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大咯血

顾洪;李立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 栓塞, 咯血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大咯血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例大咯血患者用明胶海绵颗粒或PVA栓塞支气管动脉,其中支气管扩张9例、肺癌5例、结核4例、支气管动脉畸形1例、手术损伤支气管动脉1例.行动脉造影确定出血血管后,用明胶海绵或PVA栓塞支气管动脉致其闭塞为止.结果:即时止血17例,3例明显减少,随访6个月~5年,再出血3例.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胸痛、胸闷栓塞后反应,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方法,效果确切,止血迅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彩超引导下无水乙醇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无水乙醇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病理证实的肝癌43例,48个病灶,在彩超引导下据瘤体大小注入不同量的无水乙醇进行介入治疗,通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彩超、化验等情况,判断其疗效.结果:经彩超引导下注射无水乙醇的肝癌患者,在肿块大小、回声、血流状态及AFP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6%.结论:彩超引导下无水乙醇治疗肝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时贵阁;郑兰兰;于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瑞格列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初诊未经降糖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瑞格列奈(诺和龙)0.5~1.0 mg/次,3次/d,共16周.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58例经瑞格列奈治疗的患者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降低(P<0.05),空腹胰岛素水平亦略有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明显增加,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瑞格列奈可显著降低血糖,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缓解胰岛素抵抗.

    作者:宁小方;郭辉;邵振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K34βE12、P63和PSA、P504S在前列腺穿刺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K34βE12、P63和PSA、P504S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K34βE12、P63、PSA、P504S在前列腺癌与增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前列腺癌CK34βE12、P63、PSA、P504S的表达率分别为9%、9%、100%、97.7%;前列腺增生CK34βE12、P63、PSA、P504S的表达率分别为88.9%、94%、97%、5.6%.前列腺癌与增生比较,CK34βE12、P63S、P504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SA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34βE1 2、P63、PSA、P504S联合标记,可以鉴别前列腺的良、恶性病变,提高前列腺癌的正确诊断率.

    作者:张子杰;李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目的:总结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27例老年人腹部手术的临床资料,治疗组285例术后给予一定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对照组242例未给予任何预防措施.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占1.1%,对照组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占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方法可明显降低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作者:杨大业;陈静;张德巍;谢强;孙玉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放射性脑病相关发生因素低场MR研究

    目的:探讨放射性脑病影像学改变及其与诸多相关因素的发生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放射治疗的154例患者脑部病灶的低场MRI征象,分析其表现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放射性脑病异常影像学表现与照射面积、照射剂量、照射疗程以及联合应用化疗有相关性.结论:低场MRI能够为临床放射性脑病的影像诊断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陈颖;李娜;贾守强;王永秀;孙慧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侵袭性肺曲菌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老年女性,77岁,因发热、乏力6 d,行走时双下肢无力3 d入院.入院前6 d出现低热、乏力、食欲减退,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8.7×109/L,中性粒细胞88.7%,红细胞4.42×1012/L,血红蛋白132 g/L,血小板217×109/L,X线胸片示双下肺肺炎,诊断细菌性肺炎,给予强力阿莫仙静点2.4 g,2次/d,共用6次,症状无明显好转,仍低热、双下肢无力,偶有咳嗽、咳白痰.

    作者:谢晓玮;文仲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清FFA、TNF-α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非大血管病变组29例和大血管病变组31例,与28名正常对照组比较,采用比色法测血清游离脂肪酸,ELISA法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增高(P<0.01),大血管病变组血清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与非大血管病变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组为整体,有无大血管病变为因变量Y(有=1,无=0),以肿瘤坏死因子-α、游离脂肪酸及其他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病程、收缩压、肿瘤坏死因子-α、游离脂肪酸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虎子颖;李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女性绝育术后输卵管复通术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输卵管复通术后复孕率与绝育方法、部位、复通与绝育间隔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4年10月在本院实施输卵管复通术26例的复孕情况.结果:26例患者复通25例,复通率为96.15%,复孕24例,复孕率为92.31%.抽芯近端包埋法绝育术后复通复孕率高,输卵管峡部吻合术后复孕率高,绝育时间超过5年者,复通术的成功率低.结论:输卵管吻合术的复孕率与绝育方法、部位复通与绝育间隔的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熊安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经电子支气管镜和经皮肺活检诊断肺外周孤立性肿块

    目的:评估综合使用经电子支气管镜肺活检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对疑为周围性肺癌的肺外周孤立性肿块的诊断价值,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对136例经无创检查未能确诊的肺外周孤立性肿块患者,根据病变部位、距胸膜距离及患者病情,对其中62例患者进行了经电子支气管镜肺活检,对另外74例患者使用精细针进行了经皮肺穿刺活检.评估各自诊断准确率、恶性病变诊断敏感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电子支气管镜肺活检和经皮肺穿刺活检均能获取组织标本.病理结果显示经电子支气管镜肺活检组有29例为恶性病变,6例为良性病变,27例无明确病理诊断结果,诊断准确率为71%;恶性病变诊断敏感度为69.0%;经皮肺穿刺活检组有59例恶性病变,7例为良性病变,8例无明确病理诊断结果,诊断准确率为94.6%;恶性病变诊断敏感度为95.2%(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经电子支气管镜肺活检并发气胸1例,痰中带血10例.经皮肺穿刺活检组并发气胸11例,痰中带血1例,肺内出血4例.结论:综合使用经电子支气管镜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对疑为周围性肺癌的肺外周孤立性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安全性高.

    作者:朱大庆;何炳文;黄玉晖;李帜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性别差异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肾脏的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肾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很高,严重危害着健康.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性别差异,并且揭示了雌激素的肾脏保护作用以及雄激素或者雌雄激素比例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比雌激素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青云;邵凤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疗效、适应证.方法:对49例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8个椎间盘)行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对49例患者经3~16个月随访,根据Macnab评定标准,术后疗效:优良率79.2%,有效率95.8%.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对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鹿永良;罗越岭;刘秀山;王建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中对阿托伐他汀降脂的影响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中对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幅度方面的影响.方法:126位冠心病患者,入院后随机服用阿托伐他汀10 mg/d和20 mg/d,其中入院后行PCI治疗者同时服用氯吡格雷,稳定型心绞痛未行PCI治疗者不服用氯吡格雷,按服用阿托伐他汀剂量和氯吡格雷分为四组,A组为阿托伐他汀10 mg/d+氯吡格雷,共43例,B组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氯吡格雷,共29例,C组为单用阿托伐他汀10 mg/d,共37例,D组为单用阿托伐他汀20mg/d,共17例,分别在入院24 h内和服用氯吡格雷后1个月测定患者血脂,比较A组和C组,B组和D组患者血脂变化幅度.结果:治疗1个月后A组和C组、B组和D组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脂,LDL C,HDL-C,ApoA,ApoB,Lpa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1个月后氯吡格雷对阿托伐他汀在降脂方面的作用无影响.

    作者:陈书艳;桑震池;李月华;王长谦;李毅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联合应用波依定和依那普利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波依定和依那普利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波依定组(35例),依那普利组(40例),联合治疗组(45例).波依定组5 mg、依那普利组10mg,联合治疗组波依定5 mg+依那普利10 mg 1次/d,共6周.用药前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3组药物治疗第6周末24 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24 h平均收缩压、脉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1).单药波依定组与依那普利组对全天平均收缩压下降幅度分别为(24.6±13.5)mmHg和(23.6±7.3)mm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对全天平均收缩压下降幅度为(31.8±1 5.4)mmHg,与两单药治疗组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联合组的有效率和达标率较单药治疗组有明显提高(P<0.01),但单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波依定及依那普利较单独应用波依定与依那普利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好且安全性好.

    作者:贾广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地黄合剂对多发性硬化的作用及其作用靶点的研究

    目的:观察地黄合剂对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酸性钙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地黄合剂在多发性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AI,9HPT对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临床评分及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随访3年内经过不同治疗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复发情况,用ELISA法检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酸性钙结合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多发性硬化组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酸性钙结合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与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评分(AI,9HPT)存在相关性.激素治疗组与未治疗的多发性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黄合剂+激素治疗组与激素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地黄合剂+激素治疗组对减少多发性硬化的复发次数与单一激素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地黄合剂通过抑制胶质细胞的激活,减少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酸性钙结合蛋白的表达,影响多发性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及减少多发性硬化患者复发的次数.

    作者:高聪;谢富华;区腾飞;杨宁;高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规律.方法:对2000-2005年收治的277例60岁以上急性脑血管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血管病的发病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基础病因、发病时间密切相关.结论: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有发病规律,防治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疾病是防止急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威;王利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综合康复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残疾功能改善的作用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残疾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选择重症脑卒中患者80例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康复组患者入院后生命体征稳定48 h起即给予早期综合康复,病情好转或出院后恢复期继续给予社区或家庭综合康复与指导;对照组仅给予简单康复与指导.两组分别于1周内、1,3,6,12个月时用GCS、NIHSS、FMA、ADL进行阶段量化评分,所得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结果:两组间GCS在1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NIHSS、F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时A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A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残疾功能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杜远生;李伟;路峰;李英毅;范爱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方法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纳洛酮、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将应用氨茶碱2 d后仍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102例,随机分为3组,各34例,分别给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纳洛酮、氨茶碱治疗3 d,对三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总有效率为97.1%,纳洛酮组、氨茶碱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5%、61.8%.经χ2检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与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纳洛酮组、氨茶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纳洛酮、氨茶碱.

    作者:袁显文;高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对前C区变异乙肝的治疗与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探讨前C区变异的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0例HbeAg阴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异常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其HBV基因分型,并给予拉米夫定治疗.于治疗后第1,3,6,9,12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肝功能及乙肝病毒定量变化,治疗9个月后再次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结果:前C区变异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分型:B型6.25%,C型26.25%,D型52.5%,E型8.75%,CD混合型5%,F型1.25%.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拉米夫定HBVYMDD突变株(YIDD/YVDD)多发生于HBV基因型D型、C型.前C区变异多发生于HBV基因型D型.结论:前C区变异多发生于HBV基因型D型,C型、D型对拉米夫定疗效依次降低.

    作者:吴晓荫;张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56例肝外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肝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56例肝外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56例中治愈48例,治愈率为85.7%.死亡8例:因肝粉碎性破裂,术中大出血致休克死亡2例;因累及右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出血量大,术后死亡2例;因合并脑外伤,死于脑疝3例;因合并脾破裂,膈肌破裂,门静脉撕裂,术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1例.结论:肝外伤患者往往因多脏器合并损伤,严重者止血困难,病死率高,故应以抢救生命,降低病死率为原则,综合分析和评估,使患者有一个佳治疗方案.

    作者:梁家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微型腹腔镜二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60例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微型腹腔镜二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微型腹腔镜二孔法缝扎内环口治疗26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单侧疝手术时间约为13~20 mm,平均16 min,伤口不需要缝合.近期并发症3例,阴囊积气2例,脐戳孔网膜疝1例,均得到及时处理后痊愈.术后2~3 d出院.术后随访246例患儿,随访率94.6%.随访1周~24个月.复发3例,1例经腹腔镜,2例经开腹治愈,无阴囊水肿、切口下积血积液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微型腹腔镜二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安全性高,创伤小,无需伤口拆线,可同时用于处理腹股沟隐性疝和双侧腹股沟疝,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江涛;黄新辉;罗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