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分析

王广;王维兴;呼铁民;张继伟;田甜;黄武

关键词:中西医, 重型颅脑损伤, 治疗效果, 免疫功能, 清开灵注射液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时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将其平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1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同时间内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免疫功能的各项指标(IFN-r,IL-4、IFN-r/IL-4)在治疗的第1、3、7、14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不仅治疗效果满意,还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姚乃礼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经验

    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较大优势.本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气及血入络的渐变复杂过程,姚乃礼老师认为“脾虚络阻毒损”是其基本病机,应用“健脾益气、通络解毒”治则,并结合辨病、辨证及微观局部变化来综合辨治PLGC,必然会提高临床疗效,对胃癌的防治将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朱昱翎;白宇宁;张润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手法结合针刺及中药外用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164例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手法结合针刺及中药外用与单纯中药内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64例门诊患者按就诊次序分为2组.治疗组86例,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针刺和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78例,单纯使用中药内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51%,对照组87.1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疲劳评定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配合针刺及中药外用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内服治疗.

    作者:李景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益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使用益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对6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使用益肾化痰进行治疗,1个疗程为3个月,共治疗1~2个疗程,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月经周期以及血清FSH、LH、E2、T的水平变化.结果:血清含有的LH、T、LH、FSH和治疗前比较下降(P<0.01);3个月后恢复行经的有51例.结论:益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吴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活血祛瘀中药注射剂用药合理性分析

    目的:分析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房山中医院常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9至10月门诊处方中6种中药注射剂处方共1230张,对其科室使用率、年龄分布、用法用量、溶媒选择、溶媒用量、用药配伍、联合用药、适应证等情况用Excel003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如超适应证、溶媒选择错误、缺少中医辨证、不合理的配伍.结论: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及《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规定合理用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聂殿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和积液中炎性介质PAF含量的微观辨证研究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和积液(MEF)中炎性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与SOM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SOM不同辨证分型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测定SOM各证型MEF和血清中PAF含量.结果:SOM湿热型血清和MEF中PAF含量显著高于风热型、痰瘀型和正常组(P=0.000),而风热型则显著低于湿热型却高于痰瘀型(P=0.000),痰瘀型显著低于风热型和湿热型(P=0.000),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SOM风热型和湿热型MEF中PAF含量均显著高于血清(P =0.000),但痰瘀型MEF与血清中PA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5).结论:SOM患者各证型血清和积液中PAF含量变化特征一致,PAF的高表达是湿热型的特征,而中表达则是风热型的特点,痰瘀型以低表达为主;SOM患者湿热型和风热型MEF中PAF含量将比血清中PAF含量变化更具有微观诊断价值.

    作者:文凤妮;张继平;许育英;吴正治;陈舒华;梅丽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医药同步调理精卵功能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药同步调理精卵功能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40对不孕不育症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中医药同步调理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女性排卵功能治疗的有效率为87.5%,男性精液功能治疗的有效率为85%,治疗6个月后,共有15对不孕不育症患者成功受孕,成功受孕率为37.5%.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中医药同步调理精卵功能治疗不孕不育症,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精卵功能,提高患者的成功受孕率,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改非;周小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时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将其平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1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同时间内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免疫功能的各项指标(IFN-r,IL-4、IFN-r/IL-4)在治疗的第1、3、7、14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不仅治疗效果满意,还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广;王维兴;呼铁民;张继伟;田甜;黄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天人相应”中医学的宇宙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对人与大自然空间与时间相联系的整体认识,也是中医学的宇宙整体观.天地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息息相关,《内经》对此已有不少论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阐述了春夏秋冬对心理的影响等,《灵枢经》以昼夜阴阳的卫气运行变化来说明睡眠规律等,还有其他论述散见于中医学的著作中,它们都是以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联系来有效地维护健康与预防疾病.

    作者:张振华;杜渐;王昊;邵祺腾;李黎;王克勤;杨秋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112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腹水1号颗粒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肝硬化腹水的诊断与纳入标准的11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1∶1)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6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如低盐、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卧床休息等)2组均同时给予西医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及新鲜血浆的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再给予腹水1号颗粒加减,而对照组则给予同时加服腹水1号颗粒模拟剂.2组疗程均为28d,并随访12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其临床疗效,随访后观察其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在总体疗效和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均可以被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P<0.05);6个月后随访期治疗组患者复发率和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腹水1号颗粒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方面总有效率达91.07%,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促进腹水的消除,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作者:张佩江;赵文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试论禀赋与遗传的关系

    在中医学里,能够与遗传相对应的概念是禀赋.禀赋为中医学的概念,而遗传为西医学的概念.通过文献复习,阐释了中医学对禀赋的基本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遗传的基本论述,并指出禀赋与遗传的异同,即禀赋与遗传具有相同之处,特别是禀赋之疾与遗传病都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但他们的概念所包含的范围仍有不同.遗传是指生殖细胞所具有信息的传递,而禀赋含义较广,不仅包含了遗传信息在内,同时兼具母体内外环境因素所赋予的胎传信息.

    作者:刘向哲;王新志;王永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于肠道黏膜免疫的“脾为之卫”理论探讨

    中医典籍有“脾者主为卫”之说,中医理论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滋养卫气,行使防御,即“脾为之卫”.肠道黏膜免疫是近年来炎症性肠病的研究热点,“脾为之卫”的免疫学理论与肠道黏膜免疫相一致,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胃肠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刘杰民;蔺晓源;王敏;纪云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关于“单行”涵义的再探讨

    “单行”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有单行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然《本经》并未对单行做出具体解释,也未明确指出临床使用原则.因此,后世对此做出诸多解释.本文对当今通行的“单行”是用单味药治疗单一疾病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解释不符合《本经》原意,并通过语言逻辑学的分析,以及对各家方药的理解,推断广义的“单行”,既包含药物的单独使用,也包括药物合用后,彼此之间各司其职,对他药的功效、性味及毒副作用均无影响.

    作者:黄斌;魏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鳖甲煎化裁与局部微创相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38例临床观察

    我国是肝癌大国,肝癌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的第3位,且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故探索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癌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总结近10年来我科运用中药鳖甲煎丸化裁配合西医微创治疗原发性肝癌38例,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1.1 临床资料病例共38例,男性28例,女性10例;高年龄82岁,低年龄41岁.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上腹部CT、MRI或PET-CT等影像资料及AFP等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其中Ⅰ期10例,Ⅱ期22例,Ⅲ期6例.

    作者:何秀兰;肖俐;刘传波;胡凯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阳痿“痰瘀互结、毒损宗筋”理论思维与创新

    “痰瘀互结,毒损宗筋”的思维,首重宗筋的功能改善,摒弃了惯有的思路,通过荣养宗筋而纠正宗筋驰纵,治疗阳痿,能有效的改善阴茎勃起障碍.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血管病变为主,以动脉硬化为病变特征,导致阴茎勃起障碍,所以有必要针对血管病变提出中医的诊疗思维.

    作者:贾海骅;姜琳;韩学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王孟英辨治老年病特色

    从王孟英医案入手,探讨其对老年病的辨治特色:一是撞察脉色,提出“病同体异,难执成方”,主张辨治老年病要针对患者的体质禀赋;二是注重疏调气机,对于老年人的复杂危重病证,常以宣肺气、疏肝气为治疗关键,以轻清调气之品而收桴鼓之效;三是认为老年“阴气先衰”,且阴液易伤而难充,治疗尤其注重养阴.

    作者:蔡铁如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血压中医证候与危险分层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共轭梯度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高血压中医证候与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基于MATLAB7.0环境,采用改进的共轭梯度(trainscg)学习算法,以高血压中医症状为输入,高血压危险分层为输出,建立结构为24-7-4的BP神经网络模型,使用120例样本进行训练,34例样本进行测试.结果:总体识别率为85.3%.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高血压中医证候与危险分层关系研究具有方法学上的可行性.

    作者:覃裕旺;张爱珍;岳桂华;朱志华;温宗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糖肾康胶囊对糖尿病肾病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糖肾康胶囊对糖尿病肾病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其中治疗组50例,观察组50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糖肾康胶囊,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贝那普利.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24h尿蛋白定量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24h尿蛋白定量减轻,P<0.01;血糖,P>0.05;糖化血红蛋白,P>0.05;血腊,P<0.01;血栓调节蛋白(TM),P<0.05.结论:糖肾康胶囊具有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脂质代谢、减轻高凝、防止尿蛋白外漏、延缓肾小球硬化、调节糖代谢和改善微循环有关.

    作者:樊威伟;车树强;徐英;司福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即时按摩法快速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即时按摩法快速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9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即时按摩法疗法,对照组患者服用布洛芬片,对比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及综合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提升(P<0.05),治疗组(26.38±4.2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愈率(80.95%)、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即时按摩法能在短时间内开穴按摩,快速打开循环通道,辅以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保证治疗效果.

    作者:陈新;周学兰;陈志岗;吴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谈“服食”养生术对中医学的影响

    服食养生术反映了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食的兴起推动了古人对自然界草木金石的认识与应用,促成了大量奇效良方的问世;服食不当导致的大量复杂病证,则带给中医学诸多挑战;服食的没落让后世的养生观念更加理性,方法更加丰富.

    作者:梁飞;张瑞贤;李健;张卫;蒋力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厥脱)临床文献分析

    目的:从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的临床文献中分析其临床应用.方法:利用多个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下载全文并阅读,抽取休克原发病、报道病例数、案例类型、有效指标等信息,建立access数据库,分类汇总上述信息.结果:参附注射液的临床研究经历了1996年、2002年、2011年3个高峰期,原发病主要为感染性、心源性、失血失液性休克,治疗方法多采用先静脉泵入,后静脉滴注或单纯静脉滴注的方法,其临床治疗作用表现为提高稳定血压、改善血流动力、改善心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和预防多脏器衰竭,并由此扩展应用到临床各科疾病.结论:参附注射液临床研究较为成熟,但其临床治疗作用需重新定位.

    作者:岳广欣;刘丽梅;柏冬;张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