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云;王新志
现行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对舌诊中有关舌色的讲述仅仅局限于从中医的角度,缺乏现代医学更有力的佐证.为更好地理解舌色,现将几部著名舌诊文献中有关舌色的外观、主证和成因部分进行摘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舌色形成原因的认识,从中西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总结出影响舌色的几个主要因素,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舌色.
作者:李静;陈家旭;刘玥芸;贾松涛;赵宏波;唐银杉;赵荣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原发性肝癌多于疾病晚期发现,手术治疗效果差.近年来中医药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癌肿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共识.本文对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病机及防治进行探讨,认为其中医病机的本质因素正气亏虚,关键因素是癌毒内发,促进因素是血瘀、痰湿、热毒、气滞;预防以鼓舞正气、未病先防为主,治疗以扶正祛邪,辨证论治为主要手段.
作者:肖跃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方在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给予活血通络方治疗30d.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全血黏度(低切与高切)、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电泳时间(S)与血沉(ESR)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选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显效16例占57.14%,有效10例占35.71%,无效2例占7.14%,总有效26例占92.86%;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方治疗PV临床疗效确切,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肖汇颖;胡冬菊;张雪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对中医综合疗法研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进行观察并分析其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1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即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各68例.实验组的患者使用中药治疗法,以自拟方对患者进行化浊解毒、活血化瘀、疏肝和胃进行治疗,对照组则以西药叶酸进行治疗.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患者的治疗状况分析以及疗程结束后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采用中药和西药治疗该疾病的疗效比较,其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的效果相对要好(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相对比较好,因此它对治疗胃癌前病症以及预防疾病进一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效果,值得临床上应用.
作者:姚娜;孟宪鑫;李玲玲;王荟;孟令静;梁会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探讨李庆海教授治疗心悸的经验,认为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疗注重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以化痰祛瘀、宁心定悸为主,辨证施治.
作者:李为党;李庆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黄帝内经》的多篇内容对疼痛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素问·举痛论》专论疼痛,惟热留小肠1则属热痛,其余均为寒中致痛,并将寒痛的性质分为掣痛、急痛、实痛及虚痛4种类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经络论》等篇则描述了寒邪所形成的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阻滞气血的运行,致不通则痛.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即已认识到寒邪是致痛的主要病因.张仲景之《伤寒论》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出发,对外感病六经中寒出现疼痛的证治进行了阐述.《金匮要略》则从内伤杂病的角度对脏腑寒痛的证治进行了分析.临床上可宗《内经》之旨,从张仲景之法对寒痛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孙小添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简称甲素)是一种二萜内酯美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准确定位甲素各种药理作用相应的靶分子,不仅有利于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也可以为其分子结构改进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终达到减毒和增效的目的.因而甲素药理作用靶分子的筛选和鉴定成为研究的重点,并在近年来不断取得突破.本文就近年来对甲素药理作用靶分子相关实验研究作一综述,为相关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作者:石倩玮;李曙光;凌昌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药物,它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即药性理论,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和功效,它正确地指导着药物的临床应用.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中药不同于现代化学纯品药,它的药效成分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常常多味中药配合使用才能发挥某种临床疗效,这种药效成分的多样性势必决定其临床作用的双向性乃至多向性,在药性理论上对这种双向或多向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正确指导药物的临床使用.
作者:付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汤对大肠癌化疗后免疫功能疗效.方法:将60例大肠癌拟行FOLFOX4方案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化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健脾益气汤,并观察2组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联合组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且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气汤能提高大肠癌化疗后免疫功能和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美琴;季昆明;丁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活血补肾方治疗子宫内膜生长不良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子宫内膜生长不良不孕症患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活血补肾汤进行治疗,回顾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A型子宫内膜比例、子宫内膜厚度、血流情况和成功妊娠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活血补肾方治疗子宫内膜生长不良不孕症,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成功妊娠率,因而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更高.
作者:周小琳;李改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的脉诊信息特征.方法:分别采集高血压患者的脉诊信息并与正常人对照进行分析.在对脉诊信息预处理后选取连续多个周期的脉搏波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获取193个特征参数进行特征分析,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和LS、Lasso分类判决,并获得高血压患者脉诊信息的变化特征.结果:高血压患者的脉诊信息与正常人比较有较明显的差异,主成分分析的判决准确率为81%,7参数的LS回归判决准确率为93%.Lasso识别准确率为82%.其特征参数为时域参数h1和左关与右足的频域参数中.结论:高血压患者机体的病理变化可以在桡动脉脉诊信息的时域与频域参数中得到体现并在诊脉的不同部位呈现较强的特征性.本研究为中医“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括,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分寸、关、尺不同部位的诊脉方式提供了科学基础.
作者:薛利媛;汪南玥;于友华;黄大威;林谦;闪增郁;李同达;陈燕萍;陈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对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患有颅内血肿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抽取92例颅内血肿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4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止血、抗感染、脱水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方案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和通窍活血汤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颅内血肿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血肿消除时间、治疗方案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停药后血肿再次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颅内血肿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李建峰;崔凯;董雅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代谢组学技术作为探索与诠释中医药辨证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诸多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分别从理论以及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将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高扬;张安晶;胡元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林兰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糖尿病专病医疗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林兰教授认为甲亢就是中医之“瘘气”,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助肝疏泄”功能失调而出现由实致虚、虚实夹杂,实为热、瘀,虚为气虚、阴虚的病机变化,常见的5个主要证候为疏泄失调、肝郁化热,火炽风动、秉土侮心,灼津伤气、阴虚风动,肝郁气滞、痰聚血瘀,气随液脱、真阳衰微,并提出了以疏肝理气、清热泻火、滋阴益气、息风消瘿之法.
作者:任志雄;李光善;黄达;郑亚琳;倪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由于其安全、简便、易于操作,更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1].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不断进步,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多,而成功的透析管放置术是腹膜透析技术成功的第一步.术后2周内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高危期,常见的导管并发症有腹透液引流障碍、漏液、隧道口炎、血性透出液等[2].我科自2006年12月开展腹膜透析,从事积累了直视下腹膜透析置管手术的经验,现就中药在围术期处理导管并发症的体会进行总结,以探讨中药在腹膜透析中的作用.
作者:王洪霞;赵卫兵;李海玉;杨丛旭;余仁欢;郑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清代医家赵学敏著作颇丰,惜流传不多.其亡佚著作有《利济十二种》中的《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撮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10种存目,以及《灌园杂志》中《蔬药志》、《丝桃杂编》、《七七秘传》、《秋花志》与《盆玩志》诸稿存名.赵氏还有诸多书稿,部分被自行淘汰处理,部分久存蠢毁丢失,部分因未能及时刊刻出版或传抄不力而亡佚.
作者:黄玉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华养生学术流派众多,如顺应学派、养性学派、动形学派、静神学派、温补学派、培元学派、调气学派、药饵学派及食养学派等.中华传统养生是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我调摄为手段的一系列综合保健措施.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早在《黄帝内经》里,养生学在理论、方法等方面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本文旨在探析诸学术流派的形成源流、学术思想和养生方法.
作者:郭岚;王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对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中药加手法治疗并观察总体治疗效果.结果: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88%.结论:当归四逆汤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
作者:刘淑刚;安坤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在近代中西医汇通思想影响下,本草学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同时,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化学分析、药物提纯等方法,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这一时期,中医药期刊以其时效性、广泛性、权威性而成为业界同仁重要的学术阵地和舆论平台,汇集了大量的本草学研究论文.以民国期刊《国药新声》为例,期刊共刊载本草类研究文章103篇,综合分析这些文章,呈现研究方法科学化、重视药理实验、强调道地药材和药物安全评价等新特点.
作者:任宏丽;宋海坡;段逸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全面客观评价养阴清热中药对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SLE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中药组方+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酸羟氯喹).对照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酸羟氯喹).1年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在躯体疼痛(BP)、心理健康(MH)、总体健康感(GH)、躯体功能(PF)、生命活力(VT)5个维度与总体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养阴清热中药能改善SLE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陈薇薇;苏晓;高龙;杨旭鸣;唐华燕;夏嘉;张娜;顾明珠;姚重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