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贲门癌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及意义

李一;冯常炜

关键词:贲门癌, Annexin 1,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研究贲门癌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结果:贲门癌和癌旁组织annexin 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45/50),15%(3/20),annexin 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结论:annexin 1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正常贲门组织显著增高,可能是反映贲门癌的生物学特性,评估预后的较好指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制备成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冷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预处理组(C组),免疫组化观察Bcl2、Bax蛋白表达,测定肾功能、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病理切片观察肾组织损伤形态学的变化.结果:B组、C组BUN、CR测定值均显著高于A组,而C组低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组大鼠肾组织超氧化物酯化酸水平较B组显著升高,而丙二醛水平显著性下降(P<0.01);B组、C组Bcl2、Bax蛋白较A组均明显增加,C组较B组Bcl-2表达显著增强,Bax表达明显下降(P均<0.01),肾组织损伤的病理分级显著减轻.结论:缺血预处理对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和下调Bax蛋白表达相关.

    作者:张广伟;王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危险度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危险度的关系,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对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01年12月前即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1例,所有患者均稳定透析3个月以上.检测透析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透析前后血尿素氮、肌酐,计算尿素清除指数、蛋白分解率及体重指数.按观察开始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组57例,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34例.随访48个月,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情况.利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生存曲线及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与死亡危险度的关系.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48个月存活率升高组较正常组显著降低.生存分析显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独立于性别、年龄、维持透析时间、血浆白蛋白等因素之外,与死亡危险度显著相关.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是独立于血浆白蛋白和其他影响因素之外的,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显著预测因子.提示无论血液透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如何,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都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张冬;陈香美;魏日胞;周建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单层宽边吻合技术在食管癌术中的应用

    为预防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狭窄等并发症,提高食管癌治愈率及术后生存质量,我们对食管胃吻合部位和方法进行了改进,设计了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单层宽边吻合术.自1996年5月-2005年9月,我们对246例食管癌患者采用了此术式,经临床观察,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易行,手术时间短,临床效果好.

    作者:朱长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0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在脑血管疾病中,其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由于现代外科治疗手段的提高病死率明显下降.手术清除颅内出血,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方法之一.因患者多为老年人,往往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故术后耐受性差,恢复慢.如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延缓恢复过程甚至加重病情.本文就我院108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李冬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RC预成功能性矫治器矫治Ⅱ类错颌的临床应用

    MRC预成功能性矫治器是一种澳大利亚生产的上下颌合一的软质塑料功能性矫治器,主要用于6~10岁儿童错颌畸形矫治,纠正不良习惯,引导恒牙萌出,建立正常颌位关系,其引入我国时间不长,关于国人的应用少有报告.按Angle错(牙合)分类法进行错(牙合)畸形的分类统计,傅民魁等发表的调查结果示恒牙初期为72.92%,AngleⅡ类错(牙合)占19.41[1],发病率较高,危害很大.临床上早期矫治多选用活动矫治器、功能性矫治器或局部固定矫治器.但制作复杂,价格偏贵,影响发音.本文作者对8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Angle 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病人,试应用MRC预成功能性矫治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詹惠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肾鹿角形结石的碎石治疗

    目的:探讨肾窦内肾盂切开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鹿角形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肾窦内肾盂切开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治疗鹿角形结石2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取石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10min,24例手术过程平稳,2例术中输血200~400mL,术后无继发出血及感染发生.26例术后1个月复查B超,4例肾小盏残留小结石,经体外震波碎石后排出.结论:肾窦内肾盂切开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鹿角形结石方法可靠,疗效确切,操作简便.

    作者:崔志刚;郑保良;赵永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脑囊液细胞学检查

    目的:对脑囊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提高颅内占位病变的定性准确率.方法:对12例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脑囊液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其定性阳性率66.6%(8/12),虽比手术病理报告的90%(9/10)为低,但比头颅CT或MR定性阳性率33.3%(4/12)为高.结论:初步探讨了脑囊液的特点,并可作为术前颅内肿瘤影像学定性诊断的重要补充,亦可为病理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谢海峰;谢岳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科技文章中常见的非规范的异形词(括号内为不规范词形)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慢性房颤心室率控制的研究现状

    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国内尚无大系列关于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1].在Framingham[2]研究中,房颤的发生率在60~90岁的人群中占2%,在70~79岁的人群中占5%,在80~89岁的人群中占9%.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心室率较快时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明显增加病死率.初发房颤的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高于同一患者窦性心律时的24 h平均心室率.心室率的增加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包括心悸、气短、头晕、疲乏等,在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则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衰.已有证据表明,恢复并维持窦律或控制室率同时联用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并降低病死率[3].2002年3月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年会上,公布了2个有关慢性房颤的重要临床随机试验(AFFIRM和RACE),对比了心室率控制和复律两种不同干预对策的疗效.两个试验结果一致显示,心室率控制对策简便易行,疗效至少等同于较复杂的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4].因此,控制室率同时联用抗凝治疗依旧是两种主要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前控制室率的药物主要有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作者:张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63例多浆膜腔积液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常见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浆膜腔积液常见病因为恶性肿瘤(30.2%)和结核(30.2%),其次为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等;多浆膜腔积液的病因与积液部位、积液性质、性状有一定关系;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组中ADA含量明显升高,较恶性和非结核良性多浆膜腔积液组差异显著(P<0.01).23例(恶性积液18例、结核5例)患者通过病理细胞学确诊.结论:恶性肿瘤和结核是多浆膜腔积液常见病因.

    作者:刘德义;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精神过度紧张、情绪过于激动或长期处于苦闷、焦虑、绝望等不良情绪之中,可引起大脑神经和内脏器官的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上我们发现一些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抑郁症、月经不调、流产、不孕等都与长期的不良情绪和恶劣的心情有关.因此,我们医务工作者在临床治病时,不仅要看到患者的躯体表现,更要注意到深层的精神、心理因素.除药物治疗外,还要给予他们精神关怀和心理治疗.临床研究表明:音乐疗法能消除精神紧张、减轻焦虑、改善睡眠、止痛.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音乐疗法的历史、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铁菊;韶红;游丽莹;谢小花;邓秀红;刘杰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卵巢囊肿65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对65例卵巢囊肿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液及无水乙醇凝固治疗,治疗后患者行超声随访检查,观察疗效.结果:65例71个卵巢囊肿穿刺成功.随访12.0±3.4个月,6例复发(8.4%).治愈率为85.6%.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无水乙醇凝固治疗卵巢囊肿安全有效.

    作者:曹晓焱;李爱萍;李忠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婴儿支原体肺炎35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6个月婴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将<6个月婴儿称为小婴儿.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35例小婴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资料.结果:小婴儿支原体肺炎多起病急,病程长,咳喘明显,病情重,进展快,且多伴有肺外病变,有胸腔积液和肺不张各1例.结论:小婴儿支原体肺炎应用综合治疗及抗生素序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刘海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亚低温对急性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脑损伤后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采用化学定量法对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大鼠脑皮质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在伤后4 h(47.44±13.45)nmol/L,较正常对照组(41.46±12.85)nmol/L明显升高(P<0.05),6 h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12 h开始下降(P<0.01),24 h降至基础水平(42.23±12.57)nmol/L.亚低温治疗组伤后4 h(65.26±19.78)nmol/L、12 h(53.91±21.36)nmol/L.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较损伤组明显降低,分别为(68.49±22.45)nmol/L和(64.46±24.68)nmol/L(P<0.01和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升高;亚低温可通过抑制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贾军;边富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对产妇焦虑的影响

    目的:观察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对产妇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为镇痛组,42例未实施分娩镇痛者为对照组.在宫口开至2~3 cm时和产后24~48 h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问卷评定焦虑程度.结果:镇痛组产妇在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前焦虑程度、疼痛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实施镇痛后焦虑程度和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可减轻产妇产后焦虑.

    作者:邵勇平;于军;王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肠-腔人工血管分流治疗布-加综合征10例分析

    目的:讨论肠-腔分流术在布-加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0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手术前、后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肠-腔分流术可有效降低门脉压力,术前、术后门脉压力有显著性差异,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3个月~4年,无再出血,肝脾明显缩小,腹水消失.结论:肠-腔人工血管分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可有效降低门脉压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刘云贺;高广伟;汪汉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鼻垂体瘤切除应用静脉镇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应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和镇静的疗效.方法:20例择期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芬太尼12μg/mL+格拉司琼3 mg;B组未行镇痛.记录术前及术后6 h、18 h、24 h和48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和瞳孔大小,术后各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恶心、呕吐评分及PCIA参数.结果:术后6h、18h、24h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术后48 hA组与B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间Ramsay评分、恶心呕吐评分、瞳孔大小、平均动脉压及呼吸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6 h、18 h和24 h的心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应用PCIA是可行的.芬太尼持续输注是该类患者术后镇痛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刘贺;孟凡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膝关节外伤患者进行普通X线和MSCT检查,并通过多平面重建法(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容积显示技术(VR)观察骨折细节.结果:2例隐匿骨折和17例复杂骨折通过MSCT检查能清晰显示线的位置、范围和骨折块的移位及关节面塌陷的程度与面积.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为膝关节骨折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和治疗信息,有良好的前景.

    作者:乔继红;薛世钦;王全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持续性房颤患者多因素分析对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

    目的: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探讨其对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9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阳性组(30例)和血栓栓塞阴性组(39例);另选47例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非房颤组.全部患者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P-选择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水平;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其AT-Ⅲ活性.其中48例房颤患者接受TEE检查,测定其LAA流速及LASEC,并根据是否发现左房和/或左心耳血栓分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血栓阳性组(12例)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血栓阴性组(36例).对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内径增大、左房自发超声对比现象≥2级、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D-D浓度增高左房自发超声对比现象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单个危险因素中,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灵敏度较高的是左房内径,特异度较高的是D-二聚体.随着独立危险因素的增多,诊断血栓栓塞的特异度增高,但灵敏度下降.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LA内径增大、左房自发超声对比现象≥2级、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浓度增高,且D-二聚体浓度增高的评估价值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更可靠地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

    作者:李刚;沈玉祥;袁建军;翟亚萍;商保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微创置管治疗大量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大量胸腔积液方法及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的大量胸腔积液患者51例,随机分为:微创置管组26例,B超定位后,在胸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胸腔积液,根据情况向胸腔注入顺铂40~80mg,尿激酶8~10万u;常规穿刺组25例,除间断抽胸液不放引流外,其它与微创置管组相同.结果:微创置管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穿刺组(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胸腔积液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疗效好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丁大捞;雷玉钦;李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