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吕中伟;张家兴;侯仁华;徐家华;蔡海东;袁雪宇
目的:探讨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阻塞的心电图特征.方法:57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指标A(ST<,Ⅲ>抬高>ST<,Ⅱ>抬高)、指标B(ST<,avL>降低>ST<,Ⅰ>降低)、指标C(指标A+B均阳性)以及指标D(指标A+B均阴性),预测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阻塞的临床意义.结果:在右冠状动脉阻塞组心电图指标A、B、C阳性率明显高于左回旋支阻塞组.当两项均具备时,判断右冠状动脉梗死的正确率达100%,而两项均不具备时,判断左回旋支梗死的正确率为100%.结论:根据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可以简便准确地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是右冠状动脉还是左回旋支动脉.
作者:卢辉;茶春喜;姚建平;杜晓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千粉剂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时照组,观察组采用吸入布地奈德/福奠特罗干粉剂160/4.5 μg/次,2次/d;对照组采用吸入布地奈德干粉剂400 μg/次,2次/d.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无症状天数的增加及肺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为控制哮喘的较好药物,两者有协同互补效应,有效改善肺功能,增加哮喘无症状天数,疗效优于单一应用糖皮质激素.
作者:赵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序贯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注射液0.4 g,1&/d;对照组28例,静脉滴注头孢呋辛1.5 g,2次/d,两组症状明显改善后改同类药继续口服,疗程7~10 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1.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4%和76.5%,两组临床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和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序贯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巍巍;孙维颖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肺癌患者的支气管镜下改变与其临床表现、病理分型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支气管镜检查取材确诊的<25岁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镜下以新生物及黏膜浸润改变等直接征象为主;病理分型以鳞状细胞癌多,其次为小细胞癌,腺癌;病变部位以右中叶居多,其次为左主、左下支气管.结论:青少年肺癌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支气管镜是其重要诊断手段.
作者:宋敏;胡成平;顾其华;肖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斑秃患者皮损中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探讨其表达在治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25例临床诊断为治疗抵抗斑秃患者为治疗组,26例外科手术切取健康皮肤的患者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治疗组斑秃皮肤与对照组皮肤糖皮质激素受体-α、糖皮质激素受体-β的表迭数量、强度和分布特点.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表皮各层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强度及数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受体-β在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及数量与是否产生治疗抵抗密切相关.
作者:赵璐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外科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方法:临床观察复杂性肛瘘患者41例,采用切开保留括约肌挂线术、切缝内口引流术、瘘管摘除缝合术、瘘管旷置术等方法手术治疗,观察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高住复杂性肛瘘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仅2例复发,无发生肛门肛管变形,基本上恢复了肛门肛管的自然形态.结论: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内口并彻底清除,同时手术中小心括约肌不可完全离断.只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就能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聂洁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的诊治经验.方法:12例原发性腰椎间盘炙患者,均应用综合保守治疗,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随访1~4年,10例恢复正常生活,2例仍残有腰腿痛,于1年后因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而治愈.结论:充分认识椎间盘炎的主要特征和谤因,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早期确诊较困难,C反应蛋白是敏感性指标之一,MRI有特异性改变;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清义;孙承东;白晓丹;关富龙;周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与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7例,分单纯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组40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47例,其中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无舒张功能不全21例,伴舒张功能不全26例.另有33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B型脑钠肽.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血浆B型脑钠肽显著高于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组(P<0.05),同时伴舒张功能不全组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显著高于无舒张功能不全组患者(P<0.05),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组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合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升高,B型脑钠肽检测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作者:田艳萍;杨秀玲;牛殿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比较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与125Ⅰ粒子联合5-FU缓释粒子同步组织间植入对小鼠皮下肝癌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4只BALB/C小鼠皮下移植肿瘤细胞H22建瘤,荷瘤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A组为125Ⅰ粒子治疗组,B组为5-FU缓释粒子治疗组,C组为联合125Ⅰ粒子和5-FU缓释粒子治疗组,D组为对照组.连续观察25 d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大小,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NA、FAS的表达.结果:观察25 d,3个治疗组的小鼠存活率、平均肿瘤体积、病理分别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25Ⅰ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反映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125Ⅰ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持续照射可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125Ⅰ联合5-FU缓释粒子同步植入疗效更好,方法可行.
作者:夏伟;吕中伟;张家兴;侯仁华;徐家华;蔡海东;袁雪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检查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的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19例,腹部交感神经链3例,后纵隔交感神经链2例.CT特点: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部分跨中线生长,多数肿瘤体积较大,肿瘤密度多不均匀,可见宽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及斑块、沙砾状高密度钙化影;肿瘤易侵犯邻近结构,可包埋大血管,淋巴结转移多见,可见骨转移及硬脑膜转移,可见主动脉壁密度明显高于其内血液.化疗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其内钙化影浓聚并增大.结论: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前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永强;罗泽斌;郁成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45例40~44岁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诊断性刮宫后口服米非司酮12.5 mg,1次/d,连服3个月;治疗前后测血清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睾酮、催乳素6项激素和血红蛋白.结果:所有患者服药期间均闭经;血红蛋白明显提高(P<0.05);停药随访半年子宫出血复发率24.2%.结论: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效果确切,但复发率较高.
作者:辛峰;武传中;赵彦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在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定位下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间断或连续摄影观察,检查结束后进行数据处理,图像三维重建,观察失功的内瘘的血管狭窄情况或血栓的数量以及位置.在内瘘原吻合口稍上方切开瘘管,选用大小恰当的Fogarty导管,在球囊萎瘪的状态下轻柔地插入血管腔,导管穿过血栓或狭窄部位,注入肝素盐水使导管膨胀,利用水囊对栓子的牵拉作用将血栓取出.结果:40例患者34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成功,血液透析时血流量可达200 mL/min以上.其中长期随访31例,随访12~38个月,3例再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分别发生在术后第14、20、37个月.结论: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定位下Fogarty导管取栓术应用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尤其是离瘘口较远的血栓效果良好延长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作者:陈舜杰;陆玮;季刚;黄海东;单剑萍;蒋更如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双羟基黄酮醇对缺血后冠脉内皮功能的作用以及评价其对致死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测定意识清醒、无应激状态下绵羊的冠状血管对不同浓度静脉输注的乙酰胆碱的反应,闭塞冠状动脉1 h然后进行7 d的连续再灌注,再灌注的同时进行双羟基黄酮醇或vehicle的治疗,测定缺血状态下和再灌注开始后的血液动力学指数和局部心肌收缩力,评估冠脉血管对乙酰胆碱的反应,并心脏测量梗死面积.结果:(1)双羟基黄酮醇处理后可预防心率上升,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在再灌注过程中的升高幅度;(2)乙酰胆碱引起的浓度依赖性心率、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传导力的上升并不受到双羟基黄酮醇的处理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3)双羟基黄酮醇处理后梗死面积显著缩小;(4)双羟基黄酮醇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危险心肌边缘区域的局部心肌血流.结论:双羟基黄酮醇可显著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延长缺血后心肌再灌注中可显著改善内皮功能,可显著减弱危险心肌边缘区局部血流量的进行性损伤.
作者:刘洁;王胜;王光花;王良旭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喉罩与气管导管用于全麻时的不同效果.方法:拟于全麻下手术的妇科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喉罩与气管导管进行通气,全麻诱导和维持所用药物相同,比较两纽王入喉罩或插入气管导管所需时间、一次置八成功率、咽喉痛的发生率和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气管导管组较喉罩组置入导管所需时间长、术后咽喉痛发生率高(P<0.05);插入和拔除气管导管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分别高于置入和拔除喉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置八和拔除操作更简便,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并发症少.
作者:茹六合;贺海华;杨红军;王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应用玻璃酸钠加膝关节周围痛点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方法:膝关节周围痛点一次性应用抗炎镇痛液注射:膝关节腔内有积液者先抽出积液;炎症较重者先进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控制后,自膝关节外上方或外膝眼处穿刺,达关节腔内后注入玻璃酸钠液2~2.5 mL(20~25 mg),1次/周,连用5次.结果:本组54例,77膝,治疗后,经4~24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定:优31膝、良33膝、差9膝,无效4膝,总优良率为83.12%.结论:应用玻璃酸钠加局部注射治疗,创伤小,不影响日常生活,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改成;张国平;杨娜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腹腔镜组)患者及26例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开腹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较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李诗杰;秦长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阿托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规律.方法:观察49例有机磷中毒患者的阿托品首次应用及治疗过程中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结果:治疗过程中随着阿托品用量的增加,体温、脉搏呈上升趋势,血压逐渐下降.结论:观察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过程中体温、脉搏、血压变化的规律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阿托品,及时抢救患者.
作者:徐冬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浆游离DNA含量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2例宫颈癌、20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Ⅲ患者和20例健康妇女的外周血.用微量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DNA,用双链DNA高敏试剂盒和荧光仪测定血浆DNA含量.结果:宫颈癌患者的血浆DNA水平(15.14±7.10)ng/mL明显高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Ⅲ(8.10±3.06)ng/mL和正常对照组(7.60±3.87)ng/mL(P<0.05),宫颈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Ⅲ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Ⅰ期宫颈癌患者的血浆DNA水平(12.78±5.58)ng/mL明显高于正常和宫颈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组(P<0.05),Ⅱ~Ⅲ期患者的血浆DNA水平(17.99±7.81)ng/mL明显高于Ⅰ期组(P<0.05).Ⅰ~ⅡA期患者中,肿块直径>4 cm者的血浆DNA水平(15.60±6.13)ng/mL明显高于肿块直径<4cm者(9.68±2.84)ng/mL(P<0.05).以正常对照者血浆DNA水平的95%可信区间上限15.70 ng/mL为界值,其诊断的敏感性为38.10%,特异性为92.50%,阳性预测值为84.21%,阴性预测值为58.73%.结论:宫颈癌患者的血浆DNA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血浆DNA水平可能有助于宫颈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关婷;叶长烂;张宏斌;江悦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根治手术1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发生皮辨坏死39例,其中纵切口33例(33/130),横切口6例(6/54).坏死范围:<2 cm2者12例,2~5 cm2者23例,>5 cm2者4例.坏死部位:切口中段34例,腋前区5例.结论:皮瓣的合理设计及缝合张力,皮瓣的厚度及游离范围,引流管的通畅,电刀的正确使用及适当的加压包扎等是预防皮辨坏死的重要因素.
作者:仵民宪;林海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复合氯胺酮用于术后患者自控皮下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ASA Ⅰ~Ⅱ级择期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镇痛液100 mL中加芬太尼1 mg;Ⅱ组镇痛液lOo mL中加高乌甲素28 mg;Ⅲ组镇痛液100 mL中加高乌甲素28 mg、氟胺酮300 mg.记录各组术后TO(10 min)、T1(2 h)、T2(12 h)、T3(24 h)、T4(36 h)、T5(48 h)时疼痛评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比较镇痛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结果:术后T1、T2、T3、T4时VAS在同一时点Ⅰ、Ⅲ组显著优于Ⅱ组(P<0.05),Ⅰ、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满意度显著低于Ⅰ、Ⅲ组(P<0.05),Ⅰ、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Ⅰ组(P<0.05).结论:高乌甲素复合氯胺酮用于自控皮下镇痛效果确切,且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沈彦坡;李艳艳;曹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