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娥
目的:探讨诊断灰区内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比值,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4.0~10.0 μg/mL的35例前列腺癌患者和4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检测血清中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AS,计算F/T比值.结果:T-PSA在4.0~10.0 μg/mL,组间T-PSA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T)PSA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患者F/T比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结论:应用F/T比值<0.15为鉴别点,提高了对前列腺癌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尤其T-PSA在4.0~10.0 μg/mL更有意义.
作者:白安平;李启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出现反跳及猝死,我院从1987年开始,采用换血疗法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降低了反跳发生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苗荣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65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符合日本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5例,符合4项主要表现者12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8例.全部患者均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其中加用丙种球蛋白45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8例;治愈40例,好转24例,转院1例,无1例死亡.随访22例,随访时间1~8年,19例患者<1年恢复正常,3例好转仍在随访观察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豫华;崔崇瑜;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时局部应用维拉帕米防治桡动脉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的患者,成功置入鞘管后注入维拉帕米5 mg,记录雏拉帕米注入前、注入后2,5,10,30 min患者心率、血压、局部及全身情况变化.结果:80例患者均未发生桡动脉痉挛,均未发现心力衰竭和传导阻滞加重,均于维拉帕米注入后出现上肢烧灼和胀麻感,但很快消失(<30 s).维拉帕米注入前、后心率及舒张压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注入前、后收缩压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注入后不同时间点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时,局部应用维拉帕米可以有效防治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并且对心率、传导、舒张压和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子超;梁有增;高传玉;牛振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毛细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我们用干扰素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莉莉;王兰英;秦海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肥大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分别治疗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治疗前后左心室各项指标,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血管紧张素Ⅱ.结果:高血压病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升高,一氧化氮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管紧张素Ⅱ(ng/L),Ⅲ型前胶原(μg/L),透明质酸(μg/L),室间隔厚度(mm),左室后壁厚度(mm),左室舒张内径(mm),左室重量(g),左室重量指数(g/m2)均有一定的下降(P<0.05),一氧化氮(mmol/L)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有同样的降压作用,其抑制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肥大的机制不同,强度更强,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容易依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士超;韩跃刚;吴淑伦;王光公;王留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意识障碍误诊原因.方法:对12例COPD并发意识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2例中低渗性脑病6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1倒,氨茶碱中毒2例,氧氟沙星诱发1例.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要与肺性脑病相鉴别.
作者:董贤明;金玲;李英杰;朱晓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病程2周以后,溶栓加抗凝和单纯抗凝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将50例肺栓塞病程>2周的病人分为A、B两组.A组用250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200 000~500 000 u,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于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前3 d开始口服华法令,疗程6个月;B组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及华法令,方法同A组.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彩超、肺通气灌注显像及螺旋CT检查的变化.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50%,B组总有效率为40%,两者比较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病程>2周,小剂量溶栓加抗凝与单纯抗凝无显著差别,为减少出血风险选择单纯抗凝治疗.
作者:徐和平;李建伟;陈莉;董建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有上升趋势.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用气道炎症不足以解释哮喘病的慢性进行性和难以根治性,因此,对于哮喘气道壁重塑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王莉;王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成形术52例.40例随访1~5年.结果:近期并发症4例,远期2例,效果优良.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手术技巧,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是安全的术式.
作者:马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白介素-1β、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度分层以及预后价值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组)3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组)28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白介素-1β的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的水平,分析UA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与心脏事件发生率及C-反应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UA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白介素-1β、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1)及对照组(P<0.01);UA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与C-反应蛋白之间呈正的直线相关(r=0.489,P<0.01),UA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升高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几率明显高于水平低者(P<0.05).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1可能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度分层及预后的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作者:蔡伦安;魏经汉;赵洛沙;王顺保;谢秀乐;宋亚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吗啡缓释片对中、重度癌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79例伴有中、重度疼痛的癌症患者,给予吗啡缓释片30 mg或60 mg,1次/12 h.观察并记录患者情况.结果:吗啡缓释片对晚期癌痛的完全缓解率达87.3%,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呕吐、头晕等,但症状均较轻微.结论: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疗效确切,可有效避免成瘾、呼吸抑制.
作者:谷慧峰;黄晓敏;黄孝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的一种.我科自2004年1月-2005年1月,采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7例,疗效满意,使用安全.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沛荣;尉伟;董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旋切器在剖腹筋膜内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及优点.方法:应用宫颈旋切器,经阴道将宫颈管的内膜组织切除.结果:86例子宫肌瘤患者,均在术后1周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与经腹筋膜内子宫切除相比,损伤小,出血少,操作方便,安全有效;保留盆底及阴道内解剖结构的完整性,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切除宫颈管的内膜组织,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莲香;李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大块及次大块型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明确诊断的急性大块及次大块肺动脉栓塞病例,即刻采用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并观察其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组2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抢救成功18例,死亡2例,成功率90%,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出血事件.结论: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小.
作者:黄艳青;马晓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当前,国内用于CT增强扫描的造影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而它们的不良反应一直被人们所注视.特别是大剂量快速注射离子型造影剂如泛影葡胺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陈桂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密度不均在肺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意义及其病因.方法:对影像学表现为肺密度不均的9种疾病共6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肺动脉改变的疾病为肺栓塞16例、白塞病7例、韦氏肉芽肿5例、肺多动脉炎6例、变态反应肉芽肿和血管炎2例、肺癌侵犯肺动脉3例,共39例占61.9%;肺泡蛋白沉积症7例,占11.1%;慢性阻塞性肺病15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例,这两者肺密度不均都为肺气与肺血的不均匀灌注所致,共占27%.结论:肺血、肺气的不均匀灌注以及肺的不均匀充填是造成肺密度不均的主要原因,而肺血的不均匀灌注是肺密度不均为重要的原因.
作者:雷志丹;芦运生;贾武林;葛英辉;史大鹏;马希涛;唐学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在普伐他汀治疗后的变化.方法: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A组)36例和糖尿病肾病组(B)组44例.B组接受普伐他汀治疗.分别采取所有患者于普伐他汀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12周和24周的静脉血和24h尿.用ELISA法测定不同时期、用普伐他汀治疗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以黄柳酸比浊法测定24 h尿中总蛋白含量,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糖尿病患者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组P<0.05,B组P<0.01),B组较A组患者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用普伐他汀治疗后尿中蛋白含量减少,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逐渐降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普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钱雅新;彭文;王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混合液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关节内骨折术后应用透明质酸钠混合液关节腔注射.结果:治疗组应用透明质酸钠后创伤性关节炎的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结论:透明质酸钠混合液预防创伤性关节炎效果好.
作者:黄素芳;王朝亮;孙雪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并改进Ono氏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以Ono氏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为基础,在受体血管的切口、吻合方法及术后补液几方面加以改进.结果:通过改进,简化了手术过程,提高了手术有效率.正式实验51次,成功率为84.3%,整个手术过程为(87.5±3.0)min.结论:改进的方法稳定可靠,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寇应琳;赵文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