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杨拥军;崔言伟

关键词:非典型息内样腺肌瘤, 子宫内膜,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3例子宫非典型息内样腺肌瘤并分析其一临床、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患者均为绝经前女性,肿物分别位于子官底、宫体下段及宫颈管.组织学显示结构复杂的子宫内膜样腺体与富于细胞排列紊乱的平滑肌双向增生,腺上皮显示不同程度异型性,3例均可见明显桑葚状化生.免疲组化显示腺上皮ER与PR(+),P53(-),桑葚状化生上皮ER与PR(-);闸质梭形细胞desmin(+).vimentin局灶(+),actin与SMA(+)或局灶(+).随访4个月~5年患者均健在.结论: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预后良好.但部分病变具有低度恶性,需长期随访,此外应与子宫内膜样癌及其他上皮间叶混合性病变鉴别.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

    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其诸多优点,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脊髓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大量的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易获得,能自体移植,安全有效,是治疗脊髓损伤的新策略,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志营;步星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十二指肠损伤诊治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和总结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中,除外院6例漏误诊病例转入外,本院26例中,术前诊断符合仅5例,余21例均经剖腹探查而明确诊断.术中单纯修补术5例;空肠十二指肠Roux-en-Y吻合术9例,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十二指肠置管造瘘,创周多管充分引流2例.肠断端吻合,大网膜包裹或带蒂游离肠片移植加肠造瘘各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中肠瘘9例,胰瘘6例,肠腔狭窄2例,感染性休克致多器官衰竭死亡6例,失血性休克死亡2例,余均治愈.结论:剖腹探查是目前早期确诊唯一有效的方法.适时并采用合理术式是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对严重胰十二指肠损伤,如何简化控制性手术,值得临床探究.

    作者:李正明;王道荣;刘余虎;丁珏;汤松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28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措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Standford A型19例、B型9例,分别给予手术、介入及内科保守治疗,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64.3%.结论:内科保守治疗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基础,据不同的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严格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以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晓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儿童纤维结肠镜肠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小儿纤维结肠镜肠息肉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38例4~13岁结肠息肉患儿,采用力蒙欣2.0mg/kg复合芬太尼1.0μg/kg静脉麻醉下息肉切除.术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不良反应及苏醒时间.结果:本组患儿均顺利切除息肉,手术时间(22.6±5.4)min,术后苏醒时间(14.7±5.2)min;无不良反应.结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结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麻醉安全、经济,有实用价值.

    作者:高国一;杨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血氧气流记录与多导睡眠图的应用比较

    目的:研究和评价血氧气流记录仪诊断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准确性.方法:62例研究对象同时进行整夜标准多导睡眠和血氧气流记录监测,以标准多导睡眠图监测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教为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金标准,评估血氧气流记录监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低血氧饱和度的准确性.结果:血氧气流记录与标准多导睡眠图测得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低血氧饱和度密切相关(r=0.964和0.816,P=0.000).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5为诊断界值,血氧气流记录与标准多导睡眠图比较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76.5%.正常和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血氧气流记录-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与标准多导睡眠图-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血氧气流记录-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较标准多导睡眠图-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减低(P<0.05).不同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血氧气流记录-低血氧饱和度与标准多导睡眠图-低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氧气流记录具有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能力,可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初步诊断;血氧气流记录在评价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时可能低估病情,不宜单独用于判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严重程度.

    作者:王莞尔;朱广卿;王健康;刘菊琴;高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308例宫颈病变诊断及治疗的研究

    目的:了解阴道镜及HPV-DNA检测在指导宫颈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308例阴道镜诊断可疑的HPV感染者同时检测宫颈分泌物的HPV-DNA并镜下活检.20例未治疗,267例在阴道镜下行宫颈环状电热切除术及21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期别做相应范围的手术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行阴道镜检查及检测HPV-DNA.结果:308例阴道镜下可疑HPV感染者中,HPV-DNA检测阳性64例,阴道镜检出率20.78%;镜下活检病理CIN 44例,原位癌20例,浸润癌7例,尖锐湿疣7例,HPV感染2例,检出率为25.97%.结论:阴道镜配合HPV-DNA检测指导宫颈环状电热切除术治疗CIN或HPV感染患者具有低残留、低复发、高治愈的特点.

    作者:陈琪珍;左万兴;孙廷慰;吴子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7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科.结果:梅毒性脑膜炎1例,麻痹性痴呆2例,脊髓痨4例;所有病例血清和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或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均为阳性.首诊均被误诊.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与分型密切相关,早期误诊率高.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点、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综合考虑.早期梅毒未能得到及时、正规和足量的治疗导致实质性神经梅毒越来越多.

    作者:刘南;刘薇;王静;周柏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基于感知器的临床疾病诊断模型

    目的:建立临床诊断的数学模型.方法:构建感知器神经网络,以癌症诊断为例,对50例非癌症患者和100例癌症患者的腺苷三磷酸酶(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酶)活性2项指标分组进行训练和仿真诊断.结果:2个检测样本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和97.33%.结论:可以用感知器神经网络建立临床的疾病诊断系统.

    作者:罗万春;刘岭;龚利红;黄英辉;李立奇;易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40例体会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腹股沟疝患者接受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治愈,手术时间平均58 min,无切口感染.术后5~7 d出院,平均住院6 d,随访7~46个月,未复发.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符合腹股沟区生理解剖特点,对高龄患者的术前准备、严格无菌操作度充填物放置到住和充填后修补到住是避免术后复发的关键.

    作者:李如杰;马朝德;皮明毅;关小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核因子-κB激活在急性重症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激活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中的表达与时间关系.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核因子-κB激活.结果:胰腺炎组各时段(<24 h、24~48 h、48~72 h、>72 h核因子-κB激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 h内核因子-κB明显激活;24~48 h迭高峰,48 h以后逐渐减弱,1周后核因子-κB激活向正常水平接近.对照组各时段核因子-κB激活不明显(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外周血中核因子-κB明显激活.可望应用核因子-κB抑制荆抑制核因子-κB激活,控制急性胰腺炎的进展.

    作者:师阳;李彬;常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微交症状态的影响.方法: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分别给予40 mg/d辛伐他汀与20 mg/d辛伐他汀治疗24周,检测治疗前后IL-1β、IL-6和TNF-α的变化及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变化.结果:20 mg和40 mg辛伐他汀组治疗24用后血清IL-1β3、IL-6和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以40 mg辛伐他汀组作用更明显.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辛伐他汀治疗可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单剑萍;季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联合p504S、VEGF、p63检测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联合p504S、VEGF、p63检测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波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504S、VEGF、p63在前列腺良、恶性痛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多数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腺泡和导管周围可见连续的p63表达,少数呈间断表达,但p504S均皆呈阴性,大多数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VEGF呈阴性;高级别上皮内瘤p63呈不连续表达,p504S呈弱阳性或阴性,VEGF呈阴性或弱阳性;7例非典型腺瘤性增生,p63均呈阳性;40例前列腺癌,p63均呈阴性,p504S均呈阳性;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与p504S免疫表达无关,但与VEGF表达有关.结论:联合检测p504S、VEGF、p63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尤其适合于体积较小的前列腺穿刺标本进行良、恶性鉴别.

    作者:郑巍;吴瑷;李怀富;桂西青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腹壁横切口脂肪层自然对合法18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腹壁横切口脂肪层自然对合法的可行性,寻找一种腹壁横切口达到佳愈合的方法.方法:对180例腹壁横切口采用脂肪层自然对合、脂肪层下引流、皮肤可吸收线埋缝拆线法,拆线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180例切口全部甲级愈合,平整呈线状,无红肿、硬结及渗出.按压切口较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区别,患者无明显疼痛感.结论:腹壁横切口脂肪层自然对合法简单易学、省时,效果良好,是使腹壁横切口既美观又无不适的一种较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艳洁;毕温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99mTc-MIBI乳腺亲肿瘤显像与P-gp、TopoⅡ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乳腺甲氧基乙丁基异腈亲肿瘤显像与乳腺癌P-糖蛋白和拓扑异构酶Ⅱ的关系.方法:对76例未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99mTc-甲氧基乙丁基异腈显像,采集早期显像(10 min)及延迟显像(180 min)两时相的平面像.计算放射性清除率;术后标本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P-糖蛋白、拓扑异构酶Ⅱ检测.结果:P-糖蛋白阳性组清除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opo Ⅱ表达率与清除率无明显关系.结论:99mTc-甲氧基乙丁基异腈亲肿瘤显像可作为乳腺癌P-糖蛋白无创伤、非组织学测定方法,预测化疗耐药性,指导个性化化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李文亮;杨辉;李德宇;刘真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经T管胰液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目的:探讨经T管胰液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在Child术式基础上经T管胰液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无胰瘘发生.3周左右拔除胰管引流管.发生并发症13例,包括肺部感染6例(其中右胸腔积液3例),消化道出血2例,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脓肿1例,局限性腹膜炎2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经T管胰液外引流可避免胰肠吻合口处胰液的积聚,避免胰酶对吻合口的腐蚀,对预防术后胰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作者:白云升;邹云东;许文顺;党登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及护理对策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提出医院感染护理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1 511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医院感染发生丰为19.1%(289/1 511),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高,达30.3%.总感染例次为917次,其中肺部感染例次构成比高50.7%(465/917),>28 d置管患者的感染率为100%.结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加强护理预防,包括护理管理,规范洗手、以及对呼吸,泌尿系统等护理干预才能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李梅;胡三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维生素A在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中的作用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而维生素A是临床常用的营养补充荆,本文从维生素A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入手,介绍了维生素A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重点论述维生素A通过细胞因子在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吴小兰;刘先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半导体激光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激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60%;治疗组疼痛减轻,水疱吸收皮损结痴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治愈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较好.

    作者:郄俊改;张楠;胡跃宁;李海燕;单丽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肺动脉切开取栓及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方法、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5例慢性血栓拴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及内膜剥脱术.结果:5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及内膜剥脱术的患者中,4例术后即刻测定肺动脉压力下降了30~40 mmHg,术后6个月血气分析示SaO295%~98%,PaO2 88~96 mmHg,心功能Ⅰ~Ⅱ级,心脏彩超示三尖瓣轻度返流,1例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Ⅳ级的患者,术后即刻测定肺动脉压力下降5 mmHg,术后6个月血气分析示SaO2 85%,PaO2 60 mmHg,心功能Ⅲ级,心脏彩超示三尖瓣中度返流.结论:肺动脉切开取栓和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佳祥;崔识远;谢周良;杨志远;程兆云;顾以茼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哮喘控制测试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测试量表在儿童临床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5名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按GINA治疗规范于治疗初期、1个月、3个月时测定FEVl%、PEF%并同时填写哮喘控制测试量表(12岁以上)或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4~11岁),并以FEV1%和PEF%数据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儿童哮喘控制测试与FEV1%和PEF%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分析儿童哮喘控制测试与FEV1%和PEF%的相关程度和可信度检验.结果: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和FEV1%、PEF%具有良好的趋同性和一致性(P<0.01),具有明显相关性,且儿童哮喘控制测试与PEF%的相关性较FEV1%相关性高.结论: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完全可应用于儿童临床工作中,可与肺功能监测联合应用,并可在基层无肺功能医疗机构单独应用于评价哮喘状况.

    作者:高俊兴;林荣军;车淑玉;刘小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