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虎饮加味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

马纯政;张明智;刘培民;黄莉;杜炜玮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化疗, 胃癌
摘要:目的:探讨参虎饮增加中晚期胃癌化疗效果的机理.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研究将75例胃癌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化疗加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化疗,化疗周期数≥2,然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瘤体变化、主观症状变化、患者体质量变化、毒副反应、免疫功能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虎饮加味能显著提高中晚期胃癌临床缓解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拟除湿凉血解毒汤治疗痤疮368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除湿凉血解毒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自拟除湿凉血解毒汤内服并外敷,25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368例,治愈266例,显效68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5%.结论:自拟除湿凉血解毒汤治疗痤疮是有效的.

    作者:解春湘;祁芙蓉;慧艳;解滢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药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治疗脑病的研究进展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参与多种常见脑病,如缺血性中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病理过程,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并探讨小胶质细胞在常见脑病中的神经破坏作用机制及中药对其激活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亚梅;杨曦明;王文霞;李宝萍;杭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合并ITP的疗效.方法:纳入妊娠合并ITP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疾病疗效、中医证候改善以及对分娩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2组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情况均得到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分娩及新生儿结局亦有改善趋势(P =0.052).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缓解妊娠合并ITP病情,改善中医证候,对本病有较好疗效.

    作者:高玉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内经》气病理论探幽

    《内经》将气病分为气郁、气逆、气乱、气消、气闭、气下六类,在不同篇章论述了其发生机理及表现,认为情志内伤是气病发生的主因,气病关乎五脏与血病常并见,此为后世气病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田丙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张仲景脉学特色探讨

    以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依据,阐述了其脉学精华,包括诊脉当取太过不及、以脉辨证、凭脉用药,以脉言病机、病证,以脉定六经、脏腑,以脉断预后、难易,脉有真假等内容.

    作者:杨运高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疏肝健脾方对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大鼠外观表征的影响

    目的:观察比较柴疏四君汤对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行为表现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肝郁模型及给药、脾虚模型及给药、肝郁脾虚模型及给药组.观测实验期间各组大鼠的外观行为和体质量变化.结果:较之于正常对照组,模型大鼠随着造模时间均出现外观行为的异常变化和体质量的显著降低.较之于对应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的体质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外观行为变化积分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肝郁脾虚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和行为积分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疏四君汤对各模型大鼠体质量和外观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疏肝健脾方对肝郁脾虚证的改善作用优,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的关联性大.

    作者:李聪;谢鸣;赵荣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药灌肠治愈顽固性疳积1例

    疳积是小儿常见病,严重影响患儿健康和生长发育,并给家庭带来很大负担.我们采用中药灌肠治愈顽固性疳积1例,其中有可资临床借鉴的经验,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儿,男,11月龄,来诊时肋骨凹陷,胸骨突起如鸡胸,腹部膨隆如蛙腹,皮肤光亮,青筋暴露,头发枯黄稀疏,不能取坐姿,项软头倾;食量少,精神差,每夜哭闹多次,每日排便4~5次,大便呈红油状或片状,体质量一直停留在满月时的4 kg水平.

    作者:黄亚林;杨志秀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柴胡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柴胡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柴胡芍药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并评价2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临床证候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3.6%,对照组76.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5.2%,对照组有效率75.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胡芍药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凯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9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3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益气养阴化瘀方加减中药汤剂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2组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5.65%,优于对照组85.51%,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85.51%,优于对照组7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5%,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同时显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的互补优势.

    作者:申保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益气解毒软肝法治疗肝硬化疗效及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解毒软肝法治疗肝硬化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肝硬化患者中选取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根据2组患者病情均给予对症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观察组采取益气解毒软肝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2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球比值(A/G)的变化.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后,2组患者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LT、AST和TBiL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A/G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解毒软肝法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在治疗肝硬化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普遍推广与应用.

    作者:吴松柏;艾素玲;暴宏伶;刘金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病例,分析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4例高血压患者、30例血压正常对照组的24h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中医分型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血瘀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将各型与对照组AASI比较,瘀血型较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SI在中医辨证分型上与血瘀型关系密切.

    作者:苏菲;林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陈崑山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思路及临证经验

    陈崑山是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年近八旬,行医50载,是我国首届中医本科生,江西省首批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0年来对内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慢性乙肝、重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效果显著,获得江西省中西医同道的广泛认可.笔者跟随老师近20年,现将其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证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戴琦;陈崑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古代名医的学术懿行

    中华传统文化累计了千百代人的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富赡深邃.探讨从古代名医的道德追求和学术研究两方面,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古代名医的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古代名医深厚的人文素养,他们敬德修业,重视伦理道德,笃守仁爱,修身克已,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为天地立心的道德境界,他们的学术思想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和启发,促进了中医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

    作者:周路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护场理论探微

    护场理论是中医外科判断疮疡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一种理论.本文依据电子版中华医典检索结果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进行核对,对扩场理论的提出、形成及发展过程进行整理,归纳护场形成后的临床表现,讨论护场与应、应候、满天星之同的关系,探讨围刺治疗在促进护场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作者:于秀辰;孟艳娇;丁千;雷超奇;赵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从肝论治失眠症574例回顾性总结分析研究

    目的:观察从肝论治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上海市中医医院王翘楚教授失眠症相关疾病专家门诊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病例的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一般资料、主要临床症状、证候学等特点,并给予从肝论治基本方加减治疗并观察英疗效.结果:男女患者性别之间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间诱发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以情志不悦为主要因素,男性患者以精神过劳和情志不悦为主要因素.结论:从肝论治确实有较好疗效,与是否服用西药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玲;冯蓓蕾;陆逸莹;王翘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清热化痰法治疗痰热蕴肺型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从炎症因子角度分析清热化痰法治疗痰热蕴肺型急性肺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的68例符合中医痰热蕴肺型急性肺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34例患者给予常规的西医处理(对照组),另外34例则在西药基础上加用具有清热化痰的痰热清治疗(观察组),从中医疗效、血气分析、炎症指标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治愈率26.5%,总有效率58.8%,死亡率20.6%;观察组治愈率52.9%,总有效率82.3%,死亡率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MMP-9、IL-6、TNF-α等炎症指标以及心率、氧合指数、呼吸机使用时间、Murray肺损伤评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热化痰法治疗痰热蕴肺型急性肺损伤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张永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痰迷心窍”证的病机及治法探析

    “痰迷心窍”即痰浊内蕴、蒙蔽心神而致神志昏蒙的病理变化,常见于癫、狂、痫、痴呆、健忘、中风等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基于对“痰迷心窍”含义的考证,探讨“痰迷心窍”证的病机及治法.认为其病机为心之气血不足,心神不守,痰浊乘心,闭阻神机;治疗以祛痰开窍、补虚安神为基本法则,临证时须根据病势缓急、标本虚实情况,祛痰开窍以救其急,顺气清火以平其势,补虚安神以固其本.

    作者:李瑶;潘桂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病情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的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及事件发生前的病情变化.方法:对79例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高危人群多具备高血压病、血糖异常、高脂血症、超重、脑力劳动、久坐少动、喜食肥甘等多种危险因素.近期出现的头晕昏沉、口干口苦、近事健忘、急躁易怒等症状高度提示病情发生变化.结论: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导致高危人群易发生病情变化.普及危险因素知识,纠正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及时察觉病情变化,并早期进行中医辨证干预,对于缓解症状、截断病情进展、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兴慧;陈婷婷;谢颖桢;王一战;韦敏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药外敷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西药保肝利尿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破气逐水中药粉外敷神阙穴;治疗30 d后比较疗效,用药前后记录患者症状、体征,B超观察脾厚及腹水等情况.结果:中药外敷法治疗后肝功能状况、肝胆脾彩超检测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

    作者:王庆利;洪敬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补益肺肾、化饮通络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补益肺肾、化饮通络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支气管哮喘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益肺肾、化饮通络中药口服治疗,每日1剂,2组治疗3个月后对中医症状积分、体征积分、血气指标、肺功能、治疗有效率、急性发作次数、再次住院率和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体征、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血气指标和肺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再住院比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补益肺肾、化饮通络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改善血气和肺功能,并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宿英豪;苏奎国;马蕴蕾;杨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