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体会

刘云贺;李永涛;刘学亮

关键词:直肠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同期直肠癌手术治疗的1.5%(6/400),左侧4例,右侧2例.术后早期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均为截石体住手术,平均发生于术后第10 d;1例2年后发生;表现为下肢肿胀6例.均得到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早期用祛聚、抗凝和溶栓治疗后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并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根治术后放化疗联合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预后分析.方法:治疗组为2005年1月-2007年1月接受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的Ⅰ b~Ⅱ期(FIGO分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宫颈癌根治术.于根治术后2~3周,化疗第1疗程;再行放射治疗,放疗中每周加化疗1次,方案为DDP 30~40 mg;再化疗3~8个疗程.对照组选取1999年一2002年Ⅰ b~Ⅱ期(FIGO分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50例,均为根治术后来治疗或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者.结果:治疗组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50%,63.42%,59.63%,对照组的1.2,3年无瘤生存率为73.57%,58.67%,40.17%.两组比较,治疗组3年无瘤生存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盆腔复发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27%)(P<0.01);远处转移率无显著下降(15%比18%)(P>0.05).结论:宫颈癌淋巴结阳性患者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能提高3年无瘤生存率,降低盆腔复发率.

    作者:梁爱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波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彩超检查对甲状腺结节性质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甲状腺内结节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良性甲状腺结节钙化与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钙化发生率与鉴别依据.结果:12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良性结节者116例,20例结节内有钙化灶,占17%;恶性结节者10例,结节内有钙化者8例.占80%.超声检查发现:恶性结节中钙化多为针尖样、散在或局限性分布,直径约2 mm.结论:超声检查甲状腺内结节钙化现象对区别结节性质有一定价值.

    作者:牛媛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ICU中的应用

    支气管镜的应用至今已有38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在气管、肺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禁忌证范围亦日趋缩小,近年来更广泛的被应用于危重病监护病房中.它除了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外,更多地以治疗为目的,如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中的应用,吸除分泌物和黏液栓、解除肺不张等.

    作者:张骅;张民;徐鹏;苏仁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膝前外侧弧形切口辅以内侧髁直切口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得疗效例.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粉碎性骨折得临床资料38例.结果:疗效按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4例,良16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79%.结论:采用膝前外侧弧形切口辅以内侧髁直切口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不仅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好,利用双钢板可增加骨折稳定性,有利于恢复胫骨平台高度,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杨峰;吴利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38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旋前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8例三踝骨折进行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23例,旋前外旋型15例,采用内外侧切口,同时显露内外后踝,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后、外、内踝和下胫腓联合.结果:全部获得随访,优23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结论:踝关节的解剖复位可获得满意临床结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作者:伍正根;徐伟;吴振岭;丁茹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置管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分析与导管性茵血症相关的治疗与护理因素.方法:选择行中心置管的患者79例,观察年龄、性别、置管位置、放置时间、血流量情况、穿刺点的分泌物及血培养,与导管菌血症的关系.结果:导管性茵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置管位置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血流量、置管时间长短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对于血流量不好,置管时间2周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感染指征.

    作者:常淑莹;程巧玲;马灵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重度肾积水的预后因素评价

    目的:探讨预测重度肾积水肾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方法:对46例肾脏不同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重度肾积水肾脏行术前检测.结果:保肾手术33例,肾切除13例(25.5%),切除肾术前检测尿pH值7.4,经皮穿刺引流尿量第1周内平均<400mL/24 h;尿pH值7.4,引流观察无明显下降,经B超检查肾实质厚度<2 mm且肾盂穿刺引流后,B超动态观测肾实质厚度亦无明显增加.保肾者经6个月~2年随访32例,28例肾功能恢复到Ⅰ~Ⅱ级,4例手术切除无功能肾;切除肾病理检查肾皮质菲薄.大部分<2 mm,光镜下无正常肾小球及肾小管.结论:不能仅凭IVP或CT等影像学检查来判断梗阻肾脏有无功能,术前应综合分析各项检测指标,以判断肾功能的可复性.其中尿pH值、肾实质厚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惠肾动态1周以上测定的尿pH值7.4、肾实质厚度<2 mm、尿量平均<400 mL/24 h时,可作为患肾功能不可复的参考指标.

    作者:孙波;董文奎;高风雷;吴曦;曹立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离体兔心脏Langendorff逆向流下室颤与选择性心室肌电隔离

    目的:研究以选择性射频消融形成心室肌电隔离区域,分析其电生理效应、室颤诱导能力,并判断该区域是否为维系心律失常、室颤存在的必要条件.方法:以单管法制备离体兔心脏逆行Langendorff灌流模型计20例.按射频消融部位分为4组(n=5),经导管作V型线性消融以形成心室肌电隔离.心室肌射频消融前后分别记录分析室颤的电生理特征和心室肌电隔离区域内外的诱导能力.结果:各组离体心脏心室肌射频消融厚度与环射频消融区域范围所占心脏表面积百分比相似(P>0.05).仅第4组3例形成环消融区内完全电隔离;其余形成环消融区内部分电隔离.3例完全电隔离者中,均不能在环消融区内诱发出室颤(与基线相比P<0.05);而除1例外,其余均可在环消融隔离区外起搏刺激诱发出室颤(与基线相比P>0.05).在部分电隔离者中,环消融区内只诱发出非持续性室颤;环消融隔离区外均可起搏刺激诱发出室颤(与基线相比P>0.05).结论:离体兔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选择性心肌电隔离试验显示完全或部分电隔离可以避免在这些区域内诱导室颤或持续性室颤,但不能避免在残留心肌中诱导室颤.实验所选各心肌区域不是维系室颤存在的必要条件.

    作者:方根强;李毅刚;孙健;王君;韩丽;卢维晟;段俊丽;潘志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体会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同期直肠癌手术治疗的1.5%(6/400),左侧4例,右侧2例.术后早期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均为截石体住手术,平均发生于术后第10 d;1例2年后发生;表现为下肢肿胀6例.均得到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早期用祛聚、抗凝和溶栓治疗后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并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作者:刘云贺;李永涛;刘学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HPV16、18型检测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筛查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本院妇科门诊进行宫颈疾病筛查840例,采用PCR技术检测高危型HPV16、18型DNA检测后,420例采用传统涂片法,420例采用液基法.以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或子宫切除术后宫颈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3种筛查宫颈病变的方法,测定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同时对比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HPV16及HPV18感染的比率,评价HPVl6及HPVl8检测的意义.结果:HPV检测可提高宫颈细胞学筛查宫颈病变的效率.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级别的增加.HPVl6阳性率明显高于HPVl8阳性率.结论:HPV16及HPV18型检测,可浓缩宫颈癌高风险人群,可提高宫颈细胞学筛查宫颈病变的效率;可预测宫颈病变.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级别的增高,其HPV16感染的阳性率高于HPV18,说明HPV16致癌性高于HPV18型.

    作者:伊玉萍;伊兰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各种病理类型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20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无住院死亡,2例出现合并症,主要为霍纳综合征和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多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为良性肿瘤,经X线胸片或CT可明确诊断.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完整切除术后较少复发,恶性神经源性肿瘤预后不良.

    作者:陈武;魏健体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7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按其大小将87例患者分为三组,连续服用替米沙坦3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使用替米沙坦8周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36个月后,三组的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三组治疗后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桔抗剂替米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进展.

    作者:赵勇;张书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装置研究

    目的:比较传统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后辫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过去二尖瓣置换术170例,其中传统二尖瓣置换术57例为A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113例为B组,观察围术期多巴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测定的LAD、LVEDD、LVESD、LVEF、LVFS等指标与术前对比改善情况.结果: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组.结论:二尖瓣置换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助于术后心功能改善和长期改善心功能.

    作者:杨斌;梁巧茹;王立成;李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经皮微创 Gamma 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Gamma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进行经皮Gamma钉内固定术.根据切口情况、全身情况以及合并骨质疏松的程度决定何时下床活动及负重量的大小.结果:随访3~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碗关节功能优良率94%.未出现股骨干骨折、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及退出,无锁钉及主钉断裂,但1例出现轻度的髋内翻.结论:经皮Gamma钉固定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损伤小、出血少、固定牢固,患者下床早等优点.Gamma固定钉是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姬磊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脑外护皮膜在股骨中上段手术血液回收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如何将股骨中上段手术术野出血大量的回收再利用.方法:380例股骨中上段手术患者应用脑外护皮膜联合AT-2000型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液回收.结果:380例中370例术野出血量几乎全部被回收,满足了患者术中有效循环血量的维持和生命体征的稳定.结论:脑外护皮膜联合AT-2000型自体血液回收机,应用到股骨中上段手术中进行自体血液回收,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作者:符继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Barrett 食管32例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32例Barrett食管患者行氩离子凝固术,功率为60W,术后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在治疗后2~6个月复查胃镜,若病理提示仍有柱状上皮存在,再次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直至Barrett食管黏膜完全消除.结果;胃镜下27例(84.4%)病灶消失,4例(12.5%)原病灶处可见岛状Barrett食管样改变,再次行氩离子凝固术,1例(3.1%)发现重度异型增生而行手术治疗.1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疼痛症状(56.3%),1例出现吞咽痛(0.3%),未见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Barrett食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高山;陈香;丁祥武;许东强;陈秀记;王合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适合剂量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适合剂量、效果厦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尿激酶150万U、200万u、250万u进行静脉溶栓,观察冠脉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0万u组与150万u、200万u组相比冠脉再通率明显提高.接近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再通率,而急性期的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尿激酶250万u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合适的剂量.

    作者:肖玉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VEGF在肝纤维化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肝组织TGF-β1及VEGF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TGF-β1及VEGF的表达.结果:随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形成,TGF-β1及VEGF表达逐渐增强(P<0.01).结论:肝组织中TGF-β1及VEGF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和治疗早期肝纤维化的重要指征.

    作者:郭艳萍;杨广英;王建君;姜黄;李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经口硬腭入路切除斜坡脊索瘤

    目的:探讨斜坡中线区脊索瘤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经口硬腭入路切除7例巨大斜坡脊索瘤,介绍手术方法和疗效随访.结果:本组脊索瘤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经口硬腭八路,切除斜坡中线生长的脊索瘤,是一种疗效满意的手术入路.

    作者:周志敏;羊正祥;吴德权;邵云;浦毅;唐永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按Evans-jensen分类.ⅡA型7例.ⅡB型9例,Ⅲ型6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半髋关节置换16例.结果:21例随访3~18个月,患者术后1个月负重行走,无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下沉松动,无脱位,未出现髋内翻.1例行走髋关节疼痛.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5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4%.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能早期负重等优点.

    作者:王坤堂;李文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