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彩逢;李恩;刘宗芳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获取流行病学资料.方法:2004年11月-2007年6月对直接镜检阳性的785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了真菌分离培养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培养出604株病原菌,皮肤癣菌、酵母、非皮肤癣菌霉菌所占比例分别为60.96%,31.02%,8.02%.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占82.02%,酵母中白念珠菌居首,占29.35%,非皮肤癣菌霉菌中以曲霉和青霉为主.结论:甲真菌病病原菌为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霉菌,其中以红色毛癣菌和白念珠菌为主.
作者:廉翠红;张书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46眼)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结果:所有患者住院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复查3个月~4年,视力、视野和屈光度稳定.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有效控制视功能的损害.
作者:杨志强;王改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进行分组,比较高危组与低危组入院时及入院后30 d内随访的差异.结果:(1)高危组年龄显著较低危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危组糖尿病患者比低危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高危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显著比低危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高危组血TNI水平较低危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高危组30 d内病死率比低危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ACHE-Ⅱ评分可作为有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期危险分层的手段.
作者:俞建华;刘新兵;方旭成;吴炎;沈励;赵仲谋;许其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白介素-6水平对肿瘤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42例肿瘤无转移患者、48例肿瘤肝转移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评价.结果:肿瘤肝转移组白介素-6水平高于对照组和肿瘤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无转移组白介素-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介素-6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6,白介素-6的优截断点约为12 p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0.6%.结论: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白介素-6可作为肿瘤肝转移诊断的临床指标.
作者:梁彬;程大也;孔虹;解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辅助装置进行多支血管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6年11月本院多支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35例,利用心尖吸引器辅助吸引上提心尖或左室侧壁,应用心脏吸引装置辅助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术中患者侧壁及下壁靶血管显露良好,术野改善,血压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对于多支血管病变(尤其是心脏较大)的冠心病患者,运用心脏吸引辅助装置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可显著改善侧壁和下壁冠状动脉的显露,保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脏跳动下靶血管的准确切开和良好吻合.
作者:程兆云;张国报;赵子牛;张志东;权哓强;王锋;张立;郑向明;高传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产前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措施和效果.方法:将204例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临产前3个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次/月,200~600 IU/次,和不注射者作对照.在孕妇分娩后和新生儿出生分别抽外周血作血清学检测.结果: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和对照组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分别5.7%和14.7%(χ2=4.58,P<0.05).分娩后两组孕妇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HBsAg阳性滴度的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中-晚期多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降低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
作者:赵生魁;吕恒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放射介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过程中复杂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46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因下腔静脉存在刀削状或垂直状隔膜、长段闭塞、合并血栓3种情况,介入术中分别根据不同困难类型通过空间定位后再穿刺破膜,依照下腔静脉自然走行角度调整穿刺器械弯度,分别对待新鲜或陈旧血栓并置入支架等方法,进行下腔静脉闭塞段的穿刺、破膜、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手术操作.结果:46例患者除1例因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死亡,2例发生支架移位,3例因未能置入支架而于随访期内发生再闭塞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无下腔静脉闭塞复发.结论:布加综合征的治疗以放射介入技术为首选,但存在困难情况时应根据具体类型区别对待;必要时仍需要外科手术解决,掌握严格的适应证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作者:田志龙;赵守业;刘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9岁,农民工.因颈部软组织肿痛伴发热7 d,胸骨后疼痛1 d于2007年4月1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半个月曾出现双下牙床疼痛,当时无发热,自服炎痛喜康治疗2 d后疼痛减轻,1周后出现左侧下颌部软组织胀痛,逐渐弥漫至前颈部,并出现发热.
作者:戴沛军;黄成民;王洪运;王恒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消除冠脉内血栓的疗效、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有较大量血栓负荷的患者15例,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给予国产替罗非班10 μg/kg的负荷量,然后以0.15 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 h,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口服、肝素泵入,观察手术成功率、对比给药前后的TIMI血栓分级、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围术期出血倾向及住院至随访6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1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栓明显消退,治疗前后TIMI血栓分级、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大出血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治疗可降低冠脉内血栓负荷,明显降低冠脉内血栓评分,改善TIMI血流及心肌灌注,安全性好.
作者:杨帆;赖沙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对照周围型肺癌手术病理学,进一步研究胸膜凹陷征的成像基础.方法:影像学显示胸膜凹陷征的周围型肺癌33例,行肺叶切除前经气管插管使肺叶充气膨胀至生理状态,正面摄取病变肺叶的彩色照片;术前分别行CR体层摄影,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横断面、冠状面及任意矢状面T1WI、T2WI及脂肪抑制成像,测量胸膜凹陷内容物CT值,分析MRI信号特征.结果:术中未离体的萎陷肺叶充气膨胀,显示以瘤巢为中心脏层胸膜皱缩17例;影像学表现典型胸膜凹陷征18例,线状胸膜凹陷征7例,叶间胸膜凹陷4例,复合型胸膜凹陷2例.结论:从手术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角度对胸膜凹陷征的成像基础进行了研究, 提高了对胸膜凹陷征的认识.
作者:李惠民;朱望东;娄元生;徐朝霞;李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与治疗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1次/d,逐渐增加至97 mg,1次/d.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2.7%(P<0.05);两组治疗后心脏射血分数、B型钠尿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再发心力衰竭及心血管原因的死亡均减少.结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基础上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并有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二级预防.
作者:刘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明确同型半胱氨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0例及50例正常人做为对照组.在入院第1 d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单核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单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高.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核因子-κB活性明显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可通过激活核因子-κB,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孙丽芳;曹国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行不同腭咽成形术式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32例,且阻塞平面在口咽部,行不同术式的腭咽成形术治疗,1年后随访.结果:采用腭帆肌V型部分切除72例,单纯软腭部分切除60例;1年后随访示行腭帆肌V型部分切除术与单纯软腭部分切除术比较,呼吸暂停紊乱指数值明显降低,术后每小时呼吸暂停的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行腭帆肌V型部分切除术效果较好,术后各项指标均可达正常,远期无复发.
作者:王琳;娄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凋亡调控基因Fas/FasL的表达变化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结扎雄性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后24 h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A组,n=18)和罗格列酮干预组(B组,n=18),另设假手术组(C组,n=18).B组每日给以罗格列酮灌胃(4 mg/kg),持续6周.A、C组每日给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6周后检测心肌非梗死区中细胞凋亡率、细胞凋亡基因Fas mRNA和Fas/FasL蛋白的表达量.结果:给药6周后急性心肌梗死组A、B组心肌细胞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Fas/FasL及其蛋白表达与C 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Fas/FasL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中细胞凋亡率、Fas/FasL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增高;而罗格列酮可以降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中Fas/FasL基因及蛋白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范彩逢;李恩;刘宗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超声造影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左上臂肘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结果:12例患者均为右心显影后3~5个心动周期左心开始显影.结论:超声造影是肺动静脉瘘简便可行、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
作者:钱建芬;张绍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CT和MR诊断的优势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及MR表现.结果:CT扫描椎间盘膨出285个,突出101个,脱出20个;MR扫描椎间盘膨出244个,突出126个,脱出27个.结论:CT和MR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检查手段,但均有优势和限度.
作者:张荣恒;马洪宇;袁方;白洁;郭文伟;张维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导向穿刺药物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超声导向穿刺药物(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7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异位妊娠穿刺术治愈58例,成功率83%.结论:超声导向穿刺药物治疗异位妊娠定位准确,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疗程短,疗效好,恢复快,安全简便微创,且能保留输卵管.
作者:刘小兰;张红志;叶钧;韩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时机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9月-2007年5月31例老年急性胆囊炎在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获成功,患者全部治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病情发展快,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要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把握手术时机及技巧.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崔勇;熊裕雄;鲁辉;徐东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疾病的原因,探讨及时诊断、治疗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1月右半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疾病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首次诊断为阑尾疾病,全部手术,术中诊右半结肠癌14例,12例作Ⅰ期结肠癌根治术,2例无法切除做回肠结肠吻合术;5例未探查结肠而行阑尾切除术漏诊,术后3 d~4个月诊断右半结肠癌,3例作Ⅱ期结肠癌根治术,1例无法切除做回肠结肠吻合术,1例放弃治疗.结论:长期右下腹隐痛、大便习惯改变术前拟诊阑尾疾病者,要警惕右半结肠癌,术前应做全面检查,避免误珍.术中重视腹腔探查可提高诊断率,确诊后应及时Ⅰ期手术根治.
作者:彭江涛;黄新辉;付宜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顽固性咳嗽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食管癌贲门癌术后50例顽固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现象,给予常规止咳效果不明显,给予抗反流治疗后,咳嗽很快控制.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是顽固性咳嗽发作的重要原因,抗反流治疗可有效的控制咳嗽的发作.
作者:张端孟;李连杰;王建都;凌丰军;冯学敏;贾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