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姬;肖娟佩;赵雪影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断指再植手术已成为显微外科常规手术之一,术后成活率较高,但特殊复杂性断指手术及术后护理仍较困难[1].我科于1995年6月2004年6月共收治各种特殊复杂性断指21例,现将有关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李素媛;韩艳君;李中丽;刘芳;潘丽;马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利用低温透析预防血液透析中出现的低血压.方法:选择18例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观察在常规透析和低温透析时的血压及超滤量变化.结果:采用低温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低,发生低血压时的超滤量相对较多.结论:低温透析是降低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淑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危险度的关系,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对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01年12月前即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1例,所有患者均稳定透析3个月以上.检测透析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透析前后血尿素氮、肌酐,计算尿素清除指数、蛋白分解率及体重指数.按观察开始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组57例,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34例.随访48个月,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情况.利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生存曲线及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与死亡危险度的关系.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48个月存活率升高组较正常组显著降低.生存分析显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独立于性别、年龄、维持透析时间、血浆白蛋白等因素之外,与死亡危险度显著相关.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是独立于血浆白蛋白和其他影响因素之外的,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显著预测因子.提示无论血液透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如何,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都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张冬;陈香美;魏日胞;周建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纠治的心脏畸形和病变日趋复杂,尤其是冠状动脉外科、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重症瓣膜病和再次换瓣手术等的不断增多、对心肌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者:郭训;刘琴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超声像图对乙肝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乙肝患者的临床及B超声像图资料.结果:B超声像图发现肝功能异常的乙肝患者,尤其是肝实质、门脉内径及门脉区管道壁回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对乙肝诊断颇有价值,胆囊壁及脾厚、脾静脉可间接反映病程进展.结论:乙肝诊断除主要病史、病原、肝功能检查和肝炎抗体、抗原的免疫学检测外,B超检查对急、慢性乙肝、重型肝炎和淤胆型肝炎也有一定诊断价值.
作者:罗向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良性肿块多表现为边界清晰光滑,内部回声均匀,可见侧边效应.而恶性肿块的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部分伴有微小钙化灶,后方回声衰减,中晚期病例可见周边卫星灶和同侧腋窝、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恶性肿块内血流检出率、流速、阻力指数均高于良性肿块,且大部分为穿入性血流.结论: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准确率较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支鹏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时机宜早不宜晚,炎症期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早期治疗是疾病防治的普遍原则,观察发现肝硬化年轻者较年长者,短期感染较长期感染者更易发生肝纤维化逆转,但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有腹水、蜘蛛痣、黄疸等失代偿期的表现,治疗往往十分棘手.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3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采用含有高氧液的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的治疗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作者:袁昌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或辅助治疗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近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疾病、抗癫癎、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无论是作为治疗药物或是作为辅助用药,其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向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预防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狭窄等并发症,提高食管癌治愈率及术后生存质量,我们对食管胃吻合部位和方法进行了改进,设计了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单层宽边吻合术.自1996年5月-2005年9月,我们对246例食管癌患者采用了此术式,经临床观察,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易行,手术时间短,临床效果好.
作者:朱长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和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方法治疗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按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及硝酸异山梨醇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根据病情选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葛根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和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葛根素加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方法治疗组.
作者:谭世余;郭联斌;黄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贲门癌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结果:贲门癌和癌旁组织annexin 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45/50),15%(3/20),annexin 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结论:annexin 1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正常贲门组织显著增高,可能是反映贲门癌的生物学特性,评估预后的较好指标.
作者:李一;冯常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伴宽QRS波的心电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120例心房颤动合并宽QRS波患者.经体表心电图Ⅰ、avF导联目测心电轴,并分析其RR间距的变化范围、QRS波的形态、及心室率.结果:120例中心房颤动合并室早或室速54例;心房颤动合并差异性传66例.30例存在无人区电轴者,均为心房颤动合并室早或室速.66例心房颤动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无1例出现无人区电轴.结论:心房颤动合并宽QRS波,存在无人区电轴,是心房颤动合并室早或室速,无人区电轴可作为心房颤动时室性早搏和室内差异性传导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项指标.
作者:王秀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国内尚无大系列关于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1].在Framingham[2]研究中,房颤的发生率在60~90岁的人群中占2%,在70~79岁的人群中占5%,在80~89岁的人群中占9%.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心室率较快时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明显增加病死率.初发房颤的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高于同一患者窦性心律时的24 h平均心室率.心室率的增加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包括心悸、气短、头晕、疲乏等,在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则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衰.已有证据表明,恢复并维持窦律或控制室率同时联用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并降低病死率[3].2002年3月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年会上,公布了2个有关慢性房颤的重要临床随机试验(AFFIRM和RACE),对比了心室率控制和复律两种不同干预对策的疗效.两个试验结果一致显示,心室率控制对策简便易行,疗效至少等同于较复杂的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4].因此,控制室率同时联用抗凝治疗依旧是两种主要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前控制室率的药物主要有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作者:张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少见的炎性破坏性疾病,其特点是软骨组织复发性退化性炎症,表现为耳、鼻、喉、气管、支气管、眼、关节、心脏瓣膜等器官及血管等结缔组织受累.部分患者因气管塌陷窒息或感染致死亡.临床上易误诊误治.现将我院收治的复发性多软骨炎致气道狭窄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思勤;吴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对65例卵巢囊肿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液及无水乙醇凝固治疗,治疗后患者行超声随访检查,观察疗效.结果:65例71个卵巢囊肿穿刺成功.随访12.0±3.4个月,6例复发(8.4%).治愈率为85.6%.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无水乙醇凝固治疗卵巢囊肿安全有效.
作者:曹晓焱;李爱萍;李忠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KL-6在器官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监测了5例肾脏移植和2例骨髓移植患者血清KL-6的动态改变,同时行病原学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肺部影像为多发斑片影者3例,明确细菌、真菌感染的患者血清KL-6无显著升高;1例未查到病原学而肺部影像为双肺广泛磨玻璃样改变的患者血清KL-6显著升高,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随着肺部病变吸收血清KL-6恢复正常;1例肺部影像为双肺间质改变的卡氏肺囊虫感染患者血清KL-6显著升高;2例患者随着肺部影像的实变或广泛纤雏化,血清KL-6进行性显著升高,终呼吸衰竭死亡.结论:在器官移植术后合并肺部并发症的患者,血清KL-6显著升高提示肺广泛损伤或纤维化,血清KL-6动态监测有利于判断预后.
作者:刘一;王东;张波;高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常见诱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其诱因以感染居首位,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放腹水、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等.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和控制各种诱因可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
作者:吴植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常见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浆膜腔积液常见病因为恶性肿瘤(30.2%)和结核(30.2%),其次为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等;多浆膜腔积液的病因与积液部位、积液性质、性状有一定关系;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组中ADA含量明显升高,较恶性和非结核良性多浆膜腔积液组差异显著(P<0.01).23例(恶性积液18例、结核5例)患者通过病理细胞学确诊.结论:恶性肿瘤和结核是多浆膜腔积液常见病因.
作者:刘德义;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探讨其对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9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阳性组(30例)和血栓栓塞阴性组(39例);另选47例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非房颤组.全部患者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P-选择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水平;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其AT-Ⅲ活性.其中48例房颤患者接受TEE检查,测定其LAA流速及LASEC,并根据是否发现左房和/或左心耳血栓分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血栓阳性组(12例)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血栓阴性组(36例).对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内径增大、左房自发超声对比现象≥2级、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D-D浓度增高左房自发超声对比现象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单个危险因素中,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灵敏度较高的是左房内径,特异度较高的是D-二聚体.随着独立危险因素的增多,诊断血栓栓塞的特异度增高,但灵敏度下降.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LA内径增大、左房自发超声对比现象≥2级、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浓度增高,且D-二聚体浓度增高的评估价值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更可靠地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
作者:李刚;沈玉祥;袁建军;翟亚萍;商保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替洛尔组(n=24)和美托洛尔组(n=24),分别静脉注射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5~10 mg,观察并比较患者用药后5 min血压及心率下降、24h ST段恢复及心肌酶下降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血压及心率下降、ST段恢复、心肌酶下降、不良反应诸方面,阿替洛尔组与美托洛尔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替洛尔与美托洛尔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当,本药价廉,更适合国内市场.
作者:唐宝华;党瑜华;王晓燕;李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5期