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超引导下无水乙醇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时贵阁;郑兰兰;于红

关键词:肝癌, 彩超, 无水乙醇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无水乙醇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病理证实的肝癌43例,48个病灶,在彩超引导下据瘤体大小注入不同量的无水乙醇进行介入治疗,通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彩超、化验等情况,判断其疗效.结果:经彩超引导下注射无水乙醇的肝癌患者,在肿块大小、回声、血流状态及AFP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6%.结论:彩超引导下无水乙醇治疗肝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FFA、TNF-α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非大血管病变组29例和大血管病变组31例,与28名正常对照组比较,采用比色法测血清游离脂肪酸,ELISA法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增高(P<0.01),大血管病变组血清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与非大血管病变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组为整体,有无大血管病变为因变量Y(有=1,无=0),以肿瘤坏死因子-α、游离脂肪酸及其他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病程、收缩压、肿瘤坏死因子-α、游离脂肪酸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虎子颖;李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综合康复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残疾功能改善的作用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残疾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选择重症脑卒中患者80例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康复组患者入院后生命体征稳定48 h起即给予早期综合康复,病情好转或出院后恢复期继续给予社区或家庭综合康复与指导;对照组仅给予简单康复与指导.两组分别于1周内、1,3,6,12个月时用GCS、NIHSS、FMA、ADL进行阶段量化评分,所得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结果:两组间GCS在1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NIHSS、F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时A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A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残疾功能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杜远生;李伟;路峰;李英毅;范爱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抢救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的应用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作用和意义,建立一种有效的人工气道技术.方法:对5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重症患者采用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并进行人工机械通气.结果:在纤维支气管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56次例均一次成功,插管时间为30 s~2min,无喉痉挛、心跳、呼吸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术是一种安全、准确、有效、迅速建立人工气道的技术.

    作者:李永华;厉为良;杨玉波;吕丽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少年儿童脑内单发炎性肉芽肿的MRI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少年儿童脑内单发炎性肉芽肿的MRI成像特征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0.2 T安科OPEN MARKⅡ扫描机,选择SE序列,对所有经MRI首次检查的脑内球形或团状病变(病变径线界定≥2 cm者)的<18岁的少年儿童患者,采用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后复查的方法.共筛选认定102例脑内单发炎性肉芽肿患者,并对其MRI成像和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102例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为癫癎发作(大发作或小发作),无发热及其他临床体征;病变呈球形或团状,均位于皮层区或皮髓质交界区,病变信号均匀,T1WI与T2WI病变径线基本吻合,有72例于平扫时显示病变内囊泡,多为单发脑囊虫退变死亡期炎症所致;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炎治疗1个月后,病变均有吸收、缩小,无脓肿形成趋势.结论:少年儿童脑内单发炎性肉芽肿有特征性MRI表现,有良好的临床转归.

    作者:孙晓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理应激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观察心理应激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探讨心理应激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白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无应激组、生理应激组和心理应激组,每组6只,并制作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理应激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ICAM-1浓度;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主动脉内ICAM 1表达情况.结果:(1)心理应激组大鼠血清sICAM-1浓度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均P<0.05);(2)心理应激组大鼠升主动脉壁ICAM-1表达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均P<0.01);(3)血清sICAM水平与动脉壁内ICAM-1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47,P<0.01).结论:(1)心理应激可直接影响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2)在心理应激者可利用血液中炎症指标判定斑块局部的炎症状态进而推断其稳定性;(3)干预心理应激因素可能会预防动脉炎症的发生发展.

    作者:杨蕾;李牧蔚;高传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106例大肠平坦型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大肠平坦型病变的临床特征,以探讨对大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肠隆起型和平坦型病变,对其好发年龄、发生部位、直径、病理进行比较.结果:2966例患者中检出大肠病变939例,隆起型病变占58.68%(551/939),平坦型病变占11.29%(106/939).平坦型病变的平均年龄为(51±13.65)岁,隆起型病变平均年龄为(47±16.41)岁.平坦型病变直肠占33.96%,隆起型病变的直肠占21.786%.平坦型病变直径为(1 7±9.7)mm,隆起型为(28±7.3)mm.平坦型病变癌变率为4.72%,隆起型为3.09%.结论:大肠平坦型病变有恶变潜能,对其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势必会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

    作者:陶珊;卢青;姜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经阴道彩超在早期诊断异位妊娠中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阴道彩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为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手术或保守).方法:对保守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异位妊娠患者,临床症状,附件区包块二维及彩色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超声发现附件区孕囊4例,孕囊四周有彩环状或局灶性血流丰富区;附件区包块52例,49例在包块处探及局灶性血流丰富区;53例在局灶血流丰富区探及低阻力动脉血流频谱,32例探及盆腔无回声区.结论:经阴道彩超是目前早期诊断异位妊娠有价值的检测手段,滋养层周围性血流对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特异性.

    作者:王剑平;刘文波;赵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米非司酮,一种孕激素拮抗剂,临床广泛应用于避孕、终止妊娠等.他的很多临床应用取决于对卵巢的影响,包括抑制卵泡生长、抑制排卵、诱导黄体溶解、影响卵巢内分泌功能等.

    作者:朱俊彦;李卫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鼻内镜下中鼻甲黏-骨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中鼻甲黏骨膜瓣鼻内镜下修复鼻中隔穿孔12例.结果:11例一次手术成功,1例修补失败,总治愈率91.66%.结论:利用中鼻甲黏-骨膜瓣鼻内镜下修复鼻中隔穿孔方法简便,成活率高,疗效肯定.

    作者:陈靖;龚凤梅;李爱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榄香烯乳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和顺铂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生存质量和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A组)25例用榄香烯乳300mg/m2,对照组(B组)25例用顺铂50 mg/m2胸腔注射.结果:A组控制胸水有效率为88%,B组为60%(P<0.05),A组和B组的生存质量好转率分别为72%和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榄香烯乳胸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师国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女性绝育术后输卵管复通术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输卵管复通术后复孕率与绝育方法、部位、复通与绝育间隔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4年10月在本院实施输卵管复通术26例的复孕情况.结果:26例患者复通25例,复通率为96.15%,复孕24例,复孕率为92.31%.抽芯近端包埋法绝育术后复通复孕率高,输卵管峡部吻合术后复孕率高,绝育时间超过5年者,复通术的成功率低.结论:输卵管吻合术的复孕率与绝育方法、部位复通与绝育间隔的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熊安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肝硬化合并胆囊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胆囊病变的相关因素与临床特点.方法:对134例肝硬化中95例合并胆囊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70.9%;无性别差异;老年及肝功能差、门静脉内径≥13 mm、血浆白蛋白<35 g/L、存在腹水发生率高;肝硬化合并胆囊病变组死亡率高.结论:肝硬化合并胆囊病变发生率高;与肝功能损害、胆汁成分改变、脾功能亢进、内分泌及胆囊功能紊乱等有关;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是肝硬化的继发表现;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一项观察指标,宜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作者:孙雅君;陈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电图在胃食管反流病和冠心病中的鉴别诊断作用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鉴别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和冠心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2月-2006年2月,收集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58例,随机选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4例.在胸痛发作和治疗缓解后分别记录心电图,分析两组患者胸痛发作及缓解时心电图ST-T改变,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各类疾病心电图ST-T改变的百分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胃食管反流病与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时ST-T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冠心病患者胸痛发作时ST段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胃食管反流病中,以胆道疾病组ST改变百分率(14.29%)高.结论:胸痛发作时的心电图ST段改变在鉴别胃食管反流病与冠心病的中有重要临床意义;所有胃食管反流病中以胆道疾病组ST改变百分率高.

    作者:卓朝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联合应用波依定和依那普利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波依定和依那普利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波依定组(35例),依那普利组(40例),联合治疗组(45例).波依定组5 mg、依那普利组10mg,联合治疗组波依定5 mg+依那普利10 mg 1次/d,共6周.用药前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3组药物治疗第6周末24 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24 h平均收缩压、脉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1).单药波依定组与依那普利组对全天平均收缩压下降幅度分别为(24.6±13.5)mmHg和(23.6±7.3)mm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对全天平均收缩压下降幅度为(31.8±1 5.4)mmHg,与两单药治疗组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联合组的有效率和达标率较单药治疗组有明显提高(P<0.01),但单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波依定及依那普利较单独应用波依定与依那普利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好且安全性好.

    作者:贾广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规律.方法:对2000-2005年收治的277例60岁以上急性脑血管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血管病的发病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基础病因、发病时间密切相关.结论: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有发病规律,防治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疾病是防止急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威;王利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组人p53腺病毒提高胃癌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p53腺病毒增加胃癌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作用.方法:重组人p53腺病毒感染胃癌细胞BGC-823,Westcrn blot法检测p53蛋白在胃癌细胞中高表达;MTT法测定重组人p53腺病毒单独及联合顺铂用药的不同浓度处理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结果:重组人p53腺病毒感染BGC-823 48 h,p53蛋白在BGC-823中高表达,并产生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顺铂用药增加顺铂的敏感性,有剂量时间的依赖性.结论:腺病毒介导p53基因感染BGC-823细胞诱导凋亡并增加胃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为p53基因治疗与胃癌化疗临床结合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王晚萍;周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性别差异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肾脏的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肾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很高,严重危害着健康.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性别差异,并且揭示了雌激素的肾脏保护作用以及雄激素或者雌雄激素比例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比雌激素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青云;邵凤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方法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纳洛酮、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将应用氨茶碱2 d后仍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102例,随机分为3组,各34例,分别给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纳洛酮、氨茶碱治疗3 d,对三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总有效率为97.1%,纳洛酮组、氨茶碱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5%、61.8%.经χ2检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与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纳洛酮组、氨茶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纳洛酮、氨茶碱.

    作者:袁显文;高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支原体肺炎48例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误诊原因.方法:对508例支原体肺炎中的48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病年龄越小(<5岁),临床特点越不典型,易误诊为呼吸系统其他疾病.结论:总结小儿支原体肺炎常见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率.

    作者:苏爱芳;梁世鹏;孙旭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K34βE12、P63和PSA、P504S在前列腺穿刺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K34βE12、P63和PSA、P504S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K34βE12、P63、PSA、P504S在前列腺癌与增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前列腺癌CK34βE12、P63、PSA、P504S的表达率分别为9%、9%、100%、97.7%;前列腺增生CK34βE12、P63、PSA、P504S的表达率分别为88.9%、94%、97%、5.6%.前列腺癌与增生比较,CK34βE12、P63S、P504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SA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34βE1 2、P63、PSA、P504S联合标记,可以鉴别前列腺的良、恶性病变,提高前列腺癌的正确诊断率.

    作者:张子杰;李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