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房颤心室率控制的研究现状

张岩

关键词:慢性房颤, 心室率, 地高辛, β-受体阻滞剂, 钙离子拮抗剂
摘要: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国内尚无大系列关于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1].在Framingham[2]研究中,房颤的发生率在60~90岁的人群中占2%,在70~79岁的人群中占5%,在80~89岁的人群中占9%.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心室率较快时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明显增加病死率.初发房颤的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高于同一患者窦性心律时的24 h平均心室率.心室率的增加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包括心悸、气短、头晕、疲乏等,在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则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衰.已有证据表明,恢复并维持窦律或控制室率同时联用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并降低病死率[3].2002年3月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年会上,公布了2个有关慢性房颤的重要临床随机试验(AFFIRM和RACE),对比了心室率控制和复律两种不同干预对策的疗效.两个试验结果一致显示,心室率控制对策简便易行,疗效至少等同于较复杂的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4].因此,控制室率同时联用抗凝治疗依旧是两种主要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前控制室率的药物主要有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亚低温对急性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脑损伤后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采用化学定量法对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大鼠脑皮质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在伤后4 h(47.44±13.45)nmol/L,较正常对照组(41.46±12.85)nmol/L明显升高(P<0.05),6 h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12 h开始下降(P<0.01),24 h降至基础水平(42.23±12.57)nmol/L.亚低温治疗组伤后4 h(65.26±19.78)nmol/L、12 h(53.91±21.36)nmol/L.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较损伤组明显降低,分别为(68.49±22.45)nmol/L和(64.46±24.68)nmol/L(P<0.01和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升高;亚低温可通过抑制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贾军;边富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复发性多软骨炎致气道严重狭窄1例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少见的炎性破坏性疾病,其特点是软骨组织复发性退化性炎症,表现为耳、鼻、喉、气管、支气管、眼、关节、心脏瓣膜等器官及血管等结缔组织受累.部分患者因气管塌陷窒息或感染致死亡.临床上易误诊误治.现将我院收治的复发性多软骨炎致气道狭窄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思勤;吴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贲门癌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贲门癌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结果:贲门癌和癌旁组织annexin 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45/50),15%(3/20),annexin 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结论:annexin 1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正常贲门组织显著增高,可能是反映贲门癌的生物学特性,评估预后的较好指标.

    作者:李一;冯常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银杏叶提取物用于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或辅助治疗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近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疾病、抗癫癎、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无论是作为治疗药物或是作为辅助用药,其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向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紫杉醇及草酸铂两种新药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对入选的40例晚期胃癌患者以紫杉醇联合草酸铂方案予全身化疗,并配合DDP单药腹腔灌注化疗.结果:40例胃癌患者平均化疗3个周期,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2例,总有效率为62.5%.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发生率达70.0%,但60.0%为Ⅰ~Ⅱ度,2例(5%)为Ⅲ度;2例(5%)为Ⅳ度;胃肠道反应,末梢神经炎,肝、肾功能损害,黏膜炎及心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50%,40%,12.5%,10.0%,10.0%及7.5%,所有患者均未因不良反应中断或退出治疗.结论: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王素兰;余方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脑囊液细胞学检查

    目的:对脑囊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提高颅内占位病变的定性准确率.方法:对12例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脑囊液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其定性阳性率66.6%(8/12),虽比手术病理报告的90%(9/10)为低,但比头颅CT或MR定性阳性率33.3%(4/12)为高.结论:初步探讨了脑囊液的特点,并可作为术前颅内肿瘤影像学定性诊断的重要补充,亦可为病理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谢海峰;谢岳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三种中期妊娠引产方法在临床应用体会

    中期妊娠(17~27周+6),因宫颈不成熟,对引产药物不敏感,引产时痛苦大,且易损伤宫颈.近年来临床应用多种引产方法,先后在我院应用有三种,即:单用利凡诺羊膜腔注射引产,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引产,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引产.现将三种方法的对比应用介绍如下.

    作者:杨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三维DSA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是否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破裂急性期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A组,25例)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B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DSA曝光次数和造影剂的用量.结果:两组中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减少总曝光次数(P<0.01),不仅在选取参考图像时曝光次数减少(P<0.01),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曝光次数也减少(P<0.01).两组造影剂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可靠的参考图像,从而可减少DSA的曝光数目,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作者:宗登伟;李天晓;翟水亭;曹会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葛根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葛根素和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方法治疗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按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及硝酸异山梨醇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根据病情选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葛根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和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葛根素加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方法治疗组.

    作者:谭世余;郭联斌;黄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鼻垂体瘤切除应用静脉镇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应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和镇静的疗效.方法:20例择期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芬太尼12μg/mL+格拉司琼3 mg;B组未行镇痛.记录术前及术后6 h、18 h、24 h和48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和瞳孔大小,术后各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恶心、呕吐评分及PCIA参数.结果:术后6h、18h、24h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术后48 hA组与B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间Ramsay评分、恶心呕吐评分、瞳孔大小、平均动脉压及呼吸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6 h、18 h和24 h的心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应用PCIA是可行的.芬太尼持续输注是该类患者术后镇痛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刘贺;孟凡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单层宽边吻合技术在食管癌术中的应用

    为预防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狭窄等并发症,提高食管癌治愈率及术后生存质量,我们对食管胃吻合部位和方法进行了改进,设计了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单层宽边吻合术.自1996年5月-2005年9月,我们对246例食管癌患者采用了此术式,经临床观察,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易行,手术时间短,临床效果好.

    作者:朱长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肠-腔人工血管分流治疗布-加综合征10例分析

    目的:讨论肠-腔分流术在布-加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0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手术前、后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肠-腔分流术可有效降低门脉压力,术前、术后门脉压力有显著性差异,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3个月~4年,无再出血,肝脾明显缩小,腹水消失.结论:肠-腔人工血管分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可有效降低门脉压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刘云贺;高广伟;汪汉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婴儿支原体肺炎35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6个月婴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将<6个月婴儿称为小婴儿.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35例小婴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资料.结果:小婴儿支原体肺炎多起病急,病程长,咳喘明显,病情重,进展快,且多伴有肺外病变,有胸腔积液和肺不张各1例.结论:小婴儿支原体肺炎应用综合治疗及抗生素序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刘海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DNA倍体分析法在宫颈病变早期筛查的应用

    目的:探讨DNA倍体分析检测方法对宫颈早期病变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56例妇科检查的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和DNA倍体分析组,分别采用传统宫颈细胞学与液基薄层细胞/DNA倍体分析系统进行宫颈早期病变筛查,对筛查阳性病例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并对两组阳性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NA倍体分析组筛查阳性率(2.07%)和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检出率(84.62%)均高于对照组(0.64%、2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液基薄层细胞/DNA倍体分析检测方法对宫颈病变筛查阳性率和CIN检出率高于传统宫颈细胞学检查,是早期筛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敏感而准确的方法.

    作者:叶小姬;肖娟佩;赵雪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剂量甲氨喋呤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了解其不良反应.方法:缓解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7例;高危13例,标危4例.累计应用100例次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观察并总结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发生率、相应处理措施及转归.结果: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口腔溃疡、骨髓轻度抑制是大剂量甲氨喋岭常见的不良反应,黏膜炎和重度骨髓抑制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可致死.结论:充分水化碱化,适宜四氢叶酸钙解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处理及必要的心理护理是保证大剂量甲氨喋岭方案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利;孟瑞锋;盛光耀;邹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替洛尔组(n=24)和美托洛尔组(n=24),分别静脉注射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5~10 mg,观察并比较患者用药后5 min血压及心率下降、24h ST段恢复及心肌酶下降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血压及心率下降、ST段恢复、心肌酶下降、不良反应诸方面,阿替洛尔组与美托洛尔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替洛尔与美托洛尔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当,本药价廉,更适合国内市场.

    作者:唐宝华;党瑜华;王晓燕;李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0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在脑血管疾病中,其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由于现代外科治疗手段的提高病死率明显下降.手术清除颅内出血,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方法之一.因患者多为老年人,往往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故术后耐受性差,恢复慢.如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延缓恢复过程甚至加重病情.本文就我院108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李冬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左旋卡尼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旋卡尼汀(L-CN)预处理对移植心脏再灌注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A组)、对照组(B组)、和实验组(C组).术后3 h测定各组心肌TNFα的含量及心肌含水量,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心肌TNFα、心肌含水量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与B组相比,C组心肌TNFα、心肌含水量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左旋卡尼汀预处理能有效抑制心肌TNFα的表达,减轻心肌水肿,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作者:田立群;郅兴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乳腺癌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3例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中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织(P<0.05),其阳性表达率随癌组织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增多而增高.结论:乳腺癌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高表达,表明了乳腺癌细胞的高活动性,可能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王玉萍;楚天骄;党秋红;雷冬梅;郝志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清生长抑素改变及意义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与糖尿病胃轻瘫的关系.方法:测定糖尿病组、糖尿病胃轻瘫组和正常对照组0 min以及食用馒头餐后15,30,60,120 min,180 min胰岛素、生长抑素水平.结果:糖尿病组除30 min外,其余时段的生长抑素水平均大于对照组,其中0,15,60,120,180 min差异存在显著性.糖尿病胃轻瘫组0,15,30,60 min的生长抑素水平均小于对照组,仅0 min差异存在显著性,120 min和180 min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各时段生长抑素水平均低于糖尿病组,0 min和15 min存在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生长抑素分泌峰出现在30~60 min,而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胃轻瘫组在60~120 min,且下降平缓.结论:生长抑素分泌异常可能是糖尿病和糖尿病胃轻瘫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吴慧萍;陆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