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安;魏经汉;赵洛沙;王顺保;谢秀乐;宋亚辉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在普伐他汀治疗后的变化.方法: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A组)36例和糖尿病肾病组(B)组44例.B组接受普伐他汀治疗.分别采取所有患者于普伐他汀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12周和24周的静脉血和24h尿.用ELISA法测定不同时期、用普伐他汀治疗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以黄柳酸比浊法测定24 h尿中总蛋白含量,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糖尿病患者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组P<0.05,B组P<0.01),B组较A组患者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用普伐他汀治疗后尿中蛋白含量减少,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逐渐降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普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钱雅新;彭文;王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吗啡缓释片对中、重度癌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79例伴有中、重度疼痛的癌症患者,给予吗啡缓释片30 mg或60 mg,1次/12 h.观察并记录患者情况.结果:吗啡缓释片对晚期癌痛的完全缓解率达87.3%,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呕吐、头晕等,但症状均较轻微.结论: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疗效确切,可有效避免成瘾、呼吸抑制.
作者:谷慧峰;黄晓敏;黄孝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当前,国内用于CT增强扫描的造影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而它们的不良反应一直被人们所注视.特别是大剂量快速注射离子型造影剂如泛影葡胺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陈桂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闭塞性病变(CTO)的成功率.方法:对56例62处闭塞性病变的冠状动脉介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急性心肌梗死直接行冠状动脉介入均获成功;36例择期冠状动脉介入中10例为血管闭塞时间<4周,成功率为84.6%,2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心绞痛的慢性闭塞病变成功率为59.2%,冠状动脉闭塞处形状尖头成功率为72.2%,平头成功率为42.9%,闭塞局部有桥连侧支成功率为33.3%,无桥连侧支成功率为75%,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越长介入成功率越低,冠状动脉闭塞处形状尖头成功率高于平头成功率,无桥连侧支成功率高于有桥连侧支的成功率.
作者:何瑞利;程冠昌;洪岩;万琪琳;刘玉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65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符合日本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5例,符合4项主要表现者12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8例.全部患者均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其中加用丙种球蛋白45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8例;治愈40例,好转24例,转院1例,无1例死亡.随访22例,随访时间1~8年,19例患者<1年恢复正常,3例好转仍在随访观察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豫华;崔崇瑜;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密度不均在肺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意义及其病因.方法:对影像学表现为肺密度不均的9种疾病共6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肺动脉改变的疾病为肺栓塞16例、白塞病7例、韦氏肉芽肿5例、肺多动脉炎6例、变态反应肉芽肿和血管炎2例、肺癌侵犯肺动脉3例,共39例占61.9%;肺泡蛋白沉积症7例,占11.1%;慢性阻塞性肺病15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例,这两者肺密度不均都为肺气与肺血的不均匀灌注所致,共占27%.结论:肺血、肺气的不均匀灌注以及肺的不均匀充填是造成肺密度不均的主要原因,而肺血的不均匀灌注是肺密度不均为重要的原因.
作者:雷志丹;芦运生;贾武林;葛英辉;史大鹏;马希涛;唐学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静脉复合全麻在支气管肺泡灌洗中的应用.方法:21例患者行肺灌洗术.术前检查PetCO2在正常范围,肺功能测定均为重度混合性功能障碍.全部采用静脉复合全麻,插入双腔气管导管,术中单肺通气,非通气侧用温生理盐水(37℃)灌洗,灌洗液量为8~12 L,直至引流液清亮为止.灌洗1 h后静脉推注速尿20 mg.结果:全组患者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成功,术中双肺隔离良好,血流动力学平稳,15例在灌洗过程中能全程耐受单肺通气,SaO2维护在93%~100%;6例在单肺通气15~30 min后出现低氧,经双肺通气后改善,手术时间平均2 h左右.灌洗完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回病房后用呼吸机辅助呼吸2 h后拔除气管导管,愈后良好.结论:全麻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麻醉管理完善,处理正确,安全可行.
作者:宋先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小儿阑尾炎误诊原因,寻求降低误诊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首诊误诊的31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术前诊断为其他疾病,手术确诊为阑尾炎27例;术前诊断为阑尾炎,手术证实为其他疾病4例.结论: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症状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腹部体征掌握不准确及过多依赖辅助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周界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有上升趋势.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用气道炎症不足以解释哮喘病的慢性进行性和难以根治性,因此,对于哮喘气道壁重塑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王莉;王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病程2周以后,溶栓加抗凝和单纯抗凝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将50例肺栓塞病程>2周的病人分为A、B两组.A组用250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200 000~500 000 u,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于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前3 d开始口服华法令,疗程6个月;B组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及华法令,方法同A组.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彩超、肺通气灌注显像及螺旋CT检查的变化.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50%,B组总有效率为40%,两者比较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病程>2周,小剂量溶栓加抗凝与单纯抗凝无显著差别,为减少出血风险选择单纯抗凝治疗.
作者:徐和平;李建伟;陈莉;董建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肾衰病人透析这也越来越多,通过对46例行长期维持性透析治疗患者的护理,总结出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熟悉的治疗环境;注意沟通技巧,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确保血管通路,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等护理要点,为病人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打下了基础.
作者:程巧玲;常淑莹;寇灵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其特点为出血量较大,来势迅猛,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40%~70%.为保证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从饮食到用药、从生活到心理及复诊5个方面进行健康指导.1994年-2003年,我科收治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03例,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杨文平;宋玉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混合液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关节内骨折术后应用透明质酸钠混合液关节腔注射.结果:治疗组应用透明质酸钠后创伤性关节炎的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结论:透明质酸钠混合液预防创伤性关节炎效果好.
作者:黄素芳;王朝亮;孙雪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肥大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分别治疗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治疗前后左心室各项指标,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血管紧张素Ⅱ.结果:高血压病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升高,一氧化氮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管紧张素Ⅱ(ng/L),Ⅲ型前胶原(μg/L),透明质酸(μg/L),室间隔厚度(mm),左室后壁厚度(mm),左室舒张内径(mm),左室重量(g),左室重量指数(g/m2)均有一定的下降(P<0.05),一氧化氮(mmol/L)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有同样的降压作用,其抑制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肥大的机制不同,强度更强,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容易依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士超;韩跃刚;吴淑伦;王光公;王留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成形术52例.40例随访1~5年.结果:近期并发症4例,远期2例,效果优良.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手术技巧,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是安全的术式.
作者:马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椎退变对终板倾斜角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1~30岁正常人和51~60岁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各40例,将其颈椎侧位X线片扫描至计算机,使用Sigma Scan Pro 5软件测量C3~C7终板倾斜角,比较其差异.结果:51~60岁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C3~C7上、下终板倾斜角均明显>21~30岁正常人组,且差别显著(P<0.01).结论:C3~C7上、下终板倾斜角随颈椎退行性改变均明显增大.
作者:申建兴;赵太行;马建宇;郭永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毛细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我们用干扰素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莉莉;王兰英;秦海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方法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三色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测定105例肺癌患者及18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CD4+/CD8+比值.结果:全组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Ⅰ期、Ⅱ期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T细胞各亚群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Ⅲ期、Ⅳ期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CD4+明显降低(P=0.04);CD8+则明显升高(P=0.02);CD4+/CD8+较正常有所下降,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有助于对肺癌患者的病情、临床分期以及机体免疫状态的判断,晚期肺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成紊乱型改变.
作者:沈玉光;许金良;杨宗林;赵婷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冠心病患者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单盲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0例,常规治疗组60例,另外随机选择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含量;血凝仪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胶体金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三者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抑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孙一荣;张云;孙玉新;郭景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对晚期前列腺癌致后尿道梗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2例晚期前列腺癌致后尿道梗阻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TURP)加双侧睾丸切除术和术后氟他胺口服治疗.结果: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切除前列腺组织12~45 g,平均(23.23±6.90)g.术后均一次性解除后尿道梗阻,大尿流率从术前(6.38±2.04)mL/s升至(14.15±1.95)mL/s,残余尿从术前平均125 mL减少至20 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从术前(29.54±3.19)分降至(8.54±1.58)分.生活质量评分从术前(5.35±0.63)分降至(1.15±0.37)分.术前后各参数值比较,P值均<0.05.结论:晚期前列腺癌致后尿道梗阻,在雄激素阻断治疗的同时,加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可有效、迅速改善后尿道梗阻症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作用.
作者:张超雄;高强利;陈昌贵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