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贤能;刘宏斌;韩晓鹏;朱万坤;苏琳;李新源;李坤
目的:探讨运用调强放疗和影像引导下的放疗技术进行乳腺癌椎体转移剂量提升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乳腺癌椎体转移患者11例,在相同脊髓耐受剂量和保证常规适形放疗治疗荆量基础上,接受调强放疗和影像引导下的放疗,提高放疗剂量,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调强放疗和影像引导下的放疗技术可提高椎体病灶治疗剂量约20%,短期临床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调强放疗和影像引导下的放疗技术可提高肿瘤病灶局部治疗剂量,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林清;陈音;查元梓;王为;姚原;周晴;夏士安;蒋马伟;王雅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损伤的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42例输尿管损伤患者中39例为医源性所致(双侧损伤2例,单侧37例),3例为外伤所致(均为单侧损伤),给予单纯松解粘连、剪除缝线、输尿管损伤段切除端端吻合、输尿管膀胱再植术、Boari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输尿管膀胱再植腰大肌固定术等方法治疗.术后28 d内发现榆尿管损伤39例患者37倒一期修复输尿管损伤,2例因感染且无明显梗阻,未及时行尿流改道,4个月后一期手术修复输尿管成功;3例手术28 d后发现损伤者,先行经皮微肾镜肾造瘘术,3~12个月亦行一期修复输尿管手术.结果:无1例肾脏切除.42例一期修复榆尿管损伤;40例随访6个月~9年,伤侧肾盂、输尿管无积水,肾功能未见异常.结论:输尿管损伤一期修补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可预防,并可早期发现.
作者:赵宏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成像在婴幼儿床边胸部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床边胸部计算机X线成像检查婴幼儿200例(观察组),同期行传统X线胸片检查婴幼儿200例(对照组),比较2组影像质量.结果:观察组图像甲级片率高于对照组(P<0.05).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计算机X线成像可提高图像质量和病变诊断符合率.
作者:刘广琥;刘洪;李逢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新型隐球菌病属真菌感染性疾病,易发生在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在肝脏且形成囊肿者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新型隐球菌性肝囊肿CT表现.
作者:李惠民;高凤霞;邵景元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占心房颤动的绝大多数,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常见的并发症.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但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因此,对血栓栓塞危险性进行评估,筛选出高危患者有选择地进行抗凝治疗尤为重要.本文从血液标志物、心电图f波、起声心动图、64排CT及临床因素等方面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杜梅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比较3种麻醉诱导方法对咽喉部手术忘儿血流动力学和麻醉苏醒及质量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年龄3~14岁,择期行腺样体切除和/或扁桃体切除术惠儿48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舒芬太尼0.2 μg/kg组(S1组)和舒芬太尼0.3μg/kg组(S2组),每组各16例.记录手术结束至拔气管导管时间、复苏时间、复苏期躁动发生情况及不同时间节点[基础值(T0),诱导后(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T3),手术结束(T4)]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K组T1,T2,T3,T4心率较T0显著性增快(P<0.05),T2,T3平均动脉压较T0显著性升高(P<0.05);S1组T2,T3,T3,T4心率较T0增快(P<0.05),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T2,T3,T4心率较T0增快(P<0.05),T1平均动脉压较T0降低(P<0.05),而T2,T3,T4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1组和S2组拔气管导管时间、麻醉复苏时间较K组缩短(P<0.05),S1组拔气管导管时间短于S2组(P<0.05);3纽复苏期躁动发生率差比较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亦无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舒芬太尼用于儿童咽喉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拔气管导管时间和复苏时间缩短.
作者:章赛吉;金泉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构建并筛选携带针对大鼠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基因的pSUPERretro-GFP/Neo干扰逆转录病毒载体及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筛选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基因3个阳性克隆及1个阴性克隆序列,定向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SUPERretro-GFP/Neo,并用RT-PCR和测序鉴定,将其转染至胰岛素-1细胞中,Westernblot观察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基因表达,鉴定其转染效率.结果:菌落RT-PCR及基因测序鉴定结果表明序列正确,并能成功转染到胰岛素-1细胞株中,Western blot筛选佳抑制基因.结论:成功构建并筛选出特异性沉默大鼠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基因的pSUPERretro-GFP/Neo干扰逆转录病毒载体,为深入探讨大鼠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基因的抗凋亡作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作者:梁华晟;薛耀明;钟宇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对不良孕产患者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明确畸变核型的分布特点.方法:取受检者外周血行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备染色体,G显带,镜下计数50个中期分裂相,显微摄影分析10个核型.结果:1 065例生殖异常患者中,不良孕产者染色体畸变核型79例(7.4%).其中常染色体畸变36例(3.4%),性染色体畸变43例(4.0%).36例常染色体畸变核型中,结构畸变率[30例(83.3%)]>多态性率[6例(16.7%)]>数目畸变率(O例).43例性染色体畸变核型中,多态性率[32例(74.4%)]>数目畸变率[11例(25.6%)]>结构畸变率(0例).结论:不良孕产患者常染色体畸变特点以结构畸变为主,性染色体畸变特点以多态性为主.
作者:范洪;纪洪猛;高秀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在中国健康男青年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1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300 mg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后按试验方案采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DAS 2.0程序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健康志愿者单剂量给药300 mg后马来酸曲美布汀的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max(4.0±0.9)h,Cmax,(545.0±232.9)/μg/L,AUC0-t(2 987±1 185)μg·h/L,AUC0-∞(3 053±1 209)μg·h/L,t1/2 (3.6±1.1)h,Vd(589.6±234.8)L,CL(121±68)L/h.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吸收明显滞后于普通片,显示出缓释特征,但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与其他剂型相近.
作者:秦玉花;王睿;赵红卫;柴栋;翟保平;张伟;赵宁民;赵钰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氧气驱动雾化吸入,4次/d,5~10 min/次,疗程5~7 d.比较2组疗效,第1秒用力呼气客积、用力肺活量、峰值呼气流速、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峰值呼气流速、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可作为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替代或辅助用药.
作者:丁军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腰大池脑眷液持续外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安全、有效.
作者:李震;齐心;陈鹏;周珂;车彦军;陈兴;张智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高频彩超声像资料.结果:高频彩超显示脐周、右中下腹腔内可探及大小不等椭圆形低回声结节.结论:高频彩超可为临床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依据.
作者:蔡俊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气分析及多导睡眠图变化.结果: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及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呼吸紊乱指数、低通气指数及低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结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吴茱萸;唐思源;刘翠玲;李耀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依据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低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2周内通过复查头颅CT或者MRI,比较2组出血性转化发病率.结果:研究组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增加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
作者:毛曼韬;周祥俊;王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对母耍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持续性枕后位孕妇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手法旋转胎位等资料,并与同期216例枕前位孕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枕后位组剖官产率、产后出血率均较枕前位组高(P<0.05);新生儿不良转归发生率亦较枕前位组增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转位能使部分枕后位改变为枕前住阴道顺娩.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应做到旱诊断、及时处理,选择佳分娩方式以改善母耍结局.
作者:张蕾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贝克曼Coulter HMX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不分类的原因.方法:应用Coulter HMX血细胞分析仪对选定全血标本进行白细胞计数,并与手工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抗凝剂比例不适合、胆红素>17.0μmol/L.标本放置时间超过1 h,室温>28℃或<20℃均影响白细胞测定结果.结论:多种因素影响贝克曼Coulter HMX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准确性,临床应用应注意与手工复查相结合.
作者:涂学亮;王坤;李玲;李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内源性硫化氢在实验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调节作用.方法: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肝硬化组、肝硬化+炔丙基甘氨酸组、正常组和正常+炔丙基甘氨酸组,每组各8只.肝硬化组和肝硬化+炔丙基甘氨酸组大鼠采用四氯化碳复合法制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肝硬化+炔丙基甘氨酸组及正常+炔丙基甘氨酸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炔丙基甘氨酸30 mg/(kg·d),肝硬化组及正常组大鼠每日腹腔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炔丙基甘氨酸干预1周后.采用门静脉导管法测量各组大鼠门静脉压力,用敏感硫电极法检测大鼠血浆内源性硫化氢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门静脉胱硫醚-γ-裂解酶表达.结果:炔丙基甘氨酸干预1周后,正常组与正常+炔丙基甘氨酸组门静脉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较正常组升高(P<0.05),肝硬化+炔丙基甘氨酸组较肝硬化组、正常组均升高(P<0.05).血浆内源性硫化氢含量与门静脉胱硫醚-γ-裂解酶蛋白含量在正常+炔丙基甘氨酸组较正常组降低(P<0.05),肝硬化组较正常组降低(P<0.05),肝硬化+炔丙基甘氨酸组较肝硬化组及正常组均降低(P<0.05).结论:内源性硫化氢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发挥保护性调节作用.
作者:李文娟;郑勇;陈卫刚;刘清华;张宁;宋丽秀;刘维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诊断剖宫产后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妊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倒割宫产后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妊娠患者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结果:超声诊断22例,误诊2例.声像图特征:子宫峡部前壁原手术切口四周呈椭圆形孕囊状回声或混合性不均质低回声团块,向子宫浆膜面隆起,妊娠物与膀胱阃子宫肌层变薄,分界不清,局部血流丰富,呈低速低阻型血流频谱.结论:经阴道彩超有助于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妊娠诊断.
作者:杨春梅;范俊萍;曹学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胃癌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检测6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新鲜胃癌及癌旁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蛋白表达情况和微淋巴管密度.结果:60例患者胃癌及癌旁组织中均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mRNA表达,胃癌组织较癌旁组织有更高量的表达(P<0.01).胃癌、癌旁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67%(31/60),18.33%(11/60)(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蛋白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对胃癌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
作者:朱元增;孙培春;吴刚;廖晓南;薛英明;陈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建立肺鳞状细胞癌及正常人血清蛋白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寻找肺鳞状细胞癌早期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方法:利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出肺鳞状细胞癌及正常人血清蛋白,用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进行质谱分析鉴定.结果:共识别出1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5个与肺鳞状细胞癌相关.结论:建立人肺鳞状细胞癌及正常人血清蛋白双向电泳图谱,鉴定出与肺鳞状细胞癌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可为肺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发病机理研究提供崭新方法.
作者:张海生;付月云;彭燕;马胜喜;刘德义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