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置管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

常淑莹;程巧玲;马灵草

关键词:血液透析, 中心置管, 感染
摘要:目的:分析与导管性茵血症相关的治疗与护理因素.方法:选择行中心置管的患者79例,观察年龄、性别、置管位置、放置时间、血流量情况、穿刺点的分泌物及血培养,与导管菌血症的关系.结果:导管性茵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置管位置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血流量、置管时间长短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对于血流量不好,置管时间2周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感染指征.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造影致心室颤动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发生心室颤动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1993年3月-2008年6月10 082例冠脉造影,其中发生心室颤动2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器械选择及预后情况.结果:10 082例冠脉造影发生心室颤动24例,发生率为0.23%,经股动脉途径发生率略低于经桡动脉途径发生率(0.19%vs0.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颤动多发生于右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的痉挛.阻塞是导致心室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术者经验相对不足,操作不够规范及对心电、动脉压力曲线观察、注意不够.经有效除颤一般均可恢复正常.结论:冠脉造影时经严格操作VF大多可以避免,发生后经及时心肺复苏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陈岩;高传玉;黄克钧;牛振民;杨宏辉;李牧蔚;陈保利;朱中玉;刘煜昊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联合反应停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联合反应停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前瞻性设置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及不加用反应停,观察疗效.采用卡方检验完成全部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11例,总有效率72.73%.对照组11例.总有效率36.36%(X2>=2.205,P<0.01).以不输血血红蛋白上升30 g/L为判断标准,治疗组8例有效者中.治疗4周内显效4例,4~8周显效3例,8~12周显效1例.对照组4例有效者中,1例治疗4周内显效,3例治疗12周后开始显效.反应停治疗的11例患者中,5例口干,2例皮疹,3例有嗜睡,5例便秘,转氨酶升高2例,水肿1例,均能耐受.无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反应停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

    作者:张桂芳;沙信山;缪韦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7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按其大小将87例患者分为三组,连续服用替米沙坦3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使用替米沙坦8周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36个月后,三组的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三组治疗后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桔抗剂替米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进展.

    作者:赵勇;张书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离体兔心脏Langendorff逆向流下室颤与选择性心室肌电隔离

    目的:研究以选择性射频消融形成心室肌电隔离区域,分析其电生理效应、室颤诱导能力,并判断该区域是否为维系心律失常、室颤存在的必要条件.方法:以单管法制备离体兔心脏逆行Langendorff灌流模型计20例.按射频消融部位分为4组(n=5),经导管作V型线性消融以形成心室肌电隔离.心室肌射频消融前后分别记录分析室颤的电生理特征和心室肌电隔离区域内外的诱导能力.结果:各组离体心脏心室肌射频消融厚度与环射频消融区域范围所占心脏表面积百分比相似(P>0.05).仅第4组3例形成环消融区内完全电隔离;其余形成环消融区内部分电隔离.3例完全电隔离者中,均不能在环消融区内诱发出室颤(与基线相比P<0.05);而除1例外,其余均可在环消融隔离区外起搏刺激诱发出室颤(与基线相比P>0.05).在部分电隔离者中,环消融区内只诱发出非持续性室颤;环消融隔离区外均可起搏刺激诱发出室颤(与基线相比P>0.05).结论:离体兔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选择性心肌电隔离试验显示完全或部分电隔离可以避免在这些区域内诱导室颤或持续性室颤,但不能避免在残留心肌中诱导室颤.实验所选各心肌区域不是维系室颤存在的必要条件.

    作者:方根强;李毅刚;孙健;王君;韩丽;卢维晟;段俊丽;潘志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波姆光联合奥平栓治疗宫颈糜烂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147例宫颈糜烂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采用波姆光联合奥平栓治疗,对照组73例采用微波治疗,根据情况辅以云南白药局部涂敷.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症状及宫颈糜烂程度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波姆光联合奥平栓治疗宫颈糜烂效果好.

    作者:贾晓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平顶山市 2969 名学龄前儿童视力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情况,及早开展学龄前儿童弱视防治,加强视力保健.方法:采用分层组群的抽样方法对幼儿园2969名5~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进行筛查,视力异常者到本院眼视光科进一步确诊治疗.结果:2969名受检学龄前儿童中视力异常检出率为42.5%,随年龄增长其发生率下降(P<0.05),弱视患病率为17.4%.结论: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高,应引起重视,对视力不良的学龄前儿童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吕万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糖尿病足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将糖尿病足患者30例和糖尿病无足病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糖尿病患者足病患病率为2.54%,其中56.67%有明显诱因;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血压、胆固醇、血浆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gner分级3级以下的糖尿病足患者疗效好,4级以上疗效差.结论: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是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足病患者常伴有蛋白质营养不良,且病情在Wagner分级3级以下者疗效好.

    作者:向茜;蔡艳;李万碧;白云霞;张永新;廖红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适合剂量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适合剂量、效果厦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尿激酶150万U、200万u、250万u进行静脉溶栓,观察冠脉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0万u组与150万u、200万u组相比冠脉再通率明显提高.接近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再通率,而急性期的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尿激酶250万u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合适的剂量.

    作者:肖玉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99mTc-MDP骨扫描和肿瘤标记物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99mTc-MDP骨扫描和肿瘤标记物在初诊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的意义.方法:对165例初诊不同组织类型肺癌患者行99mTc-MDP骨扫描,并收集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标本,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4项指标的水平.结果:在初诊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腺癌发病率为42.27%,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35.9O%,鳞癌骨转移发生率为19.44%;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均值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细胞角蛋白19片段在肺鳞癌、肺腺癌和病理类型不明的患者中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癌胚抗原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在肺鳞癌灵敏度较高,血清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25在肺腺癌的灵敏度较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血清癌胚抗原在肺鳞腺癌中的灵敏度较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糖类抗原125在小细胞肺癌的灵敏度较高,在组织类型不明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25有较高的灵敏度.选择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肺鳞癌、肺腺癌、肺鳞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阳性率均>75%.结论: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腺癌发病率高,也易发生骨转移,鳞癌次之;4种肿瘤标记物的特异度均较高,但灵敏度各不同.联合检测4种肿瘤标记物对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诊断更有价值.

    作者:冯雪凤;许守林;施鸣;郭万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体会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同期直肠癌手术治疗的1.5%(6/400),左侧4例,右侧2例.术后早期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均为截石体住手术,平均发生于术后第10 d;1例2年后发生;表现为下肢肿胀6例.均得到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早期用祛聚、抗凝和溶栓治疗后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并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作者:刘云贺;李永涛;刘学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隙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为2.5~7 cm,平均4.2 cm,分别位于左肾5例、右肾6例,肾上极4例、肾下极5例、肾中极2例.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大体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淡黄或棕黄色,质地均匀,2例肿瘤中央可见白色星芒状瘢痕样病灶,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其CT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作者:祝兴旺;金玮;宋永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经口硬腭入路切除斜坡脊索瘤

    目的:探讨斜坡中线区脊索瘤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经口硬腭入路切除7例巨大斜坡脊索瘤,介绍手术方法和疗效随访.结果:本组脊索瘤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经口硬腭八路,切除斜坡中线生长的脊索瘤,是一种疗效满意的手术入路.

    作者:周志敏;羊正祥;吴德权;邵云;浦毅;唐永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膝前外侧弧形切口辅以内侧髁直切口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得疗效例.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粉碎性骨折得临床资料38例.结果:疗效按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4例,良16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79%.结论:采用膝前外侧弧形切口辅以内侧髁直切口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不仅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好,利用双钢板可增加骨折稳定性,有利于恢复胫骨平台高度,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杨峰;吴利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在过敏性鼻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中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IL-2、IL-6水平在过敏性鼻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卫益颗粒治疗有效患者36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IL-2、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后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L-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MP、cGMP、IL-2、IL-6等免疫学指标可以作为过敏性鼻炎治疗的疗效评价指标.

    作者:刘志昂;阳丽华;高慧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装置研究

    目的:比较传统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后辫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过去二尖瓣置换术170例,其中传统二尖瓣置换术57例为A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113例为B组,观察围术期多巴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测定的LAD、LVEDD、LVESD、LVEF、LVFS等指标与术前对比改善情况.结果: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组.结论:二尖瓣置换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助于术后心功能改善和长期改善心功能.

    作者:杨斌;梁巧茹;王立成;李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直立倾斜试验的倾斜时程探讨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的倾斜时程.方法:对418例受检者先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对其中286例阴性者,再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然后对二者阳性病例的倾斜时程资料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基础直立倾斜试验的阳性率是31.58%(132/418),其倾斜时程<25 min者占阳性病例的90.91%(120/132).26~30 min者仅占9.09%(12/132),二者共占100.00%(132/132).舌下舍化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的阳性率是65.73%(188/286),其倾斜时程<10 min者占阳性病例的75.53%(142/188),11~20min者占24.47%(46/188),二者共占100.00%(188/188).结论:基础与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的倾斜时程上限分别以30 min与20 min为宜.

    作者:路明慧;秦巧云;赵桂华;徐金义;王焕霞;王文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肝硬化判别评分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肝硬化判别评分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17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检查,并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用ROC曲线评价肝硬化判别评分诊断无或轻度肝纤维化(S0/S1)、显著肝纤维化(S2/S3/S4)、严重肝纤维化(S3/S4)和肝硬化(S4)的能力.结果:S4的肝硬化判别评分明显高于S0、S1、S2和S3(P<0.01);肝纤维化分期和肝硬化判别评分的相关系数rs=0.375(P<0.01);肝硬化判别评分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的面积0.726,阳性预测值95.3%,肝硬化的AUC 0.814,阴性预测值96.5%,严重肝纤维化的AUC仅有0.626,敏感度38.8%.结论:肝硬化判别评分和肝纤维化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肝硬化判别评分可以用于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无显著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但对S2和S3的区分能力有限.

    作者:蒋忠胜;温小凤;柯柳;覃川;陈念;李敏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置管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分析与导管性茵血症相关的治疗与护理因素.方法:选择行中心置管的患者79例,观察年龄、性别、置管位置、放置时间、血流量情况、穿刺点的分泌物及血培养,与导管菌血症的关系.结果:导管性茵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置管位置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血流量、置管时间长短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对于血流量不好,置管时间2周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感染指征.

    作者:常淑莹;程巧玲;马灵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误诊原因.方法:将64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内科后明确诊断者64例,2例剖腹探查.结论: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较为多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杨惠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应用舒血宁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对照组应用维脑路通注射液50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代永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