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危险度的相关研究

张冬;陈香美;魏日胞;周建辉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 维持性血液透析, 死亡危险度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危险度的关系,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对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01年12月前即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1例,所有患者均稳定透析3个月以上.检测透析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透析前后血尿素氮、肌酐,计算尿素清除指数、蛋白分解率及体重指数.按观察开始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组57例,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34例.随访48个月,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情况.利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生存曲线及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与死亡危险度的关系.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48个月存活率升高组较正常组显著降低.生存分析显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独立于性别、年龄、维持透析时间、血浆白蛋白等因素之外,与死亡危险度显著相关.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是独立于血浆白蛋白和其他影响因素之外的,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显著预测因子.提示无论血液透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如何,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都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膜攻击复合物的检测在SLE、RA患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膜攻击复合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6例RA患者和4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做对照比较.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膜攻击复合物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同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膜攻击复合物水平超过450 ng/mL者,活动期为100%,非活动期为53.84%;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膜攻击复合物水平超过450 ng/mL的,活动期为89.47%,非活动期为35.29%.与CH 50相比,血浆膜攻击复合物的检测法灵敏度更高.结论: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膜攻击复合物含量的变化对于临床正确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薇薇;于锡海;李荣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科技文章中常见的非规范的异形词(括号内为不规范词形)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低温透析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利用低温透析预防血液透析中出现的低血压.方法:选择18例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观察在常规透析和低温透析时的血压及超滤量变化.结果:采用低温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低,发生低血压时的超滤量相对较多.结论:低温透析是降低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淑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替洛尔组(n=24)和美托洛尔组(n=24),分别静脉注射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5~10 mg,观察并比较患者用药后5 min血压及心率下降、24h ST段恢复及心肌酶下降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血压及心率下降、ST段恢复、心肌酶下降、不良反应诸方面,阿替洛尔组与美托洛尔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替洛尔与美托洛尔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当,本药价廉,更适合国内市场.

    作者:唐宝华;党瑜华;王晓燕;李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三种中期妊娠引产方法在临床应用体会

    中期妊娠(17~27周+6),因宫颈不成熟,对引产药物不敏感,引产时痛苦大,且易损伤宫颈.近年来临床应用多种引产方法,先后在我院应用有三种,即:单用利凡诺羊膜腔注射引产,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引产,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引产.现将三种方法的对比应用介绍如下.

    作者:杨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银杏叶提取物用于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或辅助治疗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近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疾病、抗癫癎、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无论是作为治疗药物或是作为辅助用药,其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向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脑囊液细胞学检查

    目的:对脑囊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提高颅内占位病变的定性准确率.方法:对12例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脑囊液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其定性阳性率66.6%(8/12),虽比手术病理报告的90%(9/10)为低,但比头颅CT或MR定性阳性率33.3%(4/12)为高.结论:初步探讨了脑囊液的特点,并可作为术前颅内肿瘤影像学定性诊断的重要补充,亦可为病理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谢海峰;谢岳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鼻垂体瘤切除应用静脉镇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应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和镇静的疗效.方法:20例择期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芬太尼12μg/mL+格拉司琼3 mg;B组未行镇痛.记录术前及术后6 h、18 h、24 h和48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和瞳孔大小,术后各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恶心、呕吐评分及PCIA参数.结果:术后6h、18h、24h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术后48 hA组与B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间Ramsay评分、恶心呕吐评分、瞳孔大小、平均动脉压及呼吸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6 h、18 h和24 h的心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应用PCIA是可行的.芬太尼持续输注是该类患者术后镇痛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刘贺;孟凡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分析

    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时机宜早不宜晚,炎症期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早期治疗是疾病防治的普遍原则,观察发现肝硬化年轻者较年长者,短期感染较长期感染者更易发生肝纤维化逆转,但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有腹水、蜘蛛痣、黄疸等失代偿期的表现,治疗往往十分棘手.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3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采用含有高氧液的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的治疗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作者:袁昌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三维DSA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是否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破裂急性期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A组,25例)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B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DSA曝光次数和造影剂的用量.结果:两组中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减少总曝光次数(P<0.01),不仅在选取参考图像时曝光次数减少(P<0.01),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曝光次数也减少(P<0.01).两组造影剂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可靠的参考图像,从而可减少DSA的曝光数目,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作者:宗登伟;李天晓;翟水亭;曹会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紫杉醇及草酸铂两种新药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对入选的40例晚期胃癌患者以紫杉醇联合草酸铂方案予全身化疗,并配合DDP单药腹腔灌注化疗.结果:40例胃癌患者平均化疗3个周期,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2例,总有效率为62.5%.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发生率达70.0%,但60.0%为Ⅰ~Ⅱ度,2例(5%)为Ⅲ度;2例(5%)为Ⅳ度;胃肠道反应,末梢神经炎,肝、肾功能损害,黏膜炎及心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50%,40%,12.5%,10.0%,10.0%及7.5%,所有患者均未因不良反应中断或退出治疗.结论: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王素兰;余方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卵巢囊肿65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对65例卵巢囊肿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液及无水乙醇凝固治疗,治疗后患者行超声随访检查,观察疗效.结果:65例71个卵巢囊肿穿刺成功.随访12.0±3.4个月,6例复发(8.4%).治愈率为85.6%.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无水乙醇凝固治疗卵巢囊肿安全有效.

    作者:曹晓焱;李爱萍;李忠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效果及作用.方法:全组共30例,机械通气后采用丙泊酚镇静治疗,观察镇静效果达Ramsay氏分级Ⅲ~Ⅳ级时间、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和停药时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丙泊酚镇静治疗后起效快,用药后血压、心率逐渐稳定;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氧和指数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丙泊酚能达到ICU机械通气患者所需的镇静要求,根据临床需要调整镇静时间和深度.

    作者:邱翰忠;邱卫东;肖庆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低分子肝素川芎嗪治疗老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衰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和川芎嗪治疗老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选择96例老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有效抗生素、吸氧、祛痰、解痉、平喘、止咳、利尿强心等综合治疗.观察组48例,在常规治疗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川芎嗪.结果:低分子肝素川芎嗪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8.9%,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3%为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定量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分子肝素和川芎嗪治疗老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疗效确切.

    作者:江玉玲;张向东;范琳琳;梁振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危险度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危险度的关系,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对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01年12月前即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1例,所有患者均稳定透析3个月以上.检测透析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透析前后血尿素氮、肌酐,计算尿素清除指数、蛋白分解率及体重指数.按观察开始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组57例,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34例.随访48个月,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情况.利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生存曲线及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与死亡危险度的关系.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48个月存活率升高组较正常组显著降低.生存分析显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独立于性别、年龄、维持透析时间、血浆白蛋白等因素之外,与死亡危险度显著相关.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是独立于血浆白蛋白和其他影响因素之外的,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显著预测因子.提示无论血液透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如何,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都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张冬;陈香美;魏日胞;周建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贲门癌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贲门癌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结果:贲门癌和癌旁组织annexin 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45/50),15%(3/20),annexin 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结论:annexin 1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正常贲门组织显著增高,可能是反映贲门癌的生物学特性,评估预后的较好指标.

    作者:李一;冯常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无人区电轴对房颤伴宽QRS波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伴宽QRS波的心电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120例心房颤动合并宽QRS波患者.经体表心电图Ⅰ、avF导联目测心电轴,并分析其RR间距的变化范围、QRS波的形态、及心室率.结果:120例中心房颤动合并室早或室速54例;心房颤动合并差异性传66例.30例存在无人区电轴者,均为心房颤动合并室早或室速.66例心房颤动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无1例出现无人区电轴.结论:心房颤动合并宽QRS波,存在无人区电轴,是心房颤动合并室早或室速,无人区电轴可作为心房颤动时室性早搏和室内差异性传导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项指标.

    作者:王秀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63例多浆膜腔积液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常见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浆膜腔积液常见病因为恶性肿瘤(30.2%)和结核(30.2%),其次为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等;多浆膜腔积液的病因与积液部位、积液性质、性状有一定关系;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组中ADA含量明显升高,较恶性和非结核良性多浆膜腔积液组差异显著(P<0.01).23例(恶性积液18例、结核5例)患者通过病理细胞学确诊.结论:恶性肿瘤和结核是多浆膜腔积液常见病因.

    作者:刘德义;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纠治的心脏畸形和病变日趋复杂,尤其是冠状动脉外科、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重症瓣膜病和再次换瓣手术等的不断增多、对心肌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者:郭训;刘琴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DNA倍体分析法在宫颈病变早期筛查的应用

    目的:探讨DNA倍体分析检测方法对宫颈早期病变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56例妇科检查的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和DNA倍体分析组,分别采用传统宫颈细胞学与液基薄层细胞/DNA倍体分析系统进行宫颈早期病变筛查,对筛查阳性病例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并对两组阳性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NA倍体分析组筛查阳性率(2.07%)和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检出率(84.62%)均高于对照组(0.64%、2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液基薄层细胞/DNA倍体分析检测方法对宫颈病变筛查阳性率和CIN检出率高于传统宫颈细胞学检查,是早期筛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敏感而准确的方法.

    作者:叶小姬;肖娟佩;赵雪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