,壮观霉素9.5%、司帕霉素12.9%、克拉霉素21.5%、阿奇霉素21.5%、罗红霉素43.0%、环丙沙星53.5%、氧氟沙星79.0%.结论:解脲支原体是常见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

    作者:徐鸿绪;黄健宇;何穗文;杜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MAC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

    目的:观察美法仑,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生素C(MAC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患者均接受4~6个周期治疗.在第1个周期第1周的1~4 d给予美法仑0.1 mg/(kg·d)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d和维生素C 1.0 g/d,静脉滴注,第2~5周三氧化二砷和维生素C 2次/周,第6周休息;在第2~4或2~6个周期,第1周1~4 d给予美法仑0.1 mg/(kg·d)口服,第1~5周接受2次/用三氧化二砷和维生素C治疗.结果:部分缓解3例,进步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66.7%,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MAC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安全,有效.

    作者:陆进;王灵犀;查庆桂;周广政;苗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5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肺交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合并肺外并发症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常舍并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肺外损害,少见皮肤损害、反复发作哮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有效,有严重并发症者可并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多侵犯肺部,常并发全身其他系统脏器损害,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可避免漏诊、误诊,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张世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回汉族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用量分析

    目的:观察回汉族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的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5例(94.6%),死亡2例(5.4%);男性患者阿托品用量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患者阿托品用量高于汉族患者(P<0.05).结论:救治回族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可适当加大阿托品剂量.

    作者:陈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肺结核快速检测技术对肺结核的早期诊断

    目的:评价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联合临床对结核病患病可能性的早期诊断.方法:依据临床对结核病患病可能性程度的判断将患者分为高、低2组,收集患者痰液标本,同时进行涂片抗酸染色法、荧光定量PCR法和培养法检测,根据终诊断对不同患病可能性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确诊肺结核患者25例;高可能性组涂片抗酸染色法、荧光定量PCR法和培养法阳性率分别为21.43%、28.57%和30.36%,与低可能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可能性组涂片抗酸染色法和荧光定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低可能性组.结论:将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与临床对患病可能性的判断相结合,可提高诊断肺结核的准确性.

    作者:陈曼;胡启飞;祝绚;吴民泸;代娟;赖翼;段佳慧;谭积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水平与子(癎)前期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水平在子痢前期发病机制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8例子(癎)前期孕妇为子(癎)前期组(其中轻度18例,重度20例),3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为对照组,应用ELISA检测对照组和轻、重度子(癎)前期组孕妇静脉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的含量,分析与子(癎)前期发病相关性.结果:(1)孕妇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在重度子痈前期组明显低于轻度子(癎)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孕妇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在重度子痢前期组明显低于轻度子痢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脐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在重度子(癎)前期纽明显高于轻度子痢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子(癎)前期孕妇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的水平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新生儿脐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与病情轻重呈负相关.结论:孕妇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水平变化可作为预测和诊断子(癎)前期发病和疾病程度的一个指标.

    作者:丁华;黄丽萍;刘和录;张荣贵;陈望;郭海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rdxA基因突变与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耐药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的耐药机制.方法:体外诱导甲硝唑耐药株.PCR扩增rdxA基因使其突变,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敏感株和耐药株蛋白质,寻找其差异性蛋白质.结果:利用倍比稀释试验构建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的耐药株,其低抑菌浓度为敏感株64倍.扫描蛋白表达图谱,共得到差异性蛋白质斑点55个.结论:运用双向电泳技术获得幽门螺杆菌敏感株与甲硝唑耐药株的差异蛋白,从蛋白质水平为研究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耐药提供依据.

    作者:李晓燕;张学英;柴晓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肱三头肌正中切开手术治疗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2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行肱三头肌正中切口手术治疗的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优17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5.0%.结论:切开复住内固定是治疗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的首选方法,选择肱三头肌正中切口手术视野暴露充分,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少,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好.

    作者:袁奇亮;朱明生;杨林;张翀;陈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因清宫术时阴道大量出血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余6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其中2例给予甲氧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成功,4例行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结论:经腹或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早期诊断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甲氨喋呤配伍米非司酮药物治疗、B超引导下清宫及开腹手术均是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徐俊;张菊新;李金凤;周化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氯普鲁卡因组(观察组)和利多卡因组(对照纽)各80例,均选择L2-3间隙行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高阻滞平面及到达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肌松效果,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新生儿Apgar评分,术中麻黄碱用量、催产素用量和子宫收缩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余观察指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训宫产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

    作者:杨东;姚尚龙;武庆平;傅润乔;徐铭军;沈晓凤;徐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钙拮抗剂降压效果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A1675G多态性与钙拮抗剂降压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为期8周的降压治疗,用PCR结合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多态性.结果:257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女127例,男130例.在女性患者中基因型AA、AG和GG收缩压和舒张压降压幅度及药物疗效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基因型AA和GG在降压幅度及药物疗效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山东地区高血压患者中,A1675G多态性可能不会影响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效果.

    作者:李传方;高东升;张绍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肺源性心脏病凝血功能与棘形红细胞关系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患者凝血功能与棘形红细胞变化的关系.方法:使用凝固法检测5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同时用电镜观察其静脉血液中的棘形红细胞.结果:缓解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急性加重期均明显延长(P<0.01),凝血酶时间较急性加重期缩短(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P<0.01),棘形红细胞减少明显(P<0.01).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情好转与凝血功能恢复及棘形红细胞比例减少呈正相关,凝血功能及棘形红细胞的检测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明洁;李明;高永友;陈琦;李德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T诊断原发性肺淋巴瘤1例报道

    淋巴瘤多发生于纵膈及浅表淋巴结.较少原发于肺内.原发性肺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PPL)CT表现缺乏特征性表现.本院诊治1例PPL,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李惠民;李哲;邵景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与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预后分为存活组(128例)与死亡组(29例),按病因分为脑梗死组113例和脑出血组44例.比较各组患者发病第1、7、14、21天的血压、神经功能评分、实验室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病第1天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加,存活组患者随着病情好转,血压下降、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超敏C反应蛋白逐渐下降;死亡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随神经功能评分恶化呈上升趋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血压、神经功能评分、常规生化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有助于判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和预后.

    作者:周伟君;车在前;陈尔真;陆一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