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灵枢》名称探析

于玲

关键词:灵枢, 阳之精气, 阴之精气, 转枢, 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
摘要:《素问》书名的含义在宋代就因《新校正》的注释而早已明确.但《灵柩》自唐代定名以后至今,其含义虽有多种推测却并无定论.本文参考有关文献,以《素问》含义中的要素为模板,从王冰的道家背景出发,解释了灵与枢二字所隐喻的医学起源,从道家阴阳现的角度揭示了生与死的本质,以及“灵”与“枢”二字连用所暗示的疾病与健康关系的转换,从而对《灵柩》的含义进行了全面探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明清入华耶稣会士涉医文献的研究价值

    明末清初,天主教之耶稣会士入华传教,随之将西医学(包括生理学、解剖学等)传入我国,成为西学东渐的必要组成,并产生了重大学术影响.但这些医学文献牵涉学科众多,内容涉及广泛,散佚世界各地,阅读诠释困难,因此对其进行系统调研梳理,就医学史、科技史、专门史研究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奕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肝胃同治法对心梗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食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肝胃同治法对心梗大鼠食量和心梗面积的影响.方法:将心梗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消心痛组、心肝胃同治高、低剂量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用药组分别给予心肝胃同治方及消心痛水溶液,其他组给予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用药2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心梗大鼠食量和心梗面积.结果:心肝胃同治方高低剂量组食量和心梗面积均优于消心痛组(P<0.05).结论:心肝胃同治法对心梗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对胃的调节有关.

    作者:贾云芳;侯仙明;王文智;方敬;潘永梅;张拴成;刘淑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 ~ 9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 ~ 40%的患者无症状[1].DPN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DPN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治疗DPN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中医药方面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达;李鸣镝;林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李庆海治疗心悸经验

    探讨李庆海教授治疗心悸的经验,认为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疗注重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以化痰祛瘀、宁心定悸为主,辨证施治.

    作者:李为党;李庆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灵枢》名称探析

    《素问》书名的含义在宋代就因《新校正》的注释而早已明确.但《灵柩》自唐代定名以后至今,其含义虽有多种推测却并无定论.本文参考有关文献,以《素问》含义中的要素为模板,从王冰的道家背景出发,解释了灵与枢二字所隐喻的医学起源,从道家阴阳现的角度揭示了生与死的本质,以及“灵”与“枢”二字连用所暗示的疾病与健康关系的转换,从而对《灵柩》的含义进行了全面探析.

    作者:于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玄府学说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阐微

    玄府学说是中医眼科病因病机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干眼症是目前为常见的眼表疾病.由于泪液分泌的质或量异常使患者出现眼部干涩、畏光烧灼等不适症状,现代医学的方法不能解决泪液分泌的根本问题.根据玄府学说,玄府为气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泪液为人体津液的一部分,探讨应用开玄府、散郁结、通彻气液、养阴润目的方法,为治疗干眼症提供临床治疗思路.

    作者:陈小华;白世淼;戎曙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滋阴平肝潜阳法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目的:观察滋阴平肝潜阳法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甲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滋阴平肝潜阳方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FI3、FT4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FT3、F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FT3、FT4较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阴平肝潜阳法治疗甲亢疗效确切.

    作者:张婷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AIDS合并呼吸道症状中医病机初探

    目的:研究艾滋病(AIDS)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并探讨中医病机.方法:随机抽取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诉的AIDS患者31例,收集中医四诊资料,按照症状频率高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IDS患者呼吸道症状出现频率按高低分别为咳痰、咳嗽、气短、胸闷、气喘、胸痛等,多见的全身症状依次为发热、不寐、身体困重、食欲不振、盗汗、头痛、头晕、口苦等,出现多的舌象依次为红舌、白厚苔、黄厚苔、暗舌等,出现多的脉象依次为数脉、实脉、沉脉、虚脉,浮脉与沉脉、数脉与迟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IDS并呼吸道症状的主要病机是肺脾两虚、痰热壅盛、痰温阻肺.

    作者:陈滢宇;岑玉文;谭行华;符林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脾“体阴而用阳”疏证

    唐容川认为脾“其体阴而其用阳”,学界对此说发祥尤少.本文从脾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论治特点及唐氏此说出现的理论背景方面进行了详尽疏证,揭示脾居中土藏营贮血,其体属阴,以气为发挥运化、升清、护卫功能的物质基础,其用为阳的功能特点,并系统梳理脾运化、统血、主卫的功能,明确脾统血“贮血、生血、行血、摄血”的理论内涵,为完备脾藏象理论体系张本.

    作者:李涵;张明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饮食改变对不同中医临床体质类型湿疹患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饮食改变对不同中医临床体质类型的湿疹患儿影响的研究.方法:4~6岁50例患儿湿疹分为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与平和正常质5类临床体质,根据食物sIgG检测阳性的结果忌口3月,观察对不同类型体质的疗效比较,重新评价患儿体质,观察患儿的体质是否有改变.结论:根据食物sIgG检测阳性的结果忌口3个月对患儿体质改善不大;对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型患者治疗效果佳.

    作者:庄严;王学艳;石海云;任华丽;王晓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针刺配合加味四妙汤治疗痛风急性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药配合治疗痛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60例痛风急性期的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给予穴位针刺加用加味四妙汤内服治疗,对照组给予服用西药秋水仙碱治疗,观察患者肝肾功能、白细胞、血尿酸、关节肿胀、压痛、疼痛VAS评分、胃肠道反应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在缓解患者关节疼痛及肝肾功能、白细胞、血沉改变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秋水仙碱组在肝功能异常和胃肠道反应较中医针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降低患者血尿酸上2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痛风的急性期,中医针药并用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降低血尿酸.

    作者:王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浅谈寒热并举在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通过对中医方剂中寒热并举治法方药的梳理,探讨方剂寒热并举配伍规律,为临床上立法组方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者:谷建云;王新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卒中后抑郁的影像学及中医证候特点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与相关因素及其与中风病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13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一般资料记录、卒中部位分析、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分,依据HAMD得分将患者分为PSD组和非PSD组,观察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卒中病程、卒中性质、脑损伤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与PSD的关系;同时采用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进行评定,观察PSD与中风病中医证候的关系.结果:PSD的发生率为56.7%,PSD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卒中性质及卒中病程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损伤部位(大脑前部、颞叶、基底节区)等因素相关.PSD的发生与中风病肝阳上亢证候有关.结论:PSD的发生率较高,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损伤部位等因素有关,表明PSD的发病与生物、社会、心理等多因素相关,其发生与中风病的证侯密切相关.

    作者:朱爱华;宋娟;张美慧;张立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养阴清热中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生存质量影响的评估

    目的:全面客观评价养阴清热中药对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SLE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中药组方+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酸羟氯喹).对照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酸羟氯喹).1年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在躯体疼痛(BP)、心理健康(MH)、总体健康感(GH)、躯体功能(PF)、生命活力(VT)5个维度与总体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养阴清热中药能改善SLE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陈薇薇;苏晓;高龙;杨旭鸣;唐华燕;夏嘉;张娜;顾明珠;姚重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黄连解毒汤对自发性糖尿病大鼠免疫炎症因子及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对自发性糖尿病大鼠心肌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对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GK大鼠30只随机分为GK对照组、二甲双胍组、黄连解毒汤组,正常大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灌胃12周,测定心肌匀浆核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1(ET-1)含量.取心肌切片作HE染色.结果:2药物组血糖均下降(P<0.01).GK对照组各炎症因子升高(P <0.01 ~0.05),黄连解毒汤组降低(P<0.01~0.05),其中NF-κB、TNF-α、ET-1与二甲双胍比较下降程度较大(P<0.01 ~0.05).HE染色显示黄连解毒汤组心肌损伤明显减轻.结论:黄连解毒汤可防治糖尿病心肌炎症损伤.

    作者:姜萍;李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通腑活血法对脓毒症大鼠小肠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通腑活血法对脓毒症大鼠小肠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清洁级SD昆明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大鼠按1mL/100g/d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桃核承气汤组按1mL/100g/d给予桃核承气汤药液灌胃,7d后造模.大鼠造模成功后6h、12h分别采集血清、小肠组织标本,PCR检测相关指标,电镜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①桃核承气汤组大鼠小肠组织的受损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②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桃核承气汤组大鼠小肠组织TLR4mRNA、12h时间点CD4mRNA表达减少(P<0.05),血清TNF-α、IL-6和LPS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桃核承气汤可减轻脓毒症大鼠小肠组织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少CD4mRNA和TLR4mRNA表达,进而下调TNF-α、IL-6等炎症因子有关.

    作者:刘云涛;王大伟;杨荣源;李际强;罗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病机及防治探讨

    原发性肝癌多于疾病晚期发现,手术治疗效果差.近年来中医药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癌肿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共识.本文对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病机及防治进行探讨,认为其中医病机的本质因素正气亏虚,关键因素是癌毒内发,促进因素是血瘀、痰湿、热毒、气滞;预防以鼓舞正气、未病先防为主,治疗以扶正祛邪,辨证论治为主要手段.

    作者:肖跃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STZ诱发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明确黄芪桂枝五物汤对STZ诱发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以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生长因子为指标,以弥可保为对照,观察比较药物治疗8周后不同组别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功能状态.结果: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改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上调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作用强于其他各组(P< 0/05,或0.01).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并与剂量成正比,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齐峰;邱昌龙;朱亮;赵舒;杨小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对中医综合疗法研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进行观察并分析其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1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即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各68例.实验组的患者使用中药治疗法,以自拟方对患者进行化浊解毒、活血化瘀、疏肝和胃进行治疗,对照组则以西药叶酸进行治疗.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患者的治疗状况分析以及疗程结束后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采用中药和西药治疗该疾病的疗效比较,其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的效果相对要好(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相对比较好,因此它对治疗胃癌前病症以及预防疾病进一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效果,值得临床上应用.

    作者:姚娜;孟宪鑫;李玲玲;王荟;孟令静;梁会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舌色形成的机理探讨

    现行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对舌诊中有关舌色的讲述仅仅局限于从中医的角度,缺乏现代医学更有力的佐证.为更好地理解舌色,现将几部著名舌诊文献中有关舌色的外观、主证和成因部分进行摘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舌色形成原因的认识,从中西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总结出影响舌色的几个主要因素,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舌色.

    作者:李静;陈家旭;刘玥芸;贾松涛;赵宏波;唐银杉;赵荣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