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阑尾炎误诊31例分析

周界志

关键词:阑尾炎, 小儿, 误诊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阑尾炎误诊原因,寻求降低误诊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首诊误诊的31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术前诊断为其他疾病,手术确诊为阑尾炎27例;术前诊断为阑尾炎,手术证实为其他疾病4例.结论: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症状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腹部体征掌握不准确及过多依赖辅助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阑尾炎误诊31例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阑尾炎误诊原因,寻求降低误诊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首诊误诊的31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术前诊断为其他疾病,手术确诊为阑尾炎27例;术前诊断为阑尾炎,手术证实为其他疾病4例.结论: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症状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腹部体征掌握不准确及过多依赖辅助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周界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国产紫杉醇85 mg/m2静脉滴注第1,8,15 d用药;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1~5 d用药.28 d为1周期,连用3周期.结果:30例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CR+PR)53.3%,其中CR 1例为初治患者,有效率60%,复治患者有效率33.3%.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脱发、关节肌肉疼痛、消化道反应,其他不良反应轻微均可耐受.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获得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献东;韩永军;王东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比较研究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疗效.方法:重症急性肾衰患者85例,其中45例行肾脏替代,40例行血液透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和预后.结果:肾脏替代组病情明显重于血液透析组(P<0.01).肾脏替代组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氮质血症和水电解质控制优于血液透析组(P<0.05).肾脏替代组存活35例(77.8%),死亡10例(22.2%);血液透析组存活21例(52.5%),死亡19例(47.5%).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肾脏替代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疗效优于血液透析,能提高重症急性肾衰患者的存活率,改善预后.

    作者:邵凤民;寇灵芝;程巧玲;李红菊;常淑莹;何丽君;范凯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因宫颈病变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分别进行单纯阴道镜检查和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结果:327例单纯行阴道镜检查者活检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以上病变48例,占14.7%.253例先行液基细胞学检查提示性质未定的不典型鳞状细胞以上病变者,再行阴道镜下活检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以上病变169例,占48.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异常阴道镜图像中:厚白色上皮、粗点状血管、白环及白色腺体、粗镶嵌及异性血管意义较大.结论: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明显优于单纯阴道镜检查,易于早期发现宫颈病变.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的有效手段.

    作者:白枫;花象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肥大逆转作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肥大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分别治疗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治疗前后左心室各项指标,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血管紧张素Ⅱ.结果:高血压病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升高,一氧化氮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管紧张素Ⅱ(ng/L),Ⅲ型前胶原(μg/L),透明质酸(μg/L),室间隔厚度(mm),左室后壁厚度(mm),左室舒张内径(mm),左室重量(g),左室重量指数(g/m2)均有一定的下降(P<0.05),一氧化氮(mmol/L)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有同样的降压作用,其抑制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肥大的机制不同,强度更强,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容易依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士超;韩跃刚;吴淑伦;王光公;王留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清F-PSA/T-PSA检测在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诊断灰区内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比值,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4.0~10.0 μg/mL的35例前列腺癌患者和4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检测血清中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AS,计算F/T比值.结果:T-PSA在4.0~10.0 μg/mL,组间T-PSA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T)PSA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患者F/T比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结论:应用F/T比值<0.15为鉴别点,提高了对前列腺癌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尤其T-PSA在4.0~10.0 μg/mL更有意义.

    作者:白安平;李启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组织中bax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bax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组织中bax的表达.结果:从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到不典型增生,bax的表达评分有逐渐增多趋势,不典型性增生与前二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P<0.01,P<0.05).在内膜样腺癌中,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bax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的增加,bax蛋白表达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bax参与了癌前病变的发生.在内膜样腺癌中,bax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有关.推测bax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

    作者:弭淑梅;宋希元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合并视网膜脱离1例

    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又名急性多灶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AMIC).Gagg(1968)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现将我院1例(1眼)合并视网膜脱离,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报道如下.

    作者:李鑫;李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度分层的关系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白介素-1β、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度分层以及预后价值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组)3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组)28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白介素-1β的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的水平,分析UA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与心脏事件发生率及C-反应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UA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白介素-1β、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1)及对照组(P<0.01);UA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与C-反应蛋白之间呈正的直线相关(r=0.489,P<0.01),UA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升高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几率明显高于水平低者(P<0.05).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1可能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度分层及预后的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作者:蔡伦安;魏经汉;赵洛沙;王顺保;谢秀乐;宋亚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冠心病患者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单盲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0例,常规治疗组60例,另外随机选择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含量;血凝仪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胶体金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三者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抑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孙一荣;张云;孙玉新;郭景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肺灌洗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静脉复合全麻在支气管肺泡灌洗中的应用.方法:21例患者行肺灌洗术.术前检查PetCO2在正常范围,肺功能测定均为重度混合性功能障碍.全部采用静脉复合全麻,插入双腔气管导管,术中单肺通气,非通气侧用温生理盐水(37℃)灌洗,灌洗液量为8~12 L,直至引流液清亮为止.灌洗1 h后静脉推注速尿20 mg.结果:全组患者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成功,术中双肺隔离良好,血流动力学平稳,15例在灌洗过程中能全程耐受单肺通气,SaO2维护在93%~100%;6例在单肺通气15~30 min后出现低氧,经双肺通气后改善,手术时间平均2 h左右.灌洗完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回病房后用呼吸机辅助呼吸2 h后拔除气管导管,愈后良好.结论:全麻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麻醉管理完善,处理正确,安全可行.

    作者:宋先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与胰岛素抵抗及左室肥厚的关系

    目的:探讨女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和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4例,对照组43例,测定其空腹血清瘦素、血糖、胰岛素、血脂、体重指数,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心脏彩色多谱勒测定室间隔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分析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女性高血压组的血清瘦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瘦素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结论: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和左室肥厚有关.

    作者:李志娟;汪砚雨;董平栓;杨旭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密度不均在肺部疾病影像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密度不均在肺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意义及其病因.方法:对影像学表现为肺密度不均的9种疾病共6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肺动脉改变的疾病为肺栓塞16例、白塞病7例、韦氏肉芽肿5例、肺多动脉炎6例、变态反应肉芽肿和血管炎2例、肺癌侵犯肺动脉3例,共39例占61.9%;肺泡蛋白沉积症7例,占11.1%;慢性阻塞性肺病15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例,这两者肺密度不均都为肺气与肺血的不均匀灌注所致,共占27%.结论:肺血、肺气的不均匀灌注以及肺的不均匀充填是造成肺密度不均的主要原因,而肺血的不均匀灌注是肺密度不均为重要的原因.

    作者:雷志丹;芦运生;贾武林;葛英辉;史大鹏;马希涛;唐学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79例观察分析

    目的:观察吗啡缓释片对中、重度癌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79例伴有中、重度疼痛的癌症患者,给予吗啡缓释片30 mg或60 mg,1次/12 h.观察并记录患者情况.结果:吗啡缓释片对晚期癌痛的完全缓解率达87.3%,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呕吐、头晕等,但症状均较轻微.结论: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疗效确切,可有效避免成瘾、呼吸抑制.

    作者:谷慧峰;黄晓敏;黄孝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建立大鼠Ono氏心脏异位移植模型的几点改进

    目的:建立并改进Ono氏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以Ono氏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为基础,在受体血管的切口、吻合方法及术后补液几方面加以改进.结果:通过改进,简化了手术过程,提高了手术有效率.正式实验51次,成功率为84.3%,整个手术过程为(87.5±3.0)min.结论:改进的方法稳定可靠,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寇应琳;赵文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例并文献复习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re panbronchiolitis DPB)是由日本的本间山中于1969年在研究肺气肿的过程中,发现的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主要病变部位的一种新的独立性疾病[1].我国近几年已有陆续报道.现就本院2例及既往文献复习如下.

    作者:张海生;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给药方法比较

    阿托品是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特效药物之一.因多次重复给药工作量大,且体内血药浓度易波动,给准确的药效判定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科于2001年7月-2005年7月应用微量泵抢救AOPP,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海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Dieulafoy病诊断与治疗

    Dieulafoy病由Gallad1884年首先报道.1903年Dieulafoy做了系统描述,故文献将本病称为Dieulafoy病,亦称为Dieulafoy血管畸形,胃小动脉出血,黏膜下动脉畸形或孤立性十二指肠黏膜糜烂,其实质是胃壁血管先天畸形,胃供血动脉进入胃黏膜下后,不是逐渐变细形成毛细血管,而是一直保持管径不变;由于胃肠黏膜动脉先天或后天畸形、迂曲、扩张或行走异常,局部扩张动脉压迫黏膜上举,凸出于腔内,使黏膜易受食物刺激和胃液消化损害而发生溃疡,引起动脉破裂出血.

    作者:刘锦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健康指导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其特点为出血量较大,来势迅猛,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40%~70%.为保证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从饮食到用药、从生活到心理及复诊5个方面进行健康指导.1994年-2003年,我科收治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03例,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杨文平;宋玉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尿病肾病血清TGF-β1改变及普伐他汀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在普伐他汀治疗后的变化.方法: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A组)36例和糖尿病肾病组(B)组44例.B组接受普伐他汀治疗.分别采取所有患者于普伐他汀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12周和24周的静脉血和24h尿.用ELISA法测定不同时期、用普伐他汀治疗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以黄柳酸比浊法测定24 h尿中总蛋白含量,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糖尿病患者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组P<0.05,B组P<0.01),B组较A组患者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用普伐他汀治疗后尿中蛋白含量减少,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逐渐降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普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钱雅新;彭文;王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